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舞蹈作品教学分析与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高先玉舞蹈黄河水从我家门前过分解教学高先玉是一位被誉为舞坛传奇的舞蹈家,她的一支舞蹈作品《黄河水从我家门前过》以其深邃的舞蹈技巧和卓越的演绎能力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深入探讨《黄河水从我家门前过》这一舞蹈作品的主题,解析高先玉在其中所传达的教学意义。
1. 舞蹈作品背景《黄河水从我家门前过》这一舞蹈作品背景取材于中国古老的黄河文化,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黄河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黄河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通过舞蹈,高先玉将黄河的浩荡与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呈现了黄河流经大地、润养万物的壮丽景象。
2. 舞蹈内容与情感表达《黄河水从我家门前过》以黄河的流经为线索,通过舞蹈展示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
舞蹈开始时,舞者们以平和的姿态表达对土地的敬畏与感恩,接着通过舞蹈姿态的变化,生动地描绘了种植、收割、耕耘等农耕活动的过程。
舞者们的舞姿流畅而独特,传递出对土地和自然界的感激之情。
整个舞蹈中,高先玉巧妙地运用身体表达方法,展现出黄河文明孕育的丰硕果实和文化遗产。
3. 教学意义与个人观点《黄河水从我家门前过》这一舞蹈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美丽与壮丽,同时也传递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我看来,这一舞蹈作品具有着深远的教学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珍惜大自然的恩赐和资源,在保护环境方面承担起个人的责任。
它强调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表明个人的奉献和努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它通过舞蹈的方式,将文化传承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黄河水从我家门前过》舞蹈作品的全面评估,我们深入探讨了其背景、内容以及教学意义。
这一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传递了对土地和自然界的感激之情。
在教学方面,它强调了对大自然的珍惜和保护,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以及文化传承与艺术表演的结合。
通过舞蹈,高先玉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自然的关系。
个人观点:作为一名写手,我深受高先玉舞蹈的启发。
欣赏《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一、教学目标:1、通过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歌舞和乐舞的风格特征,加深对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印象。
2、了解和学习民族舞的服饰特点和舞蹈特点,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3、通过模仿其它少数民族舞蹈动作掌握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动作变化和发展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少数民族舞蹈基本动作和韵律,并通过学习和实践感受其特点。
难点:掌握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兴趣,克服学生对少数民族舞蹈冷漠排斥的心理情绪。
三、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分析法、体验法、实践法四、教学准备:1、课前请学生们搜集《东方红》及我国少数民族歌舞方面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课伊始,教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表演一段舞蹈,请同学们欣赏。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表演的这段舞蹈那个种类舞蹈呢?生:民族舞师: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生答:(蒙古族舞蹈)。
师: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部非常著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这部史诗中汇集了我国当时最优秀文艺人才,这部作品196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这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名字是?生:《东方红》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了解。
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讲解,相互补充。
(二)新授:师:我们就今天就一起走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六场,欣赏一下我国当时最优秀的艺术家表演的音乐和舞蹈。
欣赏作品时候同学们思考一下问题:1:作品中出现了哪些少数民族?2 作品中出现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是什么?3 作品中出现的少数民族的舞蹈特点是什么?4 你能模仿其中的一两个动作吗?生:欣赏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师:我们欣赏的这部作品都出现了哪些少数民族?生: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你从哪些方面判断到他是这个民族的?生:服饰,舞蹈特点师:从东方红这部作品我们发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服饰文化特点,在舞蹈的领域中,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的舞蹈风格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可以说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代表。
编舞《骄傲的少年》分解教学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编舞《骄傲的少年》分解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该编舞作品是一部以"骄傲的少年"为主题的舞蹈作品,展现了青春的活力和对未来的追求。
分解教学则是将整个编舞过程分解为多个步骤,帮助学习者逐步掌握舞蹈动作和技巧。
通过分解教学,学习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编舞的创作灵感和舞蹈风格,提升他们的舞蹈技能和表现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骄傲的少年》编舞的创作灵感和构思,以及分解教学的目标和方法,希望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份实用的教学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欣赏这一舞蹈作品。
1.2文章结构2.1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以全面介绍编舞《骄傲的少年》的分解教学。
在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编舞《骄傲的少年》的背景和主题,以及本文的目的。
接着,详细说明了本文的结构,让读者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清晰的预期。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编舞《骄傲的少年》和分解教学。
在编舞部分,重点介绍了该舞蹈的风格和主题,以及编舞的构思和创作灵感。
这一部分旨在让读者对该舞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够欣赏编舞师的创意和艺术表达。
在分解教学部分,首先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和方法,说明了通过分解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编舞《骄傲的少年》。
