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起新闻事件谈公共信息危机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13
125法制时空政府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刘 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31)摘 要: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考验着政府执政能力,网络舆论对于危机事件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也逐渐认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
本文以政府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中,对网络舆论的治理为研究内容,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挖掘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为政府进一步解决公共舆论危机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监督和正确引导舆论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府;公共危机;网络舆论;治理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威胁国家安全和公共信息的传播,有效控制舆论传播过程是当代社会网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逐渐认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对公共危机事件中,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从而为政府进一步解决公共舆论危机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监督和正确引导舆论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国政府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论的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章立制不够,缺乏长期规划。
首先,在互联网的立法上,有些存在盲区和漏洞,有些存在程序问题,甚至一系列的法律中存在相冲突的地方,致使在网络立法规划中总是就事论事,缺乏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缺乏长远规划。
其次,在网络信息司法中,司法的公正性难以得到保障。
一方面是司法人员的权利行使没有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存在一些司法人员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的现象。
增加法官的司法独立性,处理网络案件的责任制,提升案件的透明度和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一些网络政策法规的反馈渠道不畅通。
政府多是处于主导地位,而群众则处于弱势和被动位置,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政府在网络信息的监管上难以达到科学有效。
所以完善法律反馈的有效途径,也反映了政府对群众的负责态度。
河南平顶山6.21事故分析提纲一、基础知识回顾(一)概念(二)特点(三)原则(四)体系二、案例分析(一)事件经过1、6.21事故经过2、4.22瞒报事件(二)抢救和善后工作(三)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2、间接原因(四)事故处理三、从6.21事件看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现状(一)6.21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要有相关的评论,最好是自己的观点)(二)我国现有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三)改善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研究对策四、直击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经验(一)英国矿难“零死亡”(二)南非经验(三)美国一、基础知识回顾(一)概念•所谓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
•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二)特点:•(1)公共性•(2)突发性•(3)高度不确定性。
•(4)破坏性•(5)资源的严重缺乏性•(6)紧急性(三)原则•(1)以人为本•(2)预防为主•(3)信息公开•(4)时间第一•(5)科学有效•(6)协同处理(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二、案例分析(一)事故经过•1、事故经过(资料不足)•6月21日凌晨1时40分左右,平顶山市卫东区兴东二矿发生井下火药自燃爆炸事故,现场经多次搜救,生还26人,共发现46人遇难。
