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资料标准化
- 格式:doc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3
一、测井资料标准化潜北东区测井资料存在年代跨度大、测井仪器型号多、刻度标准不统一、操作方式不一致等问题。
为了消除不同时间、不同仪器所测量的测井资料之间存在的系统误差,需要对工区内所有测井资料进行标准化,确保利用测井资料对储集层进行精细描述时,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合理。
在项目研究中,对所研究工区的测井资料做了单井测井资料归一化和全油田测井数据标准化工作。
一)自然伽玛曲线的归一化老测井系列的自然伽马曲线以“千脉冲/分”为单位,新测井系列自然伽马曲线单位为API ,两者单位不同,数值差别较大。
由于自然伽马曲线在测井分层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使两者统一,需对新老伽马曲线进行归一化处理。
对自然伽马曲线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minmax min 1GR GR GR GR GR --= 式中GR 1表示归一化处理后的自然伽马值,GR 为自然伽马测井值,GRmax 为处理井段自然伽马测井最大值,GRmin 为处理井段伽马测井最小值。
经归一化处理后的自然伽马数值在0-1之间,没有量纲,这样就消除了新老测井资料不同量纲的影响,便于指定统一的分层标准。
二)声波、密度测井曲线的标准化1、测井曲线标准化的地质基础就一个油田而言,属于同一层系的砂岩体或其它岩性,一般都具有相同的沉积环境和近似的参数分布特征。
测井资料标准化实质正是利用这一特性,认为测井数据具有自身相似的分布规律,从而建立该研究区块各类测井数据的油田标准分布模式。
然后运用相关分析技术,对油田各井的测井数据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校正刻度的不精确性,达到全油田范围内的测井数据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排除非地质因素的影响,保证计算储层地质参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标准层的选择通常,标准层选择在区域上分布稳定、物性相近或有规律地变化、且有一定厚度的岩层,如泥岩、膏泥岩或孔隙度分布稳定的砂岩均可。
研究工区内标准层选择各小层归一化后自然伽马数值大于0.8的泥岩层。
3、标准化方法直方图法对同一个油田而言,属于同一个砂岩体的地层都具有同样的沉积环境和近似的参数变化范围,在油田范围内标准层某一测井响应是稳定的,其直方图的峰值基本不变。
测井资料标準化测井曲线标準化工作是为测井解释储集层引数,进行油藏描述的前期準备工作。
在本专案中,测井曲线均来自纸质图纸直接数字化而来。
而之前并没有进行过任何资料处理工作,同时不同时期测测井工作是通过不同仪器测进行的,这样很难保其标準刻度器和操作方法是想同的,故各井测井资料间必然存在以刻度因素为住的误差。
为了使测井资料能客观地反映储层的“四性”关係,保证解释结果的可靠性,在进一步研究各测井解释引数之前,需要对测井资料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查与校正。
预处理的内容有很多,如环境校正,深度校正、系统校正等。
从实际情况出发,本项研究对测井资料进行了必要的环境校正、深度校正(深度对齐),同时,对测井资料的一致性进行了检验与统一。
测井环境如井径、泥浆密度与矿化度、泥饼、井壁粗糙度、泥浆侵入带、递呈温度与压力、围巖以及一起外径、间隙等等非地质因素,不可避免地要对各种测井曲线发生不同程度影响;特别是在井眼及泥浆质量不好的等情况下,这些飞地层因素的影响回事测井曲线发生严重的歪曲,知识直接用这些测井曲线难以取得较好的测井解释与资料处理效果。
测井曲线环境校正之前,进行的测井曲线环境分析与评估工作。
由于测井环境对不同系列的测井曲线影响的原理与影响程度均不同,因此在测井环境的分析中,需要根据不同型别的曲线分别进行分析和校正工作。
说明:测井曲线的环境校正工作通常都在测井现场,根据实时资料进行的。
由于本专案进行的时间与测井时间间隔较久,详细实时资料没有记录,仅能根据测井图纸图头资讯表中的资料进行参考性的环境校正。
电阻率曲线由于泥浆电阻率rm不同于地层电阻率rt,故所测得视电阻率曲线必然要受到泥浆电阻率的影响。
井径大小反映了井下仪器周围泥浆厚度变化,故井径影响实质上反映了泥浆电阻率的影响,因此,将泥浆与井径影响放在一起研究。
一般来说,井眼径向几何因子很小,只有当泥浆电阻率rm很低(盐水泥浆)或者井径d很大时,才进行校正。
老君庙油田钻井泥浆性质大多为水基,泥浆平均密度为(-)g,平均为1.7 g在温度18℃条件下泥浆电阻率为(-)ωm平均为4.73ωm。
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方法及应用实践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处理、物性加工、孔隙参数计算、层位识别、曲线校正等。
基本处理主要包括去噪与滤波、异常点处理等,其中,去噪与滤波涉及到滤波器的设计;异常点处理主要利用统计学方法,针对三角函数曲线计算残差,并剔除残差超出预定范围的数据点。
物性加工包括横断面加工、深度改正等,其中,横断面加工应利用合适的横断面加工算法,优化横断面数据曲线;深度改正则采用时空曲线拟合法,改正深度偏差。
