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243·艺术研究现代语境下《营造法式》的美学形态研究白瑞荣(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摘 要:本文旨在现代语境下,以当代建筑美学理论为启示,着重以科学技术、色彩、形体、等第、礼制五个基点为视点,研究了《营造法式》建筑美的表现形式,从科学技术、艺术表现、社会属性三个维度勾勒出《营造法式》的美学形态。
关键词:《营造法式》;美学;形态《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是北宋时期将作监李诫组织编撰的由官方颁行的一部建筑设计学著作。
《法式》所涉及的建筑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大类:第一类为科学技术美,也是全书最核心的美,体现在尺度规范、施工范例、材料造价等内容上;第二类为艺术美,体现在图样、彩画作、雕塑等方面;第三类为社会生活美,体现在材料等第、礼制等内容上。
《法式》不仅向世人展现了当时建筑的技术成果,也构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理想。
1 《营造法式》中建筑技术的理性之美《法式》是由北宋官方颁发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规范及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著作。
编著之初便着力于建筑设计、施工、造价等诸多方面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具有较为浓重的官办性质。
由此可见,北宋时期建筑设计已经有了一个相当完善的系统,政府对科学技术非常重视。
《法式》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贯穿全书三十四卷,其中“制度”“功限”“料例”便占二十六卷,从内容的比重上也论证了科学技术的理性之美是《法式》展现出的最核心的美。
《法式》是总结归纳了工匠们以往的经验,而形成的一系列有实践依据并行之有效的法则。
这些法则是生活实践所得,是一种“真”的体现。
《法式》的编撰发行是指导后世对法则的生搬硬套,从而限制了后世的创造?显然,李诫的初衷并非如此,因此“总诸作看详”后面仍补充道:“与诸作谙会经历造作工匠详悉讲究规矩,比较诸作利害,随物之大小,有增减之法。
”《法式》在技术的运用上强调以“技”为基础,灵活运用,既不失“真”,也创造了美。
同时《法式》对于材料的运用也做了非常科学的配备,这也和当时北宋建筑业弊端丛生、腐败日甚有关,《法式》也是为了抑制这一风气和规范建筑行业出现的。
始于营造学社的《营造法式》彩画作研究:回顾及最新进展李路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论文摘要《营造法式》作为中国营造学社研究的起点,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营造法式》彩画作(或其中装饰与色彩)的研究,相对于《营造法式》大木作(或其中结构和构造)的研究,是一个较为后起的领域。
本文试图对1921~2005年学术界对《营造法式》彩画作的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将笔者近年的成果作一概要介绍,以此反映中国营造学社学术之一脉的产生、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营造法式》,营造学社,彩画作,建筑史学AbstractThe Building Standard Book,Yingzao fashi of12th century,regard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 work in the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have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The previous investigations in the literature are mostly focused on the aspect of construction(Rules for Wood Works),whereas decorations(Rules for Color Painted Works)are less concerned,and the achievements of which are comparably slowly produced.This paper is going to present the starting,succeeding and development of a branch in the scholarship of the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by tracing the way of researching from1921to2005on the Rules for Color Painted Works in Yingzao fashi,and briefly introduce the recent productions of the author.Keywords:Yingzao fash;the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Color Painted Works;historiography of architecture《营造法式》是我国仅存的两部古代建筑专书之一。
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在建筑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风采。
其中,宋代的建筑理论和营造法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宋《营造法式》的研究史,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遗产。
首先,我们来看宋代建筑理论的发展。
在宋代,建筑理论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推崇。
