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病
- 格式:docx
- 大小:17.16 KB
- 文档页数:4
高血压脑病的原因文章目录*一、高血压脑病的简介*二、高血压脑病的原因*三、高血压脑病的危害*四、高血压脑病的高发人群*五、高血压脑病的预防方法高血压脑病的简介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是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因血压急剧、持续升高导致的急性脑循环障碍综合征。
任何类型高血压只要血压显着升高,均可引起高血压脑病,但临床上多见于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妊娠中毒症等,也好发于急进型或严重缓进型高血压伴明显脑动脉硬化的病人。
除血压突然升高外,常伴剧烈头痛与神志改变,有时还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眼底检查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视网膜小动脉痉挛,但不一定有出血、渗出或水肿,降压治疗后可迅速恢复。
高血压脑病的原因任何类型的高血压均可发生高血压脑病。
主要病因:1、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占1%左右,高血压病史较长,有明显脑血管硬化者更易发生。
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出现高血压的疾病,如:急进性高血压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也可发生。
2、继发性高血压。
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血压中等程度增高,也有发生高血压脑病的可能。
3、某些药物或食物诱发高血压脑病。
少见情况下,高血压患者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同时,又服用萝芙木类、甲基多巴或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也会引起与高血压脑病相似的症状。
进食富含胺类的食物也可诱发高血压脑病。
4、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
高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脑灌注突然增加,亦可引起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脑病的危害易并发脑疝、罕见并发脑血栓形成或脑出血。
1、脑疝。
由于脑水肿加剧,其脑容积增加而压迫正常脑组织,易出现脑疝,可迅速死亡。
2、脑血栓或脑出血。
Schwartz等报道,110例高血压脑病中,3例因血小板减少导致致命大量脑出血,可见脑出血并发症虽然罕见,但后果严重。
高血压脑病的高发人群本病见于高血压患者,由于动脉太突发急骤升高,导致脑小动脉痉挛或脑血管调节功能失控,产生严重脑水肿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性脑病的临床诊治分析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高血压性脑病的基本概念与认识•高血压性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性脑病的治疗与预后•高血压性脑病的预防与控制•高血压性脑病的研究与发展•高血压性脑病的案例分享与讨论01高血压性脑病的基本概念与认识高血压性脑病是指血压过高突破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导致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血管渗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形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定义高血压性脑病主要累及大脑实质、脑室和脑池,引起弥漫性脑水肿和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
病理特点高血压性脑病的定义与病理特点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精神状态改变等。
体征血压显著升高,伴有意识障碍、抽搐、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
高血压性脑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危害高血压性脑病可导致严重神经功能损害,甚至威胁生命。
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时控制血压和脑水肿,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性脑病的危害与预后02高血压性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性脑病患者头颅CT显示脑室周围白质和双侧顶叶白质对称性缺血、水肿改变。
头颅CT诊断MRI可更敏感地显示出病灶,对诊断高血压性脑病具有重要价值。
头颅MRI诊断高血压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全血黏度增加高血压性脑病患者全血黏度增加,导致血流减慢,血管阻力增加。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高血压性脑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
高血压性脑病的实验室诊断与脑卒中鉴别高血压性脑病常表现为全脑症状,如头痛、呕吐等,而脑卒中常表现为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与癫痫鉴别高血压性脑病常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等,而癫痫常表现为发作性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高血压性脑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03高血压性脑病的治疗与预后在急性期应保持安静,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高血压性脑病的一般治疗休息积极控制血压,防止血压过高或过低。
控制血压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限制饮酒。
高血压脑病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高血压脑病的治疗方法,治疗高血压脑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高血压脑病应该吃什么药。
*高血压脑病怎么治疗?*一、西医*1、药物治疗本病及时处理预后良好,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因此应力争早期确诊,卧床休息,尽快降血压,降低颅内压及减轻脑水肿,控制癫痫发作,预防心力衰竭等。
