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来源: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作者:童南伟时间:2011-02-18 点击:3301 欢迎在本专区内发表提问,我们会将问题收集后交给专家进行解答,提问者并有机会获得纪念品一份!(>>填写收件地址)

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它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1993)、熊本(Kumamoto, 1995)、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也有保护作用[1-5]。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素的糖尿病人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影响会怎样呢?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等对该类人群平均约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

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ACCORD、V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糖尿病合作组织(G 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学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时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即对血糖控制的风险(risk)与获益(be nefit)、成本(cost)与效益(effectiveness)和可行性(feasibility)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的平衡,这一点已是专家共识。在我国,多数糖尿病患者居住在县以下及农村地区,经济、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障及医疗水平等诸多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差别极大,地域差别较强,因此临床医生在设定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时除考虑病理生理因素即病情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在某些特定患者甚至超过病情。比如自我血糖监测(S MBG)在我国开展不普遍,因此防范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必须放在首位,HbA1c目标的制定

应统筹考虑安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我们不主张笼统推荐成人2型糖尿病(T2DM)的H bA1c控制目标,而是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建议相对较合理的HbA1c值,力争做到安全达标。从病情因素考虑,大致将患者分为以下6类:

(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患者

1、一般将HbA1c控制于<6.5%,若降糖治疗无低血糖或体重增加等副作用者可使HbA1c <6%[10-15]。目前,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加,越来越年轻化,尤其是30岁-39岁比例增加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这些患者绝大多数除糖尿病外并无并发症和其他疾病,考虑对患者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应该严格控制血糖,目标值HbA1c<6.5%,我们也同意并推荐IDF的建议,对于年轻、病程较短、治疗后无低血糖或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应该尽量使HbA1c<6%[10]。

研究表明,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发生CVD的危险性相对增加,而且糖尿病病史越长的患者治疗后CVD危险性减低越小[16];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Meta分析显示,HbA1c每增加1%,T2DM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性为1.18,1型糖尿病为1.15 [17];ACCORD亚组分析也提示,既往无CVD且HbA1c<8%的患者强化治疗后CVD的发生及其死亡率明显下降,这与总体患者(平均病程10年,35%发生过CVD)的研究结果恰恰相反[6]。另一方面,DCCT-EDIC经过后续8年的随访证实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强化治疗对微血管有持久的保护作用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4];UKPDS-80经过后续10年的长期随访发现对新诊断的T2DM患者,强化降糖治疗不仅能减少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还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肌梗塞发生率和总死亡率[5]。所以,观察到严格控制血糖对大血管的保护作用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总之,不管从病理生理还是流行病学的角度,在糖尿病诊断时就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控制体重、血脂、血压,抗血小板治疗,全面降低CVD危险因素会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18]。

2、口服降糖药物未达标加用或改用胰岛素的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值可适当放宽至HbA1c <7%,以减少低血糖和体重增加这两大副作用[10]。Miller等[19]对1055名T2DM患者(平均年龄61岁, 病程10.8年) 的低血糖发生情况调查显示,在随访的7个月中有24.5%的患者至少发生过一次低血糖(有低血糖症状并且血糖< 3.3 mmol/L),其中生活方式干预组(HbA1c <6%)占11.8%,口服药物治疗组(HbA1c<7%)占16.2%,胰岛素治疗组(H bA1c<8.1%)占30.5%,而且随访过程中发生的5例严重低血糖事件(0.5%)均在胰岛素治疗组。UKPDS和ACCORD均发现胰岛素使体重增加,若体重增加,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CVD风险[9]。调查结果和临床经验提示对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适当放宽控制目标,也许患者受益更多。

3、目前勿需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即经过一定时间的降糖治疗后已经停用降糖药物,仅使用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很好,其目标值应该更严格(HbA1c<6%)[10]。这些患者达到目

标值的过程中仍存在低血糖风险,但其发生率较低,更严格的血糖控制能显著减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获益/风险比明显增加[20]。

(二)已有CVD或CVD极高危患者

糖尿病病史长,已患CVD或处于CVD极高危,我们推荐HbA1c≤7.5%,因为他们发生或再次发生CVD风险明显增加,低血糖风险较高,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HbA1c控制在7%以下对大血管的益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如ACCORD、VADT和ADVANCE的结果表明,强化降糖五年内并未发现大血管受益,ACCORD甚至显示总死亡风险反而有所增加[6,8]。分析ACCORD的研究资料发现对病情较重的入组患者(平均年龄62岁,病程10年,伴CVD占35%)进行强化降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6]。对这些年龄大、病史长、并发症和伴发疾病多的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若发生低血糖可能诱发CVD,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ACCORD,3-4种降糖药物同时应用力求快速达到控制目标(HbA1c<6.0%),这明显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ADVANCE与ACCORD不同,其血糖控制力求平稳,低血糖发生率较低,效果也更好,至少没有增加CVD事件和死亡率。另外,虽然DCCT-E DIC和UKPDS-80提示,对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早期强化降糖治疗大血管受益较多,但即使是新诊断的糖尿病人群观察到降糖对大血管的保护作用也需要10年以上[4,5]。对伴CV D或CVD极高危患者血糖控制目标要适当放宽,治疗过程中要避免血糖下降速度过快和发生低血糖;并且该组患者多同时服用其他干预CVD危险因素的药物,应慎重选择降糖药物,注意药物的禁忌症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来源: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作者:童南伟时间:2011-02-18 点击:3302 (三)老年糖尿病患者

