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4.42 MB
- 文档页数:89
HIV抗体初筛实验室SOP文件适用部门:检验科编制:审核:刘启明批准:刘启明生效日期:2011年10月01日兴隆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目录第一部分工作制度.................................................................................................................... - 2 -实验室工作制度.................................................................................................................. - 2 - HIV标本采集与接收登记制度.......................................................................................... - 2 - 艾滋病实验室保密制度...................................................................................................... - 3 - 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常规消毒清理工作制度...................................................................... - 3 - 差错事故处理制度.............................................................................................................. - 4 - 报告单签发审核制度.......................................................................................................... - 4 - 设备管理制度...................................................................................................................... - 5 - 试剂管理制度...................................................................................................................... - 6 - 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 - 6 -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方案.................................................................................. - 7 -第二部分标准操作规程............................................................................................................ - 9 -第二章样品采集与处理.................................................................................................... - 9 - 第二章标准操作程序...................................................................................................... - 10 -一、北京金豪............................................................................................................ - 10 -二、上海科华生物.................................................................................................... - 11 -三、英科新创............................................................................................................ - 12 -第三章结果报告与注意事项.......................................................................................... - 14 - 第三部分设备SOP文件 ........................................................................................................ - 15 -一、多功能自动酶标仪RT-2100C .................................................................................. - 15 -二、KHB ST-36W洗板机............................................................................................. - 18 -三、电热恒温水箱............................................................................................................ - 20 - 第四部分流程图...................................................................................................................... - 22 -一、HIV抗体筛查流程图................................................................................................ - 22 -二、暴露级别的评估........................................................................................................ - 23 - 附件:血清加样表.................................................................................................................... - 24 -第一部分工作制度实验室工作制度1.室内应经常保持整洁,各种仪器设备要安装适当,器皿试剂摆放整齐,标志清晰,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第二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第二版编写说明一、为配合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和提升土壤测试技术水平,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土壤分析技术规范》(1993年第一版)进行了修订。
