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73.00 KB
- 文档页数:32
贵州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我校的素质教育,构建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按照《贵州大学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要求,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大学生素质拓展按内容分类进行学分量化,与第一课堂学分共同构筑我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作为学生评优评奖、求学深造、就业推荐的重要标准。
第三条凡我校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的素质拓展记录将装入学生档案。
第四条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20分);第二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20分);第三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20分);第四类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15分);第五类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15分);第六类技能培训及其它(10分)。
以上六类总分100分,修满60分即可向贵州大学素质拓展中心申请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颁发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同时学生可自主申请由贵州大学素质拓展中心颁发的素质拓展等级证书(70分以上为良好级、80分以上为优秀级、90分以上为特忧级)第五条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单位:贵州大学素质拓展中心办公室、各学院素质拓展办公室。
第六条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证程序见《贵州大学素质拓展工作流程》。
第二章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第七条《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栏,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及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
一、参加党校、团校培训成绩合格(2分/次),“优秀学员”(2分/次);二、参加各类思想政治、意识形态、道德修养主题教育活动获得表彰的(最高分5分;1分/次);三、参加团组织生活(最高分15分;0.2分/次);四、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并积极向党组织做思想汇报(最高分3分;0.5分/次);五、个人获得党内、团内的表彰(院级2分/次,校级3分/次,省级5分/次,国家级8分/次)六、有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的行为并受到一定企业、事业单位、党团组织等表彰(3分/次)七、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类得分超过20分按20分计算。
高适《燕歌行》课件目录CATALOGUE•引言•诗歌内容赏析•艺术特色探讨•文化内涵与价值观解读•跨时代意义及现代启示•课堂互动环节01 CATALOGUE引言诗人高适简介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等五位开过功臣而建。
《燕歌行》创作背景《燕歌行》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
此诗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
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
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此诗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思想感情也更加丰富深刻。
同时,语言质朴流畅,音韵铿锵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名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褒奖宠赏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
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
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
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02CATALOGUE诗歌内容赏析全文概述与结构分析全诗共28句,以七言歌行体写成,分为四段,每段各有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