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辉--浅谈江西茶文化
- 格式:pdf
- 大小:5.08 MB
- 文档页数:38
Vol.57,No.08. 2023·98·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3.08.32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江西茶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对策探究林智尧(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摘要江西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产区,已有千余年的茶叶种植历史,创造了富含江西地域特色的茶文化资源,但是目前江西茶文化遗产发展效果不佳,暴露出例如茶叶产量不足、茶叶品牌核心竞争力不足、茶文化宣传力度不足、茶文化产品创新不足的问题。
针对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和茶叶领导品牌建设,以大众化的方式推广江西茶文化内涵,加大江西茶文化宣传力度,结合江西知名品牌创新茶文化产品,加速现代科技支持茶文化发展,以及加强茶文化传承,来促进江西省茶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江西茶文化;发展中图分类号:S571.1;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05(2023)08-98-032012年,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正式启动,茶叶作为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作物,不仅对于增加农业经济收入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十分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江西省自古就是中国茶叶重要产区,茶文化历史悠久,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茶文化遗产区都位于曾经的脱贫攻坚重点区,所以利用和发展好这些茶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向国内外推广江西茶文化,提高当地文化自信,打响江西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更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和振兴。
1 概念界定1.1 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原始农业逐步形成,黄河流域率先产生了原始旱作农业,并随着历史进程逐步向传统农业发展,在经历了漫长的采集渔猎、刀耕火种以及精耕细作后,形成大量独特的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的与特定文化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传统农业景观、耕作方式和农业文化[1],保留了资源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
浅析陆羽与江西茶之缘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陆羽是我国茶文化史上首位详细撰写茶事的文人,被世人尊为“茶圣”。
他对茶叶有着浓厚的兴趣,擅长煮茶品茗,撰写《茶经》一书。
陆羽《茶经》是中国文学史、茶文学史、茶文化史上一部最有名的著作。
陆羽为了解当时全国各个产茶区茶树栽培状况和加工技术,曾长期到实地进行调查研究。
在这其中,陆羽不光研究茶,也研究水对茶的影响,同时首次提出饮茶需用饮茶专属器具,而不是将食器、酒器、茶器混为一谈。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前人文献的阅读分析不难看出,陆羽为探访江西茶,曾到多次主动或因好友邀请来到江西江州(今九江市)、洪州(今南昌市)、信州(今上饶市)、歙州(今婺源县)等地,考察当地茶叶生长环境、制茶方式、饮茶风俗,名泉名窑。
一、陆羽与江西茶区之缘陆羽《茶经•八之出》:“歙州(茶)生婺源山谷……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
”[1]这里所说的“歙州”,就是今江西上饶婺源。
据江西《名胜志》记载:“陆羽宅,在上饶北五里。
”《上饶县志》中也有记载:“信州北二三里有山,唐陆羽曾隐此,环植茶数亩,后因名茶山。
”而鄂州指今湖北武昌,袁州指江西宜春,吉州指江西吉安。
虽不知陆羽当时是否对江西各茶区的茶叶生产有所指导,但可以看出,陆羽在当时走访了江西唐代茶区婺源、袁州、吉州等地。
但陆羽《茶经》中所记载的唐代江西茶区并不全面。
例如江州(今九江)的庐山茶始于东汉时期,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夜浮梁买茶去”中提到的浮梁,也是当时江西重要的产茶地区。
因此,在陆羽《茶经》问世前后,江西的茶区并不只有书中提到的婺源、袁州、吉州,江州、浮梁等地也产茶。
到了唐代晚期,江西茶叶发展更甚,有袁州、吉州、洪州、江州、饶州、信州、虔州(赣州)等七州辖40余县产茶,如洪州西山白露、袁州界桥茶等。
[2]如今,江西茶有著名的“四绿一红”:狗牯脑绿茶、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绿茶、浮梁茶绿茶和宁红茶(红茶)。
四绿一红,江西第二张名片叫茶2015-8-24 08:39来源:中国江西网摘要:历史上,江西茶叶曾经历无数辉煌,他们承载着古老的赣鄱文化蜚声中外,让世界认识江西。
今天,“四绿一红”再次整装出发,狗牯脑、婺源绿茶、庐山云雾、浮梁茶、宁红茶等5个省重点茶叶品牌要向世界讲述江西树叶的传 ...茶,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它被当做一味解毒的药方。
几千年前,它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为一道可口的饮品。
茶,是一种人生。
按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茶,是人处在草木之间。
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
