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练习 新人
- 格式:doc
- 大小:349.00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3.1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素材新人教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1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素材新人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1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素材新人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1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1. 理解世界淡水资源供需状况和世界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2.举例说明中国淡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特点。
3. 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现状。
4。
举例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紧迫性的表现。
【重点难点】1。
世界、中国淡水资源短缺和耕地日益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2。
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课前预习】一、淡水资源短缺(一)世界淡水供应与需求1.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1)自然原因a.淡水资源总量有限: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①______%。
绝大部分是难以利用的②_ 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__,在无人区或人烟稀少地区降水所形成的④____________,也未能被人们利用。
人类最容易获取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b.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受⑤________等地理条件的影响,⑥________、俄罗斯、加拿大、⑦________等国水资源丰富.⑧________和中东很多国家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每年总水量和人均水量都低.(2)人为原因a.不合理开发利用:人们在利用水资源过程中,有时采取了不合理的开发与⑨________措施,以致⑩________水的现象相当普遍,加上许多地方出现水体严重⑪________,淡水资源更为紧缺。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重点)2.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生物物种减少(1)生物物种减少现状:目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森林。
海洋和淡水生物严重退化,岛屿上鸟类和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2)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①人们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改变。
②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和非法贸易,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③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④大量引入的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有的甚至以土生生物为食,或者带来某些土生物种无法抵御的疾病,也使土生物种濒临灭绝。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资源破坏状况:对全球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的热带雨林损失尤其严重。
森林资源减少原因:林木砍伐、林地开荒和开矿、薪柴采集和大规模放牧、空气污湿地概念:湿地指不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6米的水域。
湿地功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3)湿地破坏现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
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巴西中南部的潘塔尔沼泽地也在不断退化。
在我国,长江中游河湖的快速淤积与天然湿地的过度开垦,使湿地面积大为减少,为调蓄防洪带来很大的隐患。
(4)湿地减少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减少了湿地的面积。
②大量引水灌溉和河道截流改向,以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完全干涸。
③人类的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泊和海滨滩涂湿地面积减少。
④环境污染使湖泊和近海岸海水富营养化现象时有发生,湿地的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1.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完全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提示】生态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加快了大部分生态问题产生的速度。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教学设计)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殡葬管理条例》第十条禁止在下
列地区建造坟墓:
(一)耕地、林地;
(二)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
护区;
(三)水库及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
护区;
(四)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
......
农村坟地和县城公墓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已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
回答提示:
1.
地退化、污染也逐渐加剧,虽有
明确法律条文但落实不到位,在
传统丧葬习俗和保护耕地保护环
境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严重。
应加强生态地质环境管理。
保护草原生态、防治沙漠化;另
外,应严格落实土地资源总体规
划,采取差别化开发、区域内优
化、区域间互补的方式以实现全
面协调发展。
3.
①要严格执法,加强管理。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一)教材第34页思考思考提示: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别是华北地区地多、人多、水少、工农业用水量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是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有效措施之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教材第35页思考思考提示:1.分析图中的三条曲线可以看出: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可耕地总面积减少,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到2000年左右时,世界耕地供需平衡,此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继续减少,所需耕地面积继续增加,可耕地不能满足所需耕地的需求,耕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
2.如果进一步开垦土地,使世界耕地面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若按现有的生产水平,世界可耕地满足所需耕地可延缓到2010年左右。
若按生产水平翻一番、翻两番,可耕地满足所需耕地分别可延缓到2040年和2070年左右。
以后又出现了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并且越来越尖锐。
3.如果使现有农业生产水平翻一番、翻两番,世界耕地资源不足的困境又能延缓一段时期。
翻一番可延缓到2025年,翻两番可延缓到2050年,此后又出现了耕地不足。
4.不可行。
因为开垦土地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只能把耕地资源不足的困境延缓一段时间。
更何况可供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少,农业生产水平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大幅度提高。
所以耕地的供需矛盾实质上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三)教材第36页图3.5图表分析:(1)曲线的斜率(或陡缓)体现了人口变化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速度的快慢。
(2)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变化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的情况不同。
人口数量多的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口增长快的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快。
(四)教材第36页思考(上)思考提示:我国人口变化、耕地面积变化的历史趋势与发展前景。
(1)历史趋势:自唐朝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2)发展前景:我国人口仍在增长,后备的耕地资源有限,城市、工业、交通等还要占用耕地,所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仍然有减少的趋势。
(五)教材第36页思考(下)针对近年来耕地被占用的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有: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加强法制建设,严禁乱占耕地;③在城市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中尽量少占耕地。
(六)教材第37页图3.6图表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在消费水平固定在1975年的条件下,这些矿产资源的预期寿命为20—300年;②而在消费水平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这些矿产资源的预期寿命只有10~80年;③消费增长率大的矿产,其可开采寿命也衰减得较多;④目前氟、银、锌、汞、铅等矿产资源已经耗竭,而钨、锡、铜等矿产资源濒临耗竭。
“世界水日”的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商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联合国长期以来1~3题。
