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大家聊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
这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全。
那么,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它的治疗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发的一种脑功能障碍。
这种病的发生率很高,而且病情往往发展得很快,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快采取措施来救治患者。
而静脉溶栓治疗就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那么,静脉溶栓治疗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静脉注射一种叫做“溶栓剂”的药物,来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液供应,从而减轻或消除脑部缺血缺氧的症状。
这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一些副作用和风险,比如出血等。
因此,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时,我们必须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做好护理工作。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要点。
我们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他们的病史、症状、体征等情况,以便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我们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我们还要关注患者的出血情况,特别是在溶栓过程中,要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出血并发症。
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确保操作规范,避免误操作导致并发症;二是保持良好的沟通,与患者和家属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担忧;三是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四是加强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抢救措施,我们在进行这种治疗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做好护理工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谢谢大家!。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出血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一、内容概览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一直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静脉溶栓治疗因其简便、快速、高效的特点,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着静脉溶栓疗法的广泛应用,其出血并发症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出血并发症的分类及特点:详细阐述各种类型的出血并发症,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以及它们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的差异。
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
出血并发症的预测模型与评估工具:介绍目前临床上用于预测和评估出血风险的模型和工具,如CHFSS评分、ROCKALL评分等,以及它们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应用范围。
出血并发症的治疗策略:探讨针对不同类型出血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包括止血药物的应用、输血治疗、外科手术等,以及它们的疗效和安全性。
出血并发症的综合管理:从整体出发,讨论如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并发症进行有效管理和预防,包括优化溶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时机、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改善基础医疗质量等。
1. 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性和常见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供血受阻导致缺氧和脑细胞死亡的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尤其在农村地区,其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由于其高发性和年轻化趋势,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更严重的是,缺血性脑卒中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其中包括出血并发症。
出血并发症是溶栓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ais静脉溶栓金标准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金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应证:患者需符合一定的适应证,包括年龄在18岁及以上,有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症状出现时间小于3小时,以及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等。
2. 禁忌证:如有明确禁忌证,如活动性内出血、颅内出血病史、颅内肿瘤、脑疝等,则不能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3. 最佳时间窗:静脉溶栓的最佳时间窗通常为症状出现后3小时内。
全球权威指南一致推荐轻型致残性卒中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小时内,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是不可跳过的步骤醒后卒中的患者,可从静脉溶栓中获益。
4. 溶栓药物: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和尿激酶等。
阿替普酶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多个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是全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首选药物。
5. 监测和评估:在静脉溶栓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状况和病情变化,及时评估溶栓效果和安全性。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调整治疗方案。
6. 综合治疗:静脉溶栓治疗并非孤立存在的治疗方法,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如抗血小板、抗凝、降脂等药物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
