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 格式:docx
- 大小:35.44 KB
- 文档页数:6
全球工业化模式(资料)英美模式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内生型模式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起始条件不同,因此工业化特点各不相同,并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综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道路可以发现,英国、美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内生型工业可以归结为一种模式;其后,有德国、日本模式,特点是以较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前提,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军事力量实现工业化;此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东亚模式的工业化道路自成体系,具有明显的特点。
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英国是在19世纪上半叶以工业革命为开端掀起工业化浪潮,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但是,两者的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是在经济系统内生地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的。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自由放任”一直指引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
可以将英国的工业化路径总结为:“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市场经济完善,出口扩大———部门利润率变化(以毛纺工业为代表的工业利益大于传统农业部门利益)———生产结构转变的需求———圈地运动(土地产权和农业经营方式、生产组织的变化;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本积累———工业革命(技术革新)———以纺织为先导的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化向其他行业的进一步扩散———经济结构的变化———实现工业化。
美国的工业化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
不过,美国作为稍后工业化的国家,在吸收英国的市场经验基础上,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政策也具有一定作用。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工业化不但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而且是以工厂体制和生产组织的内部创新为起点和动力的,形成了“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制”等适合企业发展的大型生产组织,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聚集资源,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以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从而完成了工业化。
德日模式在不利的国内外环境下,通过政府主导的赶超政策实现工业化德国、日本的工业化道路被认为具有类似性,都是在强调一系列政策重点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型模式推进工业化。
一、现代化的概念: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巨大变革的历史过程,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因此,现代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
现代化进程,就是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过程,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
由于工业化是伴随着政治民主、科学发展、城市化进程展开的,因此现代化进程,既包含经济工业化,又包括:政治民主化、文化科学化、发展城市化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变化。
二、现代化的阶段:第一阶段,17至19世纪,英国率先启动工业革命,此后,工业化向欧洲、北美、东亚扩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或统一,先后实现工业化,这些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各具特色,并通过殖民主义方式,形成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
1、发端于英国:①启动的条件:A、经济因素——圈地运动引发英国农业的革命性变化,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煤炭资源的开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能源;海外殖民地的拓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原料。
B、政治因素——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以及英国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成为工业革命到来的政治前提。
C、科学技术——(17世纪已是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英国在实验科学和机械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先进的手工工场为大机器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②工业化的进程:18世纪下半叶(六七十年代)——19世纪上半叶(三四十年代)A、棉纺业:发明珍妮机等;阿克莱特建立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B、动力部门:瓦特研制了“万能蒸汽机”。
C、采矿、冶金业:煤炭和钢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
D、交通运输业:蒸汽船、蒸汽机车的发明。
③工业革命的影响:A、工业化: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工业和服务业在产业机构中的比重不断扩大。
“世界工厂”,19世纪称霸世界;落后的东方先进的西方的世界格局;B、城市化:城市人口急剧增加,逐渐超过农村人口。
