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三节大气环境学时: 1学时课型:新授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位于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通过热力环流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常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这一节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空间想象能力较为贫乏;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对于知识的跨学科应用存在困难;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缺乏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
针对学生以上特点,应采取多媒体、板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三、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⑵、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分析地理过程的能力;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实际应用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的形成过程五、重难点的突破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活动一“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探究一和探究二。
探究一: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和赤铁矿。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探究四:读地层对比示意图,小组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老的在,新的在该图反映了沉积岩的两个重要特征,①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参考答案
探究一: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与赤铁矿。
探究二:快速区别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石英。
先根据透明度把五种常见矿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方解石、莹石、石英;另一类是不透明的:滑石、石膏。
然后用相互刻画的办法再进行区分:滑石刻不动石膏,而石膏能刻动滑石;萤石能刻动方解石,而刻不动石英。
经过这两个步骤能迅速地区分开以上五种矿物。
探究三:图中各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冷却凝固 e: 外力作用
f:变质作用 g: 重熔再生
探究四:(1)下、上 (2)含有化石;具有层理构造 (4)没有沉积;或沉积后又被侵蚀了。
常见的天气系统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团、锋面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冷锋、暖锋的特点及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特征;掌握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资料,初步掌握分析天气系统特点的方法;通过分析天气的时空变化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锋面、气压系统形成特征的分析,学会联系生活,分析与常见天气系统有关的天气变化(如伏旱、梅雨、寒潮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提高关心自然的兴趣,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知识纲要:学生探究学习过程:★活动1:阅读课文P54“气团”①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稳定度等)相对__________的大团空气。
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____的气团②分类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____的气团③思考:在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_________★活动2:多媒体展示锋面示意图①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一般情况下,_____气团在锋面之下,_____气团在锋面之上。
②锋面与天气:由于锋面两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等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天气。
★活动3:显示冷锋、暖锋天气动画①对比分析冷、暖锋的差异②请同学们发挥空间想象力,思考某地在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3个不同时段的天气特征。
★活动4: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锋面影响下的天气。
★活动5:赏析下列古诗词,分析诗中所述天气现象是在什么天气系统影响下形成的。
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________。
②《清明》(杜牧) ________。
③《春夜喜雨》(杜甫) ________。
★活动6:显示北半球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动画。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在压力作用下 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岩浆 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沉积岩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主要特征。
3.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4.能画出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知识导引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矿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天然气是我们最熟悉的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常见的液态矿物,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
2.岩石(1)概念:是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一种或多种固态矿物的集合体。
(2)按成因分为三类:①岩浆岩:是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裸露于地表的岩石经过崩解、分解、溶解、搬运、沉积、埋藏及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页岩、石灰岩、砂岩等。
沉积岩的两大突出特征是层理构造和可能含有化石。
③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页岩变质形成板岩等。
1.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约有几十种。
最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和方解石等。
其中,组成花岗岩的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石灰岩和大理岩的主要矿物为方解石。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骸、遗迹等在未腐烂时被沉积物所埋没隔断了与大气的接触,经过长时间炭化或被其他物质置换、填充逐渐演变而成。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在地质循环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亡。
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转化(1)岩浆→岩浆岩:岩浆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岩浆岩。
小初高试卷教案习题集小初高试卷教案习题集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单选题。
1. 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A .岩石 B.矿物 C.矿床 D.矿产2. 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A.石油B.天然气C.汞D.石英3. 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与被组成关系正确的是A. 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B. 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C.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D. 矿物---------化学元素---------地壳--------岩石4. 下列矿物中,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的是A.石英B.石墨C.刚玉D.金刚石5. 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A .变质岩 B.沉积岩 C.喷出岩 D.侵入岩6.下列非金属矿产中,属于能源类矿的是A.萤石B.石油C.石膏D.磷灰石7. 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物质循环是A.水循环B.大气循环C.地质循环D.生物循环8. 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A.太阳辐射能B.地球内部的放射能C.天体间的潮汐能D.生物能9. 地质循环发生的范围是A.岩石圈和它以下的软流层之间B.水圈和地幔之间C.地壳和地核之间D 岩石圈内部10. 关于沉积岩不同种类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由细粒黏土固结而成的是页岩B.由沙砾组成的是砾岩C.由化学沉积而成的是砂岩D.砂岩主要是由生物沉积而成二、综合题。
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图中箭头的方向,将各数字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填入空格内:属于冷却凝固作用的是_____;属于高温熔化的是_____;属于变质作用的是_____,表示外力作用的是_____。
(2)A 所属的岩石类型是_____,B 所属的岩石类型是_____。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
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这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