北纬30度,生长着一条优质茶叶带,中国两大优质产茶区正好贯穿而过,江西的庐山云雾茶、婺源绿茶、浮梁茶、宁红茶都生长其间。
历史上,江西茶叶曾经历无数辉煌,他们承载着古老的赣鄱文化蜚声中外,让世界认识江西。
今天,“四绿一红”再次整装出发,狗牯脑、婺源绿茶、庐山云雾、浮梁茶、宁红茶等5个省重点茶叶品牌要向世界讲述江西树叶的传奇。
驻足,听岁月的故事,品人生的味道,让心灵休息一杯茶的时间。
■记者左阳天/文宁红:俄国太子点赞“茶盖中华”位于我省西北部的修水县,山林苍翠,土质肥沃,雨量充沛。
每年春夏之间,云凝深谷,雾绕奇峰,蔚为奇景,雨过乍晴,阳光疏落,这种氛围非常有利于茶树生长,享誉世界的宁红就孕育在这片土地上。
1891年的一天,在当时中国最大的红茶市场汉口的码头上,一位酷爱红茶的欧洲青年在品尝了一杯红茶后赞不绝口,并赠送匾牌“茶盖中华,价高天下”。
这位青年就是俄国太子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洛夫,而他喝的正是宁红茶。
“当代茶圣吴觉农考证过,宁红是历史上我国制作红茶最早的支派,早祁红90年。
十九世纪中叶,宁红畅销欧美,成为中国名茶。
1904年,江西宁红开始生产朝廷贡品——太子茶。
”15日,江西宁红集团负责人官廉说,提起红茶,人们往往会想起安徽祁门红茶,但宁红的历史更悠久。
1892~1894年,宁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步入鼎盛时期,每年输出30万箱(每箱25公斤)。
农业考古2016·22016年第2期在茶业发展的5000年历史长河中,江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有过辉煌的过去,也有过纠结的曾经,更有着奋发的现在。
随着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茶界人士的上下一心,江西茶业必将走出低迷,重塑辉煌!本人作为一个茶文化研究者,拟从文化的角度作番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江西茶业的起源、发展及其现状江西茶业有过辉煌的过去,陆羽《茶经》有载:“江西生……袁州、吉州,”“歙州生婺源山谷”[1],可见,早在唐朝时分,江西产茶就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名气,不然也不会为陆羽所知,后来,陆羽还曾多次到江西茶区生活与考察。
唐至德元年(756),陆羽来到江州(今九江),继而到洪州(今南昌),又应邀上庐山,将康王谷谷帘泉评为“天下第一”,招隐泉为“天下第六泉”。
随后,陆羽追随陶渊明的脚步,在彭泽县结庐,隐居了一年有余。
《茶经》成书后,他继续到江西茶区考察,建中四年(783),陆羽又来到信州,在茶山寺(今上饶一中)旁建宅隐居,他环居植茶,凿石得泉,品茶品泉,自得其乐。
其后,他还深入到饶州的鄱阳、余干等地茶区,留下了很多佳话。
据考证,从至德元年(756)到贞元八年(792),陆羽曾多次出入江西茶区,“茶神”的足迹,遍及了赣东北的茶区,吸引他的,自然是他魂系梦牵的茶。
赣茶的名头,由此可见一斑。
而最能反映江西在全国茶市地位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作为全国的茶叶交易集散中心,浮梁承载着全国1/3的茶叶贸易,茶税也占到全国总量的3/8。
到了宋代,江西境内的九州四军即洪州、江州、饶州、信州、抚州、吉州、筠州、袁州、虔州及临江军、建昌军、南康军、南安军,均种植茶叶,因此,江西的茶叶种植规模很大,管理及茶叶制作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茶叶收入成为江西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
北宋每年茶课为2,306万余斤,而江西地区的茶课为近685万斤,占全国王建平,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古文献学、茶文化。
浅谈中国茶文化之江西茶文化方浅 61004121081.江西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华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江西是产茶大省,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开始做茶,且一直延续到唐朝,在全国都非常畅销。
白居易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其实有个背景,那就是当年全国三分之一的茶叶在浮梁县集散。
”根据文献记载,从唐宋到明清,很多茶叶从江西流出,浮梁因而成为重要的茶叶之乡。
陈文华介绍:“在唐代,浮梁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茶贸易集散中心,且上交的茶税最多时占到全国的八分之三。
虽然在南宋之后有所衰弱,但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因为引进红茶,浮梁茶叶生产贸易又重新崛起。
”2.江西茶道闻名中外道可道,非常道;茗可茗,非常茗。
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
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
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道家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恬淡寡欲的本性。
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江西茶道融合了儒、释、道、文、史、哲、艺、医等多种传统文化精髓,“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的诗中,皎然是最早将“茶事”和“道”连在一起的人。
在唐代,我国就已大兴“茶道”,只是由于历史原因,近现代整个中国都少有人从事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茶道”和“茶艺”的研究。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江西茶人开始了复活和弘扬中国茶道的工作。
任职于江西的陈文华被媒体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之首,江西人余悦被媒体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之一。