多数指南并未单独设定老年糖尿病患者(>65岁)的血糖控制目标,这是因为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脏器功能、认知功能以及预期寿命差异较大,不能一概而论;同时缺乏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制定个体化治疗目标。本共识专家认为应该就此特殊人群制定血糖控制目标,参考国外文献,建议血糖控制目标:若患者脏器功能和认知能力良好、预期生存期> 15年,应严格控制HbA1c<7%[21,22];若患者合并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5-15年,可适当放宽HbA1c<8% [21,22];若患者既往有严重低血糖史、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预期生存期<5年,美国退伍军人事务局推荐控制目标可放宽到HbA1c<9% [21,23,24]。HbA1c较高者应避免发生高血糖症状和急性代谢紊乱。

对老年尤其高龄(>80岁)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总体放宽主要原因是,老年人的神经反应比较迟钝或存在神经病变,容易发生无感知低血糖,病人常常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低血糖昏迷,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夜间非常危险,往往因错过抢救时机导致严重脑损伤甚至死亡;而且老年人多伴有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即使是轻微的低血糖也可能引起患者摔伤、骨折等机体损伤,导致患者入院,增加心理和经济负担。老年患者的预期寿命也很重要,严格的强化治疗会使生活质量下降、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如果预期生存期<5年,则获益/风险比显著下降[21,22]。因此,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放宽程度应该因人而异,治疗措施应该简单易行,控制高血糖药物选择还须充分考虑患者脏器功能的减退程度。

(四)低血糖高危险人群

糖尿病病程>15年、有无感知低血糖病史、有严重伴发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较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患者[11,13],很难设定其HbA1c的靶目标,最重要的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也许HbA1c控制在7%-9%是可以接受的[23,25]。因为Stratton等[25]对458 5名2型糖尿病患者10年的随访表明,HbA1c<7%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风险最低;HbA1c控制在7%-9%,上述风险虽然增加,但是相对增长缓慢;一旦HbA1c>9%,风险明显增加甚至翻倍。

所有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都证实强化治疗使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虽然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少,但对UKPDS、前瞻性吡格列酮对大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研究(PROactive)、A DVANCE、VADT 和ACCORD五大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强化治疗组的严重低血糖发生率为2.3%,常规治疗组为1.2% [26],可见,强化治疗增加低血糖发生率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前面所述,低血糖除了直接造成相应的严重临床后果外,频繁或严重的低血糖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调查表明患者一旦出现频繁或严重的低血糖会明显降低患者对血糖控制达标的积极性[27]。因此低血糖高危人群的个体化血糖控制格外重要。

(五)妊娠期高血糖

妊娠期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前糖尿病)、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overt diabetes,指妊娠期HbA1c或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妊娠糖尿病(GDM)三种情况[28]。

对于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目标值HbA1c<6.5%[29],如应用胰岛素可适当放宽HbA1c<7%以防止低血糖发生。不建议HbA1c>8%的患者妊娠,这些患者应首先应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明显增加早期流产和胎儿畸形风险[29]。

孕期血糖控制,妊前糖尿病或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在不发生低血糖前提下,理想目标值为Hb A1c<6%;毛细血管血糖餐前、睡前及夜间不高于5.4mmol/L,餐后峰值不高于7.1mmol/L

[9,29] 。GDM毛细血管血糖餐前< 5.3mmol/L,餐后1小时< 7.8mmol/L或2小时< 6.7 mmol/L[9] 。临床研究显示,相对于餐前血糖而言,餐后血糖的良好控制可更好地减少并发症,尤其是巨大儿出生;相对于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好餐后1小时血糖,产科结局更好[2 9]。

(六)其他情况

与T2DM并存的其他疾病比较多,这些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目前缺乏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共识。比如:恶性肿瘤、老年痴呆症、癫痫等。若患者预期寿命<5年,HbA1c不应超过9%;预期寿命更长HbA1c可控制在7%左右。执行治疗方案较困难的情况,如精神或智力障碍者、视力障碍者、老年、高龄及独居者等,其血糖的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HbA1c不应超过9%,主要防止血糖过高引起的症状、急性代谢紊乱和低血糖的发生。

社会因素是决定血糖控制目标的另一个重要且必须考虑的问题,对美国不同种族的糖尿病患者在降糖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和血糖控制情况的调查表明,那些医疗保障差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血糖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血糖的控制水平明显下降[30]。但是,医疗保障差的人群总花销并不比平均水平低,这主要是因为忽视糖尿病治疗导致血糖过低或过高,引起相关疾病发生而入院诊治[31]。在我国,很多糖尿病患者居住在县以下及农村地区,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较低、医疗保障及医疗条件差,他们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对糖尿病的危险性认识不够、依从性差、几乎不能进行SMBG,这类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应依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考虑,适当放宽,尽量避免因严重的低血糖或高血糖发生,加重患者病情和经济负担。