早在殖民地时代,随着北美殖民地的开拓,美国城市及其城市政府的管理体制就诞生了。
在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体制几经变迁,留下了一条较为清晰的变革轨迹。
一、市镇议会———美国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产生17世纪上半叶,随着殖民地的开拓,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兴起了一批城市,如,纽约、费城、波士顿、巴尔的摩和新奥尔良等。
这些城市规模狭小、功能单一(主要是商业服务功能)、政府组织结构简单。
同时,殖民地时期兴起的城市,尽管深受同时期的欧洲城市,尤其是英国城市的影响,但是早期的殖民者还是从当地的具体环境出发,于17世纪中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市镇议会。
这种体制到18世纪逐渐成熟,是美国城市政府管理体制诞生的标志。
市镇议会(TownMeeting),也译为乡镇议会或市民大会、镇民大会。
它的管理体制具有如下特征:[1]第一,市镇议会举行的时间既有固定安排,也不乏灵活的设置。
一是每年5月定期举行的市镇官员选举会议;二是为某件事而召开的特别会议。
市镇官员选举会议主要是改选行政委员会和担任市镇的某些重要行政职务的其他官员,诸如财产评估员、税收员、治安员、文书、司库,还有负责救济的视察员、负责教育事务的校董、负责道路交通管理的道路管理员以及其他相关事务的具体管理人员等。
这些官员向选民负责,彼此之间并无隶属关系。
至于市镇特别会议,则是因某些市民要求而由行政委员临时召集的。
一般来说,只要有10名选民以上提出一项新的动议并要求市镇支持,他们就可以请求行政委员召开市镇议会。
在殖民地时期,市镇议会所处理的主要是内部事务,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管理和税收。
第二,确立了市镇议会休会期间的管理机构和人员。
在市镇议会休会期间,大部分行政权力掌握在几个行政委员的手中。
行政委员是所有市镇官员中最重要的成员。
他们的人数各市镇不等,由市镇议会选出,每年改选一次。
他们的责任是在市镇议会休会期间处理市镇的日常事务。
与其他市镇官员一样,行政委员也必须按市镇议会通过的原则办事,如果行政委员要对市镇议会已经决定的决议进行更改,或拟办一项新的事情,就必须请示市镇议会。
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与结果分析美国南北战争是19世纪美国历史上一场重要而血腥的冲突。
下面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分析该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一、经济原因1.1 农经济与工业经济的矛盾19世纪上半叶,北方地区逐渐转向工业化,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
而南方地区则主要依靠种植园经济,以种植棉花为主,从而带动奴隶制度的存在。
两个地区经济模式的差异,导致了南北方的经济矛盾。
1.2 关税和贸易政策的争议南方主要依赖出口棉花和其他农产品,反对设立高关税以保护北方工业品。
而北方工业化地区则主张设立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导致南方地区被迫购买更昂贵的工业品。
二、政治原因2.1 奴隶制度与自由州的对立南方维护奴隶制度的立场,认为奴隶是南方农业经济的基础,奴隶制度被视为南方的"传统"。
而北方则逐渐倡导废除奴隶制度,形成了自由州和奴隶州之间的明显对立。
2.2 联邦与州权之争南方主张州权主义,反对联邦政府过多干涉各州内政。
北方则强调联邦政府对国家事务的监管权。
这一争论导致南方与北方在政治结构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三、社会原因3.1 文化差异的激化南北方地区在宗教、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北方实行新教,主张劳动伦理和个人独立,而南方依托奴隶制度,信奉传统的安哥拉教派等教派。
3.2 对土地与边境的争夺南北方为争夺边界地区,如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等,进行了地理和政治上的争夺。
这进一步激化了两个地区之间的矛盾。
战争结果分析一、奴隶制度废除南北战争的结果是废除了奴隶制度。
1863年,林肯签署了《解放宣言》,宣布解放南部奴隶,这是对奴隶制度历史上最重要的打击之一。
二、南北经济与工业差距进一步拉大战争后,南方的经济受到毁坏,农业生产几乎崩溃。
而北方则通过战争得到了工业化的推动,经济和工业更加繁荣,南北方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三、联邦政府地位增强南北战争结束后,联邦政府的地位得到了增强。
南方的失败使得联邦政府维护了其权威和控制力,实现了国家统一。
第五讲美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改革一. 美国经济现代化政策的特色美国的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除了前面三讲分析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特点以外,政府政策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从这一讲起我们讲系统说明,美国政府发展经济政策的演变。
这里首先对于美国经济现代化政策的特色作一简要的概述。
从美国建国223年以来的历史看,美国的经济政策最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其一,改革开放和调整政策,在近代有过三次改革和调整高潮,在现代有过四次改革调整高潮。
其二,政府干预和市场政策。
其三,自由竞争和垄断政策。
其四,经济增长和周期政策。
其五,贸易自由和保护政策。
其六,关税政策和税收政策。
其七,财政金融和货币政策。
其八,工、农、商、交、讯协调政策。
其九,社会保障和扶贫政策。
其十,持续发展和环境政策。
这些政策都是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发展的。
自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来的223年间,先后经历了八次重大的经济改革和调整。
限于时间,我们的讲座着重说明每次改革的重点和主要影响。
在近现代世界史上,美国改革调整之多和比较及时,为世界各大国之最,其作用之大也是不少国家所不及的,研究美国史必须对它的政策调整和改革有足够的重视。
美国历史上的八次改革浪潮,是和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美国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密切联系的。
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关系到美国能否真正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问题;第二次改革(19世纪上半叶),关系到一个“一国两制”的美国的走向:是带有前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色彩的,还是工业资本主义的近代化道路;第三次改革(19世纪末),涉及自由资本主义能否平稳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在现代史上的五次改革浪潮是,确保美国在20世纪处于领先地位,以至超级大国地位的最重要的国内举措,是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求。
