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各校测试的文言文【七年级】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1
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面的划线字。
①君子之行________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③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④意与日去________(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非淡泊无以明志(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4)文中说“非志无以成学”,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非学无以广才广________ ②非志无以成学志________③年与时驰驰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作者通过概述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在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忌荒唐浮躁,只有这样才可以做一个可以治国接世之人。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C.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D.《诫子书》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3.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日期: 主编: 编审: 组长: 教研室主任: 班级: 姓名: 组别:【第2—3课时】——《论语》十二章【复习目标】:1、识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翻译文章内容。
“温故而知新”,复习学过的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今天让我们再次复习《论语》十二章,看看自己又有哪些新的理解与体会呢?【自主复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复习提示,用三十五分钟的时间自主复习。
1、识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
课本52页注释1.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翻译文章内容。
(口头文成下列题目)第一章:原文(断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重点字词解释:学、时、习、不亦……乎、说、朋、知、愠、君子译文:文言现象: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第二章:原文(断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重点字词解释:吾、日、三、省、为(wéi)、谋、信、传译文:文言现象:词类活用: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第三章:原文(断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字词解释:有、立、惑、知、天命、耳顺、逾、矩:译文:文言现象:通假字:有:通“又”内容理解:1、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从心所欲,不逾矩2、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原文(断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重点字词解释:温、故、知新、可以译文:文言现象:词类活用: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古今异义: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许可第五章:原文(断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本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字退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________)②食马者(________)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④执策而临之(________)(3)伯乐对千里马至关重要,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呢?(4)文章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文中的“执策”者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如果将来你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吸取他的教训,将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怎样的条件?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香远益清B.木兰乃易男装/ 移风易俗C.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愿驰千里足D.数建奇功/ 棹数小舟(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3)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话?3.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乙】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②,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④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⑤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⑥也。
(选自《正午牡丹》)【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②姻家:儿女亲家。
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
④黑睛:瞳孔。
⑤房敛:花冠收拢。
⑥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________②如是再啮________③尝得一古画________④善求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B.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C.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D.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②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4)从“老河兵找到石兽”“丞相吴公一眼看出画面上是正午牡丹”两件事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金忠待人以宽(明)焦竑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
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或日:“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选自《玉堂丛语》)(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
②感:通“憾”,怨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③年与时驰 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于人有片善心称之/择善而从B.虽有素与公异者/素昧平生C.顾其才可用/元方入门不顾D.奈何以私故/并驱如故(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5)金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阅读全文概括。
2.课外文言文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陛:宫殿台阶。
③雨(yù):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饱而知人之饥 /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雨雪三日而不霁 / 切问而近思C.婴闻之古之贤君 / 有闻而传之者D.温而知人之寒 / 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
”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
(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201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复习试卷(带答案)201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文言文巩固之答案卷《论语》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时)(通“悦”,愉快)(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生气,发怒)(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3)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替)(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知识)(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通“又”)(独立做事情)(迷惑,疑惑)(6)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越过,超过)(规矩,规范)(7)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忍受)(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吃饭)(指冷水)(胳膊)(11)于我如浮云(对,对于)(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代词,……的人)(喜欢,爱好)(以……为乐趣)(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方面,优点)(这里指学习)(改正)(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河流)(流逝)(这,指河水)(舍弃)(15)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1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忠实,坚守)(仁德)《短文两篇》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不久,一会儿)2.雪骤(紧,急)3.撒盐空中差可拟(大致、差不多)(相比)4.公欣然(高兴的样子)5.未若柳絮(不如,比不上)6.因风起(凭借)7.期行(约定)8.期日中(正午时分)9.太丘舍去(离开)10.去后乃至(才)(到)11.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2.相委而去(丢下、舍弃)(离开)13.君与家君期日中(对人称自己的父亲)14.下车引之(拉)15.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虽有嘉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七年级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4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30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8分)quán 曲枯héhài 人听闻更胜一chóu潜.行()滑稽.()忍俊不禁.()教.学相长()2.请根据要求填写作家作品或古诗文名句。
(10分)(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3)何当共剪西窗烛,。
(《夜雨寄北》)(4)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5),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纱》)(6)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7)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8)是故,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3.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
(4分)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手中的世界,一个是心中的世界。
手中的世界是你已经掌握的世界,心中的世界是你未曾掌握却时刻梦想获得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
人无疑应该善待手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它可以让你呼吸、给你温情。
但人永远不能放弃心中的世界。
人有一点与动物不同,那就是,人是为梦想活着的。
没有梦想,人就没有朝气,就不会想方设法开发生命的种种潜能,就可能终生碌碌无为。
心中的世界就像一座我们从来没有走进去的山,里面藏满了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就像一条我们从来不曾趟过的河,里面充满着迷人的波涛;就像,。
手中的世界只是我们走向心中的世界的一个基地,更不是我们停步的理由。
(1)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过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2分)答:(2)根据语境,请你再用一个比喻句来描绘心中的世界。
(2分)答:,4.名著阅读。
(6分)乌龟请求老鹰教他飞翔,老鹰劝告他,说他的本性根本不适合飞翔。
乌龟再三恳求,老鹰便把他抓住,带到空中,然后扔下。
乌龟掉到石头上,摔得粉碎。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带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
”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丙)管宁、华欲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①同席②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尝:曾经,从前。
②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
古人席地而坐。
③轩冕:指古代士大夫以上的官所乘的有棚的华贵车辆。
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
这里指贵官。
(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陈太丘与/友期行C.对子骂/父D.见/地有片金(2)下面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日三省吾身B.元方时年七岁/年与时驰C.太丘舍去/一狼径去D.华捉而掷去之/ 宋之丁氏(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和儿子女儿们讲解诗文)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B.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理解:从“撒盐”说明当时的雪下得很小,肉眼几乎看不到,缺乏美感,就像盐一样C.尊君在不?(翻译:令尊在不在家?)理解:“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谦辞,说明客人也有表现出谦虚有礼的时候。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课外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
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
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
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
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①,督善水者绳以俟。
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
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
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
”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
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眡②道士。
跃而攫③之,仆地。
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注)①水浒:水边。
②眡:看,观察。
③攫:用爪抓取。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因往晓之B.督善水者绳以俟/择其善者而从之C.人至,即投木索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道士得不死/一狼得骨止(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3)道士被“虎”伤害的原因是什么?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这则寓言选自《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
3.课内文言文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②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③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013——2014学年各校测试的文言文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汝太奇,岂可为钱而诳人。
”
【译文】
陆少保,字元方,曾经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要把房子卖了换钱,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
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
”买(房子)的人听到(他说的话)后,立刻拒绝不买了。
儿子,侄子因此认为他多话,陆元方说:“不这样,就是欺骗对方了。
”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文化常识】“东都”与“西都”。
“东都”与“西都”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对而言的。
上文说陆少保“曾于东都卖一小宅”,这是唐朝人说的“东都”,实指洛阳,西都是指长安(今西安市);汉朝人也以洛阳为东都,因为它在国都长安的东西。
再往上推,周武王建都镐,称西都,也把洛阳称为东都。
后代也有以开封为东都的。
东都一度曾被称为“东京”,那么长安便是“西京”。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直②但③遽④辞 2、翻译:①子侄以为言②不尔,是欺人也【参考答案】 1、①同“值”,钱财②只③立刻④拒绝 2.①子侄们以此怒怨陆少保②不这样,这是欺骗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