以HbA1c水平分层,总结于附表。

附表: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目标值建议

注:达标的前提是安全可行;HbA1c较高者应防止高血糖症状和急性代谢紊乱。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要因人而异,像GPEDM倡导的“量体裁衣”(tailoring)式管理血糖[13],有些患者可适当放宽,不要因为过分强调HbA1c达标或正常化增加患者低血糖和死亡风险。HbA1c受检测方法和血红蛋白、红细胞转换、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32],也不能反映瞬时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常规开展HbA1c测定还有困难,且目前国内尚缺乏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因此必须充分结合血糖监测才能真正了解糖代谢的控制情况。HbA1 c的监测可依据病情每3-6个月进行一次。应该依据病情、治疗方案的不同结合患者的经济、文化、对治疗的依从性、医疗条件等多种因素,制定个体化的降糖策略,达到安全平稳降糖。必须强调血糖以外的CVD风险因素如血压、血脂、体重以及促凝状态等控制,戒烟及生活方式干预对防止或延缓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同样十分重要。

通讯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童南伟

电子邮箱:buddyjun@https://www.doczj.com/doc/2f13739766.html,

上一页123下一页

糖尿病实施方案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我镇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确保我镇慢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具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项目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病管理项目,建立我镇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档案;组建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加大对慢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干预的力度,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控制我镇糖尿病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力争在 2012年底前,全镇病人管理率达80%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健康体检率达到80%;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达到100%。 二、项目内容 根据《2型糖尿病管理服务规范》对辖区内35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 1、患者筛查:通过广泛宣传和动员,开展35岁以上居民每年测血糖;居民诊疗过程测血糖;健康体检及高危人群筛查中测血糖,让患者主动与卫生医疗单位联系测血糖;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糖尿病患者,并填写慢病健康体检登记表。 2、随访:对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我院每年提供4次面对面的随访。每次随访对患者进行询问病情、血压、空腹血糖测量检查和评估;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进行健康指导,并填写随访表。 3、健康检查:糖尿病患者我院每年对患者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并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血糖、血脂、体重及体格、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等一般检查,并填写慢病健康体检年检表。 三、职责分工: ㈠、成立项目领导组,负责项目的领导和协调,(领导组名单附后)。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负其责,完成项目任务。 ㈡、疾控中心为项目管理单位,负责日常管理、项目督导、技术培训、健康教育、考核验收、相关材料印制和资料整理上报等工作。 ㈢、各村卫生室负责对各村35岁以上人群开展糖尿病患者管理(患者发现、建档、随访管理、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信息收息等) ㈣、我院负责本辖区项目的宣传,动员落实和质量控制等工作,指导村卫生室开展糖尿病患者管理(患者发现、建档、随访管理、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 四、工作实施安排 ㈠、项目启动阶段 1、成立慢病项目领导组,制定出工作方案。各村同样成立慢病管理领导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专人负责、设置管理门诊、制度规范上墙。 2、召开全乡糖尿病、慢性病健康项目启动会。 3、编制印发各种制度、表格及宣传材料。 4、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培训。 ㈡、宣传筛查建档阶段 1、大力宣传:通过电视、报纸、资料、板报、广播等方式广为宣传项目内容,把党的温暖普照到每个目标人群。 2、建立测血糖制度。搞好首诊登记工作。 3、开展慢病健康体检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动员人民体检并填写健康体检登记表。努力发现糖尿病患者,对高危人群至少测量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 4、建立档案:对在体检中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全部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100%。 5、进行随访:对已建档的糖尿病患者分别在1月底、4月底、7月底和11月底进行一次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来源: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作者:童南伟时间:2011-02-18 点击:3301 欢迎在本专区内发表提问,我们会将问题收集后交给专家进行解答,提问者并有机会获得纪念品一份!(>>填写收件地址) 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它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1993)、熊本(Kumamoto, 1995)、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也有保护作用[1-5]。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素的糖尿病人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影响会怎样呢?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等对该类人群平均约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 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ACCORD、V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糖尿病合作组织(G 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学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时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即对血糖控制的风险(risk)与获益(be nefit)、成本(cost)与效益(effectiveness)和可行性(feasibility)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的平衡,这一点已是专家共识。在我国,多数糖尿病患者居住在县以下及农村地区,经济、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障及医疗水平等诸多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差别极大,地域差别较强,因此临床医生在设定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时除考虑病理生理因素即病情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在某些特定患者甚至超过病情。比如自我血糖监测(S MBG)在我国开展不普遍,因此防范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必须放在首位,HbA1c目标的制定

