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监护权须遵循“穷尽规则”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第1篇在我国,监护责任转移是指监护人在特定情况下,因自身原因或法律规定,将监护职责转移给其他人的法律行为。
监护责任转移法律规定了监护转移的条件、程序、法律后果等内容,旨在保障未成年人和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以下是对监护责任转移法律规定的详细阐述。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未成年人和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监护人在以下情形下,将监护职责转移给其他人的法律行为:1. 监护人因疾病、伤残等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2. 监护人因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无法履行监护职责;3. 监护人因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原因被人民法院判决剥夺监护资格;4.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条监护责任转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2. 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3. 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章监护责任转移的条件第四条监护人因疾病、伤残等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 经医疗机构证明,监护人患有严重疾病或者因伤残无法履行监护职责;2. 监护人同意将监护职责转移给其他有监护能力的人;3. 转移后的监护人应当具备履行监护职责的能力。
第五条监护人因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无法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 监护人因犯罪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2. 转移后的监护人应当具备履行监护职责的能力。
第六条监护人因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原因被人民法院判决剥夺监护资格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 人民法院已经判决剥夺监护人的监护资格;2. 转移后的监护人应当具备履行监护职责的能力。
第三章监护责任转移的程序第七条监护人申请监护责任转移,应当向被监护人的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提出。
第八条人民法院受理监护责任转移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1. 监护人是否符合本规定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条件;2. 转移后的监护人是否具备履行监护职责的能力;3. 监护责任转移是否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第1篇一、引言监护权是指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教育和管理的权利。
监护权变更是指监护人在特定情况下,因法定事由或双方协议,其监护职责由原监护人转移至他人。
监护权变更的法律规定旨在保障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监护权变更的法律依据、变更条件、变更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监护权变更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的基本法,其中第二编“人身权”第六章“监护”对监护权变更进行了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其中第四章“监护”对监护权变更进行了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收养法》对收养关系的设立、解除、监护权变更等进行了规定。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该意见对监护权变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解释。
三、监护权变更的条件1.法定事由(1)原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
如监护人因疾病、残疾等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
(2)原监护人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如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行为。
(3)原监护人下落不明或者被宣告失踪。
(4)原监护人因其他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
2.双方协议原监护人和被监护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协商一致,自愿变更监护人。
四、监护权变更的程序1.申请(1)法定事由变更:由被监护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变更监护人的申请。
(2)双方协议变更:由原监护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变更监护人的申请。
2.审查人民法院对申请进行审查,包括:(1)审查原监护人的监护能力、监护职责履行情况等。
(2)审查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
(3)审查双方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
3.判决人民法院根据审查情况,作出变更监护人的判决。
4.公告人民法院公告判决结果,告知相关当事人。
五、监护权变更的法律后果1.变更监护人后,原监护人的监护职责终止。
第1篇一、引言监护权,是指对未成年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进行监护的权利和义务。
监护权的设立旨在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其生活、教育和健康得到妥善照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监护权的变更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详细分析监护权变更的法律规定,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监护权变更的概念与意义1. 概念监护权变更,是指在原监护关系存续期间,因法定事由出现,导致监护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监护关系。
监护权变更包括监护人的变更和监护关系的变更。
2. 意义监护权变更具有以下意义:(1)保障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监护权变更能够确保被监护人在不同生活阶段得到适宜的监护,避免因监护人能力不足或监护关系不和谐而影响其合法权益。
