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淋巴结肿大超声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艾滋病合并纵隔淋巴结结核的临床及CT特点张宏伟;俞文恪【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CT features of HIV(AIDS) with mediastinal lymph node tuberculosis, in order to raise awareness on it.[Methods] 26 cases of HIV(AIDS) combined mediastinal lymph node tuberculosis were col 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and 26 cases of non-immune damage mediastinal lymph node tuberculosis as a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features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made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AIDS combined mediastinal lymph node tuberculosis clinical features: ①PPD-positive rate, the combined group 2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19 patients, P=0.000≤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y significant. ② CD4+ T lymphocyte count consolidated group(6~108) ×106/L, the control group(425 ~ 557) ×106/L, t= 55.75,P<0.001≤0.01,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y significant. CT features: ① lesion involving more than 3~5 lymph nodes, combined group of 20 patients, 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00≤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 ical y significant; ②unenhanced lesions density, the combined group of four cases, 15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03≤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y significant; ③lesions unenhanced low-density areas, the combined group of 20 cases, 1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05≤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y significant; ④ calcified lesions combined group 2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12 patients, P=0.004≤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y significant;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⑤4case s in combination group with control groups 15 cases, P=0.012≤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y significant; ⑥ points trel is strengthen the combined group of 16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six cases,P=0.033≤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and CT findings of combined mediastinal lymph node tuberculosis have some characteristics that wil help prompt diagnosis ofHIV(AIDS) .%[目的]探讨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纵隔淋巴结结核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其的认识。
艾滋病合并腹部结核应用超声的诊断价值分析刘建建;王国英;徐辉雄【摘要】目的分析艾滋病感染合并腹部结核患者采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观察.方法应用超声方法,对52例HIV合并腹部结核患者采用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观察.结果用超声诊断技术,观察了52例临床确诊为AIDS合并腹部结核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超声阳性者多表现为肝脏肿大或异常回声,脾脏肿大或其中表现为低回声及淋巴结肿大.可发现心包、胸腹腔浆膜腔积液,此时的浆膜腔积液的声像图与HIV阴性的结核积液有明显不同,且抗结核治疗有效.结论 AIDS合并腹部结核患者的淋巴结肿大和浆膜腔积液以结核性为主,超声的阳性发现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7(041)010【总页数】3页(P1093-1095)【关键词】艾滋病;结核;超声【作者】刘建建;王国英;徐辉雄【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上海200000;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上海200000;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上海2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91;R529.0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侵犯人体而引起免疫功能缺失,各种致病菌侵袭机体导致严重感染,属于严重免疫缺陷疾病[1],容易诱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性疾病的出现,结核为艾滋病最常见及最先发生的机会性感染疾病之一,当机体免疫处于奔溃状态时,将会引起结核杆菌的全身播散,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肺外结核,目前临床上鲜有关于艾滋病伴播散性结核超声方面的大样本量研究[2],本次研究对52例HIV感染合并结核患者采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CDC确诊的艾滋病合并腹部结核患者52例,其中男41例(78.85%),女11例(21.15%),年龄2~50岁,平均年龄(36.5±2.4)岁,根据我国2003年HIV/AIDS诊断标准,其中急性HIV感染者25例(48.08%),无症状HIV感染患者3例(5.77%),mDS患者24例(46.15%)。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摘要】本文基于一个关于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
