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中国古代美术鉴赏1.1 第一课时中国美术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美术发生的种类、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2、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掌握美术史的发展趋势。
3、了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家及作品、美术现象与重要流派,培养、提高分析和鉴赏能力。
4、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总结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使学生具有设计创作研究能力。
5、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基本理论与知识,胜任社会美术与设计领域工作。
6、了解中国优秀的艺术文化思想;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美术鉴赏》
2.主要参考书
《中国美术通史》(全8卷) 《中国美术史》。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章:美术鉴赏基础1.1 美术鉴赏的概念与意义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理解美术鉴赏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1.2 美术作品的构成元素学习线条、色彩、形状等基本元素分析如何运用这些元素表达情感和意义1.3 美术鉴赏的方法与步骤掌握“观察、描述、分析、评价”的鉴赏方法学习如何有系统地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第二章:中国美术鉴赏2.1 中国古代美术鉴赏了解中国古代美术的特点与发展历程欣赏和分析中国古代美术作品2.2 中国近现代美术鉴赏学习近现代美术的发展背景与特点欣赏和分析近现代美术作品2.3 中国当代美术鉴赏认识当代美术的趋势与多样性欣赏和分析当代美术作品第三章:西方美术鉴赏3.1 西方古代美术鉴赏了解西方古代美术的历史背景与特点欣赏和分析西方古代美术作品3.2 西方近现代美术鉴赏学习近现代西方美术的变革与创新欣赏和分析近现代西方美术作品3.3 西方当代美术鉴赏认识当代西方美术的多元发展欣赏和分析当代西方美术作品第四章:美术鉴赏与审美素养4.1 审美概念与标准理解审美的基本概念学习如何形成独立的审美标准4.2 美术鉴赏与审美能力提升学习如何通过美术鉴赏提升审美能力实践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审美能力4.3 美术鉴赏与人文素养理解美术作品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学习如何通过美术鉴赏提升人文素养第五章:美术鉴赏实践5.1 美术作品欣赏与分析欣赏和分析经典美术作品学习如何运用鉴赏方法评价作品5.2 美术鉴赏活动策划学习如何策划和组织美术鉴赏活动实践策划一次简单的美术鉴赏活动5.3 美术鉴赏写作与表达第六章:绘画艺术鉴赏6.1 油画鉴赏了解油画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欣赏和分析油画作品的技巧和风格6.2 水彩画鉴赏学习水彩画的表现力和技法欣赏和分析水彩画作品的特点和魅力6.3 素描鉴赏掌握素描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欣赏和分析素描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第七章:雕塑艺术鉴赏7.1 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了解雕塑艺术的定义和分类学习雕塑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7.2 中外雕塑艺术鉴赏欣赏和分析中国雕塑艺术的特点和风格欣赏和分析西方雕塑艺术的特点和风格7.3 当代雕塑艺术鉴赏认识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多样性欣赏和分析当代雕塑艺术作品的特点和意义第八章:摄影艺术鉴赏8.1 摄影艺术的基本概念和技巧了解摄影艺术的定义和拍摄技巧学习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特点8.2 摄影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欣赏和分析摄影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构图学习如何评价摄影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8.3 当代摄影艺术鉴赏认识当代摄影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多样性欣赏和分析当代摄影艺术作品的特点和意义第九章:建筑艺术鉴赏9.1 建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了解建筑艺术的定义和分类学习建筑艺术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原则9.2 中外建筑艺术鉴赏欣赏和分析中国建筑艺术的特点和风格欣赏和分析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和风格9.3 当代建筑艺术鉴赏认识当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多样性欣赏和分析当代建筑艺术作品的特点和意义第十章:综合材料艺术鉴赏10.1 综合材料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综合材料艺术的定义和创作特点学习综合材料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10.2 综合材料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欣赏和分析综合材料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学习如何评价综合材料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10.3 当代综合材料艺术鉴赏认识当代综合材料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多样性欣赏和分析当代综合材料艺术作品的特点和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美术鉴赏的方法与步骤重点关注如何运用“观察、描述、分析、评价”的鉴赏方法。