从《营造法式》可以看出,宋代建筑理论的核心是“法式”的概念,即建筑营造的规范和原则。
《营造法式》系统地总结了宋代以前的建筑经验和技术,包括房屋结构、材料选用、施工方法等方面的要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
同时,《营造法式》还注重对建筑形式、造型美学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为宋代建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来看宋《营造法式》的流传状况。
宋代时期,《营造法式》作为重要的建筑理论文献,在官方和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不仅在皇宫、官府等地得到了重视,也在寺庙、学堂、私人住宅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变,宋《营造法式》逐渐失传。
在明清时期,虽然还有一些文人学者研究和继承了宋代建筑理论,但已经很难找到完整的宋《营造法式》版本。
第三,我们来看近年来重建宋《营造法式》的努力。
近年来,随着对宋代文化的重新关注,文化保护和传统建筑研究等工作逐渐展开,对宋《营造法式》的研究也呈现出新的动向。
学者们通过对宋代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对现存宋代建筑的考察和测绘等手段,试图重建宋《营造法式》的完整内容。
虽然目前尚未完全还原,但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例如,通过对宋代建筑遗址和文献的研究,学者们已经对宋代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宋《营造法式》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宋《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述《营造法式》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图像与文辞作为教学形式的方法一直在美术教育实践中不断积淀和演化,使全书纲举目张。
《营造法式》言象系统的教学价值应用,从显性角度而言、条理井然,图文教学体系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形成了更趋理性的基本框架。
因此,于当下而言具有例证性的研究和实践意义、隐性教学价值。
北宋李诫编撰了《营造法式》,是一种可以为设计类专业尤其是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编排提供框架体系的参照、以理证道的传统思想融入室内专业的教学观念,言象系统的教学价值应用,是立足于传统美学并赋有传承意义的珍贵教学资料;从隐性角度而言,是一种将传统建筑学语境中的言象思维引用到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也是将重塑人文,使之成为近代设计教育界持续研究和挖掘的案例之一,书中文本语言与图像语言之间相互诠释的建构关系与逻辑相扣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出了它的显性,形成了功能较完备的言象系统室内设计的发展史古代:建筑技术和社会分工比较单纯,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并没有很明确的界限,施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往往也就是设计者。
欧洲----------由于以石料作为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两种工作通常由石匠的首脑承担;中国----------由于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这两种工作通常由木匠的首脑承担。
他们根据建筑物的主人的要求,按照师徒相传的成规,加上自己一定的创造性,营造建筑并积累了建筑文化。
近代: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分离开来,各自成为专门学科。
西方----------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萌芽,到产业革命时期才逐渐成熟;中国-----------是清代后期在外来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分离开的原因:(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所包含的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的相关学科越来越多,材料上、技术上的变化越来越迅速,单纯依靠师徒相传、经验积累的方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客观现实;(2)加上建筑物往往要在很短时期内竣工使用,难以由匠师一身二任,客观上需要更为细致的社会分工,这就促使建筑设计逐渐形成专业,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营造法式》及《工程做法则例》在设计中
的应用
营造法式及工程做法则例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营造法式》和《工程做法则例》是非常重要的工程文件,它们确保设计过程中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保障设计安全、水平和质量,对建筑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营造法式》以及《工程做法则例》非常有助于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的工作,下面来详细说明一下它们在设计中的应用。
首先,营造法式可以帮助设计师完成高水准的设计。
营造法式提供了设计师的基本要求,如安全措施、结构形式、性能等,这有助于设计师提高设计水准,可以使房屋保持良好的性能和安全。