在介绍疾病背景后,我们详细讨论了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过程、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
通过这一病例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病例启示,探讨了研究意义和临床价值。
这篇研究对于提高医生对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认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艾滋病、淋巴瘤、临床病例分析、患者、诊断、治疗、预后、病例启示、研究意义、临床价值1. 引言1.1 疾病背景介绍艾滋病合并淋巴瘤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它指的是艾滋病患者同时患有淋巴瘤。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损伤性疾病,淋巴瘤则是一种淋巴系统恶性肿瘤。
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容易出现各种感染和肿瘤,而淋巴瘤在艾滋病患者中发生的风险也明显增加。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HIV直接感染淋巴细胞、造成免疫抑制、导致淋巴系统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症状包括淋巴结肿大、发热、乏力、消瘦等。
诊断艾滋病合并淋巴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确诊后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化疗、放疗等。
本文将通过一例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深入探讨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2. 正文2.1 患者基本情况患者为男性,50岁,农民,因体检发现HIV阳性,随后出现进行性全身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盗汗、乏力等症状。
患者自述曾有多次不安全性行为史。
无其他明显基础疾病史,无过敏史。
家族病史不详。
体格检查:全身淋巴结肿大,质地韧硬,最大者约3cm×2cm,无压痛,无移动性。
全身皮肤无黄染,无瘀斑,肝脾未及。
生理反射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示CD4+T细胞计数为120/μL,HIV血症病毒载量为10^5 copies/mL。
淋巴结穿刺活检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
中医淋巴结肿大的治疗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淋巴结肿大的辨证论治艾滋病淋巴结肿大是以感染艾滋病毒(HIV)的病人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为表现,多出现在颌下、腹股沟、颈后、耳后、腋下、锁骨上窝、枕骨后。
淋巴结肿大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发生率约55%~74%。
艾滋病合并淋巴结肿大时应主要考虑结核性。
艾滋病也是深部淋巴结肿大的病因之一,淋巴结肿大与艾滋病的机会性感染相关联,特别是结核性病变最为常见。
一旦进入艾滋病期,HIV对机体内巨噬细胞和CD4细胞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结核分支杆菌的抑制活性下降,甚至丧失,导致体内结核病灶的复发、播散。
因此,在淋巴结肿大病人中结核性病变的发生率高,同时由于免疫功能的明显低下,外源性再感染的可能性也大大増加。
淋巴结肿大对艾滋病患者生存期、生活质量都会造成影响,还会妨碍患者对艾滋病治疗的信心和抗病毒药物等治疗的依从性。
本文对其病因病机、中医治疗及调护等概述如下:1病因病机艾滋病患者长期受病毒侵袭,脏腑受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湿浊内蕴化火,灼津为痰,凝血为瘀,因此,病机多为痰火或痰瘀互结,但病久者多兼气血亏虚。
若复感于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抗病毒药物,伤及脾胃以至脾失健运,积湿生痰,痰湿蕴结,可见淋巴结肿大。
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气滞伤脾,以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火交凝,而发肿大[13。
或因肺肾阴亏,水亏火旺,灼津为痰,耗伤气血,转为虚损,邪毒乘虚而流窜经络,而发肿大。
或外感风火时毒,挟痰互结所致,或气滞、痰浊凝结于经络、皮肤、关节等所致。
因此,艾滋病淋巴结肿大主要涉及脾脏,并与肺、肾二脏密切相关,迁延不愈。
2辨证论治艾滋病淋巴结肿大主要包括痰瘀互结、脾肾亏虚等证型。
治法:理气化痰,解毒散结。
方用消瘰丸加逍遥丸。
李兴旺等[5认为本病证候主要分为2型:气郁痰阻型,治法:理气化痰、化瘀散结。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病。
HIV主要感染淋巴组织导致淋巴结肿大等,因此淋巴结肿大是艾滋病患者的常见表现或体征。
而临床中许多疾病都会出现淋巴结肿大这一临床表现,如结核病、恶性淋巴瘤等,所以对肿大的淋巴结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提高艾滋病合并浅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水平,本研究收治患者40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艾滋病合并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40例。
左侧颈部8例,右侧颈部10例,双侧颈部16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6例。