具体治疗及处理措施是:1.高血压脑病发作时应在数分钟至1h内使舒张压迅速降至110mmHg(高血压患者)或80mmHg以下(血压正常者),恢复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但降压不要过快、过低,以防发生脑血流灌注不足,诱发脑梗死;老年人个体差异大,血压易波动,用药应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以免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引起心肌梗死等不良后果。
临床常用:(1)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可同时使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左心室前后负荷均降低,适于伴左心衰或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患者,5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滴速1ml/min,每2~3min测1次血压,调整滴速及用量使血压维持在适宜水平;此药降压迅速稳定,无不良反应,但理化性质不稳定,配制后须在12h内使用。
(2)硝酸甘油(Glyceryl trinitrate):25mg加于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根据血压调节滴速,降压作用迅速,监护较硝普钠简单,副作用较少,有人主张用它代替硝普钠,尤适宜合并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和心功能不全者。
(3) 利舍平(利血平)(Reserpine):可耗竭交感神经末梢儿茶酚胺贮存,扩张血管及降低血管周围阻力。
1mg肌内注射,1.5~3h起效,必要时每6~12h可重复注射,适于快速降压后维持用药。
副作用为鼻塞、口干、心动过缓、嗜睡和帕金森病样表现。
(4)卡托普利(captopil):主要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系统)的特异性竞争型抑制剂,抑制RAA系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阻止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
高血压急救法如果家庭中患高血压病的成员突然发病,家里的其他成员应能做出初步判断,并适当做些相应的处理,实属重要。
急救措施1.血压突然升高,伴有恶心、呕吐、剧烈头痛,甚至视线模糊,即已出现高血压脑病。
这时家人要安慰病人别紧张,卧床休息。
家中若备有降压药,可立刻服用,还可以另服利尿剂、镇静剂等。
若经过上述处理,症状仍不见缓解,要及早护送病人到附近医院急诊治疗。
2.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或急性心力衰竭。
病人多在劳累或兴奋后出现剧烈的心前区疼痛、胸闷,可放射至颈部、左肩背或上肢,重者有面色苍白、出冷汗。
遇着上述情况时,应叫病人安静休息,备有硝酸甘油一片舌下含服,或打开一支亚硝酸异戊酯吸入。
家中如备有氧气袋,可同时予以吸入氧气。
如症状不见减轻应迅速通知急救中心或备车前往医院。
3.如病人突然心悸气短,呈端坐呼吸状态,口唇发绀,伴咯粉红泡沫样痰时,要考虑有急性左心衰竭。
应吩嘱病人双腿下垂,采取坐位,予以吸入氧气,并迅速通知急救中心。
注意事项:高血压患者在发病时,会伴有脑血管意外。
病人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有呕吐,甚至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此时要让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意识障碍伴有剧烈呕吐时,呕吐物吸入气道,然后通知急救中心。
高血压危象的应急措施高血压急症,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在发展过程中,或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增高,无论有无症状,收缩压超过26.7千帕(20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超过18.7千帕(140毫米汞柱);或血压虽为中度增高,但并发了急性左心衰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脑血管病,均为高血压急症,如不及时抢救,则可危及生命。
高血压急症常见的有:1、高血压危象:因全身小动脉突然发生暂时性强烈痉挛,使血压剧增,尤以收缩压增高为著,可超过26.7千帕(200毫米汞柱)。
面色苍白或潮红、烦躁不安、心悸、多汗、恶心、呕吐、手足发抖,并可发生心绞痛、急性左心衰竭等。
2、高血压脑病:因全身小动脉,尤其脑内小动脉持续痉挛,导致急性脑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高血压脑病名词解释
高血压脑病是指高血压长期不合理控制或者突然剧烈升高,导致脑组织因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血管破裂出血等病理改变而出现的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
以下是对高血压脑病相关术语的解释。
1. 高血压:指血压超过正常范围的状态,常用来描述收缩压和舒张压达到140/90毫米汞柱(mmHg)以上的情况。
2. 缺血:指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组织器官缺乏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情况。
3. 缺氧:指组织缺乏氧气供应的情况,可能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肺功能减退等原因引起。
4. 代谢紊乱:指机体的代谢产物在生理范围外累积,导致身体内各系统功能出现障碍的状态。
5. 病理改变:指病理学上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变化,通常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
6.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指由神经系统受损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如头痛、眩晕、失眠、视力模糊、意识障碍、运动协调障碍等。
7. 血管破裂出血:指由于脑血管壁破裂,引起血液在脑组织内溢出的情况。
8. 神经系统症候群:指一组具有相同症状和体征的疾病,通常由于共同的病因或发病机制引起。
9. 脑血管病变:指脑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包括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等。
10. 综合征:指由多种相关症状和体征构成的疾病特征,常用来描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复杂临床表现。
总之,高血压脑病是由高血压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可能涉及缺血、缺氧、代谢紊乱、血管破裂出血等病理改变,属于一种神经系统症候群,并可包括脑血管病变。
高血压脑病是如何发生的?