接着,详细介绍了分解教学的步骤,包括技巧讲解、动作分解、反复练习等内容。
这一部分旨在提供具体的教学指导,帮助教学者和学习者有效地掌握编舞的要领。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编舞《骄傲的少年》的重要性,强调该舞蹈对文化传承和艺术教育的价值。
同时,还强调了分解教学对学习者的帮助,指出通过分解教学,学习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舞蹈的细节和技巧,并提高舞蹈表演的水平。
通过以上几个部分的编排,本文旨在全面介绍编舞《骄傲的少年》的分解教学,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一舞蹈作品,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舞蹈表演能力。
1.3 目的编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分享和介绍《骄傲的少年》这个编舞作品,并提供详细的分解教学,帮助舞蹈爱好者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个舞蹈。
《土风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欣赏与表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内容为《土风舞》的欣赏与学习。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土风舞的起源、特点及分类;学习土风舞的基本步伐和动作组合;欣赏经典土风舞作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风舞的起源、特点及分类,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土风舞的基本步伐和动作组合,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
3. 通过欣赏经典土风舞作品,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土风舞的动作组合及表现力。
教学重点:土风舞的基本步伐、动作要领及舞蹈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投影仪、舞蹈视频、土风舞服饰。
学具:舞蹈鞋、舞蹈服装、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专业土风舞演员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感受土风舞的魅力。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土风舞的起源、特点及分类。
(2)讲解土风舞的基本步伐和动作组合。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经典土风舞作品为例,分析其动作要领和表现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练习土风舞的基本步伐和动作组合,教师巡回指导。
5. 欣赏与分析(10分钟)欣赏经典土风舞作品,分析其风格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舞蹈的魅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题目。
六、板书设计1. 土风舞的起源、特点及分类2. 土风舞基本步伐和动作组合3. 经典土风舞作品欣赏七、作业设计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土风舞社团,提高舞蹈技能,丰富课余生活。
同时,推荐学生观看更多土风舞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指导。
4. 作业设计的要求与答案反馈。
《青春舞曲》优秀教案优秀10篇青春舞曲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维吾尔族相关文化,树立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2、通过学习歌曲,懂得青春易逝,知道珍惜光阴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了解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2、通过训练和实践活动,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在乐曲中识别音乐的基本要素,学习新疆典型的节奏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
【难点】提高歌曲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三角铁、碰铃、铃鼓、沙锤、手鼓。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由老师跳新疆的舞蹈。
老师设置问题: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这是一首来自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歌,名字是《掀起你的盖头来》,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大家都知道新疆是一个美食之乡,水果有葡萄和哈密瓜等,小吃如手抓羊肉烤羊肉串等都非常的有名,维吾尔族的服装也很有特点,其中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丽的标志之一,而且维吾尔族人民对待客人非常热情好客,让我们插上翅膀一起走入美丽的新疆。
(二)新课教授1、欣赏《青春舞曲》老师设置问题:节奏特点怎样?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学生自由回答(老师范唱歌曲重点部分)。
老师归纳总结:这首作品的节奏感非常的强,而且它的速度比较快,音与音之间的距离非常的近,歌曲出现了连续十六分音符,所以让我们感觉密集跟紧凑。
整首歌曲给人以亲切活泼、充满青春活力的情绪。
2、听辨练习(1)学生朗读歌词,注意“字正”“腔圆”。
老师设置问题:歌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有些事可以去而复返,有些事却去而不复返,而人的青春就像鸟儿一样飞走了却没有回头,是为了告诫人们要珍惜宝贵的青春,应用欢快、饱满的情绪演唱。
初中舞蹈作品欣赏教案模板年级学科:初中音乐舞蹈课程课时:1课时教材:《初中音乐舞蹈教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舞蹈,感受舞蹈的艺术魅力。
2. 通过欣赏舞蹈《细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舞蹈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舞蹈动作与音乐、舞台背景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舞蹈欣赏水平。
教学内容:1. 舞蹈《细雨》的背景及创作特点介绍。
2. 舞蹈动作、音乐与舞台背景的欣赏分析。
3. 学生舞蹈欣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细雨》舞蹈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舞蹈的美感。
2. 引导学生关注舞蹈的创作者、表演者及创作背景。
二、舞蹈欣赏分析(15分钟)1. 教师详细介绍舞蹈《细雨》的背景、创作特点及舞蹈表达的主题。
2. 分析舞蹈动作与音乐、舞台背景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感知舞蹈的美感。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舞蹈中的主要动作,如云手、细雨洒落等,让学生体会舞蹈的细腻与优雅。
三、学生舞蹈欣赏能力的培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舞蹈中的音乐,让学生尝试找出与舞蹈动作相匹配的音乐元素。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舞蹈中的舞台背景如何与舞蹈动作、音乐相互衬托,增强舞蹈的表现力。
3.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舞蹈欣赏的心得体会。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舞蹈欣赏教学进行总结,强调舞蹈《细雨》的艺术价值及对学生舞蹈欣赏能力的培养意义。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寻找其他优秀的舞蹈作品进行欣赏,提高自己的舞蹈审美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舞蹈《细雨》的背景、创作特点及舞蹈动作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舞蹈音乐、舞台背景与舞蹈动作相互关系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舞蹈欣赏能力的提高情况。