其中单发淋巴结肿大12例,多发淋巴结肿大20例,融合肿大淋巴结8例。
诊断标准:40例艾滋病患者均经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我院艾滋病确认实验室检测(蛋白印迹法)HIV抗体确认(+),符合相关诊断标准[1]。
浅表肿大淋巴结经查体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淋巴结直径≥1cm。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所有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各种辅助检查进行分析。
36例患者行手术切除、活检,如果患者的肿大淋巴结为单发,则在手术时直接进行完整切除;如果为多发淋巴结,则切取部分组织行病理检查。
4例有液化坏死的淋巴结行脓液涂片及培养,经HE、Giemsa、六胺银、瑞氏、抗酸和D-PAS染色,有异型细胞加做免疫组化检查。
结果流行病学特点:40例患者中,男32例,女8例;年龄20~68岁,平均40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34例,静脉吸毒6例。
临床表现:开始肿大至就诊时间30d~1年。
淋巴结肿大发生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之前26例,发生在HAART后14例,均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诉,部分患者合并疼痛,少数患者出现持续发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轻度到中度贫血患者10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大部分<200/μL。
肿瘤标志物异常8例。
血LDH升高26例。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
随着HIV感染者免疫系统功能的逐渐衰竭,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发病风险也随之增加。
淋巴瘤是一种淋巴组织恶性肿瘤,当淋巴瘤与艾滋病同时存在时,治疗难度和患者的生存率都会大大降低。
本文将对一位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以及护理要点。
病例分析:患者李某,男性,52岁,艾滋病阳性,于3个月前入院,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下降明显,最近2周出现呼吸困难。
李某患有艾滋病20年,长期未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体格检查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最大的淋巴结约5cm×4cm,质地硬,质地不均,无压痛,脾肿大可触及下缘。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
淋巴结活检病理学检查显示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诊断:1.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2. 贫血3. 白细胞减少4. 血小板减少5. 肺部感染治疗过程:在入院后,患者首先接受了充分的检查,包括HIV病毒载量检测、CD4+T细胞计数、全身CT、骨髓穿刺等。
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HIV病毒载量极高,CD4+T细胞计数低于50/μl,全身CT显示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等病变。
骨髓穿刺结果提示骨髓浸润。
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和检查结果,医生制定了全面的治疗方案。
对艾滋病进行抗病毒治疗,包括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使用,以抑制HIV的复制和传播。
对淋巴瘤进行化疗和放疗,以减轻肿瘤负荷。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骨髓抑制和贫血,因此还进行了输血和增加免疫功能的治疗。
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的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淋巴结肿大明显缩小,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状明显改善。
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严重损害,感染风险极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防止感染的发生。
护理要点:1. 严格控制环境: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因此在病房内要保持清洁、通风,并严格控制访客,避免感染的发生。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分析艾滋病合并淋巴瘤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淋巴瘤是一种来源于淋巴细胞的癌症,它可以出现在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组织中。
本文将以一位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临床病例为例,分析其病情发展过程、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案,旨在加深人们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提高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注和帮助。
病例简介:患者A是一名50岁的男性,因患有艾滋病被送至我院进行治疗。
患者A在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未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导致免疫功能急剧下降,接着在体检时被确诊为患有淋巴瘤。
患者A的身体状况较差,严重消瘦,并伴有严重的乏力、发热、盗汗等症状。
病情发展过程:患者A最初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艾滋病的发展进程过快。
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情况下,患者A的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开始异常增生,形成了淋巴瘤。
患者A的身体状况由此急剧恶化,病情复杂化,这也是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典型发展过程。