*导读:高血压脑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但
一般认为可能与脑循环的自动调节功能失调有关。
……
高血压脑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可能与脑循环的自动调节功能失调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脑动脉系统有一套完善的自动调节能力,脑动
脉口径的大小不依赖于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而直接由动脉壁的平滑肌对血管作出舒缩反应。
当血压升高时,脑小动脉收缩,脑内血液不至于过度充盈;血压降低时,脑小动脉则因充盈度减轻
而扩张,以保证施的血液供应不至减少,使脑血流能保持在稳定而波动幅度较小的范围内.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
平均动脉压超过上限21.3千帕(160毫米汞柱)或低于下限80~9.3千帕(60~70毫米汞柱)时,脑动脉的这种调节功能则可丧失。
当血压超出脑动脉自动调节范围时,脑小动脉不能依靠其自动调节能力发生收缩,而出现被动性或强制性扩张,于是脑血流量增加,脑被过度灌注而产生脑水肿,并导致毛细血管壁变性坏死,继发斑点状出血和小灶性梗塞。
因此认为,高血压脑病的发生主要的不是脑小动脉痉挛性收缩,而是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丧失所致的脑小动脉被动或强制性扩张,从而发生脑血流过度充盈而引起。
如何治疗高血压脑病?【热门下载】
本文内容非常有参考的价值,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打赏,谢谢!
1、高血压脑病发作时应在数分钟至1h内使舒张压迅速降至110mmHg(高血压患者)或80mmHg以下(血压正常者),恢复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但降压不要过快、过低,以防发生脑血流灌注不足,诱发脑梗死;老年人个体差异大,血压易波动,用药应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以免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引起心肌梗死等不良后果。
临床常用:
(1)硝酸甘油(Glyceryltrinitrate):25mg加于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根据血压调节滴速,降压作用迅速,监护较硝普钠简单,副作用较少,有人主张用它代替硝普钠,尤适宜合并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和心功能不全者。
(2)卡托普利(captopil):主要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系统)的特异性竞争型抑制剂,抑制RAA系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阻止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
12.5~25mg口服,3次/d,60~90min显效。
可见胃肠道反应、失眠、口干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心衰患者不宜使用。
(3)利舍平(利血平)(Reserpine):可耗竭交感神经末梢儿茶酚胺贮存,扩张血管及降低血管周围阻力。
1mg肌内注射,1.5~3h起效,必要时每6~12h可重复注射,适于快速降压后维持用药。
副作用为鼻塞、口干、心动过缓、嗜睡和帕金森病样表现。
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病是指当血压突然升高超过脑血流自动调节的阈值(中心动脉压大于140 mmHg)时,脑血流出现高灌注,毛细血管压力过高,渗透性增强,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形成,引起一系列暂时性脑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脑病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高血压严重并发症,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本病起病急、进展快,及时治疗症状可完全消失,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则可导致不可逆的脑损害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
1 病因1.1 原发性高血压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脑病的发生率占1%左右,高血压病史较长,有明显脑血管硬化者更易发生;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出现高血压者,如急进性高血压和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发生高血压脑病;伴有肾功能衰竭的高血压患者易发生高血压脑病。
1.2 继发性高血压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继发性高血压易发生高血压脑病。
1.3 某些药物或食物诱发高血压脑病此类情况较少见。
高血压患者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同时,又服用萝芙木类、甲基多巴或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会引起与高血压脑病相似的症状。
进食富含胺类的食物也可诱发高血压脑病。
1.4 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高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脑灌注突然增加,亦可引起高血压脑病。
2 临床表现急骤起病,病情发展非常迅速。
2.1 发病年龄与病因有关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者多见于儿童,子痫常见于年轻女性,脑动脉硬化者多见于老年患者。
2.2 动脉压升高高血压脑病的发生取决于患者血压升高的程度及速度。
多发生于急进型高血压和严重的缓进型高血压,后者一般情况严重,血压显著升高,血压达到250/150 mmHg左右才发生高血压脑病,而急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未达到200/130 mmHg亦能发生高血压脑病。
2.3 颅内压增高由脑水肿引起。
患者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动脉痉挛并有火焰样出血和动脉痉挛及绒毛状渗出物。
