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南繁制种的问题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24.82 KB
- 文档页数:2
玉米南繁育种工作总结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我国开展了大量的南方玉米育种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就对玉米南繁育种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玉米南繁育种工作注重品种选择和杂交组合。
通过对各地玉米品种的调查和试验,选出了适合南方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
同时,通过杂交育种,培育了一大批高产、抗逆、优质的玉米新品种,为南方玉米生产提供了良好的遗传资源。
其次,玉米南繁育种工作注重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在育种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的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等,加快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效率。
同时,还结合了南方玉米生产的实际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的推广应用工作,使优良品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最后,玉米南繁育种工作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通过加强对育种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了育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同时,还建立了一支专业的育种团队,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育种体系,为玉米南方育种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总的来说,玉米南繁育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南方玉米生产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和优良品种,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同时也要看到,南方玉米育种工作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气候变化、病虫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合作,不断提高育种水平,为我国玉米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繁玉米常见植保问题原因分析与防治(一)我国90%的玉米育种专家冬季都在海南进行南繁工作,南繁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植保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南繁经验作出总结,为玉米南繁的科技工作者在繁育过程中预防各种植保问题提供技术参考。
每年10月份至次年5月份是海南省玉米南繁季节,主要是在海南的三亚、乐东、陵水等市县进行玉米的育种、加代、制种等。
每年玉米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都会开展南繁工作,由于玉米材料主要来自海南省以外的地区,一些在海南省常发的病虫害在其他地区可能不属于主要病虫害,所以育种材料自身一般缺乏在病虫害压力下的定向选择。
因此,在玉米南繁季中,在特定的环境下,田间容易出现各种植保问题。
为了能更好地预防和解决生产中的玉米病虫害等问题,并响应国家实现“十三五”期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号召,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将玉米南繁过程中常见的植保问题汇总归类,重点提出其形成原因,以预防为主的观点提出预防措施,为玉米南繁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南繁植保问题类型(1)病害:常见的有玉米小斑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苗期根腐病、苗期心叶腐烂病、细菌性茎腐病、真菌性茎腐病、穗腐病、根结线虫病,不常见的有玉米大斑病、细菌性条纹病、玉米粗缩病、玉米矮花叶病;(2)虫害:常见的有根蛆、蚜虫、甜菜夜蛾、银纹夜蛾和玉米螟;(3)鼠害;(4)药害;(6)遗传性斑点;(7)自然灾害:低温冷害、台风和降雨等。
除此之外,由于南繁自身的特性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季节性气候变化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如各种遗传性斑点,10月份玉米苗期常会遭受台风和涝灾,1月份易发生低温冷害。
01玉米小斑病典型症状主要在叶片上形成不受叶脉限制的、大小为(10~15)×(3~4) mm的黄褐色梭形病斑。
原因分析海南一年四季种植玉米,小斑病病菌能在不同时期的玉米上交叉侵染发病,形成较多的田间菌源。
加之南繁材料多为玉米自交系,自身抗性低,病害发生早(玉米V3期可见病斑),病情重时经常出现死苗现象。
河南农业2023年第25期NONGGUANG TIANDI农广天地择玉米品种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适应性好。
对玉米品种的适应性进行研究,有利于实现对品种的优化、改良,进而提升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玉米品种的适应性主要包括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对耕作栽培方式的适应性,其中,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是指玉米品种在种植过程中能否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灌溉条件等相适应;耕作栽培方式的适应性是指玉米品种在种植过程中是否能够与当地耕作栽培方式相适应,如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在种植过程中能否在种植时间、温度、光照等方面相适应。
因此,应根据当地耕作栽培方式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
2.抗逆性强。
抗逆性是指玉米品种抵抗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如对干旱、高温、低温等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抗逆性强主要指玉米品种在抵御不良环境(如抗病虫性、耐涝性、耐旱性等)影响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比较稳定3.高产稳产。
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注重选择高产、4.品质优。
优质的玉米品种能够为玉米生产者带来籽粒饱满度、出籽率、粒色等,其中,(二)科学进行田间管理1.补苗和定苗。
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检查,发现缺苗2.灌溉。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3.除草。
玉米出苗后要及时进行除草,将杂草从土4.防倒伏。
玉米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如风灾、霜冻、虫害等。