二、本次修订根据土壤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当前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要求,对《土壤分析技术规范》(1993年第一版)中第一章,第三章3.1,第四章4.2,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12.1、12.2,第十三章13.1B,第十四章14.1、14.2、14.3、14.4、14.5A、14.5B,第十七章17.2,第十八章18.2、18.4,第二十章,第二十二章22.1和第二十三章等章节进行了修改。
三、本次修订的原则是:方法选择注重使用广泛、准确可靠,在操作上突出快速实用。
部分内容与最新颁布的相关分析方法标准相衔接。
量和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等有关规定执行。
四、增加了石灰需要量的测定、土壤铵态氮的测定(靛酚蓝比色法)和土壤硝态氮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内容,以满足各地开展土壤测试工作的需要。
五、其它说明1、本规范所用试剂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分析纯试剂。
所用水除特别说明外均为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符合GB/T 6682要求。
一般常量元素项目分析用水应达到三级水要求,中、微量元素项目分析用水应达到二级水要求。
2、本规范所述溶液如未指明溶剂,均系水溶液。
3、本规范中各元素的含量一律以元素形式(例如N、P、K等)表达,只有少数项目为实际应用需要仍保留以氧化物形式表达。
4、本规范中涉及土液比的项目,用“准确称取x.xxxg”来表达准确度;不涉及土液比的项目,通常用“称取xg,精确至0.xxxg”表达。
5、本规范中统一采用风干样品为计算基础,如需以烘干样品为计算基础,应测定水分后换算。
第一版编写说明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目录第一章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3]1.1土壤样品的采集1.2土壤样品的处理和贮存第二章土壤粘粒的提取[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4-7]第三章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8-13,其中3.1附后]3.1 土壤自然含水量的测定[附后]3.2土壤最大吸湿水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9]3.3土壤稳定凋萎含水量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0-11]A生物法B计算法3.4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1]3.5土壤毛管持水量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1-12]3.6土壤饱和含水量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2-13]第四章土壤比重、容重、孔隙度的测定4.1土壤比重的测定(比重瓶法) [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4-15]4.2土壤容重的测定(环刀法)[附后]4.3土壤孔隙度的计算[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7]第五章土壤质地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8-33]5.1吸管法5.2比重计法5.3 手测法(见土壤理化分析,南土所编)第六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附后]第七章土壤氮的测定7.1土壤全氮的测定(凯氏蒸馏法)[附后]7.2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碱解扩散法)[附后]7.3土壤铵态氮的测定[附后]A靛酚蓝比色法B纳氏试剂比色法7.4土壤硝态氮的测定[附后]A紫外分光光度法B酚二磺酸比色法第八章土壤磷的测定8.1土壤全磷的测定(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 [附后]8.2土壤有效磷的测定[附后]A、氢氧化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B、氟化铵-盐酸提取-钼锑抗比色法8.3土壤无机磷的分级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48-51]8.4土壤磷酸吸收系数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51-52]第九章土壤钾的测定9.1土壤全钾的测定A、碱熔-火焰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附后]B、酸溶-火焰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附后]9.2土壤缓效钾的测定(硝酸提取-火焰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附后]9.3土壤速效钾的测定(乙酸铵提取-火焰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附后]第十章土壤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光密度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57-60]10.1土壤腐殖质组成的测定10.2胡敏酸光密度的测定第十一章土壤pH、交换性酸和石灰需要量的测定11.1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法)[附后]11.2土壤交换性酸的测定(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附后]11.3石灰需要量的测定(氯化钙交换-中和滴定法)[附后]第十二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12.1 EDTA-乙酸铵盐交换法[附后]12.2 