•事发矿为整合技改矿,生产能力由每年6万吨改为每年9万吨,属低瓦斯矿。
其采矿许可证于6月6日到期,卫东区已于6月7日晚8时对该矿实施断电。
该矿主在区政府实施断电后非法接通电源,违法组织生产。
•该矿名义上为集体所有制,实际上属私营企业;对外名义矿长为黄永贵。
实际上,该矿主井、副井为两个生产区域,是“一套证件、两套生产系统、两个投资主体、两套管理机构”。
主井、副井都各自生产出煤,共用一个风井。
主井的投资主体为李天振等,副井的投资主体为黄永贵等,主井、副井均有各自的矿长、副矿长和管理机构。
公共危机案例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问题:1、1998年抗洪抢险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公共危机事件,那么这次危机事件是如何形成的2、中国人民是如何成功度过这次公共危机事件的3、1998年抗洪抢险是中国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成功典范之一,它对中国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以及建立健全危机处理机制有何重要启示案例分析:(一)危机的形成造成98年洪水危机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1998年我国大范围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并且该年气象状况十分反常。
人为因素: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长期以来遭到人为的破坏,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
1、长江流域植被、湿地的严重破坏。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森林遭到大面积的砍伐,其中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长江上游地区尤为严重。
2、湖泊、河道的不合理利用。
盲目的围湖造田导致了湖泊萎缩和生态退化,另外,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为地占用河道开辟耕地、修建房屋、工矿企业向河道任意排放尾矿、矿渣等工业垃圾的现象十分严重,使得河道排洪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二)危机处理机制1998年的抗洪斗争,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明确提出了确保长江大堤安全、确保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民安全的抗洪目标,做出了大规模调动人民解放军投入抗洪抢险,军民协同作战的重大决策。
此次公共危机事件处理涵盖了危机潜伏期、爆发期、恢复期各个阶段,具体如下。
1、危机潜伏期98年抗洪抢险过程中,国家在洪水来临前准备充分,制定了应急方案,各方面工作准备到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次危机带来的损失。
在洪水暴发前,也就是在危机的潜伏期,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已经提早做出了长江可能发生全流域型大洪水的判断,较往年提早一个月召开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第一次会议,对防汛抗洪的各项准备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检查大江大河的防汛准备工作,公布大江大河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名单,落实防洪预案,加强汛前投资,充实抢险队伍,储备防汛物资充分做好了汛前准备工作。
公共危机案例分析公共危机案例分析范本引导语: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力的逐渐增强,公共危机爆发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为了有效的管理危机,降低危机的损失,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危机管理体制。
下文是yjbys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危机案例分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8·23菲律宾劫持香港游客事件:8·23菲律宾劫持香港游客事件发生于2010年8月23日,一辆装载23名(包括22名香港乘客和1名香港领队,其中包括3名儿童)乘客的旅游车在菲律宾马尼拉市中心基里诺大看台附近被菲律宾前警察门多萨劫持,经过谈判,6名香港游客于中午前获释。
8月23日晚7时40分左右,菲律宾警方实施突击解救行动,香港游客中8人死亡,6人受伤。
香港特区政府于2010年8月24日下半旗向遇难同胞志哀,8月25日菲律宾全国哀悼香港遇害游客。
8月24日,杨洁篪就香港游客被劫持事件与菲律宾外长通电话。
杨洁篪表示,中国政府对发生此次事件深感震惊,对多名香港同胞罹难深感悲痛,对劫持歹徒对我无辜游客实施暴行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