临床表现:患者A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严重消瘦:患者A的身体重量迅速下降,出现明显的消瘦现象。
2. 乏力:患者A在进行日常活动时感到明显的乏力和无力感。
3. 发热:患者A出现持续性高热,伴有盗汗等症状。
4. 淋巴结肿大:患者A的淋巴结在颈部、腋窝等部位出现明显肿大。
诊断与治疗方案:患者A在我院接受了全面的临床检查,包括血液检查、淋巴组织活检等。
根据检查结果,我们对患者A进行了艾滋病合并淋巴瘤的确诊。
治疗方案上,我们采取了综合性的治疗策略,包括抗艾滋病病毒治疗、化疗、放疗等。
我们对患者A进行了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随后,我们采用了化疗药物对患者A的淋巴瘤进行治疗,以抑制恶性细胞的增生。
我们采用了放疗等方法对患者A的淋巴结肿大部位进行了局部治疗。
患者A在接受治疗后,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体重开始逐渐恢复,乏力等症状也得到了缓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A的淋巴瘤得到了部分缓解,病情趋于稳定。
艾滋病患者淋巴结肿大的超声探讨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晚期患者淋巴结肿大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性改变。
材料和方法:对54例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晚期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图像特征。
结果:本组艾滋病晚期患者的声像图改变主要表现为以下5种情况。
①单发孤立型;②串珠状型;③融合结节型;④不规则隆起型;⑤混合型。
结论: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晚期患者淋巴结炎可能性大, 其声像图表现具
有一定特征性。
关键词:淋巴结肿大;超声探讨;艾滋病晚期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3783(2012)04-0106-01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deficiency virus.hiv)特异性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造成以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目前已成为世界上首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截止2007年底,全世界已有hiv/aids 患者4000余万,其中我国就有70余万人[1]。
临床上艾滋病晚期患者淋巴结肿大,系感染或恶性肿瘤侵人的
特有征象。
艾滋病晚期患者淋巴结肿大也是许多恶性疾病的一项重要体征,有时可能是惟一的体征。
本组54例超声诊断为艾滋病晚期患者淋巴结病变,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54病例是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年龄29岁~68岁之间,平均年龄36岁,其中男性42例,女性12例,感染途径:23例吸毒者相互使用注射毒品致血液传播感染,引发性接触感染。
1.2 方法:因本院医疗设备条件限制,应用美国gelogiq-200型黑白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
患者取平卧位,按常规对患者艾滋病晚期患者、腋窝、腹膜后大血管旁,腹股沟顺序探查淋巴结。
根据淋巴结大小、纵横比、淋巴结边界、淋巴门、内部回声等对淋巴结进行综合评估。
多切面仔细扫查艾滋病晚期患者包块及其周围组织, 主要观察包块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 结果
根据54例艾滋病晚期患者肿块不同的声像特点,分5种类型:①单发孤立型12例:实质低回声结节或肿块,纵横比<2,边界清,淋巴门呈狭窄型,内部光点分布均匀。
②串珠状型10例:酷似大小不等之葡萄样相连的低回声结节,彼此间分界清晰。
③融合结节型12例: 多个低回声结节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团块, 大多数边界模糊,但不锐利结节内部通常呈现低回声,且不均匀。
大于等于3cm
的淋巴结融合团块内可见大片无回声区, 其内见细小点状回声漂浮, 探头加压后见细小点状回声移动淋巴门消失。
④不规则隆起型13例:边界清,纵横比<2,内部回声很低,似液性暗区,后方无增强效应。
淋巴门呈细窄型。
⑤混合型7例:边界不清。
纵横比<2,
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在不规则暗区中有漂浮物或沉积增强光斑。
3 讨论
我国于1984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 以后hiv感染者迅速增加, 现处于快速增长期。
艾滋病发病机制主要是cd4+t细胞在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 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破坏, 导致细胞免疫缺陷,
由于其他免疫细胞均不同程度受损, 因而, 促进并发各种严重机
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2]。
并发症主要发生在血液和淋巴、中枢神经、呼吸、消化系统[3]。
本组54例艾滋病晚期患者均有淋巴结肿大。
其病理变化为:淋巴结细胞几乎消失殆尽, 仅有一些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残留, 有时特殊染色可呈现大量分枝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却很少见到肉芽肿形成等细胞免疫反应性病变[4]。
本组病例显示淋巴结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 (1)淋巴结增大, 外形尚规则, 内部回声为较均匀低回声, 结内中央髓质条状高回
声变窄或消失, 呈串珠状排列或融合成团,大于等于3cm淋巴结融合团块内见大片细小点状回声漂浮的无回声区,。
(2)不同病原菌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声像图改变没有特异性。
参考文献
[1] sheng l, cao wk.hiv/aids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in chin med j(engl),2008,[2](b):1230-1236
[2] 彭文伟主编. 传染病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96
[3] 蔡卫平, 张复春, 唐小平, 等. 艾滋病并发症临床分析.
中国性病艾滋病性病, 2002, 8(3): 142
[4] 李玉林主编. 病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