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之我见
- 格式:pdf
- 大小:185.78 KB
- 文档页数:2
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摘要: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在备课、导课、授课、课后作业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不仅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尤其面对是当今时代,高科技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
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该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而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呢?在此,我仅谈谈自己初步尝试的点滴体会。
一、备课时,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通盘考虑,全面设计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深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备课时第一个环节。
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去备课,去设计教案,设计教法。
所谓通盘考虑,全面设计指的是对全班学生思想状况、接受能力通盘考虑。
全面设计每个框题、每个问题的教授、学习方法;全面设计课内课外的每项活动。
如我设计八年级下册关于公民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教案时,在通盘考虑、全面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走一步,让学生先了解自己的家庭结构,然后,给父母洗一次脚或者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体会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会千姿百态。
”然后了解周围家庭的状况,这样去了解课本知识的时候学生就会对课本的知识有个感性认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导课时,紧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上好一节课,备好课是基础,导好课是关键。
教师不能单纯把自己当作“引路人”,必须把自己化为一名导演,让学生当主角。
导课设置问题留有广阔的空间,为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发散思维创设情境。
比如讲授八年级上册前言的时候,也是学生刚了解法律知识的时候,要组织学生看一些影音材料,比如一些高官纷纷落马、一些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的案例。
看完之后学生会有很多问题会问。
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之我见摘要: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质量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能力。
在学数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像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创新培养中学生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敏锐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程序的学科,因此数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索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传授、讲解与说教,也不是原始的低效的直接实践,而是学生自由自学的探究活动和典型优化的创新实践情景,是精心设计、人为优化的创新实践的模拟情景。
它来自实践但高于实践,墓于实践却优于实践,在典型化的创新情景中进行知识产生过程的高效重演,从而培养学生文明创新的品格、智能、性情与活力,造就学生的创新素质。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像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做到转变观念教师角色定位多样化、立体化。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动力的开发者。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断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所以我们要让每一位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让每个孩子得到优质教育。
课堂上追求民主,注重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不要留下思维空白,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在老师启发诱导下,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辟道路,从而使学生的智慧潜能被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课堂教学是学校师生活动的主要舞台,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渠道,而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创造性方面则更具独特优势,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直觉感受和创造性体验,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要不断的去挖掘自身的创造力,从而去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优化新课程设计,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一、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学得主动,提高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一个人的创新才能和个性的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受外部环境教育的影响。
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促使人才的出现,不良的氛围,会影响甚至扼杀人的创新才能。
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展和发挥,学生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
因此,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
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
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新性,并以创新者的身份进入到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新性的良好情境。
例如,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春天景色的描写。
“春天的风微微吹动,柳条跳舞,桃花儿脸红。
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麦苗儿青,菜花儿黄,蚕豆花儿香……”创作一幅图画。
政治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之我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需要。
创新是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很难在人才竞争剧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立足,更不要说发展了。
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所以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加以突破。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应树立创新理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具有潜力,都能成功。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耐心启发、诱导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将来打下基础。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推进,要求教师具有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认识事物。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精力放在设计与导演教学中,这样才有利于创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能启发思维、激发兴趣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某一问题时,想到一点谈一点,不要等到学生想好所谓的完美无缺的答案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完美无缺的答案是不存在的。
因此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做到“开而弗达,引而不发”,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提出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当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能及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当学生找到“又一村”时,不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与快感,更是思维上的升华。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一切科技成果的产生都来源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国富民强,而国家的富强必须依靠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
然而,人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必须从小培养。
下面笔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大胆想象,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没有丰富大胆的想象,就没有爱迪生一千多项发明,由此可见想象力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引导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例如,我在教《海滩上的雕塑》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课文的第6、7、8、9自然段写道:——挖呀,挖出一条浩荡的大运河!——掘呀,掘一个澄澈的人工湖!——堆呀,堆出几座大山!——垒呀,垒出全新的家园!……我对学生们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我们”在海滩上创作的雕塑,可文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快明白省略了其他样子的雕塑。
我让学生再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你还能创作出哪些更新的雕塑?能仿照文中的句子写下来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有的皱眉思索,有的拿笔试写,不多时他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写道:——围呀,围出一座美丽的花园!——铺呀,铺出一条金色的地毯!——刨呀,刨出一个清澈的池塘!——筑呀,筑出一个万里长城!……学生边读边想,越想越多,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再如,我教《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时,让学生观看“父亲观察树林”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的父亲是怎样观察树林的?”学生认真观察后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有的学生说:“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
”有的学生说:“父亲一会儿踮着脚望了又望,一会儿弯着腰望了又望。
”我又问:“谁能学着做父亲的动作?”学生们争着要表演父亲的动作,积极性很高,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想象越丰富,创新思维的成分就会越多,创新能力就能得到更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