糖尿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题库)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测试题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部分) 一、判断题(50题) 1、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患者。() 2、35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户籍在辖区,但不居住本辖区的居民不属于管理对象。() 3、35岁及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常住,均不属于管理对象。() 4、辖区内35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临时外出,可在回辖区后继续管理,不需结案。() 5、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指在辖区内居住一年以上的、35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具有辖区户籍,均应纳入管理。 6、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不需要进行管理。() 7、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8.尿糖阳性为诊断糖尿病的初步线索,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9.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浙江省规范要求应建议其每半年至少接受1次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干预。() 10.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反映取血前4-12周血糖的总水平。() 1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应为其免费测量一次空腹血糖。() 12.对首次发现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随机血糖≥11.1mmol/L而无糖尿病症状者,应在不同日复查明确诊断,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专项管理。() 13.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浙江省规范要求应建议其至少每年测量一次空腹血糖。() 14.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15.浙江省规范要求,针对血糖控制不达标或并发症/合并症不稳定的患者,必须实施强化管理,至少1个月随访1次。() 16.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危急情况,应快速完成随访记录表填写并紧急转诊。() 17.随访过程中因危急情况紧急转诊的糖尿病患者,应在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1 对于年龄在60~70岁之间,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明显大小血管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管是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强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无低血糖风险者,可按强化血糖控制要求尽量接近上述标准以防止发生大、小血管并发症。不少病情较轻老年糖尿病患者,仅用二甲双胍和糖苷酶抑制剂,不需促泌剂及胰岛素,血糖达到正常,也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这类人血糖控制目标可接近正常范围。 1.2 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不应强化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在空腹血糖6~7 mmol/L之间,餐后小时血糖8~9 mmol/L左右,HbAlc为6.5%~7.0%即可,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而影响心脑功能。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所需时间平均为糖尿病发生后15年,而大多数70岁以上老人往往在此之前就死于别的疾病,所以,对7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但不能放弃血糖的良好控制,不然就将降低70岁以上发病者的10年生存率;年老与糖尿病协同作用而加快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70岁以上老人将带来更严重的后果;高血糖容易引起许多急性并发症,如感染、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等。现在社会,老年人的预期寿命较以往提高,65岁以上非糖尿病老人平均预期寿命为15年,75岁以上者不足10年,85岁以上者不足5年,因此,应尽量控制血糖以保持预期寿命。 1.3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时,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这类患者承受不了强化治疗引起的低血糖风险,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症状,通常的水平是空腹:7~9 mmol/L,餐后2小时:8~11.1 mmol/L,HbAlc:7.0%~7.5%,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保证生活质量。 1.4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时,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血糖居高不降时,应及时使用普通胰岛素尽快降低血糖,但又要不使血糖下降过快,以免诱发脑水肿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同时注意纠正脱水、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待血糖下降到13.9 mmol/L时,脱水、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已纠正,可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按上述标准控制血糖水平,有时目标要因人而异。 1.5 老年糖尿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及肾脏疾病,或基础疾病因为年老和糖尿病更为加重,生活质量低下,对这类老年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引起症状的高血糖,或控制在尿糖量偏低,不足以引起多尿症状及脱水的血糖水平,并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不同时期儿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

13 药品评价 2010年第7卷第7期 T 特 别 关 注TEBIEGUANZHU 糖 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能力或(和)胰岛 素作用缺陷而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 性代谢性疾病。在各种糖尿病类型中,1型糖尿病占5%~10%,患病人群以儿童、青少年为主。这些孩子需要每日注射2~4次的胰岛素,且需对身体发育成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在使用胰岛素与预防低血糖、防治并发症、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中取得平衡,需要家人在照顾孩子方面具有良好的初步训练,除了血糖控制平稳、预防并发症之外,维持孩子智力、情绪稳定也至关重要,使孩子既能处理好治疗糖尿病,又能过上正常的童年生活。儿童糖尿病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特点。由于孩子年龄小,对糖尿病在了解和理解上困难,这就要求家长和医师更加细致和耐心地照顾和指导。 在饮食上,同龄儿童都能吃各种好吃的东西,而糖尿病患儿却必须受限制,这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事情。而且,少年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需要加强营养。因此,在饮食治疗方面提倡用计划饮食来代替控制饮食。由于儿童糖尿病血糖波动大,若对血糖控制过于严格,会引起低血糖,可能对患儿造成严重危害。因而儿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要比成人宽松的多。 从预防慢性并发症的角度,希望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控制得尽可能正常,但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很难实现,尤其是6岁以下的小儿,由于拮抗调节系统的不成熟及缺乏对低血糖的认知和反应能力,常会发生无意识低血糖,使他们发生低血糖及其后遗症的风险更高。如目标HbA 1c 设定太低会增加低血糖危险,而设定太高会增加远期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如HbA 1c 持续>9.5%,则发生酮症酸中毒及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大大增加。 基于上述的特点,考虑到其与成人糖尿病的不同,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发表的糖尿病诊治标准 中制定了与儿童年龄相关的血糖和HbA 1c 的控制目标。该控制目标将儿童按年龄分为: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6岁)、学龄期(6~12岁)和青少年(13~19岁)三组(详见表1)。 小于6岁的儿童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低血糖和神经系统损伤很值得关注,很多文献报告发现明显的低血糖会引起儿童智力上的损害[1-5]。虽然很多研究都描述了低血糖和神经功能障碍之间的关联性[3],但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可预测的研究结果能够衡量大脑或者心智发展上受到的损害。大量资料确实表明,在发育中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容易受到低血糖的损害。而且这个时期的儿童可能很难有效地表达发生低血糖时的症状。指尖血糖测试是一种重要的血糖测量方式,因为它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糖水平。但是再频繁的指尖测量也无法提供24小时连续的血糖信息。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S)较以往传统的血糖测试方法能更好地发现低血糖的发生,尤其是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对于这个年龄组的儿童,另外一个不易控制的因素是一些无法预测的食物摄取和运动问题。小儿可能会拒绝进食,而且无法理解不吃东西会导致低血糖。很多小儿每隔两小时就要进食一次,因此血糖波动可能会非常大。重要的是,因为频繁的进食,大多时刻的血糖实际上都是餐后血糖,但如果 不同时期儿童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代谢糖尿病中心 庞翠军 表1 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血糖控制目标 年龄段 餐前血糖(mmol/L) 睡前/夜间(mmol/L)HbA 1c (%) 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6岁) 5.6~10.0 6.1~11.1 7.5~ 8.5 学龄期(6~12岁) 5.0~10.0 5.6~10.0<8 青少年(13~19岁) 5.0~7.2 5.0~8.3 <7.5

