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9
摘要:无论是汉代的石棺或汉代的画像石棺,都集中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尤其集中地分布在四川盆地内。
画像石棺的数量众多,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思想意识、社会经济、美术和这一区域的历史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代的画像石棺所呈现的观念做一次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丧葬;石棺;事死如事生;观念1事死如事生这种丧葬文化的由来中国丧葬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孟子认为,上古时代原本没有埋葬的习俗,人死后把尸体丢弃在山野沟壑中就罢了。
[1]但后来人们看到死者的尸体被野兽吞食,被苍蝇等叮咬,觉得不合人情,才将尸体掩埋。
据现代考古发现,大约距今2700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就有土葬的风俗,在山顶洞墓葬里,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和一些其他人的骨头,显然这是当时有意安放在洞里并加以掩埋的。
人骨周围散布这赤铁矿粉末,女性骨头外的土里发现七颗经过磨钻,制作较为精细的穿孔小石珠其表面均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此外还有燧石石器和穿孔的兽牙等物品,[2]从这些遗存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人们已有了人世间外存在另一世界,那里的人与阳世一样生活观念,同时也有了人的肉体和灵魂可以分离的观念,因此也产生了简单、朴素的丧葬习俗,并希望人死后到另一世界中,也能和人世间一样生活。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灵魂不灭的生命观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半坡人小孩的墓葬,用做盖子的钵和盆的底部都有人工打制的小孔,这个小孔就是为了让死去小孩的灵魂通过,与亲人自由相见。
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这个时期的随葬品多为死者生前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
如男性坟墓中多随葬石刀、石斧等,而女性坟墓中多随葬纺轮、骨器等,反映了生产的分工。
当时的人们已为死者准备了死后生活的场所和用具,并有一定的丧葬礼俗将亡魂引导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
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灵魂、祖灵、祖先崇拜等已有了比较完整的观念。
同时地不同地区的考古遗址的丧葬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民俗形成了不同的葬式。
我们汉族主要是土葬,第二种葬式是水葬。
《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公开课教案【教材分析】陵墓雕塑,是指陵墓建筑中的雕塑部分。
陵墓建筑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地面上有坟和祭祀建筑群;地下为墓室建筑。
配合地面建筑陈设在不同位置的各种石雕和雕刻,为地面上的雕塑。
地下雕塑,则是地下墓壁面上的石刻,砖雕的浮雕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
地面上的陵墓雕塑,最为常见。
规模宏大,成就突出。
中国自秦汉以来,盛行厚葬。
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灵魂升天,而且也能向生前那样继续拥有权力和享受豪华的生活。
故帝王贵族生前不惜花费巨资修建陵墓,不仅在地下修筑巨大的墓室,有的还在地面上修豪华的建筑,而且在墓前设置显示地位与权利的石柱、石人、石兽等雕刻群。
他们死后,还于墓中放置大量的随葬品和俑。
由于统治者掌握一直垄断当时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物质材料,并派专人负责监制,所以包括陵墓地面雕刻和陵墓内的陶俑在内的陵墓雕塑集中体现了当时雕塑的最高艺术水平,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欣赏陵墓地面雕塑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3、情感体验目标: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
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法学法】讲解、比较、讨论等方法【教学过程】一、课前组织安排学生就坐,稳定学生情绪,作好上课准备。
二、情境导入(一)、出示生活环境中的雕塑作品图片,提问:雕塑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回答:装饰环境、辟邪等。
(二)、中国古代雕塑的用途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三)、中国在20世纪下半叶,关于中国古代雕塑有三件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原始社会晚期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女神塑像,女神庙,祭坛遗址。
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教学案例肖惠一.案例背景1.模块:高中美术鉴赏2.年级:高二3.教材版本:人教版4.学时数:1课时5.设计原由: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鉴赏中具有“纽带”作用。
a. 从审美特征上看,陵墓雕塑作品既有前面的工艺美术的精巧华美,又具古建筑艺术的宏伟大气,并为后面的宗教雕塑、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b. 在人文精神上贯穿了先秦倡导的“成教化,助人伦”,汉起所盛行的儒家、佛学思想,展现了先人对宇宙、自然、生命的看法。
6.本教学案例参与人员基本信息:设计者:肖惠女中学高级教师通讯地址: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联系电话:88905252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及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把握古代陵墓雕塑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讨论法,比较法,从陵墓雕塑作品的本体审美出发去勾勒各时期陵墓雕塑不同的审美标准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各时期代表作品的赏析入手,展现古人宇宙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发对生命价值观的思考,培养对民族艺术的情感,提高审美判断能力。
(二)内容结构1.原始社会红山文化女神像——四川广汉古蜀人青铜人像、人头像、秦始皇陵兵马俑所显示的中国古代大型雕塑传统。
2.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特点。
3.以霍去病墓为代表的汉代石刻,唐代顺陵石狮等陵墓雕刻群的设计构思和艺术成就。
4.汉代俑类作品的时代特色和艺术成就。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古代陵墓石刻、陶俑的功能,表现手法,象征意义。
难点:陵墓雕塑艺术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对于这种陵墓文化学生不易理解。
古代随葬的俑类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对此有正确认识。
(四)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方法设计a. 比较法横向比较:与国外陵墓雕塑的对比纵向比较:秦汉唐不同王朝陵墓雕塑的表现手法、象征意义、审美标准之间的对比。
目的:通过比较明了不同朝代的俑各具特色的历史原因、思想原因,并引发对人生、生命的思考。
课题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课型欣赏·评述课时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新课程美术教科书(人美版)<<美术鉴赏>>系列中的第十一课,是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课本内容介绍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
重点介绍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马俑》艺术特点和二者的异同点。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并对古代雕塑艺术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
高中学生对美术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一些优秀的中外美术作品有了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伟大成就和艺术特点,掌握赏析我国古代雕塑的方法,并能运用其中的艺术手法做一些小型雕塑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产生和发展,分析秦汉时期雕塑群的艺术特色,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价值和欣赏方法。