乙酸铵交换法[附后]12.3乙酸钙交换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68-69]第十三章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70-75]13.1酸性和中性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的测定(乙酸铵交换法)A、交换性盐基总量的测定(中和滴定法)B、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EDTA络合滴定法)C、交换性钠和钾的测定(火焰光度法)13.2不含盐和石膏的碳酸盐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的测定(氯化铵-乙酸溶液交换提取法)A、交换性盐基的提取B、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EDTA络合滴定法)C、交换性钠和钾的测定(火焰光度法)13.3含盐和石膏的碳酸盐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的测定(乙醇洗盐,氯化铵-乙醇溶液交换提取法)(试用)A、交换性盐基的提取B、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EDTA络合滴定法)C、交换性钠和钾的测定(火焰光度法)第十四章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14.1土壤水溶性盐的提取[附后]14.2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附后]A、电导率法B、质量法14.3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测定(双指示剂中和法)[附后]14.4氯离子的测定(硝酸银滴定法)[附后]14.5硫酸根离子的测定A、硫酸钡比浊法[附后]B、EDTA间接络合滴定法[附后]C、茜素红S-钡盐滴定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83-84]14.6钙、镁离子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86-88]A、EDTA间接络合滴定法B、原子吸收光谱法14.7钠和钾离子的测定(火焰光度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88-90]14.8离子总量计算第十五章土壤碳酸盐和石膏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91-96]15.1土壤碳酸盐的测定A、气量法B、非水滴定法15.2土壤中石膏的测定A、电导率法B、EDTA络合滴定法第十六章土壤矿物全量分析[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97-120]16.1样品的熔融与提取A、碳酸钠熔融法B、氢氧化钾熔融法16.2硅的测定(动物胶凝聚质量法)16.3铝的测定(氟化钾取代-EDTA容量法)16.4铁的测定A、原子吸收光谱法B、磺基水杨酸比色法C、邻啡啰啉比色法16.5钛的测定A、二安替比林甲烷比色法B、变色酸法16.6锰的测定A、原子吸收光谱法B、高碘酸钾比色法16.7钙、镁的测定A、原子吸收光谱法B、EDTA容量法16.8钾、钠的测定(火焰光度法)16.9全硫的测定A、燃烧碘量法B、硝酸镁氧化-硫酸钡比浊法C、氮气作载气的燃烧碘量法(试行)16.10磷的测定(钼锑抗比色法)16.11烧失量的测定(灼烧减量法)第十七章土壤铜、锌、铁、锰的测定17.1土壤全量铜、锌、铁、锰的测定(高氯酸-硝酸-氢氟酸消化,原子吸收光谱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21-123]17.2土壤有效性铜、锌、铁、锰的测定(DTPA提取-原子吸收光谱法)[附后]第十八章土壤硼、钼的测定18.1土壤全硼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26-128]A、碱熔-甲亚胺-H比色法B、碱熔-姜黄素比色法C、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18.2土壤水溶性硼的测定A、甲亚胺-H比色法[附后]B、姜黄素比色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30-131]18.3土壤全钼的测定(酸溶-极谱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31-132]18.4土壤有效钼的测定(草酸-草酸铵提取-极谱法)[附后]第十九章土壤不同形态铁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35-139]19.1游离铁(Fed)的测定(DCB法)19.2无定形铁(Feox)的测定(Tamm氏法)19.3络合态铁(Feop)的测定(碱性焦磷酸钠提取-比色法)第二十章土壤有效硫和有效硅的测定[附后]20.1土壤有效硫的测定(磷酸盐-乙酸提取-硫酸钡比浊法)20.2土壤有效硅的测定A、柠檬酸浸提-硅钼蓝比色法B、乙酸缓冲液浸提-硅钼蓝比色法第二十一章土壤铅、镉、镍、汞、砷、铬、氟、硒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44-169]21.1土壤铅、镉、镍的测定A、原子吸收光谱法B、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21.2土壤汞的测定A、冷原子吸收光谱法B、双硫腙比色法21.3土壤砷的测定A、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比色法B、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21.4土壤铬的测定A、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B、原子吸收光谱法21.5土壤氟的测定A、氟试剂比色法B、离子选择电极法21.6土壤硒的测定(荧光光谱法)21.7土壤有效态镉的测定A、DPTA提取-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试用)B、盐酸提取-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试用)21.8土壤有效态镍的测定A、DPTA提取-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试用)B、盐酸提取-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试用)21.9土壤有效态铅的测定(乙酸提取-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试用))21.10土壤水溶态氟的测定(氟离子选择电极法)(试用)21.11土壤水溶态硒的测定(沸水提取-荧光光谱法)第二十二章土壤氧化还原性质的测定22.1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电位法)[附后]22.2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的测定[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72-174]A、硫酸铝提取-重铬酸钾滴定法B、石墨电极伏安法(试用)22.3土壤二价锰的测定(硫酸铝提取-比色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74-175]22.4土壤水溶性亚铁的测定(邻啡啰啉比色法)[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75-176]第二十三章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见《土壤分析技术规范》p177-1184]23.1实验室基本要求23.2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23.3实验室间质量控制23.4数值修约、运算及测定结果的判断附录附录1 常用元素的原子量表,建议增加标准筛孔对照表附录2 土壤科学研究某些常用计量单位的变更情况(参考鲁如坤书,附录5)附录3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附录4 常用酸碱水溶液的密度和浓度附录5 常用基准试剂的处理方法附录6 不同组成形式的换算因数表(参考土壤理化分析,南土所编,附录8,或土壤农化分析,第三版,鲍士旦主编,建议选用李酉开主编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附录2)附录7 正态分布表(单尾)附录8 Q值(a=0.10)附录9 F分布表(1)(a=0.05)附录9 F分布表(1)(a=0.01)附录11 t分布表(1)(a=1.10)附录12 化验室的临时急救措施(参见土壤农化分析,第三版,鲍士旦主编,附表8)第三章土壤水分的测定[单位改为%]烘干法1 方法提要土壤样品在105℃±2℃烘至恒重时的失重,即为土壤样品所含水分的质量。