高血压脑病诊断标准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这里重点讲述的是原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指有明确的原发病,如肾实质病变导致水钠潴留﹑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收缩压和(或)舒张压≥140/90 mmHg,未服用降压药情况下3次非同日多次血压的测定所得的平均值。
60%患者有家族史,高血压的遗传可能存在主要基因显性遗传和多基因关联遗传两种方式。
体重增加,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妇女容易出现血压升高。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神经肽Y,5-经色胺、血管加压素、脑啡肽﹑脑钠肽和中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最终使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阻力小动脉收缩增强,导致血压增高各种原因引起肾性水、钠潴留,通过肾脏机制导致高血压通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压增高大动脉、小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高血压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50%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②胰岛素抵抗可造成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使肾脏水钠重吸收增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动脉弹性减退,从而使血压升高心脏和血管是高血压病理生理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早期可无明显病理改变。
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改变主要是左心室肥厚和扩大。
而全身小动脉病变则主要是壁/腔比值增加和管腔内径缩小,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
目前认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高血压最早,最重要的血管损害。
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压力负荷增高,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左心室肥厚,扩张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厚可使冠脉血流储备下降→心内膜下心肌缺血脑出血:长期高血压→脑血管缺血与变性→微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脑梗死: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破裂可并发脑血栓形成→脑小动脉闭塞性病变→腔隙性脑梗死长期持续高血压可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动脉硬化,导致肾实质缺血、肾单位不断减少。
高血压脑病名词解释护理学
高血压脑病指的是由于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的高血压控制而导致的一系列脑部异常病变。
高血压脑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梗死以及脑水肿等。
脑动脉硬化是指由于高血压引起脑血管壁的内膜增厚,局部钙化以及斑块形成,进而影响到脑血流的供应。
脑出血是指由于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在脑内形成出血性病变,可能导致中风或脑溢血。
脑梗死是指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小动脉闭塞或栓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出现脑梗死病变。
脑水肿是指由于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的水肿和渗漏,使得脑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并出现脑组织水肿。
高血压脑病的护理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工作:
1. 监测和评估患者的血压、脑功能状态、神经症状等,并及时记录。
2. 提供适当的药物治疗,包括降压药物、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以减轻脑部异常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3. 提供脑部损伤的护理,包括保持通畅的气道、定期翻身,注意监测患者的神经症状变化等。
4.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高血压脑病的危害,掌握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方法,提醒患者定期复诊。
5.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饮食调节,控制体重,戒烟戒酒,减少盐摄入等,以促进血压的控制和脑部健康。
6. 定期进行复测和复查,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的长期控制。
高血压脑病概述*导读:高血压患者由于动脉太突发急骤升高,导致脑小动脉痉挛或脑血管调节功能失控,产生严重脑水肿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病。
……概述高血压脑病:疼痛多较剧烈,多为深部的胀痛、炸裂样痛,常不同程度地伴有呕吐、神经系统损害体征、抽搐、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至生命体征的改变。
病因高血压患者如血压骤升而致脑部小动脉痉挛发生急性脑水肿时,可因急性颅内压增高而产生剧烈头痛。
症状疼痛多较剧烈,多为深部的胀痛、炸裂样痛,常不同程度地伴有呕吐、神经系统损害体征、抽搐、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至生命体征的改变。
眼底可见视网膜动脉痉挛、出血、渗出等。