(2)维护家庭和谐:监护权变更有助于解决家庭矛盾,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
(3)适应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不断变化,监护权变更能够适应这种变化,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三、监护权变更的法律规定1. 监护权变更的法定事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零一条规定,监护权变更的法定事由包括:(1)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监护人因年老、疾病等原因丧失监护能力,不能履行监护职责。
(2)监护人去世:监护人去世,导致监护关系终止。
(3)监护人放弃监护权:监护人自愿放弃监护权。
(4)监护人被宣告失踪或者死亡:监护人被宣告失踪或者死亡,导致监护关系终止。
(5)被监护人成年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恢复民事行为能力:被监护人成年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恢复民事行为能力,不再需要监护。
(6)其他法定事由:如监护人被撤销监护资格、被宣告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等。
2. 监护权变更的程序(1)提出申请:监护权变更需由被监护人、监护人或者有关当事人提出申请。
(2)审查批准:人民法院依法对监护权变更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批准或者驳回的决定。
在离婚协议书中约定监护权转移的注意事项离婚是一件非常痛苦和复杂的事情,需要处理情感,财产和子女抚养等多种问题。
如果夫妻在协商离婚时不能就孩子的监护权达成共识,离婚事宜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签署一份离婚协议书,明确定义孩子的监护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在离婚协议书中约定监护权转移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一、离婚协议书中的监护权在离婚协议书中,关于孩子的监护权约定应该详细说明。
这些内容可能包括以下要点:1. 监护的类型:单独监护或共同监护?单独监护是指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由其中一个父亲(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全权负责。
共同监护是指父母双方协商并分配监护的责任,包括日常照顾,决策,授权等。
2. 监护的分配如何进行?父母在签署离婚协议书之前应当详细地协商孩子的监护关系,并在协议书中确立。
在讨论分配时,需要注意的是以下问题:(a)谁将担任主要监护人?(b)对监护时间和地点的要求。
(c)关于非主要监护人的授权、监视和参与孩子生活和决策的规定。
(d)配合监护人的义务与懈怠后果的规定。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些约定应尽可能地详细和全面,以避免监护结果的不确定性。
3. 关于监护权的任何变化都必须准确明确规定。
孩子的生活在不断变化,因此,监护权分配的协议书必须考虑到这种变化的可能性。
例如,如果父母中的一方要在远离孩子家的另一个城市和州工作,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监护。
为避免这种不确定性,协议书应明确规定监护的变化方式,并对此作出约定。
例如,监护权的转移应经过双方父母协商达成,且必须以书面形式记录。
二、离婚协议书中的注意事项1. 孩子的利益应该放在第一位。
对于任何离婚后的协议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利益。
因此,在签署任何离婚协议书之前,双方父母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孩子的福利应该是监护权争论中最重要的问题。
2. 留有足够的时间来制定协议书。
在离婚前,父母双方应该花时间协商孩子的监护关系。
协商期间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制定详细的协议书。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规范监护权的变更,维护家庭关系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未成年人监护权的变更,包括法定监护权的变更、指定监护权的变更和协议监护权的变更。
第三条监护权的变更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原则;(二)尊重未成年人意愿的原则;(三)维护家庭和谐、稳定的原则;(四)保护被监护人利益的原则。
第四条未成年人监护权的变更,应当依法进行,不得损害未成年人、监护人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法定监护权的变更第五条法定监护权的变更,是指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因法定事由发生变更。
第六条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变更法定监护权:(一)原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二)原监护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三)原监护人被宣告失踪;(四)原监护人因犯罪被剥夺监护权;(五)原监护人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六)其他依法应当变更监护权的情形。
第七条法定监护权变更的程序:(一)提出申请。
未成年人本人、监护人、近亲属或者其他有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变更监护权的申请。
(二)人民法院受理。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变更监护权的申请,并告知当事人变更监护权的权利和义务。
(三)调查核实。
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核实变更监护权的事实和理由,听取未成年人、监护人、近亲属和其他有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四)作出判决。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调查核实的情况,依法作出变更监护权的判决。
第八条人民法院在变更法定监护权时,应当优先考虑以下因素:(一)未成年人的意愿;(二)监护人的监护能力;(三)监护人的道德品质;(四)监护人的经济条件;(五)监护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六)其他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因素。
第三章指定监护权的变更第九条指定监护权的变更,是指未成年人没有法定监护人,或者法定监护人因特殊情况不能行使监护权时,由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的变更。
第1篇一、引言监护权是指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监护的权利和义务。