在进行防风固沙时,要注意天气变化情况;在预防虫害时要选择合适的药剂;在打药时要注意施药剂量;如果有必要可以采取人工辅助除草措施。
5.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确保玉米产量与质量的关键。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主要害虫有玉米螟、蚜虫等。
为防治这些害虫,应做好种子消毒工作,并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杀菌消毒,以减少虫害的发生。
如果发现蚜虫,可以使用氧化乐果乳油稀释成1000倍液,对蚜虫进行喷洒防 治;也可以在田间设置毒饵,毒杀蚜虫。
(责任编辑 刘素芳)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南繁育种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1.各级部门重视不够,管理松散据了解,每年来海南南繁的科研机构有500多家,参与南繁的科研人员有五、六千人之多,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这些单位在用工、寻租土地、生活补助待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租地、生活、处理各种关系等诸多问题都是通过个人关系去解决,没有相关的管理部门可以委托、依靠,给南繁育种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加强对南繁工作地统一管理,提高南繁科研人员的生活待遇,已是保障南繁工作效率的重要问题。
2.土地不固定,多是游击式南繁由于资金短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南繁用地虽有10万多亩,但其中有长期租用合同的稳定用地不足1万亩,绝大部分都是临时租用的,分散、不稳定、不易管理、纠纷多。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地方特色农业用地与南繁试验用地之争日益突出,南繁用地日趋紧张,土地租金日渐抬高,“游击式南繁”的问题日趋明显。
南繁用地不能固定势必造成试验用地肥力不均、灌水设备等无法保证等问题,使南繁育种工作很难高效正常运转。
3.植物检疫检验工作有待加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水平低下,南繁也给有害生物的传播扩散带来极大便利。
每年都有大批的种子、种苗调离或进入海南,流动频繁,极易造成有害生物的传播扩散。
而且,海南方面检疫人员不足,检测设备紧缺、检测手段落后,远不能适应南繁检验检疫的需求。
据了解,南繁有害生物的传播扩散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困扰和威胁到南繁育种的发展。
虽然近几年已经引起检疫部门的重视,但没有切实可行的检疫措施。
流于形式上的检查检疫证书只会给南繁育种单位增加负担,对限制检疫对象的传播起不到任何作用。
4.防范意识薄弱,存在安全隐患近年来,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形势的发展,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向世界敞开,相继接纳了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的农业专家,并为他们举办育种培训班,三亚南繁育种基地正在向国际一流的国家级育种基地迈进。
开放交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一、严格选择地块玉米制种对地块要求比较严格,除了良好的隔离条件外,还要求气候适宜、水肥充足等。
我场完全具备前两个条件,但部分连队、职工放宽了对水肥的要求,造成一些田块水肥不均,玉米苗大小不一,生长不整齐,出现三类苗,以至于难以调节花期及管理,影响种子产量及种子纯度,甚至造成种子质量不合格。
建议计划种植制种玉米的职工在播种前要仔细考查地块,要选择生产条件好、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地集中连片而且具有较好的灌溉排水条件。
水肥较差的田块、浇灌条件不好的田块应种植其他的作物。
对播种后田块及时查苗,发现条件较差的田块及时追肥。
二、保证隔离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异交率很高,在95%以上。
因此,在杂交制种时必须按国标设置隔离区,一般情况,空间隔离300米,也可选用时间隔离、屏障隔离或自然隔离等,以防外来花粉授粉所引起的生物学混杂。
在连队附近制种还要检查宅旁、院内以及自留地有无同种作物。
同时,当隔离区处于其它玉米下风头时,隔离距离还应适当加大。
三、适时早播我场属于无霜期较短的地区,在正常年份积温刚好满足玉米中熟品种的生长发育,为了避免收获前恶劣天气提早到来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我们采取覆膜早播的方法来调整收获期。
但常因时机把握不好,播种后遇到低温,出苗缓慢、出苗率低、不整齐甚至严重缺苗,从而给花期调节及去雄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严重影响产量与纯度。
所以在播种前最好到连队、农业科或有关气象部门咨询一下近期天气变化情况,并到制种田中测量地温并进行综合分析,以选择最佳播期。
选择播期应以保证玉米亲本能够按照预期目标正常出苗为准。
1、播种前,整地时对土壤进行化学除草,使用乙草胺播前处理。
并根据当年气候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用量,雨水多的年份使用80—100克/亩,干旱年份使用100—200克/亩。
可以有效防治田间杂草,降低田间管理费用。
2、制种田的播种时间:一般气温稳定在10℃以上,土壤温度达到种子安全发芽温度(10㎝地温稳定通过12℃)。
南繁育种玉米栽培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作者: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0年第06期近几年来,南繁育种为中国的粮食安全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南繁育种工作主要在海南省三亚市开展,三亚气候宜人、光热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南繁育种作物的生长。
本文以玉米种植为例,分析南繁育种玉米的栽培技术要点以及注意事项。
1南繁育种玉米栽培技术要点1.1播种区的选择播种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播种区。
南繁育种对于土质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确保土壤肥沃,周围应配备灌溉和排水设施。
可以选择靠近河流或者沟渠的地方,以确保有充足的水源用于灌溉,为使排水方便,播种区尽量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区域。
另外,种植区应尽可能地远离居住区以减少人为因素对于玉米种植的影响。
海南地区沙土地比较多,沙土地会使玉米根部难以有效地储存水分及营养物质,对玉米生长造成一定地不良影响,因此在选择播种区时应尽量避开沙土地。
1.2播种时间的选择海南省雨量充沛,阳光充裕,非常适宜玉米生长,但偶尔会遇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对玉米的种植造成一定地不良影响。
因此,在玉米播种时,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尽量避开不良天气,选择温度适宜且天气良好的时候进行播种。
同时,要严格把空播种的时间,确保在海南成熟收获的玉米种子,不影响北方的春播。
一般来说,每年10月底~11月上旬是较为合适的播种时间,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玉米遭遇低温冻伤、病虫害侵袭等不良因素影响,有效保证玉米生长。
1.3播种要点在玉米播种的过程中有三点比较重要。
一是整地。
播种前需要做好土地整理和杂草处理等工作。
在整地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不同种植区之间的间距,根据风向和空间等因素来确定玉米种植间距,避免在玉米花粉散落时受到外来花粉的侵入而对玉米产生不良影响。
