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练习 新人教
- 格式:doc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6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情景导入先思考———————思考探究:该图反映了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是什么?解决措施有哪些?提示:主要反映了水资源短缺。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提高用水效率;重视节约用水;注重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和利用。
———————基础知识要记牢———————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措施内容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1.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2.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3.采取全面节水措施。
———————重点难点掌握好———————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主要措施———————应用体验不可少———————由于世界人口继续增长,经济持续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世界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
有必要通过开源和节流措施逐步解决缺水问题。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不属于开源措施的是( )A.海水淡化B.修筑水库C.改进灌溉技术 D.人工降雨2.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我国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措施的是( )A.海水淡化 B.开发水源C.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D.采取全面节水措施解析:1.C 2.A 开源是开辟水源,主要包括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改进灌溉技术属于节流措施。
因为现有技术条件下实施海水淡化成本太高,不是我国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措施。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地下水枯竭的现象。
据此回答3~5题。
3.我国工农业生产受缺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南方地区 D.华北地区4.针对上题的选项,该地区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是( )①跨流域调水②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水价,强化节水意识③缩小工农业生产规模,减少耗水量④科学种田,实施节水新技术⑤改造自然,实施人工降雨A.①②④ B.②③⑤C.①③⑤ D.③④⑤5.下列不属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A.潜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引起地面下沉,建筑物塌陷C.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D.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质变坏解析:3.D 4.A 5.C 第3题,我国华北地区因降水量较少,人口众多,工农业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大,加上人们对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因此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教材第49页图3.17
图表分析:农业是用水较大的产业,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潜力较大。
从图中文字表述可以看出,三种灌溉系统的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滴灌、旋转式喷灌、重力流动式灌溉,所以从节流角度看,滴灌、旋转式喷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方向。
(二)教材第50页活动
活动提示:该活动是一个实践活动,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现状,了解学校日常生活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
同时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材第52页案例
案例分析:首先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林,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导致石漠化。
(四)教材第53页思考
本题首先要了解土地退化的类型,即土壤侵蚀、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
不同的地区土地退化的类型不同。
例如,半干旱、干旱的草原,土地退化以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为主;降水集中,土质疏松的地区以土壤侵蚀为主;半干旱农耕区,以土壤次生盐渍化为主,因此,不同地区的学生可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
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除此之外,应注意土地退化与贫困问题间的关系,把防治工作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还有法律法规政策的健全是这一系列措施的法律保证。
学业达标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
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
①水资源更新速度快②利用率过高③水污染严重④土壤盐渍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河流径流量较小②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③灌溉用水量大④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而我国图示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均在40%以上,甚至高达90%,因此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再加上图示地区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盐渍化。
第2题,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人为原因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河流上中游地区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有关。
答案:1.C 2.D
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周边的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量锐减,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
据此完成3~5题。
3.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
A.下游大量引水灌溉B.上游过度引水灌溉
C.气候越来越干旱D.下游缺少植被的保护
解析: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是由于上游过度引水灌溉造成。
答案:B
4.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变化可能是( )
A.库区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地下水位上升
C.水库的防洪能力丧失
D.加剧了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解析:由于水库干涸,水资源减少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答案:D
5.塔里木河流域合理的整治措施有( )
A.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严禁上游地区使用塔里木河河水
B.建立防止流域水土流失发生和发展的早期预警系统
C.大力开采地下水,保护地表水
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塔里木河流域的整治措施是针对水资源。
答案:D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读2011年我国部分省区石漠化土地面积统计图,完成6~7题。
6.我国石漠化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 )
A.西南地区B.东南沿海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D.南方丘陵地区
7.图示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其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石灰岩广泛发育,多喀斯特地貌②植被稀疏,破坏严重③土层较薄,人多地少④降水较多,特别是冬半年降水多,地表受到的侵蚀作用强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要求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通过读图可知石漠化严重地区的分布。
第6题,从图中看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石漠化严重,结合四个选项可知南方丘陵地区最符合,选择D。
第7题,图示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
贵州,其主要人为原因有植被稀疏,破坏严重,土层较薄,人多地少,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②③正确;石灰岩广泛发育,多喀斯特地貌,不是人为原因,①错;降水较多,地表受到的侵蚀作用强也不是人为原因,④错,选择C。
答案:6.D 7.C
8.下表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
读表,完成(1)~(2)题。
(1)
(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仔细阅读表格可知该区域耕地分布主要从坡度和海拔两方面来描述,答题时要紧扣该两方面,环境问题分析要注意题干要求“增补耕地”,可从增补耕地分布特点分析。
第(2)题,可从工程、法规、管理、宣传等方面答题。
答案:(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
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能力提升
读图,完成9~10题。
9.由图可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点是( )
A.工业节水B.生活节水
C.农业节水D.生态节水
10.下列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对策中,不属于节流措施的是( )
A.改进灌溉技术
B.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C.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D.海水淡化
解析:第9题,由图可知,我国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4.6%,因此农业节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点。
第10题,海水淡化属于开源措施。
答案:9.C 10.D
11.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角度考虑,在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整治土地,提高单产,后者应该退耕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是(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黄淮海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
C.长江三角洲和黄淮海平原
D.江南丘陵和太湖平原
解析:旱涝、盐碱、风沙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
在黄淮海平原,比较集中地分布了干旱缺水地、低洼易涝地、盐碱化土地、沙化土地等中低产田。
鄂尔多斯高原地处传统的农牧业过渡地带,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很多草原遭到了不合理地开垦。
答案:B
读我国南方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该地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D.地面下沉
13.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产品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解析:由土地资源构成图可知该地山地较多,而由土地利用结构图可知该地开垦力度较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针对这种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退耕还林(草),调整农业结构。
答案:12.B 13.B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泉,是济南的灵魂。
济南老城是泉文化精华的载体,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涌出,汇为河流湖泊,在泉涌密集处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人在石上走,清泉石下流”的旖旎风光。
材料二济南市区地下水位和泉水流量的动态曲线与降水量、开采量的关系图。
(1)描述泉涌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说出泉涌量出现这种变化给泉城济南带来的影响。
(3)为实现泉水常年喷涌,可采取哪些可行性措施?
解析:第(1)题,关键是看图,明确泉涌量曲线,其变化特点很明显,呈下降趋势,究其成因,自然层面(直接原因)是地下水位下降,其根源在于人类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第(2)题,把握住“泉城”是济南的品牌,是济南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泉少必然会损坏其城市形象,此外,地下水位下降,也会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引发一些环境问题。
第(3)题,着眼点在于增加、保护济南的地下水。
答案: (1)泉涌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开采量的逐年增加。
(2)影响居民生产生活,制约经济发展;损毁城市形象;破坏城市环境。
(3)加强补给区(南部山区)的绿化;加强济南市水资源的统一规划调度和管理;减少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开采量;节约用水,杜绝水资源浪费现象(宣传教育、发展节水经济);加大保泉执法力度;加大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量,提高市区地下水位,促进泉水喷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