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
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所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
但是,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来源于矿物,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内容。
(2)教学重点地壳的物质循环(3)教学目标能说出矿物的概念、存在形态及其分类。
并能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能说出岩石的概念,并能按照成因将岩石进行分类、列举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岩石;同时能分析说明沉积岩的两个特征。
能解释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并通过绘制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通过科学地分析地质循环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提高科学素质,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2.2《地球表面形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知道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板块运动的两种基本关系(相互挤压碰撞、彼此分离)及对地形形成,变化的重大影响,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了解家乡的地表形态,认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表形态是长期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不断变化的。
(2)通过读图分析,模拟野外考察、收集资料等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认识地质构造的类型,基本形态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对地表形态是长期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根据教材内容,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一、地质作用1.外力作用(1)能量太阳能(2)主要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2.内力作用(1)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2)主要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2.板块内部稳定,边界活跃3.板块张裂(生长边界)陆上:断层、裂谷海上:海岭、海洋4.板块挤压(消亡边界)大陆与大陆板块:山脉大陆与大洋板块:海岸山脉、岛屿、海沟。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
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这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
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
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所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
但是,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来源于矿物,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内容。
(2)教学重点
地壳的物质循环
(3)教学目标
能说出矿物的概念、存在形态及其分类。
并能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能说出岩石的概念,并能按照成因将岩石进行分类、列举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岩石;同时能分析说明沉积岩的两个特征。
能解释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并通过绘制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通过科学地分析地质循环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提高科学素质,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4)教学方法
淡话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观察法
二、知识结构
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通过学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初步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
从第二单元开始我们要学习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物质组成及其循环运动,起家一步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
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学习地球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一节地壳的物质运动和物质循环。
大家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但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等原因,目前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主要局限于地壳,而地壳是自然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所以,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那么地壳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呢?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合在一起形成了岩石圈。
那么岩石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先一起看书,了解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
(一)矿物(板书)
【看书、分析】什么是矿物?什么是矿产?矿物的存在有哪三种基本形式?矿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常见的矿物有哪些?
【教师总结】
1、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如天然气是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4、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小组活动】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
1、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条痕等
2、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如指甲、曲别针、玻璃、小刀),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实验一: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与赤铁矿。
实验二:快速区别滑石、石膏、方解石、莹石、石英。
先根据透明度把五种常见矿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方解石、莹石、石英;另一类是不透明的:滑石、石膏。
然后用相互刻画的办法再进行区分:滑石刻不动石膏,而石膏能刻动滑石;莹石能刻动方解石,而刻不动石英。
经过这两个步骤能迅速地区分开以上五种矿物。
(二)岩石(板书)
【看书、分析】什么是岩石?按照成因,岩石可以分为哪三类?请列举出代表性岩石。
【教师总结】
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二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岗石;一是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
板岩
【课外活动】搜集岩石标本,分析岩石成因、矿物成分、主要用途。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板书)
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板书)
【看书、分析】什么叫地质循环?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如何?地质循环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
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2、地质循环能量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
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
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
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小组活动】绘制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说明岩石相互转化具备的条件。
【教师总结】指导完成课本P34/活动题。
1、(1)略(2)A.岩浆上升冷却凝固 B.风化(崩解、分解、溶解)、侵蚀、搬运、沉积、埋藏、成岩 C.变质作用 D.高温熔化
2、(1)
(2)沉积物必须经过埋藏和成岩作用,才能变成坚硬的岩石
(3)已经形成的岩石随着地壳运动下沉,或者与炽热的岩浆接触,温度、压力升高,从而发生变质作用
(4)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内力作用,风化、侵
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
四、板书提纲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1、概念
2、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
4、矿物的分类
5、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
(二)岩石
1、概念
2、分类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1、地质循环
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
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
(二)岩石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