糖尿病综合考试题

糖尿病综合试题 姓名: 一、选择题(A型)(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0.5分,共25分) 1.关于2型糖尿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常在40岁以后发病 B.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C.胰岛素绝对缺乏 D.胰岛素释放高峰延迟 2. 若血糖高于正常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时,为确诊糖尿病应首选的检查方法是(B ) A.血糖 B.OGTT C.糖化血红蛋白A1 D.糖化血浆白蛋白 3.下列不是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A) A.病因治疗 B.早期治疗 C.长期治疗 D.治疗措施个体化 4. 合理的糖尿病饮食,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百分比为:() A. 25%-30% B. 35%-40% C. 45%-50% D. 55%-60% 5. 被称为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是( A ) A.铬 B.铁 C.锌 D.钴 6.女,26岁,孕5月。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查空腹血糖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5mmol/L。可诊断为( D ) A.正常血糖 B.糖尿病 C.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D.妊娠期糖尿病 7.下列哪项不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A ) A.血糖多>33.3 mmol/L B.血酮体>1.0 mmol/L C. pH<7.35 D.血白细胞>10 ×109/L 8. 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最应注意的电解质紊乱是( D ) A.低钠血症 B.高钠血症 C.高钾血症 D.低钾血症 9.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注意补充:( A ) A. B族维生素 B.钙 C.铁 D.胡萝卜素 10.胰岛素注射吸收最快的部位是( C ) A.三角肌 B.上臂 C.腹壁 D.臀部 11.能导致尿糖阳性的因素为( ) 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胃空肠吻合术 C.弥漫性肝炎 D.急性应激状态 12.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关于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控制目标为( B ) A.血压<130/80mmHg B.血压<125/75mmHg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 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 病进展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HbA1c 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应该控制 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1993)、 熊本(Kumamoto)、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 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 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 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 也有保护作用[1-5]。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 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 素的糖尿病患者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 影响将会如何?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 ADT)和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 ANCE)等 对该类人群平均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 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 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 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 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 一。ACCORD、V 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 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 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 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 <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 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 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 糖尿病合作组织(G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协 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是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原 则,即对血糖控制的风险(r i sk)与获益(benefit)、成本(cost)与效益(effectiveness)和可行性(feasibility)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

控制糖尿病的理想目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f13739766.html, 控制糖尿病的理想目标 作者:杨凯杰 来源:《大众健康》2003年第01期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有许多糖尿病患者已能够做到长期坚持服药和定期到医院复查,但要问他们糖尿病控制的如何,是否达到了理想的目标,许多人还是一脸的茫然。 那么血糖应控制到多少才算理想,其他指标该达到怎样的数据心中才宽慰呢?达到了控制目标后,又该何时复查呢?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说说。 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应该力求两个目标:通过综合治疗积极控制血糖,使其达到理想水平;在控制好血糖的基础上,要力求阻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在这两个目标中,第一个是最根本的,尤为重要。血糖控制指标可分为"理想"、"尚可"和"较差",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控制指标各有所不同。如在空腹情况下,"理想"值为4.4~6.1毫摩 尔/升(79~100毫克/分升);"尚可"为≤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较差"为>7.0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而在餐后情况下,"理想"值为4.4~8.0毫摩尔/升(79~144毫克/分升);"尚可"为≤10.0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较差"为>10.0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因此,患 者在治疗过程中要不断定期监测血糖,力求使其达到"理想"水平。一旦出现"较差"就应立刻去看医生,请医生帮助查找原因并对血糖加以控制。有些患者会问,在日常监测中,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一个更重要呢?肯定地说,餐后血糖更为重要,因为餐后血糖不仅能反映药物控制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餐后血糖的高低与并发症的程度最为相关,控制好这一段血糖就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一般讲血糖和尿糖应每周测1次,当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至每2~3周测1次,但最长也不要超过1个月。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提醒病友注意。第一、测血糖比测尿糖重要,因为尿糖受肾糖阈的影响不能准确反映血糖的水平。有些病友经常图省事,仅用尿糖试纸测尿糖来判断自己的血糖,结果住往出现较大的误差,使自己和医生被假象迷惑,盲目乐观。不过,尿常规检查却应该提倡,因为现在各医院尿常规检查一般包括8~10项内容,其中不仅有尿糖,还有尿酮体、尿蛋白等,它们对了解病情特别有帮助,如尿酮体可反映有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蛋白阳性可反映肾脏的病变等等。因此,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时,同时进行尿常规检查是必要的。第二,做为日常血糖的监测,采取手指血所测的快速血糖结果和抽静脉血的血糖结果意义是一致的。据统计,手指血糖比静脉血糖略高10毫克/分升左右,这种微小的差异不会影响对病情的分析。另外,就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快速血糖仪所测的血糖结果是精确的,是可以依赖的。有的病友常对此抱有怀疑态度,这是大可不必的!第三,已经患有多种并发症的病友,如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病,监测应该更勤一点,应每周2~3次,以便及时掌