孔隙参数计算主要采用横向孔隙参数计算法,利用井实际观测的横断面数据计算对应的横向孔隙参数;层位识别则主要通过GEOL数据处理软件等衍生曲线,如项层曲线识别层位;曲线校正则利用相关软件,拟合、校正井曲线曲线。
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方法及应用实践,不仅能够提高测井数据的准确性,而且有利于更加清晰准确地识别地层构造,对于绝缘油层的立体研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方法及应用实践作者:雷磊王晨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20年第32期摘要测井资料标准化可以消除或抑制测井资料中的各种误差,实现油田范围内测井资料的统一刻度,进而提高地质研究的精确度。
本文主要分析了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方法及应用实践,以供参考。
关键词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方法;应用1 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方法1.1 直方图法理论依据为,在研究区域内,标准层某一测井响应特征基本无变化,对应的直方图峰值或频率分布亦如此。
测井资料经环境校正后,首先确定研究区内关键井的标准层,然后做出该层某一测井曲线的直方图,以此为标准化的刻度标准。
分析每口井标准层测井数据的分布特征,依次与标准图进行比较。
若两者相关性好,表明该井的测井数据正确,无须校正。
重合效果差,则该井测井数据测量时可能存在刻度误差,需计算由此误差造成的数值偏差,峰值差值即校正量。
最后,在原始值基础加减该值完成标准化。
目前该方法常与交会图法结合使用,标准化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1.2 均值-方差法以两组环境校正后的数据为例,设关键井中标准层某一曲线的正确测井数据为:X1,X2…XN。
待处理井中标准层中相同曲线的测井值为:Y1,Y2…YN。
两组数据均服从某种分布(如正态分布),效果更好。
假设Y 系列数据的正确值为Z系列,即Z1,Z2…ZN,兩者为线性关系,以Z=aY+b表示。
当X 和Z 的均值及方差相同时,求得系数a和b。
当两者均值一样E(X)=E(Z),方差相同E(X)=E(Z)(X)=V(Z)时,根据数理统计原理,有:E(Z)=aE(Y)+b=E(X); ;V(Z)=a2V(Y)=V(X)由上式得:其中,X 和Y 系列的均值及方差均可求得,带入线性公式便可对全井标准化处理。
该法需区域内存在较理想的标准层,且关键井中该层数值误差小。
若测井值无法达到要求的质量,可假定该层的理论物理值为平均值,方差取经验值。
1.3 交会图法常用于标准化有M-N 和中子- 密度交会图。
测井标准化:方法和准则曲线标准化识别和消除测井数据中的系统误差,得到可靠的结果用于储层评价及解决困难的对比和地震模拟问题,这对任何涉及成批计算机处理的工作特别关键。
标准化方程是一个包含4个变量的函数,两个变量对每口井定义,而另两个变量与区域地质有关。
井间比较应用直方图、交会图、深度图和统计测量值。
在设计标准化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岩石类型、研究区域的压实模式、井眼不规则情况、曲线类型和地层层位。
统计标准化:统计标准化在测井数值的标准化中应用曲线数据的统计度量方法,例如一条测井曲线可以经过调整使所有井中的对比井段有相同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
另一个统计方法是调整曲线使每口井的一个对比井段的第10个百分位数值和第90个百分位数值相同。
统计标准化基于一种假设:在研究区域,相同的岩石以相同的百分比存在。
实际的困难包括:岩石的压实程度有变化,某些井中未完全钻穿地层,井段缺失。
直方图:在一个对比井段,所有井的全部数据组合在一个大综合直方图中。
根据统计的"正态分布"分析该综合直方图,产生一个包络,其中各口井的平均值必须相符。
例如,包络可能包括正态曲线下75%的面积。
该包络的范围被认为是井间实际地质变化的度量,假如单井的平均值不落在包络内,就调整数据使之落入包络内。
对于单井的数据分散,可应用计算的标准偏差进行类似调整。
标准井:检查有代表性的井,选一口井作为特定曲线的标准井,作为处理程序的一部分,对所有其它曲线进行检查。
总之,一口好的标准井,其数值和许多其它井的数值相同,而且井径等于钻头直径。
然后将每口井的数据和标准井作比较,如果有合适的软件,可同时进行直方图、交会图和深度图的比较,调节基本标准化方程的变量直到与标准井相符。
应用岩石物理学的判断能力来解释和校正异常井。
标准井法适用于井距小或井间地质变化小的情况。
邻近比较:在区域内地质学家指定若干井群,一个井群可能比其它井群钻穿地层深得多,而且压实程度不同。
2017年08月测井资料标准化研究与应用叶聪聪(中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分公司,河南郑州450006)摘要:不同时期测井工作是通过不同仪器进行测量的,这样很难保证其标准刻度和操作方法是相同的,因此,各测井曲线的数据之间必然存在着以刻度因素为主的误差。
