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作为革命作家的郭沫若正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之下主要从事着紧张而又繁忙的抗日宣传工作, 所以,对于《石榴》进行政治性的解读便似乎成了顺 理成章的事情。比如,有的论者就曾认为:“作者歌 颂的夏天,分明是华夏之天,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天; 那‘夏天的心脏’分明是优秀的华夏儿女——中国共 产党人。” (托物但言我志们)在阅读《石榴》时,印象最为深刻的,倒是
作品所充溢与散发着的生气勃勃的生命热力——那种 火一样的灿烂、燃烧、自由、蒸腾,并且呼呼向上的 生命热力,所谓的“榴红似火”,也许所指的,并不 仅仅是色彩上的相似,而正是这种火热的生命力量。
通过对石榴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 的描写,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 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 表达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 离 、 华 贵 、 夏 天 的 心 脏
安普剌
金罍
课文第7段: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 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 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2年10月31日。郭沫若先 生于1937年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主持军委会政 治部第三厅工作,积极从事抗日文艺运动。1941 年至1942年, 是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 但是,困难并没有吓倒共产党人。在战争中,人 民群众创造了各种斗争方法,打得日军和伪军心 惊胆战,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