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全》第一章:美术鉴赏基础1.1 课程导入介绍美术鉴赏的重要性和目的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1.2 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线条、形状、色彩、质感等基本元素分析经典美术作品,讲解各个元素的运用和效果1.3 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观察、描述、分析和评价练习使用专业术语和语言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1.4 美术作品的风格和流派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风格和流派分析经典作品,理解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特点第二章:中国美术鉴赏2.1 中国古代美术鉴赏介绍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分析中国古代美术的特点和风格2.2 中国近现代美术鉴赏介绍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变革和发展分析近现代中国美术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2.3 中国当代美术鉴赏介绍当代中国美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分析当代中国美术作品的前瞻性和实验性第三章:西方美术鉴赏3.1 西方古代美术鉴赏介绍古希腊、罗马等古代西方美术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分析古代西方美术对后世的影响3.2 西方近现代美术鉴赏介绍近现代西方美术的流派和代表作品分析近现代西方美术的创新和变革3.3 西方当代美术鉴赏介绍当代西方美术的前沿动态和代表作品分析当代西方美术的多元化和跨学科性第四章:现代媒体艺术鉴赏4.1 现代媒体艺术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现代媒体艺术的定义和范围分析现代媒体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4.2 现代媒体艺术鉴赏方法介绍适用于现代媒体艺术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练习分析和评价现代媒体艺术作品4.3 现代媒体艺术案例分析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背后的概念和意图第五章:美术鉴赏的实践与拓展5.1 参观美术展览和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和博物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5.2 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实践所学知识和技巧分析学生的作品,提供反馈和建议5.3 参加美术鉴赏讲座和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美术鉴赏讲座和活动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增加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和热情第六章:摄影艺术鉴赏6.1 摄影艺术概述介绍摄影艺术的历史发展、流派及特点分析摄影艺术在视觉传达中的独特性6.2 摄影艺术鉴赏要点讲解摄影构图、光线、色彩等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学会从技术层面到艺术层面鉴赏摄影作品6.3 摄影艺术作品分析分析国内外知名摄影家及其作品讨论摄影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第七章:建筑设计鉴赏7.1 建筑艺术概述介绍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流派及特点分析建筑艺术与人类社会、文化、自然的相互关系7.2 建筑艺术鉴赏要点讲解建筑设计的空间、结构、功能等基本要素引导学生从审美、技术、功能等多角度鉴赏建筑作品7.3 建筑艺术作品分析分析国内外经典建筑作品探讨建筑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第八章:雕塑艺术鉴赏8.1 雕塑艺术概述介绍雕塑艺术的历史发展、流派及特点分析雕塑艺术在空间、材料、形式等方面的表现力8.2 雕塑艺术鉴赏要点讲解雕塑作品的造型、线条、质感等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学会从形式、内容、技艺等多方面鉴赏雕塑作品8.3 雕塑艺术作品分析分析国内外知名雕塑家及其作品探讨雕塑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九章:工艺美术鉴赏9.1 工艺美术概述介绍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流派及特点分析工艺美术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平衡9.2 工艺美术鉴赏要点讲解工艺美术的设计、制作、材质等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学会从技艺、美学、文化等多角度鉴赏工艺美术作品9.3 工艺美术作品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工艺美术作品探讨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传承问题第十章:美术鉴赏的综合实践10.1 组织美术鉴赏活动安排学生参观美术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交流、思考来提升鉴赏能力10.2 开展美术鉴赏主题讨论针对特定美术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10.3 完成美术鉴赏报告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10.4 举办美术鉴赏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报告等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重点解析本教案全面涵盖了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中国美术、西方美术、现代媒体艺术、摄影艺术、建筑设计、雕塑艺术、工艺美术以及美术鉴赏的综合实践等内容。
中国美术鉴赏(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美术鉴赏》教材的第三章节“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如唐代的山水画、宋代的工笔画、元代的写意画等,并着重分析各位大家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成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提高审美品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绘画流派的区分及其代表作品的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各位大家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画笔、颜料(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的古代绘画作品,引发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吗?它属于哪个流派?”2. 新课讲解:介绍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讲解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品及特点。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一幅作品为例,详细讲解其艺术特点及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其他作品,并进行课堂分享。
7. 课堂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程2. 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3. 鉴赏方法及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教材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古代绘画作品,分析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及鉴赏价值。