多见于尿毒症和子痫等。
检查检查要突出重点,即根据问诊材料考虑到最大可能的某种或某几种疾病后,首先加以检查,以求尽快肯定或否定某些诊断。
在明确头痛病因后,有时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这是由于:①头痛原因可能不止一个,如偏头痛患者易患高血压;脑外伤后头痛除神经衰弱表现外,还可合并有其他类型的甚至颅内并发症的头痛。
②一种头痛的病因可继发另一种病因的头痛。
如副鼻窦炎可诱发眶上神经痛,中耳炎可继发颅内脓肿等。
在临床中均应提高警惕。
一、首先,应着重了解头痛本身的特点:如头痛的起因、病程、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以及加重和减轻的原因等,这样可对病因提供某些线索或诊断的方向。
如表浅的针刺样锐痛多系颅表神经痛,一侧的搏动性痛或胀痛系血管性痛,而颈枕部、额顶部等处的紧缩痛、困痛则系肌收缩性头痛等。
其中,弄清头痛究竟是发作性的(有完全不痛的间歇期)还是持续性的(可有时轻有时重)尤为重要,因为一旦明确为发作性头痛,如果同时再了解发作的诱因,可以大大缩小探索病因的范围,尽快找出诊断的方向。
如:①因头位、体位改变诱发的发作性头痛:可有低颅压综合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性偏头痛、低血压、颅内肿物特别是脑室系统肿物等。
②晨起或夜间有头痛发作者:可有高血压(久卧后脑部血管扩张)、早期颅内压增高(久卧后静脉回流欠佳)、心机能不全(同前)和前额窦炎(平卧后引流不佳)、癫痫等。
高血压脑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高血压脑病症状,尤其是高血压脑病的早期症状,高血压脑病有什么表现?得了高血压脑病会怎样?以及高血压脑病有哪些并发病症,高血压脑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高血压脑病常见症状:昏迷、呼吸困难、过劳死*一、症状1.本病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儿童和60岁以上亦可发生。
发病年龄与病因有关,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多见于儿童或青年,慢性肾小球肾炎以青少年及成年多见,子痫常发生于年轻妇女,恶性高血压引起多见于30~50岁。
动脉压升高通常发生在高血压基础上,起病时先突然出现血压急骤升高,舒张压常在140mmHg 以上,平均动脉压常为150~200mmHg。
由于儿童、孕妇或产后妇女的初始血压较低,以及妊娠毒血症造成子痫的患者和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当血压突升至180/120mmHg时即可发病。
2.高血压脑病临床表现颇相似,可把高血压脑病看作发生在脑部的高血压危象。
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发生高血压脑病一般需12~48h,短则数分钟,长则1~3天,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盘水肿和黑矇,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失语、偏瘫、偏身麻木、听力障碍和病理反射等。
有时出现前驱症状,如精神错乱、水肿、无力和不适等,此时病人卧床休息,适当处理,常可避免进展。
头痛常为早期症状,局限于后枕部或全头痛,清晨明显,情绪紧张、咳嗽及用力时加重,与血压增高及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有关,降压药和脱水剂可缓解。
视盘水肿常伴火焰状出血、绒毛状渗出物和动脉痉挛变细等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多数患者出现视力模糊、偏盲或黑矇等。
3.有些患者可伴颈强直,可能为枕骨大孔疝前期表现。
癫痫发作常见(10.5%~41%),为脑缺血缺氧所致,多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意识丧失可伴舌咬伤和尿失禁等;少数患者为局灶性,历时1~2min,可反复发作,最后进入癫痫持续状态,个别病例因发作诱发心力衰竭死亡。
病人可出现嗜睡或昏迷,通常昏迷程度不深,可见烦躁、精神错乱、定向力及判断力障碍和冲动行为等。
高血压脑病
什么是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可是,“高血压脑病”对于很多人而言,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我们这就来了解一下高血压脑病的基本信息吧!
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是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因血压急剧、持续升高导致的急性脑循环障碍综合征。
任何类型高血压只要血压显著升高,均可引起高血压脑病,但临床上多见于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妊娠中毒症等,也好发于急进型或严重缓进型高血压伴明显脑动脉硬化的病人。
除血压突然升高外,常伴剧烈头痛与神志改变,有时还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眼底检查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视网膜小动脉痉挛,但不一定有出血、渗出或水肿,降压治疗后可迅速恢复。
高血压脑病为高血压病程中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情况,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起病急,进展快,及时治疗其症状可完全消失,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则可导致不可逆脑损害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
高血压脑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以脑部损害最为突出,必须及时抢救治疗。
凡高血压者有血压急剧升高伴剧烈头痛,甚至有意识和神志改变者,均应立即到医院急救治疗。
迅速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防止或减轻脑组织水肿与损伤是治疗的关键。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血压下降过度而使脑、心、肾的血液灌注发生障碍。
系统治疗高血压和原发病、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将有助于降低高血压脑病的发生。
病情稳定后应逐步向常规抗高血压治疗过渡并坚持长期、正规治疗。
...