在我国,监护权的判决是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抚养权纠纷案件以及其他涉及监护权案件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出发,对判决监护权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监护权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我国的民事基本法,其中涉及监护权的相关规定如下:(1)第27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2)第28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3)第29条规定:“有监护资格的人对监护人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法律,其中涉及监护权的相关规定如下:(1)第36条规定:“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
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2)第37条规定:“离婚后,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或者子女要求变更抚养关系的,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其中涉及监护权的相关规定如下:(1)第21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第22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未成年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离婚后如何变更监护人夫妻离婚后,如何变更监护人?我国民法通则第18条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民通意见》第21条规定,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但是,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该子女有犯罪行为、虐待行为或者对该子女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取消的除外。
说到这里,夫妻离婚后,孩子监护权的变更有三种情况:一是现有的监护人丧失了监护能力;二是监护人不履行监护权,即监护人有能力但不履行监护的职责;三是由于失去监护人。
那么,夫妻离婚后,变更监护人的程序是什么?首先,现有监护人无法履行、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这是能变更监护人的前提条件;其次,需要有人提起变更监护人的诉讼请求,这包括孩子生父母,长期抚养孩子的祖父母等等,必须是与孩子生活非常亲密的亲属或组织;最后,就是法院根据具体情形,从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原则出发,做出监护人变更的判决。
二、关于如何变更监护人的相关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第18条规定:“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自行变更。
擅自变更的,由原被指定的监护人和变更后的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
”该意见第22条规定:“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所以,任何一方不能擅自变更孩子的监护人,或者取消对方的孩子监护权。
如果确有变更事由,应由法院依法变更。
一般说来,除在特殊的离婚案件中,父母一方有明显的不适合行使未成年子女监护权的情形时,才较容易确定离婚父母何方适合行使孩子监护权外,在大部分离婚案件中,父母双方均想获得孩子的监护权,且双方情况大体相同适合行使监护权。
在此情况下,法院就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关于孩子监护权争议的处理。
第1篇一、引言监护权是指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享有的一种法定权利。
监护权的变更,是指因法定事由或当事人协商一致,导致监护关系发生变更。
在我国,监护权变更的法律适用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未成年人、成年精神障碍者等群体的合法权益保护。
本文将从监护权变更的法律适用原则、变更情形、变更程序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监护权变更的法律适用原则1. 保护被监护人利益原则。
监护权变更的首要原则是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其在变更过程中不受侵害。
2. 公正、公平原则。
监护权变更过程中,应确保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公平对待,不得偏袒任何一方。
3. 法律适用优先原则。
在监护权变更的法律适用中,应优先适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变更过程合法、有序。
4. 社会公益原则。
监护权变更过程中,应考虑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监护权变更的情形1. 被监护人法定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
如监护人因疾病、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等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
2. 监护人放弃监护权。
监护人自愿放弃对被监护人的监护权。
3. 监护人被宣告失踪或死亡。
监护人失踪或死亡,导致无法履行监护职责。
4. 被监护人法定监护人之间发生争议。
被监护人法定监护人之间因监护权产生争议,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5. 监护权行使不当。
监护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四、监护权变更的法律适用程序1. 申请。
申请人应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并附相关证据材料。
2. 调查。
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应组织调查,了解被监护人的实际情况,听取各方当事人的意见。
3. 听证。
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可以组织听证,听取各方当事人的陈述、辩论。
4. 判决。
人民法院根据调查、听证结果,依法作出判决,变更监护关系。
五、监护权变更的法律适用案例分析案例一:父母离婚后,未成年人由母亲抚养,父亲因工作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自愿放弃监护权。
法院依法判决变更监护关系,由母亲继续担任监护人。
监护关系的变更与转移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监护关系的变更与转移成为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监护关系的变更与转移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监护关系的变更方法1. 法院决定:监护关系的变更可以通过法院的决定来实施。