答案示例:作品:《溪山行旅图》作者:范宽创作背景:北宋时期,山水画达到鼎盛。
范宽作为北方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人赞誉。
艺术特点:画面构图严谨,笔法粗犷,墨色浓重,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鉴赏价值:该作品展现了北宋山水画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课后拓展:收集其他古代绘画流派的作品,分析其特点,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美术鉴赏(精品课程)教案第一章: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1 美术鉴赏的定义与意义解释美术鉴赏的概念探讨美术鉴赏在个人与社会中的重要性1.2 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介绍视觉观察、历史背景、形式分析、审美评价等方法示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1.3 美术鉴赏的步骤与技巧分析美术作品的题材、技巧、风格等特点指导如何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第二章:中国美术史概述2.1 古代中国美术介绍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探讨古代中国美术的特点与影响2.2 中世纪中国美术分析中世纪中国美术的风格与主题介绍佛教艺术、道教艺术等在美术发展中的作用2.3 近现代中国美术探讨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变革与发展分析现代中国美术流派与代表作品第三章:西方美术史概述3.1 古代西方美术介绍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西方美术的特点与影响分析古代西方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3.2 中世纪西方美术探讨中世纪西方美术的风格与主题介绍基督教艺术、伊斯兰教艺术等在美术发展中的作用3.3 近现代西方美术分析近现代西方美术的变革与发展介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与代表作品第四章:美术作品的审美评价4.1 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探讨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及其演变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4.2 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功能分析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社会功能探讨美术作品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与情感体验4.3 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与批评介绍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与批评方法分析如何评价美术作品的艺术水平与历史价值第五章:美术鉴赏实践5.1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分析选择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运用之前学到的鉴赏方法与技巧进行深入解读5.2 美术作品的评价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评价与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感受,进行交流与分享5.3 美术鉴赏的拓展与深化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美术鉴赏研究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与阅读材料,提供进一步的学习机会第六章:绘画艺术的鉴赏6.1 人物画鉴赏分析中国人物画的技法与特点探讨人物画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要素6.2 山水画鉴赏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创作理念分析山水画中的笔墨、构图、气息等要素6.3 风景画鉴赏探讨西方风景画的表现手法与风格欣赏不同艺术家创作的风景画作第七章:雕塑艺术的鉴赏7.1 雕塑艺术的基本类型介绍圆雕、浮雕、透雕等雕塑类型分析不同类型雕塑的特点与表现力7.2 雕塑艺术的风格与流派探讨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等时期的雕塑风格分析现代雕塑艺术的新趋势与流派7.3 雕塑作品的鉴赏要点指导如何欣赏雕塑作品的形态、材质、空间等要素组织学生进行雕塑作品的鉴赏实践第八章:建筑艺术的鉴赏8.1 建筑艺术的基本类型与风格分析古代建筑、现代建筑、解构主义建筑等不同风格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特点与影响8.2 建筑艺术的组成要素与鉴赏探讨建筑物的结构、空间、比例、材料等要素指导如何欣赏建筑艺术的美感与功能8.3 建筑艺术的实例鉴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进行鉴赏分析建筑作品在视觉、空间、功能等方面的特点第九章:摄影艺术的鉴赏9.1 摄影艺术的基本概念与技巧解释摄影艺术的特点与创作手法探讨摄影中的构图、光线、色彩等要素9.2 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与风格分析新闻摄影、艺术摄影、纪实摄影等不同形式探讨摄影艺术在视觉表达中的创新与突破9.3 摄影作品的鉴赏与评价指导如何欣赏摄影作品的构图、主题、情感等要素组织学生进行摄影作品的评价与讨论第十章:综合材料美术作品的鉴赏10.1 综合材料美术作品的概念与特点解释综合材料美术作品的定义与创作手法探讨综合材料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与表现10.2 综合材料美术作品的风格与流派分析综合材料美术作品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与影响介绍不同艺术家使用的材料与创作风格10.3 综合材料美术作品的鉴赏要点指导如何欣赏综合材料美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创意等要素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材料美术作品的鉴赏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步骤需要重点关注如何运用视觉观察、历史背景、形式分析、审美评价等方法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