中方要求菲方彻查此事件,尽快通报事件有关详细情况,全力抢救受伤人员,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8.23人质事件”发生后,香港公众对菲律宾当局和警方表示了强烈的愤怒。
菲律宾警方承认参与营救行动的警察团队训练不够,团队领导无能,营救行动计划不周。
菲律宾政府已经下令对这起事件展开认真调查,并且将派遣一个高级代表团访问香港,作出解释。
菲律宾马尼拉人质案香港死因庭2011年3月23日宣判,陪审团裁决,康泰领队谢廷骏等8人皆死于非法被杀。
个人提纲:危机概况分析1.危机的类型:1)危机类型:社会危机事件2)归类原因:首先,事件是发生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是一起菲律宾绑匪劫持香港游客的事件。
其次,据相关消息指出,绑匪曾经是菲律宾的一名高级警官,因为涉嫌抢劫、勒索和毒品有关的犯罪活动而被解雇。
在谈判过程中,劫匪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复职,二是政府补偿他在去职期间的物质损失。
危机公关新闻稿范文第一篇:危机公关新闻稿范文——产品质量问题尊敬的媒体朋友们:我们诚挚地向您介绍公司最近在一些产品质量问题上出现的情况,并向公众致歉。
最近,在我们公司的某些产品中发现了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给部分用户带来了不良的使用体验。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些质量问题对于企业声誉和用户信任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对此深感抱歉。
经过对产品质量问题的深刻分析和调查,我们已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整改和改进。
我们成立了專門小组负责整改工作,并完善了质量控制流程,加强了产品质量测试工作。
对于已经造成的影响,我们将竭尽所能解决相关问题,使用户能够得到满意的补偿。
我们是一家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我们会从中吸取教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断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以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再次向用户和公众致以深刻的歉意。
谢谢!XXX 公司日期:XXXX年XX月XX日第二篇:危机公关新闻稿范文——员工违法犯罪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日前,我公司接到有关员工违法犯罪的举报,我们高度重视并立即展开调查。
经初步核实,员工在处理某笔业务过程中,涉嫌违法犯罪,这严重违反了我们公司的职业操守和法律法规,我们深表愧疚和道歉。
我司已将涉事员工停职,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该案的进一步调查和处理工作。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
公司在成立以来,一直本着诚信经营、服务社会的原则,对员工的职业操守和法律意识提出了高要求,但是我们仍无法完全避免事件的发生。
对此,我们深感痛心和愧疚,请各位媒体和社会各界朋友在审视事件的同时,给予我们宽容和支持。
谢谢!XXX 公司日期:XXXX年XX月XX日第三篇:危机公关新闻稿范文——网络黑客攻击各位媒体朋友:我们公司最近遭受了网络黑客攻击,给公司及广大用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们深表歉意。
黑客攻击严重影响了公司业务的稳定性和服务的质量,给企业和用户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和信任损失。
从一起新闻事件谈公共信息危机湖南金浩茶油事件渐渐平息,但这起事件所造成负面影响还会持续较长时间,而由此引发的思考不应该就此停止。
质检系统成立以来,遭遇的公共信息危机这不是第一起,笔者无意评论事件本身,只不是想通过该事件对公共信息危机及其管理作一些粗浅的分析思考。
一个事件的两种方面据湖南省质监局《查处金浩公司问题产品的198天》一文刊登:2月18日正月初五,湖南省质监局在金浩公司库存的茶籽油产品中,通过抽样检验,查出9批次产品苯并(a)芘含量超标。
发现问题产品后,湖南省质监局当即决定立案查处,向金浩公司下达了《产品质量抽查责令整改通知书》和《关于责令尽快彻底召回不安全食品的紧急通知》,封存了库存22361.1公斤问题产品,责令金浩公司停产整顿,召回问题产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
为尽快解决茶籽油中苯并(a)芘超标问题,湖南省质监部门成立专家组对茶籽油生产各工艺环节进行调研。
经过两个月的反复研究试验,专家组找到了降低茶籽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有效工艺。
5月中旬,在湖南省质监局的帮助下,金浩公司采用了新工艺,在此之后生产的茶籽油连续三个月抽样检查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8月25日,国家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南)对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8月份生产的茶籽油进行抽检,样品全部合格。
这份合格的检验报告距2月14日该公司被江苏省产品监督检验院检出茶籽油产品苯并(a)芘含量超标过去了整整198天。