第一次在20世纪最初20年,它涉及能否有效调节垄断资本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转问题,其中的核心在于解决现代化进程中许多经济和社会政策问题,它确保了美国登上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地位的宝座。
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和影响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场内战,不仅决定了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走向,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战争原因以及战争对美国和世界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逐渐形成。
然而,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却因卓越的棉花产量而与奴隶制度紧密结合。
南方的棉花种植园需要更多的奴隶劳动力来维持生产,而北方则逐渐摆脱了奴隶制度,发展了自由劳动力。
在地理、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南北两地在意识形态和利益上的分歧,最终引发了南北战争。
二、战争原因1. 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的冲突奴隶制度是美国南方经济和社会的基石,南方种植园主们依靠奴隶劳动力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而北方则逐渐发展了自由劳动制度,主张劳动者应该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的冲突成为了南北两地的根本问题。
2. 州权与联邦权之争在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各州的权力较大,联邦政府的权威相对较弱。
南方州认为各州应该拥有更大的自治权,而北方则主张联邦政府应该更加强大,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界的完整。
州权与联邦权之争也加剧了南北两地之间的矛盾。
3. 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冲突南方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依赖的是大规模棉花种植园和奴隶劳动力。
而北方则迅速工业化,经济以制造业和贸易为主。
南方担心北方的工业化发展会威胁到他们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担心北方的政治力量会逐渐超过南方。
南北两地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上的明显对立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三、战争的影响1. 终结奴隶制度南北战争的最终胜利为美国终结了奴隶制度的黑暗历史划下了句号。
林肯总统领导了北方联邦军队的胜利,1863年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宣布所有在叛逆州内的奴隶自由。
南北战争终结了美国的奴隶制度,为美国成为一个自由和平等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2. 增强联邦政府的权威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的联邦政府逐渐加强了自己的权威,各州的自治权也相应减少。
要点专练16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押题角度1 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2023·广东茂名高三二模]下表为1751~1830年间英国离开农村流向城市人口总数A.农业生产呈现出衰退趋势B.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C.社会转型的条件渐趋成熟D.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2.[2023·湖北武汉高三模拟预测]19世纪初,“从小就在某个行业做学徒学习技术”并“期盼成人后凭借技能享受丰裕生活”的美国男工发现“希望化为泡影”,因为没有技术的“妇女仅仅工作几个月,就因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B.妇女地位的迅速提高C.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D.工厂制度的逐渐形成3.[2023·江苏徐州高三模拟预测]18世纪英国的人均消费指数徘徊在57~60之间,19世纪中期上升到100左右,城市里也逐渐地出现了咖啡店、小酒馆、剧院、音乐厅、浴室等供市民特别是中产阶层消费的服务场所。
这反映了英国( )A.殖民掠夺提升民众生活水平B.工业革命推动市民生活变迁C.消费增加促使第三产业兴起D.生活方式改变加剧阶级分化4.[2023·山东潍坊高三模拟预测]18至19世纪中期,英国各郡女子独立走进劳动力市场的年龄逐渐降低。
1866年,1 500名中产阶级妇女请愿要求妇女参与选举。
这些现象( )A.使妇女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力B.根源于产业革命C.体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加剧了贫富分化5.[2023·广东深圳高三一模]《家,甜蜜的家》是19世纪初的一首歌曲,它令当时和后来的许多英美资产阶级动情陶醉。
对他们而言,家不仅意味着豪华住宅和高雅、时尚的摆设,还是“枪林弹雨里的一片和平净土”。
这反映了当时( )A.资产阶级革命扩展 B.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C.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D.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6.[2023·山东聊城高三期中]在19世纪的美国,女性往往被认为是在家庭领域中崇尚虔诚、顺从、纯洁、持家的“真正的女性”;但在19世纪上半叶的北方,女性却被视为具有天然道德优势而成为工厂首选。
2017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9+1高中联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2019学年第二学期9+1高中联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命题:衢州二中赵阳林颂雨长兴中学周莹洁豆雨松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礼记·王制》说:“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周王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维系与诸侯之间的血缘关系B.改善姬姓与异姓诸侯的关系C.加强对诸侯国的管理和控制D.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 2 页第 3 页图所示瓷碗,上面写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的题记。