高中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第一章: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1 美术鉴赏的定义与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定义与重要性讨论美术鉴赏对个人审美能力的提升作用1.2 美术鉴赏的方法与步骤介绍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比较、分析、综合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评价等方式进行美术鉴赏1.3 美术作品的风格与流派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风格与流派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风格与流派的特点与区别第二章:中国古代美术鉴赏2.1 中国古代美术概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介绍中国古代美术的特点与影响2.2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题材、技法与风格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提高审美能力2.3 中国古代雕塑与建筑鉴赏介绍中国古代雕塑与建筑的特点与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与建筑作品,理解其文化内涵第三章:西方美术鉴赏3.1 西方美术概述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介绍西方美术的特点与影响3.2 西方绘画鉴赏分析西方绘画的题材、技法与风格引导学生欣赏西方绘画作品,提高审美能力3.3 西方雕塑与建筑鉴赏介绍西方雕塑与建筑的特点与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欣赏西方雕塑与建筑作品,理解其文化内涵第四章:现代与当代美术鉴赏4.1 现代美术概述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美术的发展背景与主要成就介绍现代美术的特点与影响4.2 现代绘画鉴赏分析现代绘画的题材、技法与风格引导学生欣赏现代绘画作品,提高审美能力4.3 当代美术鉴赏分析当代美术的题材、技法与风格引导学生欣赏当代美术作品,理解其社会与文化的意义第五章:美术鉴赏的实践与拓展5.1 美术鉴赏的实践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在个人成长与社交交流中的作用讨论美术鉴赏对个人审美观念的影响5.2 美术鉴赏的拓展活动介绍美术鉴赏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美术馆参观、美术作品创作等引导学生参与美术鉴赏的拓展活动,提升审美能力与创造力5.3 美术鉴赏的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评价与反思,提高鉴赏能力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美术鉴赏经验与心得体会第六章:摄影与影像艺术鉴赏6.1 摄影艺术概述引导学生了解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介绍摄影艺术的特点与影响6.2 摄影作品鉴赏分析摄影作品的题材、技法与风格引导学生欣赏摄影作品,提高审美能力6.3 影像艺术鉴赏介绍影像艺术的形式与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影像艺术作品,理解其视觉冲击力与文化内涵第七章:设计艺术鉴赏7.1 设计艺术概述引导学生了解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就介绍设计艺术的特点与影响7.2 视觉设计鉴赏分析视觉设计的元素与原则引导学生欣赏视觉设计作品,提高审美能力7.3 产品设计鉴赏介绍产品设计的功能、形态与材料引导学生欣赏产品设计作品,理解其实用性及美学价值第八章:美术鉴赏与审美心理8.1 审美心理概述引导学生了解审美心理的基本概念与作用讨论审美心理对美术鉴赏的影响8.2 审美心理理论与美术鉴赏分析审美心理的理论框架,如情感论、形式论等引导学生运用审美心理理论进行美术鉴赏,提高鉴赏水平8.3 美术鉴赏与个人审美经验引导学生探讨个人审美经验对美术鉴赏的影响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提升鉴赏能力第九章:美术鉴赏与批评9.1 美术批评的含义与功能引导学生了解美术批评的定义与重要性讨论美术批评对美术创作与鉴赏的影响9.2 美术鉴赏与批评的方法介绍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基本方法,如比较、分析、评价等引导学生运用批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提高鉴赏水平9.3 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应用分析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与批评实践第十章:美术鉴赏教育与实践10.1 美术鉴赏教育的意义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教育的目的与方法讨论美术鉴赏教育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作用10.2 美术鉴赏教学实践分析美术鉴赏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参与美术鉴赏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能力10.3 美术鉴赏教育的发展与挑战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教育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美术鉴赏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重点和难点解析。
中国美术鉴赏(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
2. 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历史、文化、技法等多角度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美术作品高清图片。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中国美术作品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中国美术的魅力,提出问题:“这些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 新课讲解:(1)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介绍主要流派、技法,展示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2)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介绍特点,展示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艺术风格。
(3)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介绍风格、特点,展示代表建筑,分析建筑的美学价值。
(4)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鉴赏:介绍主要流派,展示代表作品,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创新。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山水、人物、花鸟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鉴赏一组中国美术作品。
4. 例题讲解: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鉴赏并分析教材中的一幅作品。