初中舞蹈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各种舞蹈风格,提高学生的舞蹈欣赏能力。
2. 通过舞蹈赏析,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3. 引导学生感受舞蹈中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舞蹈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各种舞蹈风格的代表作品欣赏3. 舞蹈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各种舞蹈风格,提高舞蹈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舞蹈中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舞蹈视频,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舞蹈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舞蹈是一种综合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舞蹈风格欣赏:介绍各种舞蹈风格的代表作品,如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等,让学生欣赏并了解不同风格的舞蹈特点。
4. 情感表达方式:分析舞蹈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如通过动作、表情、音乐等,让学生感受舞蹈中的情感内涵。
5. 作品赏析:赏析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如《梁祝》、《辣妹子》等,让学生深入感受舞蹈的艺术魅力。
6.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舞蹈作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舞蹈欣赏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舞蹈艺术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学习舞蹈,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各种舞蹈风格的代表作品的欣赏能力。
3. 学生对舞蹈中情感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舞蹈视频素材:各种舞蹈风格的代表作品。
2. 舞蹈图片素材:各种舞蹈动作的图片。
3. 舞蹈文字素材:舞蹈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介绍。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2. 教学中注重实践,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同时,积极参与到舞蹈活动中去。
3. 引导学生关注舞蹈艺术的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舞蹈视野。
初中舞蹈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欣赏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风格的特点,提高舞蹈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爱,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舞蹈作品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舞蹈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不同舞蹈风格的代表作品欣赏3. 舞蹈作品的情感表达和审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舞蹈风格的特点,提高舞蹈欣赏能力。
2.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舞蹈作品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舞蹈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舞蹈欣赏的学习氛围。
2. 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舞蹈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故事。
3. 舞蹈风格欣赏:介绍不同舞蹈风格的代表作品,如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等,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了解不同舞蹈风格的特点和魅力。
4. 情感表达和审美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舞蹈作品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观察舞者的动作、表情和舞姿,感受舞蹈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同时,培养学生对舞蹈作品的审美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音乐、舞美、舞蹈动作等方面对舞蹈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
5. 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舞蹈创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舞蹈作品。
6. 总结与反思:通过课堂讨论或写作的方式,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舞蹈欣赏方面的收获和体会,反思自己在欣赏舞蹈作品时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合作态度。
2. 学生舞蹈欣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评估学生在舞蹈创作方面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提高舞蹈欣赏能力,培养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并能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感受到舞蹈所传达的情感和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青春舞曲》教学设计评价《青春舞曲》教学设计评价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青春舞曲》教学设计评价,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春舞曲》教学设计评价1教材分析:《青春舞曲》这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歌曲中以“太阳”“花儿”“鸟儿”等大自然生态的变化为借喻和依托,抒发了维吾尔族青年赞美青春,珍惜青春年华的欢乐情绪。
歌曲具有维吾尔族舞蹈的音乐风格。
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结构简洁,富于动感,意在引导学生于欢乐、健康中步入青春期。
教学年级:八年级授课:一课时课型:综合活动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能够对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有初步的认识,了解维吾尔族音乐中常见的节奏特点。
过程与方法:视图式、听唱式、导入式、表演式、即兴创造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唱歌曲《青春舞曲》体会歌曲情绪,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青春”的含义。
2.根据维吾尔族音乐的特点编配打击乐伴奏,创编舞蹈动作,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青春舞曲》,掌握歌曲情绪及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体会作品“青春”的含义。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钢琴、铃鼓、自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一.介绍新疆风土人情师:导入: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各具特色灿烂的民族文化。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段歌舞,想一想它属于我国哪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你能从录像画面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课件播放:教师播放录像《我们新疆好地方》。