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第一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1 范围本章规定了用于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的血清、血浆和全血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适用于HIV抗体检测、抗原检测、核酸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和HIV分离培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uidelines for Using HIV Testing Technologies in Surveillance WHO/CDS/CSR/EDC/2001.16 UNAIDS/01.22E ISBN 9713-92-063-7.3 操作步骤3.1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艾滋病检测最常用的样品是血液,包括血清、血浆和全血。
唾液或尿液有时也可作为测试样品。
常用的血液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如下:3.1.1 血清样品采集和处理3.1.1.1 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管)抽取一定量静脉血,室温下自然放置12h,待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再用3、000r/min离心15min,吸出血清备用。
3.1.1.2 如用滤纸片采样,则手指或耳垂局部严格按常规进行消毒,在刺破皮肤后,迅速把滤纸片沾上,切勿让血液滴落在其它物体表面造成污染。
采血后要待血样干燥后再包装送检。
3.1.2 抗凝血样品采集和处理3.1.2.1 用加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或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静脉血,转移至加有抗凝剂的试管),反复轻摇,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备用。
3.1.2.2 应根据实验要求选用适当的抗凝剂,如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可选用K3EDTA或肝素或枸橼酸钠,HIV病毒分离、核酸定性/定量检测可选用K3EDTA或枸橼酸钠。
3.1.2.3 用于核酸定性检测时,采集的抗凝全血应在48h内分离PBMC和血浆,否则应在2448h内分离血浆和血细胞。
病毒载量测定不同方法对样品的要求见第四章4.1中表2;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样品采集要求见第五章4.1。
3.1.3 采集样品注意事项3.1.3.1 采集样品原则上应按临床采血技术规范操作(试剂盒说明书有特殊要求除外)。
工作总结医学研究中的样本收集与处理在医学研究中,样本的收集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涉及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样本收集的主要步骤、样本处理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样本收集1. 研究对象的选择在进行医学研究时,首先需要明确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假设,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如人体组织、血液、尿液、细胞等。
同时,要确定样本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2. 规范化的操作步骤在样本收集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步骤进行。
这包括消毒、穿戴无菌手套和口罩,避免污染样本。
3. 采集合适的样本量样本的数量要根据研究的需求和统计学原理进行确定。
过少的样本容易导致研究结果不够准确,而过多的样本则会增加工作量。
在样本采集过程中,要确保获得足够的样本量。
4. 样本记录和标识在收集样本的同时,要记录详细的信息,如样本编号、采集时间、采集者等。
同时,每个样本都需要进行标识,以便后续的处理与分析。
二、样本处理1. 样本保存与储存在医学研究中,样本的保存非常重要。
不同的样本要采用不同的保存方式,如低温冷冻、冷藏、干燥等。
在进行样本储存时,要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样本预处理有时,样本需要经过预处理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例如,血液样本可能需要离心来分离血清或血细胞。
在进行样本预处理时,要确保操作准确,避免对样本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3. 数据采集与分析样本处理后,需要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这包括对样本的性质、成分、浓度等进行测量和统计。
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技术和仪器来获取所需数据。
三、注意事项1. 符合伦理要求在进行医学研究时,样本的收集和处理要符合伦理要求,尊重研究对象的权益。
研究项目需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
2.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样本的收集与处理过程中,实验条件的严密控制是确保结果准确的关键。
如操作环境的清洁、温度的控制、时间的准确记录等。
3. 重复实验与验证结果为了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对于重要的实验结果,需进行重复实验与验证。
农业综合知识三考研大纲考试要求:《农业综合知识三》主要考查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考生对食品成分及有害物质的分析能力、对食品营养及安全情况的认知能力。
考试内容《食品分析》部分第一章绪论一、食品分析的性质和作用二、食品分析的任务和内容三、食品分析的学习主意四、食品分析主意的挑选与采用的标准第二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第一节样品的采集一、样品的采集二、样品的分类三、采样的普通主意四、采样的要求与注重事项第二节样品的预处理一、样品的预处理的目的与要求二、样品预处理的主意第三章食品分析中的质量保证第一节分析数据的质量一、误差二、不决定度三、误差和不决定度四、如何提高分析结果确实切度,减少不决定度;第二节分析测试中的质量保证一、实验室内部质量保证二、实验室外部质量保证三、质量控制图四、实验室认可。