据此推断不合理的是A.该瓷碗上的题记采用的可能是釉下彩绘技术B.唐代瓷器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行销海外C.“湖南道草市”应该是政府所设立的乡间集市D.唐代私营手工业主已经具有一定的营销意识5.某史书记载了一种新式武器:“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烟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步。
”该史书最有可能是A.《韩非子》B.《抱朴子》C.《宋史》D.《农书》6.古代思想家章懋认为:“学者须大其心胸,盖心大则万物皆通。
必有穷理工夫,心才会得大。
又须心小,心小则万理毕晰。
必有涵养工夫,心才会得小。
不至狂妄矣。
”章懋的这一思想最第 4 页有可能继承于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7.乾隆十五年到二十五年,外国商船抵达广州的数量为207艘,乾隆二十五年到三十五年为220艘,以后到嘉庆年间的每十年分别为300艘、538艘、518艘。
以上变化A.说明清代海上贸易远超前朝B.说明“海禁”政策趋于瓦解C.有利于维护“朝贡”贸易体制D.是清朝加强官方贸易垄断的结果8.下表是《1871-1893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阶段变化表》,对表中数据变化解读正确的是1871-1873 1891-1893茶叶1022159 1055064蚕丝37529 59946大豆57506 760522棉花8486 290417(单位:公担)A.是洋务运动发展带来的结果B.加速了自然第 5 页经济的进一步瓦解C.说明中国完全融入世界市场D.改变了清王朝的对外贸易格局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西方传来的社会主义思潮迅速地影响了‘五四’前后涌出的一代出类拔萃之辈。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年代划分史前历史:10-15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经历了原始社会,欧洲旧石器时代、欧洲中石器时代、欧洲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欧洲青铜时代和欧洲铁器时代古典时代:大约在公元五世纪以前。
及古埃及、古西亚、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
世界各国大约在公元纪年前后都进入了封建社会,中国在公元前五世纪就进入封建社会,以秦国为最典型的标志。
大约一千年以后,西欧才揭开封建时代的序幕。
中古(中世纪):或称为‘中世纪’:从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近代:1640——1917十月革命。
现代:1917——1945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全面胜利。
当代:1945——至今。
史前历史500-100万年前,南方古猿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约公元前约四千年代中期埃及州(诺姆)形成公元前4300—3500埃利都—欧贝德文化公元前3500—2700苏美尔城邦形成公元前约3500—3100乌鲁克文化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约公元前3100米那(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公元前3100—2700捷姆迭特·那色文化公元前约2613—2498埃及第四王朝金字塔的兴建公元前约2500—1750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巴文化)公元前2000—1700克里特早王宫时代米诺斯王宫兴建公元前1894—1595古巴比伦王国(巴比伦第一王朝) 建立公元前1786—1633埃及第十三王朝埃及贫民与奴隶大起义公元前1700—1380克里特后王宫时代公元前1674—1567喜克索斯人统治埃及公元前约1600—1500迈锡尼坑墓王朝公元前1595赫梯灭古巴比伦公元前1400初迈锡尼圆顶墓王朝公元前十一至九世纪荷马时代公元前1200—1100 希腊多利安人南下,迈锡尼国家亡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公元前约814迦太基建城公元前776古希腊第一次奥林匹亚赛会公元前约754罗马建城公元前722亚述灭以色列王国公元前671亚述征服埃及公元前668—626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公元前626—538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586新巴比伦灭犹太王国550波斯征服米堤亚,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546波斯灭吕底亚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巴比伦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约509“高傲者”塔克文被逐,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古典时代508一507古雅典克里斯梯尼改革500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米利都反波斯起义500-449希波战争495一429古雅典民主派政治家伯里克利490马拉松战役约451-450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公布449 希腊与波斯缔结《卡里阿斯和约》,希波战争结束444一429 古雅典伯里克利时代公元前443-前429年雅典伯里克利时代390 高卢人进攻罗马,“鹅救罗马”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公元前330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被马其顿灭亡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战争开始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公元前149年第三次布匿战争开始146罗马统帅小西庇阿毁迦太基城138一132西西里奴隶起义(第一次)104一101西西里奴隶起义(第二次)公元前73-71年斯巴达克起义58一51高卢战争,罗马合并高卢约57新罗建国48法萨罗战役,恺撒击败庞培37高句丽建国31亚克兴战役,安东尼、克娄巴特拉七世败30罗马共和国终27古罗马奥古斯都(屋大维)建立元首政治(蒲林斯制)共和国转为帝国18百济建国公元1公元开始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约公元9年条托堡森林战役,日耳曼人击败罗马军队14一68古罗马克劳狄王朝43古罗马征服不列颠66一70犹太战争(第一次)132一135犹太战争(第二次)166古罗马与中国直接海上交通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