此外,营造法式追求实用性,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把理念变成现实的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完成高水准的设计。
其次,工程做法则例可以帮助设计师改善建筑设计。
工程做法则例提供了大量关于建筑物结构、建筑材料、施工过程及其他方面的标准要求,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掌握设计流程,并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这些标准,改善设计。
此外,工程做法则例还可以减少在施工现场所带来的风险,确保建筑物安全可靠地建成。
最后,营造法式及工程做法则例都可以有效地提升设计水准。
营造法式可以帮助设计师提高设计的水准,可以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而工程做法则例则可以提供详细的指导,有助于改善设计流程,从而有效地提升设计水准,实现安全、有效和质量的要求。
总之,《营造法式》及《工程做法则例》在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可以提高设计水准,还可以改善设计流程,从而确保施工安全、水平高和质量好。
所以,设计师必须充分熟悉和理解这些文件的内容,并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充分遵循他们,以确保设计的安全性和质量。
苏欣SU Xin 杜沛文Du Peiwen鲁迅美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04(Lu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 110004 Shenyang Liaoning)28摘要:现存“李诫”及《营造法式》自营造学社成立后,在学术界已形成相对统一的主流定义,但从宋代刘跂《暇日记》及相关文本入手,不难发现宋代的建筑史并不能用考古学的实证方式一语概之。
以现有历史文本中“李诫”及《营造法式》相关内容的叙述为切入点,通过建构“李诫”与“营造法式”镜像概念生成的主要脉络,试图探究《营造法式》编纂前后所隐含的非典型宋代营造设计思想,并构建出不同于现有建筑史习惯性知识叙述的分析视角。
关键词:李诫;营造法式;营造设计思想;知识建构;非典型设计Abstract: The existing "Li Jie" and Yingzaofashi have formed relatively unified mainstream definition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However, if we start from the relevant texts such as Xiariji by Liu Qi in the Song Dynast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can not be summed up by the empirical way of archaeology. By constructing the main context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mirror concept of "Li Jie" and Yingzaofashi , the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atypical Song Dynasty construction design ideas implied before and after the compilation of Yingzaofashi , and construct an analytical perspective different from the existing habitual knowledge narration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Key words: Li Jie ;A Treatise on Architectural Methods (Yingzaofashi );building design ideas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typ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2095-0705.2023.06.028非典型《营造法式》: 兼论宋代营造设计思想*Atypical Architectural Methods : on the Construction Thought of Song Dynasty一、引言首先,对于“李诫”,我们始终缺乏他的自述性文献。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我们现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都有相应的规范、规程和质量标准可以遵循。
900多年前的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廷皇室、神坛庙宇、官署府第等等建筑事务,颁布施行了《营造法式》一书,作为当时各类建筑物设计、构造、选料和施工的“规范”。
其实当时由国家主持制订的有关建筑行业的规范,约在公元625年编纂的《大唐六典》中就已有这方面的条文,北宋初期著名木匠喻皓撰写的一部名叫《木经》的书,主要讲述的是当时盛行的木构架建筑的具体做法和如何正确选择材料等。
到了北宋后期,由于当局政治衰败,宫廷生活日趋奢靡,建造了很多豪华的宫殿、府第和官署、寺观等,而官吏又贪污成风、腐败不堪。
公元11世纪70年代王安石执政时期,制订了包括财政、经济方面的有关条例,《营造法式》就是那个时期由主管工程的将作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建设部)的少监李诫编修的,至北宋元祜六年(公元1091年)装订成书。
但由于当时书中没有用材制度,以致施工时用料太宽松,出现了许多浪费或贪污材料等弊端,所以,到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由李诫重新修编,增加了各工种的用料定额和相关的质量标准等内容。