为了使测井资料能够客观的反映储层的“四性关系”,保证解释结果的可靠性,在进一步研究各测井解释参数之前,需要对测井数据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查与校正,即测井资料标准化。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层;储层评价在利用测井资料进行油藏描述、储层表征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对测井资料进行标准化,使测井曲线在研究工区内有统一的刻度。
正确的标准化处理可以提高多井资料的可对比性,使解释精度明显提高。
通过质量控制及标准化处理后的测井曲线,一方面消除了各井测井曲线的不一致性,使其能用同一解释模式和标准进行有效解释;另一方面,解释的各项成果参数更符合地层的实际情况,给区域性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保证。
前人对测井曲线标准化基本方法已经做了一些研究。
本文概括了测井资料标准化一般采用的方法并举出实例说明标准化的应用及意义。
1方法目前在多井评价以及油藏描述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二维直方图法、多维直方图法、频率交绘图法,均值一方差法、趋势面分析法、三孔隙度(密度测井,补偿中子,声波时差)交绘图法、变异函数分析法等。
方法众多,各有利弊,但必须优选出对研究工区最适用的方法组合。
2步骤标准层法测井资料标准化的步骤一般为:(1)选择全区比较稳定的砂岩、泥岩或者页岩层作为标准层;(2)提取所有井标准层的测井特征值(如平均值);(3)每个构造带上各选择一口井眼条件好、地质资料、录井资料齐全的井,该井做为各构造带上的标准井(关键井);(4)用实际井标准层的测井特征值减去关键井标准层的测井特征值就得到该实际井的标准化校正值;(5)根据每一口井的标准化校正值对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化校正。
3标准层位的选取测井标准化用的标志层要求岩性、孔隙度和含流体性质基本一致,区内分布稳定、广泛,如果无法准确判定所含流体性质,则要求孔隙度很低,即使岩石含不同的流体,也不会给测井值带来明显变化。
一、测井资料标准化
潜北东区测井资料存在年代跨度大、测井仪器型号多、刻度标准不统一、操作方式不一致等问题。
为了消除不同时间、不同仪器所测量的测井资料之间存在的系统误差,需要对工区内所有测井资料进行标准化,确保利用测井资料对储集层进行精细描述时,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合理。
在项目研究中,对所研究工区的测井资料做了单井测井资料归一化与全油田测井数据标准化工作。
一)自然伽玛曲线的归一化
老测井系列的自然伽马曲线以“千脉冲/分”为单位,新测井系列自然伽马曲线单位为API,两者单位不同,数值差别较大。
由于自然伽马曲线在测井分层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使两者统一,需对新老伽马曲线进行归一化处理。
对自然伽马曲线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
min
max min 1GR GR GR GR GR --= 式中GR 1表示归一化处理后的自然伽马值,GR 为自然伽马测井值,GRmax 为处
理井段自然伽马测井最大值,GRmin 为处理井段伽马测井最小值。
经归一化处理后的自然伽马数值在0-1之间,没有量纲,这样就消除了新老测井资料不同量纲的影响,便于指定统一的分层标准。
二)声波、密度测井曲线的标准化
1、测井曲线标准化的地质基础
就一个油田而言,属于同一层系的砂岩体或其它岩性,一般都具有相同的沉积环境与近似的参数分布特征。
测井资料标准化实质正就是利用这一特性,认为测井数据具有自身相似的分布规律,从而建立该研究区块各类测井数据的油田标准分布模式。
然后运用相关分析技术,对油田各井的测井数据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校正刻度的不精确性,达到全油田范围内的测井数据标准化,只有这样才能排除非地质因素的影响,保证计算储层地质参数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标准层的选择
通常,标准层选择在区域上分布稳定、物性相近或有规律地变化、且有一定厚度的岩层,如泥岩、膏泥岩或孔隙度分布稳定的砂岩均可。
研究工区内标准层选择各小层归一化后自然伽马数值大于0、8的泥岩层。
3、标准化方法
直方图法
对同一个油田而言,属于同一个砂岩体的地层都具有同样的沉积环境与近似的参数变化范围,在油田范围内标准层某一测井响应就是稳定的,其直方图的峰值基本不变。
研究工区的目的层就是潜四段,以在工区中稳定分布的Eq42油组底部泥岩为标准层,采用直方图法统计了潜北东区包括王东、王西、黄场、张港等油田共300多口井的标准层声波、密度测井数值的分布范围,建立了标准层的测井分布模式。
在此基础上对工区内所有井声波时差与密度测井资料进行加法校正,图1、图2就是工区内标准层标准化前、后声波时差、密度统计图,如图所示,标准化后标准层声波时差、密度分布更为集中。
图3为单井标准化前、后标准层声波时差分布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瞧出,标准化后单井标准层声波时差峰值均为225μs/m、密度值为2、6g/cm3。
标准化前标准化后
图1 标准化前、后标准层声波时差分布对比图
标准化前标准化后
标准化前标准化后
图2 标准化前、后标准层密度测井值分布对比图
标准化前
标准化后
图3 单井标准化前、后标准层声波时差分布对比图
标准化前标准化后
图3 单井标准化前、后标准层密度分布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