378年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451匈奴人侵入高卢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中古时代(中世纪):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开始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九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7世纪初伊斯兰教产生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查里曼帝国分裂一分为三,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10世纪前后中古西欧城市兴起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十三世纪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307-1321年但丁创作《神曲》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1381年英国瓦特。
部编版:九下历史《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网络】【阶段特征】总述: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与“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特征:两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西方逐步确立了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为了扩大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列强陆续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活动。
【考点精析】考点1 第一次工业革命(九上第20课)一、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叶。
二、最先开始的国家:英国。
三、首先开始的部门:棉纺织业。
四、重大发明(一)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二)蒸汽机的改进:1.时间、人物:18世纪中期,_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2.应用: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后来许多生产部门都开始使用蒸汽机;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
3.意义: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极大地提高了_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4.影响:瓦特蒸汽机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动力,使早期以_水作动力的工厂可以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
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_大工厂代替,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三)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拖着车厢载着450名乘客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五、实质: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六、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七、工业革命的扩展: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
【知识拓展】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1)政治前提: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政局稳定。
(2)市场: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一系列殖民战争最终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空前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世纪上半叶,美国政府实施的土地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法案是:A. 《宅地法》B. 《解放黑奴宣言》C. 《国家工业复兴法》D. 《关税法》2、20世纪初,美国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财政困难B. 强化联邦权力C. 应对经济危机D. 相信市场自我调节能力3、题干: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以下哪项措施不是美国当时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A. 实施反托拉斯法B. 推行“罗斯福新政”C.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D. 加强劳工权益保护4、题干: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了“镀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项?A. 经济迅速发展B. 垄断组织形成C.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D. 工业革命完成5、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哪位历史人物被广泛认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A、林肯B、罗斯福C、克林顿D、纳马克6、下列哪一项是“自由放任”政策下美国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A、经济稳定增长B、高效率的市场运转C、工会的蓬勃发展D、频繁的经济危机7、19世纪末,美国出现了一系列限制垄断和保护中小企业的立法,以下哪项不是当时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A. 人民党提出“trust buster”政策B. 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C. 举行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大型公共工程D. 依据宪法对某些行业实行控制与监管8、关于19世纪末美国经济中的“自由放任”政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该政策主张完全废除政府干预,实现纯粹的自由竞争B. 该政策导致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的完成C. 该政策使得美国铁路产业高度集中,形成了一些大垄断企业D. 该政策加剧了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尖锐9、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A. 农业技术革命B. 第二次工业革命C. 海外市场的扩张D. 政府的大规模干预 10、下列哪一项不是美国进步运动期间的主要改革目标?A. 改善城市贫民的生活条件B. 加强对大企业的监管C. 扩大总统权力D. 推动妇女参政权1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19世纪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剧烈进行的时期,同时也是腐败的高发多发期。