生:竞相回答新疆的特产、建筑、乐器等。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的讲授法,新颖独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参与意识。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到美丽的新疆走走吧!课件播放一组简介新疆风土人情的风光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觉仿佛真的到新疆,于新疆维吾尔族的人们进行零距离接触。
初中舞蹈赏析课教案1. 让学生了解舞蹈的基本概念、类别和特点,提高舞蹈素养。
2. 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爱。
3. 通过舞蹈赏析,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舞蹈的基本概念、类别和特点2. 舞蹈赏析的方法和技巧3. 欣赏国内外优秀舞蹈作品三、教学重难点1. 舞蹈的基本概念、类别和特点2. 舞蹈赏析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舞蹈的基本概念、类别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2. 讲授新知识(1)舞蹈的基本概念: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通过人体动作、表情、节奏和空间形态展现情感和故事。
(2)舞蹈的类别:根据舞蹈的风格和表演形式,舞蹈可分为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现代舞蹈、芭蕾舞、街舞等。
(3)舞蹈的特点: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3. 舞蹈赏析的方法和技巧(1)观看舞蹈表演,了解舞蹈的动作、表情、节奏和空间形态。
(2)分析舞蹈的音乐、舞美、服装等元素,理解舞蹈的主题和情感。
(3)了解舞蹈的背景和历史,感受舞蹈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4. 欣赏国内外优秀舞蹈作品教师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进行赏析,如《草原牧歌》、《梁祝》、《大河之舞》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分析和讨论,感受舞蹈的艺术魅力。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舞蹈音乐,根据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舞蹈创作和表演。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舞蹈的重要性和欣赏舞蹈的方法。
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提高自己的舞蹈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舞蹈的基本概念、类别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舞蹈赏析的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表演的积极性和表现力。
六、教学资源1. 舞蹈视频素材:国内外优秀舞蹈作品、舞蹈教学视频等。
2. 舞蹈图片素材:各类舞蹈表演的图片、舞蹈动作图解等。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舞曲的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艺术修养。
二、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中、小学音乐课堂,适合6-18岁学生。
三、教学时长1课时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舞曲作品介绍、音乐家介绍、舞曲背景等。
2. 音响设备:播放舞曲的设备。
3. 影像资料:与舞曲相关的舞蹈影像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舞曲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舞曲,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风格。
二、舞曲赏析1. 介绍舞曲作品:包括作品名称、作曲家、创作背景等。
2. 分析舞曲特点:从旋律、节奏、和声、演奏形式等方面进行解析。
3. 介绍音乐家: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三、舞蹈欣赏1. 播放与舞曲相关的舞蹈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舞蹈与音乐的融合。
2. 分析舞蹈动作:从舞蹈动作、舞姿、表情等方面进行解析。
3. 讨论舞蹈与音乐的关联:让学生谈谈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旋律的关系。
四、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内容,分组讨论中国舞曲的特点和风格。
2. 交流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舞曲的特点和风格。
2. 拓展:推荐一些经典的中国舞曲作品,让学生课后自主欣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舞曲作品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2. 学生在互动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学生课后自主欣赏舞曲作品的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2.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舞曲作品进行赏析。
3. 适时引入舞蹈影像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舞蹈与音乐的融合。
初中舞蹈剧目赏析教案1. 让学生了解舞蹈的基本概念、类别及特点,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初中阶段常见的舞蹈剧目,使学生掌握舞蹈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国舞蹈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舞蹈的基本概念、类别及特点2. 初中阶段常见的舞蹈剧目3. 舞蹈欣赏的方法和技巧4. 中国舞蹈文化简介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舞蹈的基本概念、类别及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舞蹈的魅力。
2. 主体部分:(1)分析初中阶段常见的舞蹈剧目,如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等,让学生了解各种舞蹈的风格特点。
(2)教授舞蹈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舞蹈的动作、音乐、舞美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舞蹈。
(3)结合具体舞蹈剧目,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茶倌》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
3. 拓展部分:介绍中国舞蹈文化,让学生了解舞蹈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舞蹈欣赏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舞蹈艺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舞蹈基本概念、类别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舞蹈欣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能力。
3. 学生对中国舞蹈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意识。
4. 学生对舞蹈课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资源1. 舞蹈视频资料: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茶倌》等。