糖尿病患者的控糖标准

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一、不同类别的2型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1、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L,餐后血糖<L,HbA1c<%,尽量使HbA1c<%。 2、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 控制标准:餐前血糖应尽可能<L且随机血糖<L,HbA1c<%。 3、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控制标准: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即空腹血糖~L,餐后血糖<L。 4、年龄在70~80岁的老年患者 控制标准:在安全的前提下,空腹血糖~L,餐后2小时血糖~L,HbA1c在%~%之间。 5、合并严重并发症,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 控制标准:血糖控制目标就要相对放宽,一般空腹血糖维持在~L,餐后血糖在~L,HbA1c在%~%就可以了。 6、经常出现低血糖,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L,餐后2小时血糖~L,HbA1c在%~%。

二、四种情况下,2型糖友需放宽血糖控制标准 1、大于80岁的高龄糖尿病患者; 2、无论年龄大小,或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且经常出现低血糖者,可以适当放宽血控制标准,首先要以不发生低血糖为原则; 3、有限寿命者:如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尤其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预期生存期有限者; 4、病程很长且既往血糖不理想,但却无明显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也可适当放宽。 三、1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1、儿童糖尿病患者:在不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控制标准:餐前~L,睡前~L,HbA1c<%即可。 2、年龄超过13岁及以上者 控制标准:建议HbA1c<%,如无低血糖则尽可能使其HbA1c<%。 四、妊娠高血糖控制目标 1、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 控制标准:应严格控制血糖目标值,餐前血糖控制在~L,餐后血糖在L以下,HbA1c<%。 如应用胰岛素可适当放宽,HbA1c<%,以防止低血糖发生。 2、妊娠期间发现糖尿病

-2017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管理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管理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提到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是指以下的措施() ? A.教育、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 B.饮食控制、运动 ? C.运动、药物治疗 ? D.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 . 以下哪项不属于“已经获得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糖尿病标准防治措施” ()? A.生活方式干预 ? B.血糖控制 ? C.血压控制 ? D.体重控制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3 . 以下哪种磺脲类促泌剂可以在早餐时服用() ? A.格列苯脲 ? B.格列齐特缓释片 ? C.格列喹酮 ? D.格列美脲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4 . 以下哪项关于瑞格列奈的说法不正确() ? A.快速吸收,代谢比较慢 ? B.瑞格列奈应在餐前服用 ? C.降糖具有葡萄糖依赖性 ? D.剂量从0.5~4mg,可调节的范围大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哪项() ? A.增加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和受体后作用,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 B.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 C.减少糖原生成和减少肝糖输出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 关于阿卡波糖的说法以下哪条不正确() ? A.常见胃肠道反应如胃肠胀气和肠鸣音,偶有腹泻、腹胀,极少有腹痛 ? B.可出现肾功能损害 ? C.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 D.如出现低血糖反应,治疗时不宜使用蔗糖,而应使用葡萄糖纠正低血糖反应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7 .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哪项() ? A.基础+餐时胰岛素每日1-3次注射 ? B.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3次注射 ? C.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8 . 以下哪项符合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要求的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A.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 ? B.血压低于130/80mmHg ? C.未合并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低于1.8mmol/L ? D.甘油三脂低于1.8mmol/L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包括以下哪项因素() ? A.心血管病史 ? B.年龄 ? C.有无心血管风险因素 ? D.以上都是

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同为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许多糖友在相互交流之中发现,医生告诉每个人的血糖目标值并不相同,那同样 是2型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每个人的指标不一样呢? 个体化控制目标才是合理的 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HbA1c<7.0%。并以此为依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血糖控制目标。 对比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指南将血糖控制目标由一个固定的值修改为一个范围,如空腹血糖在3.9~7.2mmol/L,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修改呢? 这主要是综合考虑高血糖、低血糖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由于发生一次低血糖对身体所产生的危害,足以抵消长期严格控制血糖所带来的益处。因此,设定血糖控制目标最关键的原则就是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也就是为什 么只有个体化的血糖目标对于糖尿病患者才是合理的。 三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 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 4.4~6.1mmol/L,餐后血糖<8.0mmol/L,HbA1c<6.5%,尽量使HbA1c<6.0%;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餐前血糖应尽可能<7.8mmol/L且随机血糖< 10.0mmol/L,HbA1c<7.0%。 此外,如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 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适当放宽目标的2型糖尿病 1.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可以控制得稍微宽泛一些,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达到一般标准:空腹血糖 6.0~ 7.0mmol/L,餐后2小时 8.0~10.0mmol/L,HbA1c在6.5%~7.0%之间。对那 些80岁以上高龄患者,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再适当放宽。 2.合并严重并发症 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低血糖所引起的风险远远大于血糖控制不达标所带来的风险,这时首先要考虑减少低血糖对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使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的状态,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这种情况下,患