就这一时期美国历史来看,造成腐败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开辟了新的致富渠道。
19世纪上半期,在开发西部边疆的拓荒过程中,进行土地的投机买卖成为一桩有利可图的生意,一些富商和国会议员从政府手中廉价购得大量土地,然后再加价转手倒卖给西部移民或有关公司,从中获取大量收入。
19世纪下半叶,一些私人公司在修建铁路或承揽其它工程时,和国会议员或腐败的政府官员相勾结,骗取大量政府津贴。
二、是政府职能的扩张和公共开支的增多,为从事腐败行为提供了大量机会。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逐步扩张,政府采购合同和工程合同越来越多,公共开支稳步增长。
政府对经济和社会进行管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也在不断增加。
所有这些,都为政府官员以权谋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三、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具有新资源的新集团,从事腐败活动成为他们进一步改善自身境况的重要手段。
在内战结束后工业化迅速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和大企业。
这些大公司的老板力图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来获利,具体做法是用金钱购买参众两院席位或收买议员,然后再利用议员的政治影响力通过有利于己的法案或获取有关的政府合同,从而实现自身的利益。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移民涌入城市,这些城市贫民获得了选票这种重要的政治资源,通过出卖手中的选票,他们可以获得少量的收入或获得一份工作,从而改善自己的境况。
四、是政党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商人型政客,他们把攫取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从而加剧了政治腐败。
这一点在美国州和地方政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这些地方党魁和当地的富商巨贾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以政府合同为诱饵,从后者那里获得大量捐款或资助,然后用这些金钱去收买城市贫民的选票,并依靠手中选票聚拢起一批支持者,长期把持地方政府和议会,地方政府成为他们为自己的核心小集团谋取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工具。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剖析编辑。
【摘要题】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关键词】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社会思想观念【正文】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儿童妇女问题、工业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工伤事故问题、移民和穷人的住房问题等等。
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的确给当时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困扰。
为此许多学者投身于这方面的思考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政府也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一首先是儿童问题。
提高童工的工作年龄,减少工作时间,并限制童工夜间工作,还要求童工必须入学。
尔后,大多数城市建立了八小时工作制。
1909年1月,白宫召开了全国儿童福利会议。
会议的主要成果:一是建议联邦政府设立儿童福利主管机构;二是主张各州制定母亲补助金法案,使单身母亲能够继续抚育其子女;三是主张贫困儿童除了不得不送孤儿院收容者外,应尽可能安置在寄养家庭中,以使其能够在正常的家庭中成长;四是呼吁组建一个全国儿童福利联盟,建议1912年联邦政府设立儿童局。
此后还形成了惯例,每隔十年由总统召开一次儿童福利会议,以唤起社会各界对儿童问题的关心。
联邦政府儿童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儿童状况,提出建议与计划。
1918年,儿童局向国会提交了谢泼德·托纳法案,经过3年辩论于1921年11月,通过了此法案。
它授权政府关心妇女和儿童的卫生与健康。
[2](p.48) 这是第一部联邦政府福利计划,它规定了联邦政府就上述问题向各州提供补助。
与儿童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是保护妇女的身心与健康问题。
1916年密苏里州制定了第一部寡妇年金法,规定各县向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寡妇提供现金补助。
根据这样的法案,政府对一些母亲和儿童给予扶持,承认家庭生活比机构抚养更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第三,颁布了工业灾害赔偿法,雇主对因工作受伤的职工负责补偿。
当时美国的工业化加速,频繁发生的工伤事故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9世纪上半叶美国进入了工业化时代,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市场垄断、环境污染严重、移民和穷人的住房问题等等。
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的确给当时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困扰。
美国政府和许多公众积极推动并参与了针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政策制定和实践,并在20世纪初形成了影响巨大的“进步运动”。
百年前美国的社会政策以及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或许能为当今中国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某种借鉴。
