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__《燕歌行_》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2
高适《燕歌行》课件目录CATALOGUE•引言•诗歌内容赏析•艺术特色探讨•文化内涵与价值观解读•跨时代意义及现代启示•课堂互动环节01 CATALOGUE引言诗人高适简介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等五位开过功臣而建。
《燕歌行》创作背景《燕歌行》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
此诗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
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
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此诗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思想感情也更加丰富深刻。
同时,语言质朴流畅,音韵铿锵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名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褒奖宠赏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
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
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02CATALOGUE诗歌内容赏析全文概述与结构分析全诗共28句,以七言歌行体写成,分为四段,每段各有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