当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违背法律规定或者对被监护人的权益造成严重威胁时,法院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变更决定。
当然,该决定需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监护人确实存在问题,以保障被监护人的利益。
2. 协商一致:监护关系的变更也可以通过双方协商一致来实现。
例如,当父母离婚后,他们可以协商决定由一方或双方共同担任子女的监护人。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必须友好地协商并达成一致,尊重子女的利益,并将监护职责划分清楚。
3. 紧急情况下的临时变更:有时,由于紧急情况的发生,比如监护人的疾病、意外事故或其他无法履行监护职责的原因,监护关系需要临时变更。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由一方暂时接管监护职责,直到原监护人恢复能力或其他合适的替代监护人被确定。
二、监护关系的转移方法1. 法律程序:监护关系的转移通常需要依靠法律程序来实施。
例如,当父母离婚后,法院可能会根据子女的最佳利益,决定将监护权转移给其中一方。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程序是确保被转移监护人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2. 寻求监护人的同意:如果原监护人同意转移监护关系,可以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进行转移。
这通常适用于监护人丧失照料能力或其他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转移监护关系需要确保被转移监护人同意,并且保障被监护人的权益。
3. 监护人死亡或无法履行职责:当原监护人因病故、遭受重大伤害或其他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时,监护关系可能会自动转移到其他适当的人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有关当局通常会寻找合适的替代监护人来确保被监护人的照料和保护。
在进行监护关系的变更与转移过程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1. 尊重被监护人的权益:在任何变更或转移监护关系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将被监护人的权益放在首位。
关于监护权转移的说明(原创版)目录1.监护权转移的定义和概念2.监护权转移的原因和条件3.监护权转移的程序和法律规定4.监护权转移的案例分析5.监护权转移的注意事项正文一、监护权转移的定义和概念监护权转移是指监护人将其对被监护人的监护权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监护人因自身原因无法继续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有更适合的人可以更好地照顾被监护人的情况。
监护权转移涉及到被监护人的权益保护和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因此必须遵循法律规定和程序。
二、监护权转移的原因和条件监护权转移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监护人因病、因事不能履行监护职责,或者监护人存在严重损害被监护人权益的行为等。
监护权转移的条件包括:1.监护人必须具有监护能力,即能够履行监护职责;2.监护权转移必须符合被监护人的利益;3.监护权转移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三、监护权转移的程序和法律规定监护权转移的程序包括:1.监护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申请;2.法院对申请进行审查,并听取被监护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3.法院作出是否同意监护权转移的裁定。
监护权转移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监护权的规定;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监护权转移的规定;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四、监护权转移的案例分析案例:张先生和李女士离婚后,张先生作为父亲拥有对子女的监护权。
然而,由于张先生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好子女,因此向法院申请将监护权转移给李女士。
法院经审查认为,李女士具有监护能力,且转移监护权符合子女利益,因此裁定同意监护权转移。
龙源期刊网
转移监护权须遵循“穷尽规则”
作者:王旭东
来源:《浙江人大》2014年第03期
据报道,民政部等正在着手研究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
最高法表示,希望通过行政与司法相衔接,实现对监护人监护权的转移。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制度完善与改进同样由问题倒逼而生。
贵州毕节5名流浪男童躲垃圾箱避寒闷死;南京2名女童疑似饿死家中,尸体腐烂后被发现;贵州男子虐待亲生女儿5年……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拥有“天生”的监护权,同时,也是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父母监护“失守”,酿成悲剧,让未成年人权益“沦丧”。
转移监护权的司法思考与探索,无疑具备进步意义,值得提醒的是,此举一定要考虑周全、谨慎处置。
因为这涉及到人的伦理与制度伦理的矛盾。
监护权的转移,其核心目的在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并且惩戒固有的监护人,这是核心的“利”;与此同时,也隐含着“弊”,那就是对家庭的“破坏”,对亲情的“割裂”,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客观来看,有的父母没有履行好监护义务,并非出于主观,而是客观状况决定的,或是自己身体原因,或是家庭经济条件造成,或是偶发性事件等。
“行政与司法相衔接”,一定要“天衣无缝”,眷顾弱者,体现关怀,切不能误伤孩子及其父母。
为此,转移监护权必须遵循“穷尽规则”。
“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
这句话本来是表达法律原则适用的条件,也可以“运用”到监护权的转移之上。
监护权的剥夺与转移,对未成年人来讲是“一辈子的大事”,对一个家庭来讲更是“天大的事”。
鉴于此,在决定转移之前,务必穷尽其他手段,包括现有的法律规则,之后才能考虑转移。
同样,立法规范与细化剥夺父母监护权,也得遵循“穷尽规则”,让转移监护权成为最后的手段、最后的兜底。
“穷尽规则”可以让制度伦理向善。
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是一项“善制度”,也具备制度公正的禀赋,转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更悉心的呵护。
但无论如何,法律与司法都不能无视“血浓于水”的朴素哲理,未成年的成长环境与权益获得相辅相成,尽管有时会相互矛盾,但法律与司法一定要厘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只有穷尽之后,“法不容情”才会顺理成章,才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