从这些社会背景和书中的具体内容不难看出,编写这部书的主要目的是:在当时人力、财力、物资虽然都很困难,而统治阶级的奢靡要求又日趋膨胀的矛盾情况下,为了防止有关人士贪污浪费,也为了保证设计、材料和施工的质量,必须对营造业从设计、构造、材料质量和用料定额、劳动定额到工艺过程、质量标准等方面作出较为全面的规定,于是就有了《营造法式》的编纂和颁布实施。
《营造法式》这部书的编撰方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全书357篇、3555条中,有308篇、3272条是历代各类工匠相传、经久可行之法。
这部书是北宋时期木结构建筑所使用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水平,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史提拱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人类建筑遗产中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
营造法式在中国建筑学术体系中具有的意义论文营造法式在中国建筑学术体系中具有的意义论文引言:今天我们如何理解《营造法式》研究的意义今天我们对《营造法式》研究进行回顾、研讨,其中必然涉及对于《营造法式》研究的意义之思考。
这也是经历了几代学者共同建树的这番学术事业的认知问题。
《营造法式》研究伴随了中国建筑历史学科的发展,研究的起始就意味着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起步。
然而,我们如果追寻一下就可以知道,在《营造法式》研究之前,已经有一些中国建筑的研究,尤其是一些域外的学者进行的中国艺术与建筑研究,“发现”了不少中国的古迹,其中有大量是属于建筑历史范畴的。
但是他们的工作并未涉及《营造法式》研究,我们也常常不将之作为中国建筑历史学科的成就。
显然,我们所基本认可的是由中国学者自己进行的中国建筑历史研究,这实质上是中国学者对本民族文化的建筑传统进行的诠释,这种诠释工作是建立自身文化中的建筑学术体系所必须的。
建筑学的文化艺术特征性,要求一定地域文化有自身的价值体系和相应方法,中国的文明体系所要求的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 主要是西方文化) 的建筑学术体系,即是我们所谓的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之任务。
笔者以为,《营造法式》研究意义的实质,正是在于建立中国建筑学术体系。
我们今天来研讨《营造法式》的研究,也应该将之与中国建筑学术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的过程来做平行的比较。
《营造法式》研究的起始:中国建筑学术体系建立的前提条件《营造法式》研究起始于1920-1930 年代,尤其是“营造学社”成立之后的时期。
《营造法式》这本古籍于1919 年由朱启钤和1925年由陶湘等人发现,并再版刊行,在当时的学术界成为一件盛事。
而《营造法式》一书自北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 年) 完成算起,到1925 年被“发现”和随后的“营造学社”所进行的研究,期间长达834 年是没有研究的。
甚至不被人知道,所以才有所谓的“发现”。
这的确令人费解,为什么要被重新“发现”呢?我们了解,《营造法式》一直是作为古籍被皇家收藏,并进入明“永乐大典”和清“四库全书”。
斗拱和彩画
—中国古建筑中的两大元素
建筑是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所必须的空间。
世界建筑体系有七大类,而中国古建筑是对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几个建筑体系之一。
中国古建筑之所以能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因为中国古建筑有极多独一无二的特点,其中之一便是土木结构。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华夏祖先,利用自然山洞和崖穴居住,其后挖掘穴居,形成土筑;或利用自然的树木枝干搭建巢居。
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黄土和木材都是主要的建材,因此中国古建筑将建筑营造称为“土木之功”,“土木”也便成为中国古建筑的代用词汇。
而西方的建筑主要以石材为主,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他们还没有解决木材的使用所带来的一些结构稳定性的问题,也就是我即将提到的“斗拱”的问题。
在中国,尽管后来人们掌握了石材、砖瓦,玻璃等新的建筑形式,但土木始终是国人最正宗。
最喜欢的建筑材料,也正是这种充满柔性和张力的土木结构造就了中国古建筑的造型和丰富的形式。
下面,我将来介绍一下中国古建筑中的两大重要元素——斗拱和彩画。
一.斗拱
中国古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
由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官式建筑上有一种民间建筑上没有的构件,那就是“斗拱”。
斗与拱,均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撑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
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不仅可以使人的空间视觉得到延伸,而且形式优美,为我国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
斗拱的结构有很多,现在所知的主要有华拱、泥道拱、瓜子拱、令拱、慢拱和栌斗、交互斗、齐心斗、散斗等。
不同的数量和组成方式便会出现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斗拱。
据记载,“斗拱”最迟在周朝就已经被应用,到了东汉和三国时期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在以后的一段历史时期成为塑造建筑形象的主要手段。
唐宋时期斗拱起到结构性作用,而且尺度非常大,一般高度相当于柱子高度的一半左右。
