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思想史 专题三 1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2
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1.儒学的困境(1)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唐末五代之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过程①唐代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②北宋:士大夫们强调要巩固中央集权,必须复兴儒学。
(2)影响: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思维点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1.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点?提示①趋势:三教合一。
②特点:儒学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1.基础奠定(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2.形成: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三、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1.主张和成就(1)理气论:主张理先于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
(2)修养论:仁者境界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②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
”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 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2.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①男女平等 ①议会至上①工商皆本 ①实行众治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3.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
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
”由此可见宋元之际()A.道教形成众多流派B.道家与儒家思想交锋激烈C.理学成为儒学正统D.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4.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
这主要反映出()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5.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D.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6.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7.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①荀子主张礼法并施①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①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8.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9.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1)执行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成就: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1)改造时间:1953-1956年底。
(2)措施:(3)实质: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5)局限:后期的改革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期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的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专题一第2课1.(2014·盐城)董仲舒认为,天具有意志、感情与道德,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
下列言论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这一思想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强调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备选项中只有B项强调“天人感应”思想即“民,君,天”三者之间的关系;A、C、D三项与“天人感应”思想无关。
2.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这可能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A.“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C.“天人合一”D.“三纲五常”【答案】 A【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原则可知A项符合题意。
3.《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下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答案】 D【解析】四个备选项内容都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题目里面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故选D项。
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包括()①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②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③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④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D【解析】③是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5.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书生,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是()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④即使你出身贫寒,也有可能到政府做官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C【解析】汉武帝为使儒学独尊,令各地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可以做官,打破了贵族垄断官位的现象。
一、单选题(共25题)1.“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
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上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是()A.变革社会风俗.与世界文明相融合B.变革经济,发展机器生产C.变革政治,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万万余人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在“大梦唤醒”后掀起救亡运动,其基本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设议院,伸民权,变法图存3.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4.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陈先生在这里举例用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5.严复在《原强》一文中指出,世界上的强大民族“有鸷悍长大之强,有德慧术智之强;有以质胜者,有以文胜者”,中国为“文胜之国”,但流于文弱,“每转为质胜者之所制”。
严复此文意在()A.否认中国的传统价值B.质疑中国的存在价值C.宣扬“进化论”学说D.痛惜中国的积弱不振6.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
必修3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
班级姓名
考试说明:★★ 1.睁眼看世界(2012年新增考点) ; 2.维新思想
【整体感知】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器物--制度--观念层次
①新思想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魏源(19世纪40~50年代)
②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曾国藩、李鸿章(19世纪60~90年代)
③维新变法(君主立宪):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19世纪末)
④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
⑤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和科学):资级激进派胡适、鲁迅、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道路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睁眼看世界(新思潮的萌发)
(1)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国势日衰,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蒙中不能自拔。
(2)概况:①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②魏源:编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③徐继畲:著有,系统介绍了各国史地,政治和风俗等情况。
④姚莹:写成《》,特别关注了西藏地区,提醒人们注意对西藏的侵略野心。
【概念解析】新思想(潮)中“新”的含义指:时代性;科学性;爱国性;进步性;
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因此不可能冲破封建思想的藩篱。
二.维新变法(戊戌变法)
1(条件)背景:开展;的初步发展;
19世纪60年代早期的应运而生。
【补充】早期维新派(时间:19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冯桂芬,薛福成
思想主张:经济:,进行商战;政治:改良政治,;
结果:早期的维新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力量体系(系统)和付诸实践。
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
②一次;
③一场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④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合作探究点】1.墙内开花墙外香-------《海国图志》在中国日两国的不同命运全品 434页
三.走向共和: (详见必修一辛亥革命;选修四孙中山 )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实现
①方案提出:1894年,在“”的秘密誓词中,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②正式确立:1905年,成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其纲领。
③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2.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阵地:《民报》和《新民丛报》;
【课堂训练】
1.(2012年四川卷)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2.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B.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C.翻译了外国书籍 D.启迪人们去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3.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
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在改版时都改作“洋”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4.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所用的材料是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5.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
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
”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6.(2012年海南卷)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7.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
”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课堂反思】
【课后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