总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金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适应证、禁忌证、时间窗、溶栓药物、监测和评估以及综合治疗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符合金标准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院内组织管理、病情观察及并发症观察与处理要点总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护理指南》是根据最佳证据、临床实际情况以及专业人员的判断形成的循证指南,可作为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决策的实践依据。
将从院内组织管理、病情观察、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体位与离床活动进行分享。
推荐要点——院内组织管理目标时间:AIS溶栓患者进入医院到溶栓给药在60min以内(A,强推荐)预通知与准备:(1)设置卒中绿色通道专线或激活系统,一次呼叫可通知团队所有成员有疑似卒中患者可能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A,弱推荐)。
(2)(2)在患者到达前保证溶栓床、溶栓药品、监护仪及微量泵等溶栓设备处于备用状态(B,强推荐)。
(3)(3)院前急救人员预先将患者信息传递给接诊医院的情况下, 接诊护士可指导其尽量将患者直接运送至影像检查室(A,强推荐)。
卒中识别及启动绿色通道:(1)最先接触到患者的护士或有经验的其他医护人员进行快速识别并询问发病时间;当判定为疑似卒中时,可由护士自主启动溶栓绿色通道,溶栓团队成员尽快到场接诊(A,强推荐)。
(2)施筛查的人员对疑似卒中患者进行准确快速的识别和评估(A,强推荐)。
在国内推荐使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面-臂-语言测试。
(3)患者佩戴“绿色通道/抢救”字样标识, 或在处方和检查申请单上标注“绿色通道/抢救”字样标识(B,弱推荐)。
专科评估和支持:(1)应遵循急救原则,优先评估疑似卒中患者的气道、呼吸、循环功能(A,强推荐)。
(2)可协助医生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进行神经系统功能评定,评估卒中的严重程度(B,强推荐)。
(3)患者佩戴“绿色通道/抢救”字样标识, 或在处方和检查申请单上标注“绿色通道/抢救”字样标识(B,弱推荐)。
配合快速检查:(1)护士或确定的专人协助患者快速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须在患者到院25 min内开始头颅CT/MRI扫描;至少1名陪同人员具备当场阅片能力以进行溶栓决策(C,弱推荐)。
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殊患者人群的静脉溶栓治疗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溶栓(IVT)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在AIS治疗中JVT也面临诸多的问题,除了药物本身所致的、可能发生的过敏反应,全身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S1CH),出血性转换(HT)和其他不良反应之外,还存在治疗时间窗窄、各种因素引起的治疗延迟和使用率偏低,以及指南推荐的适应证和绝对/相对禁忌证”艮制了许多特殊AIS患者群体从IVT治疗中获益。
本研究旨在综述近年来tPA-IV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殊患者人群的研究进展以及影响溶栓治疗的各种因素。
特殊患者的静脉溶栓1 .既往有脑卒中史和血糖水平高荟萃分析表明,IVT可改善有脑出血既往史的AIS患者的预后,而不会增加S1CH或全因病死率,这可能有助于AIS患者IVT管理的决策过程。
EhrIiCh等的研究表明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既往史合并糖尿病的A1S患者,3-4.5h内tPA-IVT治疗并不增加S1CH或死亡风险。
一般而言,对于本次脑卒中前各种原因(包括既往脑卒中史)导致残疾较重的AIS患者,通常不进行tPA-IVT治疗。
为验证IVT与既往残疾患者良好临床结局的相关性,一项基于连续脑卒中登记的观察性研究(覆盖1080万居民)提示,仅以脑卒中前有残疾为由而不进行IVT,可能是不合理的。
关于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以及END与3个月不良功能结局之间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初始血糖水平可能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END可能预测3个月预后不良。
2 .血压水平高在AIS患者中收缩压超过180mmHg是IVT治疗的禁忌证,但尚不确定控制收缩压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ENCHANTED研究协作组的一项多中心试验比较了阿替普酶治疗的AIS患者接受强化降压与指南推荐降压,结果表明强化降压虽然安全,且由此带来的ICH发生率减少(vs指南推荐降压),但这一结果并未促使临床转归的改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2021版本)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目录一、溶栓相关公众教育二、院前急救体系建立三、院前处理四、急诊室诊断及处理(一)诊断(二)溶栓相关处理五、静脉溶栓(一)现有证据(二)推荐意见(三)rt-PA的使用方法(四)尿激酶的使用方法(五)静脉溶栓的监护及处理推荐意见(六)一些特殊状况下溶栓治疗的参考建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a stroke,AIS)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
目前超早期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之一,已被我国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
近期研究显示,仅约20.0%的患者于发病3小时之内到达急诊室,12.6%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只有2.4%的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其中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为1.6%。
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一个主要难点是,大多数患者没有及时送达医院或存在各种原因的院内延迟。
为使更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溶栓治疗并从中受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普遍进行相应的医疗救治体系改革,包括完善院外医疗急救转运网络,组建院内脑卒中快速抢救小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建立卒中中心和卒中中心的认证体系等措施,其核心就是要让公众都知道“脑卒中是急症”,脑卒中发生后应尽快送达有能力进行脑卒中溶栓治疗的医院,并获得规范性溶栓治疗。
为进一步规范国内AIS静脉溶栓,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率,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特组织全国脑血管病权威专家制定了本静脉溶栓指导规范。
一、溶栓相关公众教育为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及时救治,首先应能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
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急性卒中登记(California Acute Stroke Pilot Registry,CASPR)报告,若所有患者能在发病后早期就诊,则3小时内溶栓治疗的总体比例可由4.3%上升至28.6%,因此开展更多的以教育脑卒中患者更早寻求治疗的宣传活动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