2. 舞蹈图片资料:各类舞蹈的图片,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舞蹈的风格特点。
3. 舞蹈文字资料:关于舞蹈基本概念、类别及特点的文本资料。
4.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结合舞蹈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舞蹈的动作和风格。
3. 适当增加实践环节,如让学生尝试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初中傣族舞蹈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傣族舞蹈的文化背景、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傣族舞蹈,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体验舞蹈的美感,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傣族舞蹈的文化背景、风格特点。
2. 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组合。
3. 舞蹈欣赏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傣族舞蹈的文化背景、风格特点,学会欣赏傣族舞蹈。
2. 教学难点: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组合的学习与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傣族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傣族舞蹈的兴趣。
2. 基本知识:教师讲解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如:柔美、细腻、抒情等。
3. 基本动作与组合:教师示范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组合,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
4.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5. 舞蹈欣赏与分析:教师播放傣族舞蹈视频,学生欣赏并分析舞蹈的动作、音乐、服饰等特点。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如:学生回家后,观看其他民族的舞蹈视频,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傣族舞蹈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舞蹈实践能力的提高。
3. 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六、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 舞蹈音乐。
3. 舞蹈服饰、道具等。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
2. 结合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等,进行跨学科教学。
3. 鼓励学生参加舞蹈比赛、演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4.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雨中舞蹈作品欣赏教案反思教案标题:雨中舞蹈作品欣赏教案反思教案反思:1.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雨中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形式。
- 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 提高学生对舞蹈表演的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内容:- 雨中舞蹈作品的背景介绍和创作理念。
- 舞蹈作品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和舞蹈编排。
- 舞蹈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 引入雨中舞蹈作品的主题和背景,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步骤二:背景介绍(10分钟)- 向学生介绍雨中舞蹈作品的创作理念和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意义和目的。
步骤三:作品欣赏(15分钟)- 播放雨中舞蹈作品的视频或进行现场观赏,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作品。
步骤四:讨论和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步骤五:总结和展示(10分钟)- 总结学生的观点和讨论结果,强调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形式。
- 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展示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如绘画、写作、舞蹈创作等。
4.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环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 评估学生对雨中舞蹈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 评价学生在展示环节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 教学反思:- 教师应提前准备充分,对雨中舞蹈作品的背景和创作理念有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
- 在讨论和分析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雨中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形式,培养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学生还将通过讨论和分析,提高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的指导和反思将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二舞蹈赏析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a. 了解不同类型的舞蹈作品,包括古典舞、现代舞、民族舞等;b. 学习舞蹈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c. 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 通过观摩和分析舞蹈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b. 通过实践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达能力;c. 通过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 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b.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c.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a. 舞蹈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b. 不同类型舞蹈作品的特点和风格;c. 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2. 教学难点。
a.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和情感;b. 如何激发学生的舞蹈表达和创作能力;c. 如何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a. 利用多媒体资料或实地观摩,让学生欣赏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如古典芭蕾舞《天鹅湖》、现代舞《孔雀舞》、民族舞《云南阿诗玛》等;b.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观后感,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 重难点突破。