二是播种。
在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同时加入适量的辛硫磷药剂,以防止受到病虫害的威胁。
若种子周围出现了大量的蚂蚁,可以采用专门的药剂进行治理,防止蚂蚁破坏种子胚乳。
在实际播种时,将玉米种子分散放入事先打好的洞中,之后盖上一层浮土。
《玉米生产中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篇一一、引言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来源,其生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还可能对农民的收益和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了解玉米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提高玉米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玉米生产中常见问题1. 种子问题种子质量是决定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常见的问题包括种子纯度不高、发芽率低、抗病性差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导致玉米出苗不齐、生长缓慢、抗病能力弱等。
2. 土壤问题土壤是玉米生长的基础。
常见的问题包括土壤贫瘠、盐碱化、酸化等。
这些土壤问题会导致玉米生长受阻,产量和品质下降。
3. 病虫害问题玉米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常见的病害有玉米螟、纹枯病、黑粉病等,常见的虫害有蚜虫、玉米象等。
这些病虫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4. 气候问题气候条件对玉米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问题包括干旱、洪涝、连阴雨等。
这些气候问题会导致玉米生长受阻,甚至造成绝收。
三、防范措施1. 种子问题防范措施(1)选用优质种子:选择纯度高、发芽率高、抗病性强的优质种子。
(2)科学浸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种子特性,科学浸种,提高种子发芽率。
(3)种子包衣:采用种子包衣技术,提高种子的抗病性和抗逆性。
2. 土壤问题防范措施(1)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玉米生长需求,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
(2)土壤改良:采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轮作倒茬:实行轮作倒茬制度,减轻土壤盐碱化和酸化问题。
3. 病虫害问题防范措施(1)农业防治: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农业措施,提高玉米抗病能力。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3)化学防治:在病虫害严重发生时,科学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
玉米南繁制种的问题及对策南繁制种过程中有南繁用地租用关系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用地问题日益突出,无序竞争和繁制种成本高,风险较大等问题。
只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密切合作,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管理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规范生产,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气候资源多样。
其南部的三亚、凌水等地更是四季如春,既使在最冷的12月份,月平均气温也在20℃以上,是我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海南进行南繁制种工作。
随着南繁单位的增多和繁制种面积的增加,南繁制种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凸显出来,通过分析出现的问题和提出解决的对策,期望能为南繁制种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南繁制种的优势由于玉米品种选育周期长,要加快玉米杂交种的选育进程,利用海南独特的气候条件进行南繁制种是最佳途径。
几十年来,大批育种专家和种业工作者云集海南,开展育种和繁制种工作,选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良玉米品种,加快了新品种的选育推广,特别是对应急优良组合的亲繁制种更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与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1.大部分南繁用地租用关系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用地问题日益突出从目前的情况看,科研育种、种子亲繁制种、种子质量鉴定等用地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而当地冬季特色瓜菜和非农建设用地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客观上出现争地矛盾,造成南繁土地租金的上涨,加重了南繁制种者德负担,增加了繁种和制种的成本。
2.各自为战,无序竞争有些科研单位或企业,还有个体繁制种户,走村串乡,来去随意,自行物色农户繁制种。
他们有的不办理生产许可证或检疫手续,甚至也不鉴定繁制种合同;还有的繁种单位流动租地,分散活动,相互封闭,各自为战,经常发生繁制种用地及隔离区纠纷,给正常的种子生产带来很大隐患。
3.繁制种成本高,风险较大除了因用地矛盾造成土地租金上涨使繁制种费用加大外,气候因素也是影响繁制种成本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南10—11月份常有台风和热带风暴光顾,易造成繁制种大面积缺苗毁种;海南特殊的温光条件干旱低温也常使制种的父母本发生不同于北方的变化,造成亲本花期不调而影响繁制种产量。
玉米南繁育种工作总结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南方各地开展了大量的玉米育种工作。
在这些工作中,不仅仅是培育新的玉米品种,更重要的是为了适应南方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玉米南繁育种工作的一些成果和经验。
首先,南方各地在玉米育种工作中注重了对地方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适应性。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玉米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和收集,选育出了适应南方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玉米品种。
这些品种在生长期、抗逆性和产量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南方地区的玉米产量和质量。
其次,针对南方地区的病虫害情况,南方各地也进行了大量的抗病虫害玉米品种的选育工作。
通过杂交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手段,成功培育出了一系列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病虫害防治压力,也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另外,南方各地还注重了对玉米品质的提高。
通过对玉米的蛋白质含量、淀粉性质、氨基酸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成功培育出了一批优质玉米品种。