第四章实验主意评价与数据处理第一节实验主意评价一、评价指标二、实验结果的检验第二节实验数据处理一、分析结果的表示二、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测定结果的校正。
第五章食品的物理检测法第一节概述一、物理检测的意义二、物理检测的内容和主意。
第二节物理检测的几种主意一、相对密度法二、折光法三、旋光法。
第六章水分及水分活度的测定第一节概述一、水分的存在状态二、测定主意三、水分的测定的意义第二节水分的测定一、干燥法二、蒸馏法三、卡尔-费休法四、其他主意第三节水分活度值的测定一、水分活度值的测定意义二、水分活度的测定主意第七章灰分及几种重要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第一节灰分的测定一、概述二、总灰分的测定三、水溶性灰分四、水不溶性灰分的测定五、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第二节几种重要矿物元素的测定一、概述二、钙的测定三、铁的测定四、碘的测定五、磷的测定第八章酸度的测定:第一节概述一、酸度的概念二、酸度的测定三、食品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分布第二节酸度的测定一、总酸度二、pH的测定三、挥发酸度的测定第三节食品中有机酸的分离与定量一、概述二、有机酸的分离与定量主意简介三、气相色谱法四、高效液相色谱法五、离子交换色谱法六、酮酸的薄层色谱法第九章脂类的测定:第一节概述一、食品中脂类物质和脂肪含量二、脂类物质的测定意义三、脂类的测定第二节脂类的测定主意一、索氏提取法二、酸水解法三、罗紫—哥特里法四、巴布科克法和盖勃法五、其它主意第十章糖类物质的测定第一节概述一、糖类物质的定义和分类二、食品中糖类物质的分布及含量三、食品中糖类物质测定的意义四、食品中糖类物质的测定主意第二节可溶性糖类的测定一、可溶性糖类提取和澄清二、还原糖的测定三、蔗糖的测定四、可溶性糖类的分离与定量第三节淀粉的测定一、酸水解法二、酶水解法三、其他主意四、淀粉其他性质的测定第四节粗纤维的测定一、粗纤维的测定二、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第五节果胶物质的测定一、称量法二、咔唑比色法第十一章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第一节蛋白质的定性测定一、蛋白质的普通显色反应二、复合蛋白质的显色反应第二节蛋白质的定量测定一、凯氏定氮法二、双缩脲法三、紫外吸收法四、福林-酚比色法五、考马斯亮蓝燃料比色法六、燃料结合法七、水杨酸比色法八、红外光谱法九、BCA法十、比浊法十一、杜马斯法第三节蛋白质的末端测定一、N-末端测定二、蛋白质及多肽C-末端测定及序列分析第四节氨基酸的定性测定一、氨基酸的普通显色反应二、个别氨基酸的显色反应第五节氨基酸的定量测定一、氨基酸的普通定量测定二、个别氨基酸的定量测定第六节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一、薄层色谱法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三、气相色谱法四、液相色谱法第十二章维生素的测定第一节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A、维生素E的含量二、比色法测定维生素A的含量三、胡萝卜素的测定第二节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一、维生素B1的测定二、维生素B2的测定三、维生素B6的测定四、维生素C的测定第十三章食品添加剂的测定第一节概述一、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和管理三、食品添加剂检测主意第二节几种甜味剂的检测一、糖精钠的检测二、其他几种甜味剂的检测第三节几种常用防腐剂的检测一、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检测二、其他防腐剂的的测定第四节发色剂的测定一、亚硝酸盐的检测二、硝酸盐的检测第五节漂白剂——二氧化硫及亚硫酸盐的测定一、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二、蒸馏滴定法三、离子液相色谱法第六节食用合成色素的测定一、薄层层析法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第十四章食品中限量元素的测定第一节元素的提取与分离一、螯合萃取原理二、螯合反应与亲水性三、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四、萃取平衡与条件第二节几种重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二、溶剂萃取比色法第三节砷、硒、氟的测定一、砷的测定二、硒的测定三、氟的测定第十五章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第一节概论一、有害物质与有毒物质的概念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及来源三、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的须要性第二节食品中有害物质常用的检测主意一、薄层色谱法二、气相色谱法三、高效液相色谱法四、质谱法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六、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第三节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检测一、有机氯的测定二、有机磷的测定三、氨基甲酸酯的检测第四节食品中兽药残留及其检测一、兽药残留的种类与危害二、兽药残留检测举例第五节食品中源于包装材料的有害物质及其检测一、主要的食品包装材料及其有害物质的种类二、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第六节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及其检测一、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及检测主意第七节食品中其他有害物质及其检测一、氯丙醇的检测二、二噁英的检测《食品安全学》部分1 绪论1.1 标准与规矩概述1.2 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1.3 食品标准与规矩的研究内容与学习主意2 标准化概述2.1 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2.2 标准的分类体系2.3 标准的制定与实施2.4 标准起草编制的要求与主意3 我国的食品标准体系3.1 我国的食品标准体系与特点3.2 食品的基础标准3.3 食品的产品标准3.4 食品安全卫生标准3.5 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标准3.6 食品包装与标签标准3.7 其他食品相关标准4 食品企业标准体系4.1 食品企业标准制定规范4.2 食品企业标准中指标决定的主意和根据4.3 企业标准编制及修订范例5 我国食品法律规矩体系5.1 我国的食品法律规矩体系概述5.2 食品卫生法与食品安全法立法概述5.3 产品质量法5.4 食品监督管理与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5.5 进出口食品监督管理5.6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5.7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5.8 食品生产经营的其他法律规矩6 国际食品标准与规矩6.