20162型糖尿病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糖尿病知识培训考核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药物不属于磺脲类药物的是(A) A.米格列奈 B.优降糖 C.美吡哒 D.亚莫利 2.吡格列酮口服降糖药是(A) A.胰岛素增敏剂 B.α糖苷酶抑制剂 C.双胍类药物 D. 磺脲类药物 3.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B) A.视网膜病变 B.大血管并发症 C.微血管并发症 D. 糖尿病肾病 4. 磺脲类药物的禁忌证是(D)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手术病人 D. 以上均是 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D) A.体重增加 B.头痛、乏力 C.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D. 以上均是 6.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的药物是(B)。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岛素增敏剂 7.主要抑制多糖的水解,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是(C)。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

岛素增敏剂 8. 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除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 标外,理想的血压是(B) A <140/90 B <130/80 C <135/90 D <130/90 9.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降糖的机制是(A) A.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 B.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 C.增加外周肌肉胰岛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D.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10.世界糖尿病日是(C) A.11月12日 B.11月13日 C.11月14日 D. 11月15日 11.鱼精蛋白锌的胰岛素类型是(C) A.短效() B.中效() C.长效() D. 预混() 12.下列哪些患者不适宜胰岛素强化治疗(D) A.已有晚期并发症者 B.精神病或精神迟缓者 C.2岁以下幼儿 D. 以上均是 1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 的比例是(A) A.小于等于 6.5% B. 大于等于 6.5% C. 小于等于7.5% D. 大于等于7.5% 14.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特点是(A) A.胰岛素缺乏 B.胰岛素缺乏与胰岛素抵抗共同存在 C.胰岛素抵抗 D. 胰岛素分泌延迟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逐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全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为3%左右,而在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10%左右,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是高血糖本身,而主要是会带来一系列的慢性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各种并发症的致残和致死率都很高。目前,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如果要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威胁,就必须尽可能地控制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治疗和处理糖尿病的最终目的,是使糖尿病病人保持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经常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其中,空腹和餐后血糖可以采用静脉血浆检测方法,这样较为准确;或者也可以用血糖监测仪来进行检测,这样较为简便。空腹血糖反映一天中较低的血糖值,餐后血糖反映较高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能够反映近6-8周以来血糖的平均水平,是糖尿病控制的一个很好的监测指标,其正常值为<6.2%。 根据2002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定的糖尿病控制目标,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8.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 <6.5%,则表明血糖控制良好。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0.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在6.5-7.5%,表明血糖控制一般。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0.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7.5%,则表明血糖控制不佳,需要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糖尿病健康管理试题

一、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标是:(B) A、<4.4mmol/L B、<7.0mmol/L C、<6.1mmol/L D、<10.0mmol/L 二、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A) A、建议其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 B、建议其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餐后2小时血糖 C、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和1次餐后2小时血糖 D、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 三、李医生在筛查过程中,发现王大爷属于 2 型糖尿病已确认病人,这次随访期间,发现大爷空腹血糖为8.9mmol/L,无其它不适,李医生从规范健康管理角度应当(C) A、不处理 B、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C、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 周内随访 D、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 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四、某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按医嘱服药,但频次或数量不足,随访档案“服药依从性”一栏应填写:(B) A、规范服药 B、间断服药 C、服药 D、不服药 五、抽查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以下哪种情况是管理不规范(C) A、年度内面对面随访4次 B、免费测量血压、空腹血糖5次 C、患者就诊有随访,未就诊无随访 D、年度内健康体检1次 六、国家规范中,慢病患者管理若连续两次血压或血糖控制不满意,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C)