1.造成许多国家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 )①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及空间分布不均匀②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③环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减少④水资源的浪费⑤全球变暖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2.新加坡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其原因主要是( )①新加坡的年降水量十分稀少②新加坡的年降水量虽十分丰富,但境内河流很少③新加坡的年降水量虽十分丰富,但地区分布与季节分配都十分不均匀④人口的激增与经济的高速发展A.③④B.②④C.①④D.①②3.世界上缺水国家或地区的共性是( )A.降水稀少B.远离海洋C.淡水资源匮乏D.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①为自然原因,②③④为人为原因,即用水需求增大,且水污染和水浪费严重。
第2题,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并不稀少,地区分布与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该国境内少河流湖泊、人口激增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关。
第3题,由新加坡缺水的例子可知当地降水并非稀少,水资源也不贫乏,而是这些淡水大多以径流的形式流入海洋,造成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
答案:1.D 2.B 3.D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9.2亿亩。
人均耕地仅有1.39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
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
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
读近年来耕地减少因素构成图,回答4~5题。
4.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主要是( )A.人口众多B.山地多,平地少C.退耕还林工作显著D.农村建房乱占耕地5.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草场普遍超载③人口的不断膨胀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解析:第4题,我国耕地比重小主要与我国地形特征的比重有关。
第5题,读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可知,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筑用地和灾害损失是我国耕地减少的四大影响因素,对应③④⑤⑥选项。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草场普遍超载并不是直接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4.B 5.B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随着矿产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有些矿产资源发生短缺甚至耗竭。
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有关矿产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B.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多,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大C.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D.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矿产资源的供需状况。
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这是其特性之一;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全世界矿产资源的消费量明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发展中国家虽然消费的矿产资源较少,但是也存在着矿产资源短缺问题。
答案:B7.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A.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B.主要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C.开采中采富弃贫,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D.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一般来说,东多西少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主要矿产资源中贫矿多,富矿少,加之采矿时采富弃贫,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
在分布上,我国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或西部地区,而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B8.读下图,完成(1)~(4)题。
(1)图中表示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曲线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曲线相交的时间是2000年左右,这表明,在那个时候世界耕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0年以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至少写出3条)(3)我国耕地约为19.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中央还要求西部地区将坡面在25度以上的耕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4)耕地供求矛盾的实质是________,解决此矛盾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此图。
当世界所需耕地面积和可耕地面积两条线相交时,供需平衡,此后便会出现供需矛盾。
如果进一步开垦耕地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可使供需矛盾出现的时间推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不足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必须控制人口增长。
1950年以后,也就是二战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同期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退化严重;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大开发中应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
答案:(1)供需平衡(2)①人口增加,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大量占用耕地;②人类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③人类滥垦滥伐造成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
(3)植树种草能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气候干燥,更需要植树种草。
(4)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能力提升读以下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市、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完成9~10题。
9.影响东部沿海各省(市、区)水土配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量、地形B.气温、降水量C.耕地类型、耕作制度D.地形、土壤解析:各省区水土配合差异主要与气候(降水)和地形有关。
答案:A10.我国北方东部沿海省(市、区)农业缺水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水田种植,耗水量大B.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农业用水需求量大C.蒸发量大,复种指数高D.径流总量小,耕地多解析:我国北方地区平原广阔,但雨季开始晚,结束较早,总降水量偏少,地面径流总量小。
答案:D读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1题。
11.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受自然灾害影响,有些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B.人口不断增加,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C.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D.环境污染严重,使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解析:我国人均耕地逐渐减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厂矿、道路等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减少。
答案:B2010年12月31日,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世界稀土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
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
据此,完成12~13题。
12.36%,其主要原因是( )A.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C.我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1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解析:我国稀土资源储量的减少与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关系密切。
稀土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将会造成严重的稀土资源短缺,因此必须对稀土原矿和经过初级加工的稀土进行出口控制;同时加强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答案:12.C 13.B1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下表示意某年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能源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特点?其原因是什么?(2)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哪些?解析:由表可知,环渤海地区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全国高;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工业新水用量占工业用水总量比例较全国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