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着深厚茶文化基础的江西很快就“尝”到了甜头,最值得一提的自然要算婺源茶道了。
婺源茶道注重“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其在国内外表演都受到了由衷的称赞。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论茶文化与江西旅游产业的发展赣鄱大地,从历史上看就是茶叶生产及贸易的大省,茶文化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
江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春季回暖较早,但天气多变,乍暖乍寒,雨量偏多,直至夏初;盛夏至中秋前晴热干燥;冬季阴冷但霜冻期短,尤其是近年,暖冬气候明显。
由于江西地势狭长,南北气候差异较大,但总体来看是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
江西全省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从降水量、日照强度、温度及地形地貌等方面来看,江西均适宜茶叶的种植,且出产名茶的地方大多是风景优美的自然景区,各景区如果加大宣传,辅以茶文化上的引导,假日游的兴起及繁荣必将助推茶文化的弘扬,同时景区自身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丰富,古老的茶文化不断引入了新的内涵,赋予现代茶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
新闻媒体、现代科技、市场经济,一并参与到新时期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中,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立体且凸显。
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日益社会化、现代化、大型化和国际化,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也正在不断扩大、创新、延伸和发展。
在观光旅游的过程中,加入茶文化的元素,在赏茶、品茶、茶叶加工技术、茶艺表演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已经成了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将助推江西旅游业的发展。
保护传统并发扬颇具民族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资源,发挥其在生态旅游中的作用,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本文研究和探讨的目的和方向。
一、茶文化和旅游的基本含义茶文化是一定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
它以茶这种实物为载体来传播与茶有关的各种文化,因此茶文化有着非常广阔的内容,它涵盖了多个学科与行业,如文化艺术、医学保健、科技教育、经济贸易、历史考古、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
浅谈中国茶文化之江西茶文化浅谈中国茶文化之江西茶文化方浅 61004121081.江西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华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江西是产茶大省,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开始做茶,且一直延续到唐朝,在全国都非常畅销。
白居易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其实有个背景,那就是当年全国三分之一的茶叶在浮梁县集散。
”根据文献记载,从唐宋到明清,很多茶叶从江西流出,浮梁因而成为重要的茶叶之乡。
陈文华介绍:“在唐代,浮梁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茶贸易集散中心,且上交的茶税最多时占到全国的八分之三。
虽然在南宋之后有所衰弱,但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因为引进红茶,浮梁茶叶生产贸易又重新崛起。
”2.江西茶道闻名中外道可道,非常道;茗可茗,非常茗。
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
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
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道家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恬淡寡欲的本性。
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江西茶道融合了儒、释、道、文、史、哲、艺、医等多种传统文化精髓,“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的诗中,皎然是最早将“茶事”和“道”连在一起的人。
在唐代,我国就已大兴“茶道”,只是由于历史原因,近现代整个中国都少有人从事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茶道”和“茶艺”的研究。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江西茶人开始了复活和弘扬中国茶道的工作。
任职于江西的陈文华被媒体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之首,江西人余悦被媒体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之一。
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着深厚茶文化基础的江西很快就“尝”到了甜头,最值得一提的自然要算婺源茶道了。
婺源茶道注重“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其在国内外表演都受到了由衷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