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政治第一课第一框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1
八年级上册教材参考答案(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框我与社会教材第2~3页(1)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提示:(1)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教材第3~4页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提示:结合自身实际回答即可。
例如,我在暑假里去了首都北京,登上了八达岭长城,观看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还游览了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等名胜古迹,这让我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教材第5页(1)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身份?(2)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如未曾谋面的亲戚、爸爸的同事、同学的父母、学校的校工,你分别应该怎样介绍?提示:(1)因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份。
例如,我们是父母的子女;我们是老师的学生、同学的同学;在小区里,我们是业主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决定了我们的不同身份。
(2)结合自身实际说明即可。
例如,未曾谋面的亲戚:叔叔(或者阿姨等)您好,我是您的侄子(或者外甥等)小轩,欢迎您到我们家做客,我经常听爸爸说起你们小时候的趣事。
同学的父母:叔叔(或者阿姨)您好,我是您儿子(女儿)的同学小轩,我们在学校里是很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和玩耍。
教材第6页(1)在社会中,我们会与父母、同学、老师、公交车司机、银行职员等很多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定位自己,试着绘制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图。
(2)这些人通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联系?(3)他们的存在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结合你绘制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生活经验,说说你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示:(1)略。
(2)答案具有开放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
初二思想品德师生共用导学案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理解我国的权利保障机制,如何正确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增强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学习重点:国家的性质,法律确认、保障公民的权利。
学习难点:人民和公民的区别,法律保障。
学习过程:一、预习指导:1、阅读P4页,回答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在我国现阶段,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包括哪些人?2、阅读P5页,归纳出公民权利的含义。
由于宪法规定公民的权利,是公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_______________权利。
3、阅读P6页插图及对话,回答(1)人民与公民是一回事吗?(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能否享有公民权利?4、阅读P7页,回答法律保障公民的权利,我国通过建立以____________为核心,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立法保障的含义是什么?司法保障的含义是什么?5、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二、共同探究:1、小寒的父母嫌她是个女孩儿,出生不久就将她遗弃街头。
一位好心的老奶奶把她抱回家抚养,生活很清苦。
小寒6岁时,因没有正式户口不能就近报名入学。
请回答: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2、六名女中学生因参加学校文艺汇演,到商场选购化妆品。
柜台负责人傅某怀疑学生偷拿化妆品,不顾学生的再三表白,将学生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结果未能找到“赃物”。
请回答:(1)傅某把六名学生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2)六名学生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四、课后小结、反思: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你有哪些收获?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新问题?请记录温馨提示: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必须弄懂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给自己打个分吧!初二思想品德师生共用导学案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第二框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了解我国公民的权利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性,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
《我知我家》一、单项选择题1.小林今年九岁了,三岁时妈妈因病去世了,他和爸爸相依为命。
后来,爸爸认识了小陈,还和她结了婚。
现在他又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又有了一个疼爱他的妈妈。
小林和父亲、继母组成的家庭是 (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主干家庭 D.单亲家庭2.亲人和亲情是家庭最主要的特点,那么家庭是由组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 )①婚姻关系②朋友关系③血缘关系④邻里关系⑤收养关系⑥同学关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⑥3.下列关于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家是商品交流地 B.家是住所C.家是人群集合体 D.家里有亲人,家里有亲情4.中国古代就十分讲究家事、家风,为此,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规,虽然家规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人的成长,但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 ( )A.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可以促进个人的不断进步B.家庭经济条件好,才会有更好的发展C.门当户对,可以有同家庭出身相匹配的朋友群D.家中有亲情,我们才能健康成长5.“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妈妈,爱是不吵架,常常陪我玩耍……让爱天天住我家……不分日夜秋冬春夏,全心全意爱我们的家。
让爱天天住我家,充满快乐,拥有平安,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歌曲《让爱住我家》道出了家庭中最重要的是 ( )A.成员间的血缘关系 B.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C.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 D.父母的地位和收入二、问答题中学生小丽父母单位效益不好,下岗后靠打短工维持生活并供小丽上学。
小丽为此感到十分自卑,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她非常羡慕别人拥有高素质的父母和良好的家庭条件。
如果你是小丽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帮助她呢?参考答案:一、1.B[提示:此题考查我们对家庭结构不同类型的判断,回答此题我们必须掌握主要家庭结构类型的特点,主干家庭是指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及第三代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是指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一起生活;联合家庭是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者已婚同辈联合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指的是由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框我与社会1.知识目标:初步形成交往与沟通的能力,从而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2.能力目标: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进热爱社会的情感,更好地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情景剧:小明的一天。