六、板书设计1. 中国美术鉴赏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鉴赏2. 作品鉴赏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教材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中国美术作品,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包括作品名称、作者、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哪些环节需要改进?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美术馆、博物馆,了解更多中国美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美术鉴赏》教案说课稿人教版第一章: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1 美术鉴赏的定义与意义讲解美术鉴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评价和理解的过程。
强调美术鉴赏对于培养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2 美术鉴赏的方法与步骤介绍美术鉴赏的常用方法,如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法等。
引导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作品整体、分析形式与内容、表达个人感受等。
第二章:中国绘画艺术的鉴赏2.1 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与历史背景介绍中国绘画的特点,如线条运用、色彩运用、构图规律等。
简述中国绘画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不同朝代的绘画风格与代表作品。
2.2 中国绘画艺术的鉴赏方法讲解如何鉴赏中国绘画作品,包括关注作者的绘画技巧、艺术风格、表现主题等方面。
引导学生欣赏几幅经典的中国绘画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价值。
第三章:西方绘画艺术的鉴赏3.1 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与历史背景介绍西方绘画的特点,如透视原理、光影运用、色彩理论等。
简述西方绘画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不同流派和时期的绘画风格与代表作品。
3.2 西方绘画艺术的鉴赏方法讲解如何鉴赏西方绘画作品,包括关注作者的绘画技巧、艺术风格、表现主题等方面。
引导学生欣赏几幅经典的西方绘画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价值。
第四章:雕塑艺术的鉴赏4.1 雕塑艺术的特点与历史背景介绍雕塑艺术的特点,如空间感、立体感、动态感等。
简述雕塑艺术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不同朝代的雕塑风格与代表作品。
4.2 雕塑艺术的鉴赏方法讲解如何鉴赏雕塑作品,包括关注雕塑的造型、材质、表现主题等方面。
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雕塑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价值。
第五章:摄影艺术的鉴赏5.1 摄影艺术的特点与历史背景介绍摄影艺术的特点,如捕捉瞬间、纪实性、艺术创造性等。
简述摄影艺术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摄影的不同风格与代表作品。
5.2 摄影艺术的鉴赏方法讲解如何鉴赏摄影作品,包括关注摄影的构图、光线运用、表现主题等方面。
中国美术鉴赏与实践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美术的发展历程;2.通过美术作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3.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对美术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美术的发展历程;2.中国传统美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3.通过欣赏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4.美术实践。
教学难点:1.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的认识和理解;2.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
教学准备:1.课件或图片资料;2.笔墨纸砚等绘画工具;3.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传统美术的发展历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美术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和实践的重要性。
2.学习:教师通过课件或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美术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重点介绍中国绘画、书法、篆刻等形式的美术作品。
3.讨论:教师与学生讨论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4.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欣赏鉴赏1.导入: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
2.分析:教师给学生讲解这些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构图、用色、形式等方面。
3.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绘画、书法或篆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美术的魅力。
4.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对传统美术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欣赏和研究。
第三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1.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美术的联系与区别。
2.分析: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文化内涵。
3.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书法等形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敏感和热爱。
课堂延伸:1.学校美术展览: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或当地的美术展览,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美术作品,增强美术欣赏鉴赏能力。
“培养审美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
一、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学情分析:通过调查很多同学以前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很少,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初中和小学的美术课几乎是是自习,但同学们对美术鉴赏很感兴趣,很多同学都会很仔细地欣赏课本中的作品图片。