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6.2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6.3 欧盟食品标准与规矩6.4 美国食品标准与规矩6.5 其他国家食品标准与规矩7 食品质量管理体系7.1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AHCCP)7.2 食品的良好生产规范(GMP)7.3 卫生标准损伤程序(SSOP)7.4 质量管理体系(ISO)7.5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7.6 危害食品召回制度8 食品产品认证8.1 食品产品认证概述8.2 国家免检产品认证8.3 绿色食品认证8.4 有机食品认证8.5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6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食品卫生学》部分绪论一食品安全学的概念和任务二食品安全学的历史三食品安全学的主要内容和学科分支食品微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及食品中的添加剂;食品安全型的评价;食品企业、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和食品卫生的标准、规矩的规定。
实验室样本采集和处理规范1. 引言实验室样本采集和处理是科学研究工作中的核心环节,规范的采集和处理流程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样本采集和处理的规范,包括样本采集方法、样本储存条件和样本处理流程等内容。
2. 样本采集2.1 选择合适的采集器具在样本采集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采集器具。
采集器具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目的和样本类型进行,确保采集的样本能够满足实验要求并保持其生物活性。
2.2 样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在样本采集前,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了解所需样本的特性和采集要求,包括采集时间点、采集部位和采集量等。
其次,要做好采集工具和采集容器的消毒工作,防止样本受到外源性污染。
2.3 采集样本的步骤样本采集应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首先,要准确标注样本的相关信息,如采集时间、采集者姓名等。
其次,要选择适当的采集方法,根据样本的性质和要求进行采集,如刮取、穿刺或吸取等。
采集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和快速,避免造成样本的损伤或变质。
2.4 样本采集后的处理采集完成后,要对样本进行必要的处理。
首先,要将样本转移到适当的容器中,并尽快进行保存或处理。
其次,要记录样本的相关信息,如采集日期、保存条件等,以便后续的实验使用和数据分析。
3. 样本储存条件3.1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样本在储存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十分重要。
不同类型的样本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储存条件。
通常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样本受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以免对样本的稳定性和活性产生不良影响。
3.2 光照的控制某些样本对光照的敏感性较高,需要在储存过程中进行光照的控制。
在储存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或强光照射样本,以免影响样本的结构和性质。
3.3 样本储存时间不同类型的样本储存时间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样本的储存时间应根据实验需求来确定,尽量保持样本的活性和稳定性。
4. 样本处理流程4.1 样本预处理样本预处理是样本处理流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去除样本中的杂质和干扰物,保证后续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食品分析的一般程序是什么?(1) 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2) 样品的预处理(3) 成分分析(4) 分析数据处理(5) 分析报告的撰写2、什么叫样品的预处理?样品预处理的方法有哪六种?对样品进行分离、掩蔽、浓缩等操作过程——一样品的预处理。
样品预处理的方法有6种:有机物破坏法、溶剂提取法、蒸馏法、色层分离法、化半分离法、浓缩法。
3、采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采样遵循的原则:(1) 均匀,有代表性,反映全部组成,质量.卫生状况。
(2) 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防止损坏或带入杂质。
4、有完整包装的物料200件,采样件数应该为多少件?采样件数√200/2 =10件5、什么是样品的制备?样品制备——一对样品进行粉碎或捣碎,混匀,缩分的过程6、采样分为三步,分别得到哪三种样品?采样分为三步,分别得到:检样,原始样品,平均样品。
7、食品分析的方法有哪些?食品分析的方法有:感官检测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微生物分析法;酶分析法;生物鉴定法。
第三章作业:1、什么是感觉?感觉的类型有哪些?感觉是客观事物(食品)的各种特性和属性通过刺激人的不同感觉器官引起兴奋,经神经传导反映到人脑的中枢神经,从而产生的反应。
感觉类型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
2、什么是感觉疲劳现象?感官在同一种刺激作用一段时间后,感官对刺激产生反应的灵敏度降低,感觉变弱的现象。
3、什么是感觉相乘现象?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同时作用于感官时,感觉水平超出每一种刺激单独作用时叠加的效果。
4、什么是感觉消杀现象?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同时作用于感官时,而降低了其中一种刺激的强度或使该刺激发生改变的现象。
5、什么是嗅技术?作适当用力的吸气(收缩鼻孔)或扇动鼻翼作急促的呼吸,并且把头部稍微低下对准被嗅物质使气味自下而上地通入鼻腔,使空气容易形成急驶的涡流,这样一个嗅过程就是嗅技术。
6、什么是“双盲法”感官检验?对样品密码编号.提供样品顺序随机化的感官检验一“双盲法”感官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