a. 分析舞蹈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b.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c. 组织学生进行舞蹈实践和表演,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达能力。
3. 深化拓展。
a. 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创作,展示自己的舞蹈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b. 组织学生参加舞蹈比赛或演出,拓展学生的舞蹈交流和展示平台;c. 鼓励学生参与舞蹈社团或培训班,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艺术修养。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资料,利用视频、音频等资料,让学生观摩和欣赏舞蹈作品;2. 实地观摩,组织学生参观舞蹈演出或比赛,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经验;3.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4. 舞蹈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舞蹈动作训练和表演实践,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达能力;5. 舞蹈创作,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创作,展示自己的舞蹈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
优秀舞蹈作品教学分析与欣赏
作者:李玉娇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2期
摘要:舞蹈是一项集音乐、服装、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优秀的舞蹈作品具有审美价值、群众基础、传播意义及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对优秀舞蹈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是舞蹈教学的基础,通过对舞蹈作品及舞蹈创作者的分析,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层意蕴,深刻体会到舞蹈作品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从而为舞蹈作品表演及编创等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本文拟对舞蹈教学中加强优秀舞蹈作品分析与欣赏的重要性及其教学活动做一简要叙述。
关键词:舞蹈作品;舞蹈教学;赏析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21-01
一、在教学中加强优秀舞蹈作品分析与欣赏的重要性
(一)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中加强优秀舞蹈作品的分析与欣赏,为学生感受、评判艺术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学校教学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加强优秀作品的分析和欣赏,通过对舞蹈作品本身形体美的发现和舞蹈作品深层意蕴的挖掘,使学生在灵魂上获得一种满足,在愉悦中陶冶性情,引发学生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深刻积极的思索【1】。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
进入21世纪,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单一的人才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各种素质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强对优秀作品的分析和欣赏是提高学生综合组织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通过优秀舞蹈作品的熏陶,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将舞蹈艺术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为生活增添光彩,为人个体生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通过分析和欣赏实现对优秀舞蹈作品的艺术审美
(一)异国风情的展现——以舞蹈《阿育王》为例
音乐、造型、色彩等都是一部优秀舞蹈作品的基本要素,在舞蹈赏析教学中首先要增强学生注重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的意识,印度电影《阿育王》里面的舞蹈为我们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为我们展现了独特的异国风情。
《阿育王》舞蹈与宗教紧密结合,有着深刻的民族印记;
姑娘眉间鲜明的朱砂、“S”形的曼妙曲线,透露出印度特有的梦幻与诱惑;印度民族曲调与流行元素的完美结合,成就了《阿育王》的音乐魅力【2】。
通过对舞蹈《阿育王》的分析和欣赏,在宗教祥和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印度人民对生活对爱的炽热追求。
(二)中国画卷的意境——以舞蹈《雀之恋》为例
杨丽萍演绎的舞蹈《雀之恋》给观众营造出一幅绝美的中国画卷,是生活中这篇土地上中华儿女对“爱”的美好期盼。
舞蹈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出了要求作品本身优秀和表演者舞艺精湛之外,对舞台背景要求也极高,《雀之恋》运用现代技术对舞美进行了动态设计,引人入胜。
除此之外,服装和人体彩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增加了舞蹈的表现力和真实性。
(三)中国革命的经典——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例
《红色娘子军》作为我国首部芭蕾舞剧历久弥新,是西方芭蕾舞与中国民族舞的完美结合,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舞蹈作品。
在教学中对《红色娘子军》进行分析和欣赏时,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革命时代女战士的斗争和生活,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舞蹈动作和舞蹈编排的学习和创新。
《红色娘子军》在创作上实现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完美结合,实现了革命与浪漫的统一。
除此之外,引导学生发现《红色娘子军》中音乐表现与舞蹈技巧上的艺术创新,海南民歌与西洋乐器的混合、中国民族舞蹈与西方芭蕾舞蹈的结合,共同成就了《红色娘子军》的艺术魅力【3】。
(四)生态中国的体验——以舞蹈《丽水金沙》为例
现代社会生活步伐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片面的重视经济的发展速度,却忽视了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也应适当的提升学生的生态意识,舞蹈作品《丽水金沙》是原生态舞蹈中的经典之作。
《丽水金沙》以美丽的城市丽江为背景,汲取人类早期舞蹈的歌舞元素,通过“火把节”“走婚”等文化的演绎,将民族的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融合,成就了一方心灵的净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加强优秀舞蹈的分析和鉴赏,既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也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对优秀舞蹈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时,也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将现实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对舞蹈作品的深层意蕴进行挖掘,从而促进发现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罗园园.初窥舞蹈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舞蹈赏析教学有感[J].剑南文学,2010,(8):78.
[2]邹联丰.一部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09,(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