日前,湖南省质监局负责人表示,质监部门将加大监管力度,督促企业强化原材料采购验证、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增加对茶籽油等食用植物油抽样检验的频次和覆盖面,确保人民群众用上安全可靠的食用油。
就湖南省质监局自认为金浩茶油作出努力时,一场公共信息危机不期而至。
8月中上旬,网上论坛、微博开始流传金浩致癌消息。
8月20日,金浩集团网站发表声明《关于谣传“金浩茶油被查出含有致癌物超标6倍”的郑重声明》。
8月21日,金浩网站转发《湖南日报》刊发的质量检验公告,该公告为8月23日湖南省质监局在《湖南日报》刊发的2010年第14号《合格产品名单》,名单中包括23家企业33款茶油产品,其中有金浩公司4款茶油产品在列。
8月29日《新世纪》刊登《湖南金浩等茶油致癌物超标政府与企业秘密召回》一文,人民网转载,从而全面引爆了这次信息危机,9月1日起传统媒体和网络关于金浩茶油消息铺天盖地。
9月9日14时在百度网输入“茶油致癌质监”三个关键词,显示相关网页约244000篇。
这次公共信息危机影响之大,从8月31日到9日媒体使用的标题,我们或许能窥其一面。
《金浩茶油致癌调查:质监局网三天就删结果》(8月31日《21世纪经济报道》),《湖南质监局高层:秘密召回可致癌油为维护稳定》(9月1日《新快报》),《“瞒报维稳”不是地方官的遮羞布》(9月1日《新快报》),《不公开是为维稳”再次证明维稳是个筐》(9月1日《现代快报》),《金浩茶油召回程序不合法不规范》(9月1日《济南时报》),《苯并芘,又一个三聚氰胺隆重诞生?》(9月1日《生活新报》),《“茶油维稳”何其荒诞》(9月1日《华西都市报》),《湖南质监局与金浩互相推卸秘密召回问题油责任》(9月3日《南方都市报》),《金浩茶油暴露质量监管死循环》(9月3日《南方都市报》),《致癌“毒油”金浩茶油招了,质监却想瞒天过海》(9月3日《今日早报》),《湖南质监局隐瞒信息达半年之久》(9月3日《新世纪》),《金浩茶油和湖南质监局对改进时间表述不一致》(9月4日《新京报》),《问题茶油:质监局隐瞒达半年近9吨流向不明》(9月4《中国经营报》),《金浩公司隐瞒质量问题半年曾与质监局携手辟谣》(9月5日《城市晚报》),《湖南质监局回应金浩茶油秘密召回质疑》(9月8日《中国青年报》),《湖南质监称无权公开问题茶油》(9月8日《东方早报》),《湖南质监局称审批采访系误会》(9月9日《新京报》),《湖南质监局称曾向质检总局汇报金浩茶油问题》(9月9日《京华时报》)。
湖南省质监局和媒体的声音谁强谁弱泾渭分明。
尽管湖南省质监局为茶油做了工作,但所有的努力在媒体的轰炸下销声匿迹。
在做了大量工作后,为何出现社会、媒体不仅不买账甚至遭受攻击的情况?如何演变成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所言的“一起看似简单的产品质量“个案”,演化成一场公众信任危机”?撇开监管本身不言,在这起事件中,我们公共信息危机管理综合能力不足已经成为明显的漏洞。
公共信息危机的特征现在社会是高信息化社会,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呈现快速、海量、无疆界等特性,不仅透明度高、传递速度快、传播途径多,而且持续时间长,产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惊人。
新媒体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规则。
在当前网络的公信力和规则尚未建立起来时,新媒体的信息来源和品质如同脱缰野马,又常常难以控制。
新媒体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平,也让这个世界更难摆平。
近年来,由新媒体生发的危机通常呈现如下特征。
一是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发酵效应。
当前,传统媒体依然在民众心目中保持一定的可信度,网络媒体具有聚变性,公共信息危机经常是在两者的共同作用和转移下产生发酵效应。
当网络媒体出现苗头后,传统媒体给予报道,接着网络媒体又通过开放评论、事件追踪、转贴转载、历史搜索、相关链接等手段,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将事件传播。
随后传统媒体再跟进报道,深度挖掘、专题报道、专家评论,进一步放大事件。
这次湖南金浩茶油事件,就是报纸、电视、电台、期刊捕获到网络信息后进行了报道,然后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将事件不断推向了高潮。
二是关键要素的极限放大。
公共信息危机被开始扩大常常不是整个事件本身,而是事件中某一个环节甚至一句话触动了媒体或公众的敏感神经。
在湖南金浩茶油事件中,对湖南省质监局的一开始负面报道集中在报道中的提及的“秘密召回”和其中的一句话:“湖南省质监局一位高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粮油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不公开问题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而这些恰好触及到当今社会和媒体非常敏感的公共知情权和对维稳的辩论。
今天公共信息危机中已经产生了一些高压线、禁区,例如民族情绪、公共权力,应小心避让。
三是情绪化宣泄的走向。
危机的发酵效应一旦产生,在网络上经常演变成情绪化的宣泄,表现为非约束性、非理性和游戏性,其中也不乏一些“意见领袖”发挥主导作用,一些人表现欲望的唤起,甚至少数人和团队或阴谋或阳谋地施放冷枪。