凤凰视点专家访谈独家评论百年前美国与当下中国存在诸多相似问题1893年,美国已跃居为世界头号强国,而随着整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美国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这使得城市人口每10年增加40%—50%。
与此同时,又有大量的移民从欧洲来到美国。
由于劳动力的增加,雇主大幅度地降低工人工资。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变得拥挤,犯罪和失业急剧增加,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镀金时代”的美国人普遍感到失望和沮丧,深陷迷茫和困惑。
腐败横行,特权和托拉斯掠夺资源、垄断市场美国经历了19世纪特别是南北战争以后的迅速的工业化时期,美国工业迅速增长,190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约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最大的工业国。
在充满着淘金热的19世纪后半期,垄断企业、资本家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金钱成为在美国获得社会承认的最重要的手段,财富的多寡是能否进入上流社会的唯一标准。
这样的社会风尚使美国的资产阶级在攫取财富时更加肆无忌惮,更加疯狂。
到19世纪末大企业组织、大财阀已经称霸美国的经济领域。
他们凭借其经济上的强大实力,控制市场、规定市场价格、划分经营范围,不择手段地排挤和打击竞争者,对工人则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对公众进行各种无耻的欺骗。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人缺少保障,环境污染严重在垄断企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底层工人的工作条件却极其恶劣,使用童工的现象更是十分普遍。
工人们在血汗工厂流血流汗,童工、女工超时干活;工人没有组织工会和罢工的权利,妇女没有选举权,黑人更是一无所有。
工人工时长,条件差,报酬少。
到1900年,全美国产业工人有70%每天劳动l0小时以上。
10年后每天劳动时间为8小时的工人也只占8%大部分工厂通风差,空气污染严重,工人住宿条件差。
职业病流行,工伤事故频发,新旧世纪之交。
美国工厂中因工业事故而丧生者每年达35000人,致残者为500000人。
工人的工资满足不了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开支。
工人极端贫困,1880—1910年产业工人的家庭收入不足650美元,农业工人则低于400美元。
除了工作环境恶劣,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工业社会的弊病开始逐步显现出来。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水污染、化学污染,以及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空气和噪音污染等,随之而来。
城市化进程加快,新移民生存条件恶劣工业化带来的一个显著成果就是城市化。
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城市人口有很大的增长,主要是移民。
1860年时,全美人口为3100多万,其中20%为城市人口。
1920年,全美人口超过1亿,其中50%以上为城市人口。
虽然外来移民为西部开发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大多数的外来移民都流入到城市。
移民住在蜂窝状公寓内,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由于通风和卫生条件都很差,大部分变成又脏又臭的贫民窑,全美16座最大的城市中,10%的居民就拥挤在这类贫民窑中,其中人口为300万的纽约最为典型,这类贫民窑的人口占该城市的一半以上。
一些人的生活也许比在母国多有改善,但总体遭遇是悲惨的,令人不满的是,他们为美同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得到的回报却非常令人失望。
食品安全问题严重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一的光环并不能遮盖暗藏的食品安全危机。
1906年美国作者厄普顿·辛克莱撰写的记实小说《屠场》出版,书中描述了当时美国肉食生产加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暴露出其十分丑恶、肮脏的一面:“食品加工车间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腐烂了的猪肉、发霉变质的鲜肉,和着被毒死的老鼠一通铲进香肠搅拌机……”这一幕食品加工现场是20世纪初美国食品加工厂的真实场景。
据说美国总统罗斯福读到此段时,开始恶心呕吐,将正在吃的香肠通通扔出窗外,并大叫着“我中毒了”。
美国国内肉类食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欧洲也削减了一半从美国进口的肉制品,美国畜牧业呈现半颓废状态。
两极分化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稳定受到挑战“镀金时代”的美国人普遍感到失望和沮丧,深陷迷茫和困惑。
有个宗教领袖甚至说“到处看到人的美德在衰退和崩溃”。
那是因为人们理想中的社会不复存在,就如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在其名著《进步与贫困》中所说:“希望之乡有如海市蜃楼一样在我们面前消失了”,可又看不到光明的前途。
这些问题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是工业文明的综合症,归纳起来不外是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发展到极点,以至于达到了不控制个人行为就无法维系社会整体的进步;一是物质财富经济力量不能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的整体改善,也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发生了脱节。
一位学者这样形容:这时的美国就像一架正在起飞冲向蓝灭的飞机,在起飞时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和失衡,改革和调整成为美国这一时期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进步运动——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全面改革对这样一个不公平的悲惨世界,美国各界进步人士终于无法容忍,终于要去抵制,去改变,要倡导进步主义,成立进步党,开展进步运动,从而把美国改变为一个真正进步的、平等的民主社会。
政府:保障穷人生活,反对经济垄断制定社会政策,保障穷人生活“进步运动”首先掀起了儿童妇女福利的运动。
在19世纪一些改革家和专为社会进步而奔波的机构和个人,都十分自觉地致力于增加孩子们的福利。
所以,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广泛的关注儿童福利运动在美国刮起了一阵旋风。
纽约市率先建立起关心儿童健康的机构。