分组探究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特点及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欣赏古代雕塑作品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对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所独具的魅力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教学难点:掌握赏析中国古代陵墓雕塑作品的方法,并能运用其中的艺术手法做一些小型雕塑。
三、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教学资料、多媒体课件、微课预习学习内容准备学习用具准备上课调动情绪导入新课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引导学生观看短片《龙帝之墓》,思考短片中展现的是哪一处文化遗址?导入课题:《中国古代陵墓雕塑》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带着观看短片,积极回答:“秦始皇兵马俑”采用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组织学生一起回顾雕塑知识点:1、什么小组交流、讨论,回顾雕塑知识点: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是雕塑?2、雕塑的技法与分类有哪些?二、组织师生讨论:陵墓雕刻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总结知识点:“事死如事生”三、引导学生欣赏短片《秦陵兵马俑》,初步了解秦兵马俑的基本情况。
第八课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二、讲授: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发现?欣赏视频:三星堆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三、鉴赏: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鉴赏。
石雕的主像是马踏匈奴。
这匹骏马筋骨强健,四足如柱,高168厘米,昂首屹立,象征霍将军的威猛,也隐喻着汉朝强劲的军事力量。
在艺术上,匠师们用洗炼的大刀阔斧雕刻出马匹的强壮之形,形神兼备。
战马的腿下,死死压着一名匈奴侵略者将领,象征着伟大的胜利。
匈奴将领蓬发,满脸留长胡子,仰面朝天,左手握弓,右手持箭,仍企图作垂死挣扎,但是,骏马已经把侵略者踏在足下,永世不得翻身了!骏马的巨大体量和这将领的卑小也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比,突出了胜利的主题。
侵略者被填充在马的四肢之下,既能显示他的狼狈,又使马的四肢稳固。
这件卧马,表现的是骏马卧地休憩的神态。
艺术家巧妙地把马匹分成几个大块面,显示出骏马强健的身躯、圆硕的肌肉,为了表现这些,雕刻时使用了比较圆润的刀法。
尤其奇特的是,马的前肢被作了夸张,更为粗壮,虽说不合比例,却不会有人提出批评,因为这样的夸张更显得骏马的力量不凡。
简介:霍去病墓的石雕动物和人物,都是因材施雕,充分利用石材体积庞大(高约两米上下)、能保存久远的物质,和它们的纪念碑性质符合,形状的表达使用了娴熟的圆雕手法,匠师们不作精雕细刻,而是依据石材的天然形状,巧妙加工出大形,略加夸大,也略有细巧的线条、浮雕等装饰,使表现对象的骨肉等某些细部显出,粗细互为对比,仍使人感到逼真。
《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关于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欣赏课,它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上也有极高的学术地位。
按照课本内容介绍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特点。
尤其是作为陵墓雕塑的代表《秦始皇兵马俑》和《霍去病墓石刻》集中体现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
有前面宗教雕塑的铺垫,应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研究作品的艺术特点。
陵墓雕刻艺术特点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思想和内涵。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并对古代陵墓雕塑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本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由于陵墓雕塑艺术离现代学生生活较远,陵墓文化不易理解,所以用谈话和讲故事的方法把他们带入“事死如事生”的时代,再从具体作品入手。
本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因此,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对作品的个人见解。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及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把握古代陵墓雕塑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讨论法,比较法,从陵墓雕塑作品的本体审美出发去勾勒各时期陵墓雕塑不同的审美标准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各时期代表作品的赏析入手,展现古人宇宙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发对生命价值观的思考,培养对民族艺术的情感,提高审美判断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秦始皇兵马俑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陵墓雕刻其具有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提高思维和审美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学生主要是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进行尝试性分析,教师可以助影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从而使美术教学简易、新型、在极短时间内呈现大量的图像、声音、活动影像信息,达到实用而完美的程度。
《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中国美术鉴赏模块的(第五课)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的知识内容。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还有课后评价反思这样几个步骤来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内容: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本课是《美术鉴赏》的系列内容。
全课主要是地下雕塑“秦始皇兵马俑”及地上雕塑“霍去病墓时刻群”等内容。
介绍中国古代三大震惊世界的雕塑作品。
对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历史价值及透过兵马俑所展示的秦朝的武力强大和雄霸天下的英姿,进行详细而透彻的分析。
介绍霍去病墓石刻群与唐代陵墓雕刻以及唐代俑类作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特点。
2.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本课所涵盖的内容--陵墓雕塑,尤其是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成就,既与前面的古代壁画相呼应,又为后面的宗教雕塑作铺垫,所以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鉴赏中具有“纽带”作用。
提高学生对古代雕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情感,3.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分析陵墓雕塑的艺术特征。
充分的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璀璨艺术遗存,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去爱护这些传统的艺术。
以达到解决重难点之目的。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古代陵墓雕塑代表性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点,从中体会不同时期雕塑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比较各时期雕塑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探究,从陵墓雕塑作品的本体审美出发去体会各时期陵墓雕塑不同的审美标准与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各时期代表作品的赏析入手,引发对生命价值观的思考,培养对民族艺术的情感,提高自身对雕塑艺术的认知程度和审美价值的把握。
三、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学习重点和切入点,探究不同时期陵墓雕塑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