A.更换药物 B.增加药物剂量 C.转诊 D.维持原有治疗方案 七、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每年要提供(D) A.至少1次面对面的随访 B.至少2次面对面的随访 C.至少3次面对面的随访 D.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E.至少5次面对面的随访 八、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是(B) A.辖区内35岁及以上糖尿病患 B.户籍区内35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 C.辖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 D.户籍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 E.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 九、测空腹血糖的最佳时间是(A) A、早餐6-8时 B、早餐7-8时 C、早餐6-9时 十、糖尿病典型症状不包括 (D ) A.多饮 B.多尿 C.多食 D.眩晕 十一、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是(A) A、二甲双胍 B、格列苯脲 C、格列齐特 十二、关于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作用错误的是:(D) A 减轻胰岛负担 B 改善体重 C 通过平衡饮食使血糖得到控制,有利于防治并发症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 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HbA1c 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1993)、熊本(Kumamoto)、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也有保护作用[1-5]。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素的糖尿病患者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影响将会如何?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等对该类人群平均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ACCORD、V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 <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糖尿病合作组织(G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协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是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即对血糖控制的风险(r i sk)与获益(benefit)、成本(cost)与效益(effectiveness)和可行性(feasibility)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的平衡,这一点已是专家共识。在我国,多数糖尿病患者居住在县以下及农村地区,经济、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障及医疗水平等诸多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差别极大,地域差别较强,因此临床医生在设定糖尿病控制目标时除考虑病理生理因素即病情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在某些特定患者甚至超过病情。比如自我血糖监测(SMBG)在我国开展不普遍,因此防范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必须放在首位,HbA1c目标的制定应统筹考虑安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我们不主张笼统推荐成人2型糖尿病的HbA1c控制目标,而是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建议相对合理的HbA1c值,力争做到安全达标。从病情因素考虑,大致将患者分为以下6类。

糖尿病十大安全目标

糖尿病专科护理十大安全目标 一、安全使用胰岛素 1、胰岛素属高危药品,标识清楚,分类放置。胰岛素的保存方法正确,确保在有效期内。 2、掌握标准的胰岛素注射操作流程。 3、掌握不同剂型胰岛素的起效时间、达峰时间、作用持续时间及给药途径。 4、注射胰岛素前评估(使用《胰岛素注射护理单》)。 5、正确选用胰岛素注射工具(瓶装胰岛素必须应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笔芯胰岛素必须使用配套的胰岛素笔)。 6、严格查对,确保胰岛素剂型、剂量及注射时间准确。 7、正确注射胰岛素(部位的选择、轮换,注射的深度)。 8、严禁重复使用针头。 9、指导患者注射后的进餐时间、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10、跟进患者的进餐情况。 11、根据病情需要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剂量。 12、糖尿病专科护士或糖尿病护理小组 二、口服降糖药物的安全使用 1、药物应在有效期内,无变质。 2、护士掌握口服降糖药物的种类、剂量、主要的作用原理及不良反应。

3、指导患者各种药物的服用时间(餐前、餐中、餐后服用)、方法(吞服、嚼碎)。 4、告知患者服药后的进餐时间、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5、跟进患者的进餐情况。 6、根据病情需要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剂量。 7、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护理单》 三、预防低血糖 1、掌握低血糖的防治知识,能识别低血糖,了解患者血糖控制的目标值。 2、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时,每小时监测血糖一次,血糖下降速度不宜过快,下降速度保持在每小时4-6mmol/L,以免发生因降糖速度过快导致低血糖。血糖降至13.9 mmol/L时遵医嘱停止使用或减少剂量。 3、了解有无“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患者,并做好重点观察标识。 4、行强化治疗的患者,每天应监测血糖5-7次。 5、做好患者的饮食管理,服用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后及时进食。 6、使用《低血糖风险评估单》,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低血糖风险并做好标识。 四、建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危急值”报告制度 1、病房应建立适应本单位的血糖“危急值”报告制度。 2、血糖低于3.9mmol/L、高于16.7mmol/L时,应做好报告及记录。 3、严格落实血糖监测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五、正确监测血糖

糖尿病综合考试题

糖尿病综合试题 姓名: 一、选择题(A 型)(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 的括号内,每小题0.5分,共25分) 1.关于2型糖尿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 A. 常在40岁以后发病 B. 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C.胰岛素绝对缺乏 D. 胰岛素释放高峰延迟 2.若血糖高于正常又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时,为确诊糖尿病应首选的检查方法是( 合理的糖尿病饮食,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百分比为: A. 25%-30% B. 35%-40% C. 45%-50% 断为(D ) 7.下列哪项不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 A ) A. 血糖多〉33.3 mmol/L B. 血酮体〉1.0 mmol/L C. pH v 7.35 D. 血白细胞〉10 X 109/L 8.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最应注意的电解质紊乱是( D ) A. 低钠血症 B. 高钠血症 C. 高钾血症 D. 低钾血症 9.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注意补充: (A ) A. B 族维生素 B. 钙 C. 铁 D. 胡萝卜素 10.胰岛素注射吸收最快的部位是(C ) A.三角肌 B. 上臂 C. 腹壁 D. 臀部 11.能导致尿糖阳性的因素为() 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胃空肠吻合术 C. 弥漫性肝炎 D. 急性应激状态 1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关于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控制目标为( B ) A. 血压v 130/80mmHg B. 血压v 125/75mmHg A.血糖 B.OGTT C. 糖化血红蛋白A1 D. 糖化血浆白蛋白 3. F 列不是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A ) A.病因治疗 B.早期治疗 C. 长期治疗 D. 治疗措施个体化 5. 被称为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是(A ) A.铬 B. C. D. 6. 女, 26岁,孕5月 既往无糖尿病病史。查空腹血糖 6mmol/L ,餐后 2 小时血糖 8.5mmol/L 。 可诊 4. D. 55%-60% A.正常血糖 B. 糖尿病 C.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D.妊娠期糖尿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