二、课业类型:欣赏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美术鉴赏,了解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能正确区分美术门类,学会运用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分析鉴赏美术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产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四、探索重点
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
五、探索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六、教学方法:讲述与启发,讨论与评价,ppt展示。
七、教学过程:
作业布置:自选一幅摄影图片或者是设计作品图片,根据课中所了解的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来运用其进行鉴赏。
板书设计: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什么是美术鉴赏
二、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三、美术鉴赏的意义
绘画、认识功能
雕塑、教育功
能
建筑、审美功能设计、
书法、
摄影。
中国古代美术鉴赏一、教学目的:通过欣赏了解我国古老美术作品,让学生体验美术鉴赏的方法,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进行鉴赏。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熟悉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几个代表作品。
能简单阐述,大致领会。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艺术品的精神内涵作出判断并且评价品评,教师应当加以引导,品味古代艺术文化精神。
三、教学过程:1、引子:教师问:什么是文明,哪位同学回答我?学生讨论回答:古代历史,书籍资料。
民族习惯、礼貌待人等等。
教师:文明就是一个名族的文化传统的呈现,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面貌。
’文”是知识,是历史“化”是消化传承的意思。
而文明靠什么来呈现呢?就是我们的出土文物,就是艺术品,它承载着中国千年的古老文化,既是历史的又是艺术的。
请同学们记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论怎样发展,如果没有了自己的特色文明,再先进也只是外在学别人的,没有精神文化内涵的民族形同灭亡。
了解我们民族的文明就要了解其文化载体--------艺术品,从而体会我们国家的伟大,民族的强大。
艺术永远都是镶嵌在历史皇冠是的明珠!。
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老师来共同鉴赏光辉灿烂的古代美术作品。
2、古代青铜器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誉“镇国之宝”美誉。
小故事:夏铸九鼎古史所记“夏铸九鼎”,是打开中华青铜文明首页的标记。
公元前21世纪,方兴未艾的夏王朝用各诸侯朝贡的铜铸造了9只气壮山河的大鼎,鼎上铸有九州山川名物。
自此,九鼎被视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拥有九鼎,就拥有全国最高的政治权力。
鉴赏:司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
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
中国古代美术鉴赏一、教学目的:通过欣赏了解我国古老美术作品,让学生体验美术鉴赏的方法,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进行鉴赏。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熟悉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几个代表作品。
能简单阐述,大致领会。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艺术品的精神内涵作出判断并且评价品评,教师应当加以引导,品味古代艺术文化精神。
三、教学过程:1、引子:教师问:什么是文明,哪位同学回答我?学生讨论回答:古代历史,书籍资料。
民族习惯、礼貌待人等等。
教师:文明就是一个名族的文化传统的呈现,是一个国家的文化面貌。
’文”是知识,是历史“化”是消化传承的意思。
而文明靠什么来呈现呢?就是我们的出土文物,就是艺术品,它承载着中国千年的古老文化,既是历史的又是艺术的。
请同学们记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论怎样发展,如果没有了自己的特色文明,再先进也只是外在学别人的,没有精神文化内涵的民族形同灭亡。
了解我们民族的文明就要了解其文化载体--------艺术品,从而体会我们国家的伟大,民族的强大。
艺术永远都是镶嵌在历史皇冠是的明珠!。
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老师来共同鉴赏光辉灿烂的古代美术作品。
2、古代青铜器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誉“镇国之宝”美誉。
小故事:夏铸九鼎古史所记“夏铸九鼎”,是打开中华青铜文明首页的标记。
公元前21世纪,方兴未艾的夏王朝用各诸侯朝贡的铜铸造了9只气壮山河的大鼎,鼎上铸有九州山川名物。
自此,九鼎被视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拥有九鼎,就拥有全国最高的政治权力。
鉴赏:司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
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
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
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问题:讨论一下想想哪些外在特征体现了它的王权意义?2、古代雕塑马踏匈奴与马踏飞燕马踏匈奴:故事:汉武帝时,西汉国势已经非常强盛。
为了平息匈奴的侵扰,汉武帝决定派军反击,带兵出征的将领很年轻,名叫霍去病,汉武帝封他为骠骑将军。
在祁连山一带,霍去病率兵先后六次打败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幸的是,霍去病在24岁时病逝了。
为了纪念他,修建了祁连山形的墓冢,墓前有大型的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
如今,这些石雕陈列在墓前两侧的廊房里,是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雕群。
它们在世界早期的雕刻艺术中,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艺术鉴赏:这件石马,表现的是和霍去病生死相依的马。
霍在生前就是骑着这匹马征战厮杀,立下战功的。
石马实际上是霍去病的象征。
石马高168米,长19米,形态轩昂,英姿勃发,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手执弓箭的士兵仰面朝天,露出死难临头的神情。
艺术家的动静结合,形象地表现了汉帝国的强盛而不可撼。
艺术家用一人一马,高度地概括了霍去病戎马征战的丰功伟绩。
战马骠悍、雄壮、镇定自如,巍然挺立。
与之对比的是,昔日穷凶极恶的匈奴此时仰首朝天,蜷缩在马腹之下,虽已狼狈不堪,仍然凶相毕露,面目狰狞,、手持弓箭,企图垂死挣扎。
作品通过简要、准确地雕琢,尤其是在马的腿、股、头和颈部凿刻了较深的阴线,使勇敢而忠实的战马跃然而出,又好像纪念碑一般持重圆浑。
