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PPT(77张)
- 格式:ppt
- 大小:752.00 KB
- 文档页数:38
内部控制评价办法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结构:
公司应当设立内部控制评价部门或委员会,负责组织和推动内部控制
评价工作的开展。
该部门或委员会应该具备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包括制定
内部控制评价的计划和方案、组织评价工作的实施、分析评价结果、提出
改善建议等。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四、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五、内部控制评价的周期:
六、内部控制评价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保证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
公司应当建
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价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的独立性监督、评价
结果的公正性监督、评价工作的合规性监督等。
此外,公司还应当建立内
部控制评价的内外部监督渠道,接受相关部门或外部机构的监督和检查。
七、内部控制评价的改进和完善: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结果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和弱点,更重要的是提
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措施。
公司应当根据评价结果,制订改进和完善计划,并及时推动实施。
此外,公司还应当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追踪和回顾机制,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总之,内部控制评价办法是公司制定的具体操作方针和方法,用于确保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通过遵循内部控制评价办法,可以提高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减少风险,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第一部分走进内部控制--基本概念阐述引入案例:储蓄员三天盗走三百万据楚天都市报2002年2月26日报道,近日,工商银行湖北分行武汉营业部就储蓄员杨峥卷款潜逃案发出通报。
据悉,春节期间,杨峥通过虚拨存款方式,共卷走337.3万元,并偷走美元3万元,港币1万元杨峥今年26岁,是工行凌云储蓄所临时工,正月初一,杨利用值班上柜之机,在电脑上操作,凭空划转300多万元,分别存入自己的35个活期存折,此后3天,杨乘租摩托车奔赴武汉三镇,从48个储蓄所疯狂取款116笔,共计337.3万元。
初六上午,工行营业所发现疑点,遂案发。
在随后的清理中,还发现杨所在储蓄所外币钱箱少了3万美元,1万港币,确定被杨盗走。
令人不解的是,一个小小的储蓄员,怎么能做下如此大案?工行营业部一名负责人痛心疾首地说:“过年休假留下了监管漏洞,给了歹徒可乘之机!”知情人分析,银行监管松懈表现在:一、正月初一本不是杨峥值班,但他与别人换了班。
二、过年几天值班人员少,平时分人掌管的“责任卡”(即划分银行电脑使用权限的级别卡)这时候可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
杨峥在电脑虚存款时同时使用了本应该由主任掌管的“五级卡”和由储蓄主管掌管的“四级卡”。
三、按规定,储蓄所每天的借贷应是一本平账,每笔储蓄业务应隔日审查,但由于当天储蓄所值班人员不到位,隔日审查的部门又放了假,这个“黑洞”直到初六时才发现。
1什么是风险?风险是某一事件或行为对企业经济利益可能的威胁;风险是不确定性;商业风险和管理风险2.风向如何最小化?1、加强系统的内部控制;2、对可能的损失投保;3、当可能的风险较大时,寻求较大的回报。
3. 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一)萌芽期--内部牵制查访错弊;职务分离和帐目核对;钱、帐、物为主要会计控制对象(二)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组织计划;业务授权;资产接触;信息保证(三)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控制环境;分析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4.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现实分析:我国企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企业违法违规现象愈演愈烈,内部控制制度所监控的对象主要是中层以下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对高层管理者控制薄弱,甚至严重失控,造成内部人控制现象。
第四节内部控制评价一、内部控制评价的概述(一)定义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包括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的评价。
其中设计有效性是指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运行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了正确执行。
(二)内部控制评价应遵循的原则1、风险导向性原则。
是指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来确定需要评价的重点业务单元、重要业务领域或流程环节。
内部控制审计地首要步骤就是了解组织的内部控制,但是在之后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并非是对所了解的内容进行同等程度的评价,应根据风险评估地结果,分层次进行优先顺序、主次顺序评价。
2、一致性原则。
是指内部控制评价应当采用统一可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3、公允性原则。
是指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事实为依据,评价结果应当有适当的证据支持。
4、独立性原则。
是指内部控制评价机构的确定及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应当保持相应的独立性。
5、成本效益原则。
是指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适当的成本实现科学有效的评价。
评价内部控制时,应该根据行为所带来的收益以及不行为所带来的成本之间进行衡量,以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
(1)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选择的指标要尽量能涵盖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
系统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力求科学、系统、准确地反映公司内部控制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层次结构。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应用(一)评价的程序组织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可分为制定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活动、编制评价报告三个程序。
其中制定评价方案,主要是根据组织整体控制目标,明确评价的目的、范围、标准、方法、进度安排等内容,并报组织相关人员审批。
实施评价活动是指根据经过审批的评价方案,通过适当的方法收集、确认、分析相关信息,按照确定的评价方法对所评价的内容进行测试与评价,并且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证据予以支持评价结果的过程。
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制定评价控制方案:明确评价的目的、范围和时间安排,确定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2. 组织评价工作组:组建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评价小组,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3. 实施评价工作与测试: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询问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以评估其是否符合预定标准。
4. 认定控制缺陷:根据评价结果,识别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程度,并确定整改措施。
5. 汇总评价结果及编报评价报告:将评价结果汇总整理,编写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向管理层报告。
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
1. 调查问卷法: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和执行情况。
2. 实地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评估其是否符合预定标准。
3. 穿行测试法: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对其内部控制流程进行全程测试,以评估其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
4. 控制矩阵法:通过构建控制矩阵,明确各项控制活动的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评估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5. 风险评估法:通过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内部控制的重点和难点,评估其是否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以上是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