为了应对人口激增所产生的城市问题,进步派展开了为移民和定居者改善城市居住条件、消除贫困根源的运动。
同时,进步派还为失业保险、战时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问题作了大量的工作,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推进改革的运动。
通过法律手段,反对经济垄断进步运动产生了3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威廉·塔夫脱、伍德罗·威尔逊。
第27届总统塔夫脱,他继承“托拉斯炸弹”罗斯福的政策,4年内所提出的《反托拉斯诉讼案》比罗斯福7年内提出的多一倍,并宣布解散掌控33家子公司的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在“联邦对美国烟草公司”诉讼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宣布“烟草托拉斯”违犯《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第28届总统威尔逊,他也继续反对托拉斯,所颁布的《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扩充和加强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但规定劳工组织不受反托拉斯法限制,允许工会组织罢工、联合抵制和设置纠察。
改革文官制度,遏制腐败滋生19世纪80年代,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内一些社会地位稳定、受过良好教育的共和党改革派,不堪忍受政党政治的腐败现状,提出改革要求。
1883年成功地促成国会通过立法,使政府工作不受政党轮流执政的影响。
这场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发生在美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完成阶段,反映了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的复杂化与高度有组织化、管理的科学化与系统化的历史性要求,其目标在于推动政府治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工业时代社会争取进一步民主化的历史趋势的一部分。
公众: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改革经济增长带来稳定的中产阶级,并形成公共舆论空间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本的加速积累、积聚和集中,使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伴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资产阶级内部结构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资产阶级分化为垄断资产阶级、旧中产阶级和新中产阶级,尤其是新中产阶级的崛起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突出的社会现象。
美国新中产阶级具有自身鲜明特点。
第一,中产阶级最基本的素质是受过一定的教育且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因此,他们更关注当时美国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第二,中产阶级都是脑力劳动者,而且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介于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
他们可以不为生活发愁,而且还有一定的闲暇,所以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社会活动和献身公益事业。
第三,他们有强烈的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心,追求“自由、公正和平等”及相关的理念。
第四,他们对自身技术的认同使他们自我感觉与众不同,其言谈举止和穿着打扮都讲究风度,并为自己所拥有的社会地位而自豪。
第五,他们愤世嫉俗,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既痛恨垄断贪婪,又同情下层民众的悲惨命运。
推动政府为民众承担更多责任,以维护城市的稳定进步派的这些“进步运动”的改革,突出的反映出他们不是把政府看作独裁者,而是把政府看作仲裁者和保护者,他们认为政府的职责是像警察那样执行那些旨在促进平等和保证正当行为的法律,总的趋势是推动政府对“人民”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适当的社会政策对社会变迁的受害者提供保护和安全,以维护城市的稳定。
因此,“进步运动”的改革促使政府正式关注儿童问题、工伤保障、都市问题、失业问题、住房问题、老年保险等社会问题。
媒体:黑幕揭发运动奠定“第四权力”地位“进步运动”另一个参与的重要力量就是新闻媒体。
最早令人瞩目的则是纽约《麦克卢尔杂志》的3名“扒粪者”即揭黑幕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他曾走访美国中部六七个城市,发现许多政客与企业家狼狈为奸,联手操纵城市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命脉;艾达·米纳瓦·塔贝尔,她曾以5年时间调查、研究、写作美孚石油公司历史;雷·斯坦纳德·贝克,他的长篇报道《铁路公司受审判》揭露铁路公司的不法行为,深具说服力,促使罗斯福总统下决心扩大州际贸易委员会的权力,国会因此制定《铁路运输管理法》。
19世纪末,随着印刷技术的改进,报业成本大幅度降低,而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增长则使报纸需求量迅速增加。
1870年,独立性城市报纸的比例仅为11%。
至192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62%。
新闻媒体不再是政党、行业、地区等特殊利益集团的工具,而视自己为社会良心的代表,努力表现出与它们泾渭分明的立场。
凭借着冷静、客观的报道以及过人的公信力,新闻媒体终获得“第四权力”的美誉。
转型期大国如何避免坠入陷阱?总结美国经验,可以说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促进了社会政策的制定。
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对社会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发展有重要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策处在社会政策的始初阶段,社会政策受益的对象是当时美国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于生活上不能自助的社会成员,社会有责任提供必要的援助;社会政策的内容比较单一,一般限于“社会救济”,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妇女儿童保护、房屋住宅政策等;社会政策的行动主体当时几乎一致地认为应该是政府;社会政策主要是立足于解决或是缓解已出现的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