高血压脑病的原因
任何类型的高血压均可发生高血压脑病。
妈妈网百科将病因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四类。
1、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占1%左右,高血压病史较长,有明显脑血管硬化者更易发生。
既往血压正常而突然出现高血压的疾病,如:急进性高血压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也可发生。
2、继发性高血压
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血压中等程度增高,也有发生高血压脑病的可能。
3、某些药物或食物诱发高血压脑病
少见情况下,高血压患者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同时,又服用萝芙木类、甲基多巴或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也会引起与高血压脑病相似的症状。
进食富含胺类的食物也可诱发高血压脑病。
4、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
高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脑灌注突然增加,亦可引起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脑病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脑病是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因血压急剧、持续升高导致的急性脑循环障碍综合征。
它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者多见于儿童或青年,慢性肾小球肾炎则以青少年及成年多见,子癎常见于年轻妇女,恶性高血压30~50岁最多见。
2、成人舒张压>140mmHg,由于儿童、孕妇或产后妇女的初始血压较低,当血压>180/120mmHg即可发病。
眼底检查可见呈Ⅳ级高血压眼底改变,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
3、起病急骤,病情发展十分迅速,一般出现高血压脑病需经12~48小时,短则数分钟。
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黑朦、烦躁等先兆症状。
发病后以脑水肿症状为主,大多数病人具有头痛、抽搐和意识障碍三大特征,谓之为高血压脑病三联征。
头痛常是HE的早期症状,多数为全头痛或额枕部疼痛明显,咳嗽、活动用力时头痛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当血压下降后头痛可得以缓解。
随着脑水肿进行性加重,于头痛数小时至1~2天后多出现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如嗜唾、昏睡、意识模糊、木僵、躁动不安、谵妄、定向力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
若视网膜动脉痉挛时,可出现视力模糊、偏盲或黑朦。
有时还可出现一过性偏瘫、半身感觉障碍、颅神经瘫痪、甚至失语;亦可见全身性或局限性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有些患者可有阵发性呼吸困难,可能是由于延髓或视丘下部缺血及局部酸中毒所引起。
少数病例于脑病后出现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及时降血压治疗后所有症状在数分钟至数日内完全消失,不留后遗症;否则可导致严重损害,发生昏迷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
高血压脑病怎么治疗
高血压脑病及时处理好的话,能达到很好的康愈效果,但如果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因此高血压脑病患者要力争早期确诊,卧床休息,尽快降血压,降低颅内压及减轻脑水肿,控制癫痫发作,预防心力衰竭等。
具体治疗及处理措施是:
1、高血压脑病发作时应在数分钟至1h内使舒张压迅速降至110mmHg(高血压患者)或80mmHg以下(血压正常者),恢复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但降压不要过快、过低,以防发生脑血流灌注不足,诱发脑梗死;老年人个体差异大,血压易波动,用药应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以免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引起心肌梗死等不良后果。
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有:
(1)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可同时使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左心室前后负荷均降低,适于伴左心衰或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患者,5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滴速1ml/min,每2~3min测1次血压,调整滴速及用量使血压维持在适宜水平;此药降压迅速稳定,无不良反应,但理化性质不稳定,配制后须在12h 内使用。
(2)硝酸甘油(Glyceryl trinitrate):25mg加于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根据血压调节滴速,降压作用迅速,监护较硝普钠简单,副作用较少,有人主张用它代替硝普钠,尤适宜合并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和心功能不全者。
...
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的区别
除了高血压脑病,还有一种病症名为“高血压危象”。
它的临床表现与高血压脑病相似,那么高血压危象是什么?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有什么区别?答案马上揭晓!
高血压危象是指短期内血压明显升高并出现头痛、烦燥、眩晕,强调的是短时间内血压升高。
高血压脑病是血压突然短期升高的同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意识障碍,强调中枢。
高血压脑病是因血压突然升高,脑部小动脉发生持久痉挛,导致脑循环的急剧障碍。
患者除血压升高外,还伴有头痛、呕吐、肢体麻木、抽搐甚至昏迷等症状。
高血压脑病的发生与动脉血压增高,脑血流量减少和脑部小动脉痉挛有关。
当大循环动脉血压升高时,脑部小动脉发生痉挛,脑血流量减少,使脑组织缺血、缺氧,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堆积,脑组织的ph值降低,以致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出,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使脑血液循环恶化出现脑部症状。
高血压危象多半发生在高血压病程迅速发展,血压突然急剧升高,出现心、脑、肾等处的小动脉暂时性剧烈痉挛的情况下,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心悸、气促、胸前区疼痛、肺水肿、抽搐、昏迷等症状。
持续肾小动脉痉挛引起的肾缺血得不到及时控制,常导致尿毒症的发生。
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的发生原理基本相仿,但因不同病人小动脉痉挛所发生的部位及程度不同,各脏器的损害也不同。
如血压突然升高,病人临床表现以脑部症状为主,即为高血压脑病;血压急剧突然升高的同时,引起肾、心、脑等处的功能障碍而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急性心力衰竭表现,即为高血压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