这些优质玉米品种不仅在食用价值上有所提高,而且还能满足工业加工的需求,为农民增加了经济收益。
总的来说,玉米南繁育种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南方地区的玉米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也要看到,南方玉米育种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对新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对品种的推广不够及时等。
因此,今后在玉米南繁育种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力量,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为南方地区的玉米生产提供更好的支持。
《玉米生产中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篇一一、引言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稳定性和质量的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都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常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种植技术不当、病虫害发生、天气因素影响等。
本文将针对玉米生产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玉米生产中常见问题1. 种植技术问题玉米种植技术涉及到种子选择、土壤管理、施肥策略等多个方面。
若技术掌握不当,容易导致玉米生长缓慢、产量低等问题。
2. 病虫害问题玉米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包括玉米螟、纹枯病等,这些病虫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3. 天气因素影响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涝、大风等都会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如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三、防范措施(一)种植技术问题防范措施1. 选择优质种子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宜的玉米品种,是保证玉米高产的基础。
同时,选用抗病、抗虫的优质种子,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
2. 科学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生长需求,科学制定施肥方案。
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保证玉米生长所需的营养。
3. 加强土壤管理定期进行土壤检测和改良,保持土壤肥力和透气性,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病虫害问题防范措施1. 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关注当地农业部门的病虫害预报信息,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2.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方法控制害虫数量,同时合理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3. 清理田间杂草和病株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和病株,减少病虫害的传播途径。
(三)天气因素影响防范措施1.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及时获取天气预报信息,提前做好灾害预防工作。
2. 合理布局和调整种植结构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布局和调整玉米种植结构,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和品种。
同时,采取抗旱、抗涝等适应性强的品种。
3. 灾后恢复与补救措施在灾害发生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如补种、改种等,减少灾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一、新时期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1、育种领域混乱,存在恶性竞争现阶段市场中的玉米品种众多,但育种领域中存在着一定的管理漏洞,育种市场秩序混乱,许多非玉米育种行业的企业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也加入到玉米育种行业的竞争中来,并且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手段十分低劣。
例如:使用其他单位所培育出的母本进行自交,随后打上新品种的名号放到市场上进行售卖,窃取其他企业的劳动成果,严重影响了市场规律,不仅打击了从事育种工作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整个育种行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了我国育种技术的发展。
因为其缺乏正规的技术手段,当种子出现问题时,根本无法为种植人员解决问题,为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过度重视品种,忽略栽培技术在进行玉米育种的过程中,所有企业与个人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品种的培育中,却忽略了玉米的栽培技术。
玉米的栽培技术同样需要研究与实践,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传统的栽培技术并不适用于新品种的玉米,若不使用新型栽培技术,不仅会影响品种优势的发挥,还会导致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失。
3、育种存活率低,易发生病虫害我国的玉米育种技术起步较晚,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发展时间较短,在技术积累与经验上都存在一定差距。
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研究经费与相应的硬件设施,育种环境也不完善,导致了我国玉米育种的存活率较低,在育种过程中容易腐烂,或感染病虫害等问题。
若不能及时进行解决,则会严重影响我国育种行业的发展。
二、新时期玉米育种的改进建议1、规范市场秩序,杜绝恶性竞争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坚决杜绝不良企业的恶性竞争,保护育种公司的培育成果,并加强对盗窃他人成果、违规进行操作的惩罚力度。
这需要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以便于正规的公司或个人能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权益,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
加强对新品种的鉴定与审核工作,对品种的来源以及上交的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核与调查,确认无误后才可以进行认定与注册。
当遇到相近品种时,则应利用专业的手段与技术来进行分辨与处理,杜绝不良企业‘换皮入市’的情况出现,从而保证我国育种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