分析:通过小明一天的活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小明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就学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
知识点1 感受社会生活一、丰富的社会生活活动一:图片欣赏(展示图片)1.这几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内容?提示:第一幅是参观工厂;第二幅是参加农村劳动;第三幅是听法制讲座;第四幅是集体活动。
2.这些活动给你什么感受?提示: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3.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我们参与过的社会生活?提示:到敬老院参加义工活动;到景区旅游;为社区发展提建议等。
4.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提示: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知识点2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活动二:社会关系网(展示图片)1.分析:你对这个网络是如何理解的?提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展示图片)识别几种社会关系:提示:同学关系。
提示:师生关系。
提示:母子(女)关系。
提示:消费关系。
3.分析:四幅图片及社会关系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提示:我们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对社会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人深思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看法。
但他们在分析问题时,可能过于片面,不能全面地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进行引导和强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2.培养学生对社会的热爱,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3.准备教学PPT,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图片,内容包括个人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场景,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提问:案例中的主人公在社会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他(她)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哪些表现?个人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社会如何影响个人?让学生结合案例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框我与社会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认识社会生活,了解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知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初步感受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增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置多种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主动认识社会,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增强积极融入社会的情感。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本册教材的起始课,从什么是社会说起,而本册教材的学习主题就是社会,所以本课时可以说是学生对社会的最初认识,是全册教材的起点。
上好这一课对激发学生学习本册教材的兴趣至关重要。
学习重点:感受社会生活,认识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难点:增强关注社区发展并献计献策,关心国家发展的意识。
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活动激趣法、合作探究法等。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课型:新授课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借助课本“运用你的经验”中的四种情境,请同学们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学生发言后小结: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很多,如与不同的人交流,参加志愿活动,看电视,走进商场、走进农村、走进博物馆、科技馆等。
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趣味横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富的社会生活。
二、新课学习目题一:感受社会生活环节一自学感悟请同学自读课本P3—4,完成以下任务:1、人的身份是在_____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_____中,我们具有不同的___。
2、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_____。
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3、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对社会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___。
我们会更加关注_____,并为之_____,会更加关注_____,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一、内容简介作为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对社会生活的理性阐释,具有统领全册教材的地位。
基于对社会生活由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认识和思考,本单元为后续各单元关于社会规则、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的探讨提供了逻辑起点和认识依据。
本单元以“走进社会生活”为主题,有价值导向和行为指向的考虑,意在明确走进、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是中学生成长为负责任公民的必经之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将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社会因人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活动而产生和存在,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而社会是个人的成长课堂,是人由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变为社会人的必要条件。
基于这种理性认识,引导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人生价值。
同时,互联网开创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络社会的公民。
为了更好地引领初中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本单元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网络怎样从日常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创络在丰富日常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问题,如不良信息诱惑、沉迷网络、网络安全等,进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做守法、理性、负责的信息化时代的公民。
二、主要观点社会生活绚丽多彩,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青少年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期望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并由此获得相应的身份。
个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社会是中学生的成长课堂,青少年应该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亲社会行为,努力在关心、融入、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为人类的文化传播和科技创络安全、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
青少年学生要充分感受网络技术的发展,树立科学信念、科学精神,同时应该在网络生活中把握自我,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做网络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