由于斗拱的承托力,使得建筑檐部的出挑很长,即使房屋没有前后檐,屋檐也可以为木柱和屋檐下的人遮雨。
但从元代开始,斗拱的形式产生许多种尝试和转变。
其功能和作用开始减退。
到了明清,斗拱已经退化成纯粹的装饰构件,房屋的承托功能由柱梁来负担。
因为不同时期的斗拱具有不同的特色,所以斗拱又成为建筑物断代的重要依据。
在宫式建筑中,诸如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出于炫耀权利和显示美观的考虑,宫式建筑一般都会有长长的飞檐,所以就需要承载这些飞檐结构的斗拱了。
斗拱一般都安装在檐柱和檐枋之上,它是在方形的坐斗上用若干个方形小斗和弓形的栱层建筑叠搭配而成。
斗拱的层数随檐深度的加大而不断增加。
层层叠叠的斗拱不仅使建筑物显得雄浑壮阔,而且极富韵律感。
所以最初只是用于承载重量的斗拱,后来不仅被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还起了重要的装饰作用。
由于它的这些特点,后来斗拱的型制也成为衡量建筑物的等级标准之一。
到了唐代,斗拱的式样已经基本固定有了统一的标准。
到了宋代时,工匠们将斗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邻的基本尺度,并由此发展为“材”。
二.彩画
如果说“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结构语言的一大特色和标志性结构,那么“彩画”便是中国古建筑装饰语言的标志性特征了,也就是中国建筑的“中国特性”的载体之一。
如果从结
构和装饰来整体看待中国古建筑设计精神的话,“大木作”体现的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性的木质性的结构因素;那么“彩画作”则充分展示了中国建筑美的追求和装饰性特征,是华夏文化艺术审美特制的重要体现和凝定。
中国从春秋开始起就已经注重在建筑上运用色彩,到明代时其运用手法就较完整和确定了。
在我国,对于建筑物的色彩运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区和民族差别很大。
在隋唐以前,建筑的色彩比较单一,但为日后建筑色彩的发展积累了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等方面的经验。
到了隋唐年间,在建筑的柱子和屋身上兴起了各种彩画,房顶除灰黑瓦外还出现了少量的琉璃瓦。
宋代以后,建筑的用色规划基本形成,大体可以表述为以黄绿各色琉璃为屋顶,檐下是金、青、红、绿等各色的彩画。
宋代彩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品种:
(一)五彩遍装彩画:以暖色调为主,多用红、朱、赤、黄等色。
叠晕除青绿外,还用朱,为其他品种所无。
所用图案有各种华文(几种花形图案)、琐文(密纹图案),大型构件还在华文、琐文中间画飞仙、飞禽、走兽、云纹等。
阑额两端画各式如意头装饰,称角叶。
梁周边叠晕,中心画华文、琐文。
柱子上下画锦文或叠晕,柱身画缠枝花或团窠(团花)。
这是用色和图案最繁富的彩画,用于重要宫殿。
(二)碾玉装彩画:包括柱子在内,均以青绿为主调,不用红色。
其图案与五彩遍装彩画基本相同,但不用飞仙、飞禽、走兽。
(三)青绿叠晕棱间装彩画:也以青绿为主调,但不用华文、琐文,只用叠晕,柱身用青绿或素绿图案。
(四)解绿装饰彩画:上部以红色为主调,斗口梁枋满刷土朱,边缘用青、绿相间叠晕,如正面青晕则侧面绿晕,相邻构件青绿晕互换。
但柱子仍画绿晕,仅把柱头、柱脚画朱色或五彩锦地。
(五)丹粉刷饰彩画:又称赤白彩画,全部以红色为主调,斗口梁枋和柱子满刷土朱,下棱画白线,构件底面通刷黄丹,然后表面通刷一道桐油,是彩画中最简单的一种。
以土黄色代朱土时称黄土刷饰。
在封建社会,由于严格的等级要求,彩画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和玺彩画是最高等级的彩画,只能用于皇家宫殿、坛庙等主要建筑上,别处不可用。
旋子彩画等级次之,可以用在一般宫殿、衙署、寺庙等处。
苏式彩画等级最低,一般用在园林、住宅上。
以上三种彩画是古建筑中最常见的,主要是装饰建筑物最重要的构件梁和枋上,在古建筑的其他部位如额垫板、平板枋、斗拱、拱垫板、雀替、天花、藻井、橼子上的彩画,都有着相对固定的图案、色彩和做法。
彩画的题材内容可以分为体现皇权、宗教信仰、祈福纳吉三大类。
体现皇权尊贵的龙凤纹,是彩画题材中的重要内容。
相辅以之的,有合云环寿纹、江崖纹、麒麟纹、灵芝纹、桃子纹、涡云纹等。
由于佛道文化与艺术的旷久影响,这类题材和内容在彩画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主要有须弥座纹、法轮纹、八宝纹、西番莲纹、卷草纹、缠枝花卉纹、莲叶纹、佛手纹、梵语箴言纹、红莲献佛纹、金刚宝杵纹、金尊献莲纹等。
祈福纳吉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帝王也不例外,在彩画中有不少这类题材。
如意纹、吉祥草纹、柿子纹、牡丹纹、富贵白头纹、杨柳争春纹、连年有余纹、菊花纹、栀子纹等。
此外,青铜宝鼎、秦汉瓦当、古钱币、犀牛、金鱼等也有入画的,真可以说是题材丰富,内容充实,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彩画的运用,使建筑物更像是一件件艺术品,色彩斑斓中更加满足了人们对审美的要求和需求。
中国古建筑中有关《营造法式》的代表结构语言和装饰语言还有好多,这里只选其中比较具代表的两个元素—斗拱(结构语言代表元素)和彩画(装饰语言代表元素)进行一下比较肤浅的探索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建筑,建筑是空间的艺术.环境的艺术。
不同的空间和环境就会孕育出不同的建筑风格。
建筑与人类的两种生活相关联,一是物质生活,另一则是精神生活,而两种生活中,精神生活依附于物质生活,物质生活反过来又会推进精神生活的文明化发展。
所以建筑是人类精神与物质发展史的浓缩。
参考书目:
王其均.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柳肃.古建筑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邹其昌.<营造法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语言.上海大学.2011
姓名:唐志祥
学号:1112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