此时,话题呈发散性,媒体环境如同一个集市嘈杂一片,谣言四起,丑美不分,人身攻击,标题党盛行,谁彪悍谁得到掌声就多,局面越来越恶化,难以控制,任何解释说明都使事情变得越抹越黑,危机主体陷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湖南金浩茶油事件同样如此,截止到9月9日晚,在新浪网中参与评论的网友达3万多人,各种非理性的言论充斥其中。
公共信息危机处置不足表现公共信息危机影响到政府机关的公信力,造成巨大的杀伤力,和新媒体的特征密不可分,也和处置不当有关。
目前,在处置公共信息危机上,政府机关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应对新媒体心理准备不足。
有的有抵触心理,不愿正视新媒体,一味地指责,在心理上把新媒体放在对立面来看待。
有的有轻视心理,没有重视新媒体的重要性,低估了公共信息危机的潜在威协,即使遭遇公共信息危机,也认为只不过是蚂蚁绊倒的大象。
也有的有鸵鸟心理,一味躲避媒体,不愿与媒体正面交流,遇到问题绕着走,对问题藏着挟着。
媒体报道湖南省质监局设置采访障碍,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对公共信息危机敏感性不够。
一些公共信息危机最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常常和相关部门与人员嗅觉不灵敏有关,和危机主体对危机苗头的危害性预测不足有关。
面对新媒体的浪潮,一些部门和人员既平时不关注社会新闻、社会心理的走向,又不能建立和媒体有效沟通途径。
遇到问题既不关注事态动向,反迟缓,又不能快速反应,还是按部就班,按经验办事。
从8月中旬到8月底,公共信息危机从酝酿到爆发有整整半个月的时间,但湖南省质监局并未有任何反应。
三是缺乏系统组织。
在危机管理中,一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和专门的队伍,另一方面不能有效地组织对危机的预警,缺乏有效的反馈系统和处理机制,缺乏整体的处理方案和应急预案。
从9月初到9月中旬,外界不仅没有看到湖南省质监局做出有利的处置行动扭转局面,而且不断出错,不断给媒体制造新的新闻热点。
四是应急处置措施不当。
当公共信息危机来临时,“失浯”、话语平庸、对抗、推脱责任等是致命的,语言不当、在不适宜的地方说不适宜的话只会授媒体以把柄,慌不择路、四处找人、到处堵漏、删贴很难解决问题。
事件后期,媒体报道湖南省质监局称曾向质检总局汇报金浩茶油问题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这种慌乱地推卸责任说法只能将事态进一步扩大。
公共信息危机的预防公共信息危机事件是现代组织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危机管理日益被提到相关当事主体的议事日程上来,然而相关当事主体往往比较重视事件发生后的灭火和自救,而忽视防患于未然。
不良信息一旦发布出去、传播开来,要想挽回影响,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因此,未雨绸缪,培养危机意识,建立稳定正常、沟通顺畅的信息通路,构筑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才能将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才可能在危机来临时,临危不乱,从容应对,找到危机的化解之道,合理规避公共信息危机。
一、培养危机意识和能力构建。
危机意识首先要在领导层培养。
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公共信息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这不仅事关维护机关正常秩序、运行节奏和公信力,而且是危机主体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只有成功管理危机,化危机为转机,才能让危机主体走出困境。
要加强领导干部公共信息危机管理知识培训,使之掌握危机管理的基本规律,擅于处理公共信息危机。
其次是全员危机意识的树立。
8月29日《新世纪》报道:“据了解,7月2日,湖南省质监局组织金浩公司代表及相关专家等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讨论解决植物油产品苯并芘超标问题。
当时会上有人提出,要防止事件经由媒体公开。
”而9月2日《东方早报》报道:“8月21日,湖南省质监局发布公告称‘抽检合格’。
但该局内部多位人士证实,早在今年3月便查出了问题,部分茶油秘密下架。
”从防止事件公开到多位人士证实,来自内部人员的有意识地反戈或无意识地泄露机密,经常将事态迅速推向恶化。
危机主体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在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中,全员的齐心合力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必须在危机事发前,对全员性灌输危机管理意识。
二、构建常态下的信息通路。
政府机关并不缺乏新闻主管部门和新闻工作人员,但目前大多忙于发布新闻通稿、接待媒体采访等繁琐的事务工作上,而缺乏良好的公关策划能力、危机反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缺乏对危机主体自身的预判能力、对全局把握能力和对外界洞察能力。
当危机来临时,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就出现封口费这样的危险公关。
作为对危机具备预警功能的新闻主管部门和人员,应是对媒体十分精通的部门和对媒体圈十分了解的公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