这一作品把圆雕、浮雕、线雕等传统手法结合一体,既自由又凝练,既保持了岩石的自然美,又富于雕刻艺术美。
评价: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同时,又含有象征主义的构思。
在两千多年前,古代先辈雕刻家经过敏锐的观察和周密的考虑,用精湛的技艺,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艺术丰碑,霍去病墓石刻是汉代艺术质朴、深沉、雄大艺术风格的典范。
马踏飞燕:《马踏飞燕》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的。
这件古代青铜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厘米,长41厘米。
艺术鉴赏: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
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
《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问题:同样是马,为什么一个雄浑,一个灵巧?讨论回答:西汉艺术风格是粗犷质朴的,东汉艺术风格是优雅强健的。
3、古代绘画:《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现为故宫博物院藏概括: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是中国古代的直观的大百科全书。
艺术鉴赏: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
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
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
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
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
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1695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
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
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
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
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问题:1、作者运用哪些手段表现了早晨赶集的状况?2、谈谈对这幅画自己的理解。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绢本,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
小故事:五代时南唐中书舍人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进士第,懂音乐,擅长诗文书画。
工书善画,而且富有政治才能,但是,此人蓄养歌伎,纵情声色,家里常常云集宾客,时时饮宴,常常酣歌达旦。
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
权弱的后主李煜倚重韩熙载,想用他为相,又不放心。
原来,当时国家分裂,南北分治,南唐国势衰弱,北方强大的后周对南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后主李煜对那些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心有猜忌,生怕他们存有二心。
有人向后主李煜报告,今晚又有一些朝中官员要去北方籍大臣韩熙载家聚会。
后主李煜心存疑惑,为了了解真实情况,于是派顾闳中和周文矩深夜潜入韩宅,了解一下他的背后活动情况。
顾闳中发现,宾客中有当年的新科状元郎粲、太常博士陈雍、紫薇郎朱铣等官员和教坊副使李嘉明,此外就是当时一些走红的歌女和舞女。
夜宴的气氛异常热烈,宾主觥筹交错,大有一醉方休之势。
夜宴进行当中,还有歌女唱歌、奏乐和舞女跳舞助兴。
宾客们一个个陶醉于欢乐之中。
顾闳中心里明白,韩熙载这种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想借此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
回去后,顾闳中和周文矩根据自己的目识心记,各自绘制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送给后主李煜。
李煜看了画以后,对韩熙载的戒心减少了许多。
后来,韩熙载在南唐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得善终。
鉴赏: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设色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韩熙载面部的胡须、眉毛勾染的非常到位,蓬松的须发好似从肌肤中生出一般。
人物的衣纹组织的既严整又简练,非常利落洒脱,勾勒的用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
敷色上也独有匠心,在绚丽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
人物服装的颜色用的大胆,红绿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用色不多,但却显得丰富而统一。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服装上织绣的花纹细如毫发,极其工细。
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的杰出成就,使这一作品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图分五段:一、宴饮宾客,弹奏琵琶;二、舞蹈,韩熙载亲为击鼓;三、宾客散去,韩熙载与诸女伎休憩;四、熙载更衣裳后听女伎奏管乐;五、与宾客女伎调笑。
全图男女造型,细致生动,各段之间,或用屏风隔开,或自成段落。
此图为卓越的历史人物画,现藏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由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等五个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断所组成的画卷,无论是造型、用笔、设色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
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略,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
此图绘画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
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
互动:讨论画中人的心态。
4、小结:中华民族精神在五千年历史长河逐步形成,并在逐步善不是千古不变的,它一直影响着艺术的形成,当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之际,回首我们的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展望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精神的伟大力量,它是推动我们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