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从军的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3.72 KB
- 文档页数:1
本次教学的主题是《木兰从军》,是一篇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阅读《木兰从军》,学习木兰情真意切、勇猛果敢的品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读通《木兰从军》,理解文章大意;复述、表演或绘画出故事情节,体验文学作品情感;初步认识传统文化,了解男女之别、男女平等的观念。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读音、词语、句子,提高语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模仿表演、绘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看美术作品了解木兰形象塑造的多种表达方式,了解画家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用心感受课文情感,坚定爱国爱家的情感,培养正义感、勇气和斗志,树立信心、勇气、毅力的美好品质。
2.教学内容1)课文《木兰从军》。
2)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创设情境、模仿表演、绘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木兰形象塑造的多种表达方式,了解画家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3.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通过讲故事、看绘本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木兰从军》的故事大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教学1.教师朗读、学生跟读。
2.情感体验。
建议在丰富的语境中深化学生对文化艺术知识的理解,推荐相关诗词、歌曲、绘本等扩展阅读。
3)学生表演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选段落,进行朗读、表演,并展开小组间的比赛。
通过表演活动,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细节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自我的欲望。
表演中还可以加入小游戏等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4)绘画作品学生看美术作品了解木兰形象塑造的多种表达方式,了解画家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鼓励学生以创造性的方式表达对木兰的热爱,让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5)总结反思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得到的启发和学习成果,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沉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木兰从军》的课堂教学反思一三月,当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当轻柔的和风抚过我们的脸庞时,包河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在合肥市六十五中学拉开了序幕。
我,合肥市义城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的年轻语文教师,也不甘落后,积极参加了本次的课评。
我,2002年春参加工作,今年刚好有7个年头。
在这期间,我已经参加了几次课堂教学的评比,但今天心里仍是藏着几分紧张和彷徨。
许是随着教龄的不断增长,理论的渐渐提升,再加上多次观看的观摩课或研究课,尤其是加入了我区小语工作室和身边的名师近距离的接触,学习的缘故,发觉要上好一堂课,很不简单。
面对一份教材,我们要反反复复的去读透它,然后选择一条最合适的路,即学生在教师智慧地引领下,快乐的开始课堂之旅。
雀跃、发现、惊喜、困惑与思索都挂在他们的眉宇间,写在他们的眼底下。
风景徐徐展开,孩子们的眼睛越睁越大,越来越亮,渐渐地,他们情不自禁走入风景,成为风景。
不过,这样的课堂需要深厚的积淀,漫长的修炼,对我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我根本做不到。
这次,我执教的是苏教版二下《木兰从军》一课的第一课时。
虽达不到上述的理想课堂,但从上课前后,和课堂的四十分钟内,我收获也不少。
第一、明确课时目标第二、抓住“细节”更容易出彩。
“细节”,在《汉语大词典》释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
教学细节,顾名思义,是在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小处。
曾有名家以“小处不可随便”警示自己,说的就可以理解为是细节之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的细节构成,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与雕琢。
上课前几分钟,我就在讲台前踱来踱去,一张张陌生、稚嫩的面孔,紧盯着我,由于备课时没有考虑到这个细节,我紧张的不知说什么好,只是静静的等待着上课的铃声。
现在想想,没能好好利用这几分钟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喜欢我,喜欢我的课,真是可惜。
课有张有弛的进行着,随着语言文字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而跌宕起伏,我抓住了孩子们的每一个回答,将我的语言和孩子们的语言相互碰撞,一层一层在他们的记忆中涂抹上未曾见过的画面,撩起那颗对人物品质敬仰的心,用声音达以倾泻。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木兰从军》教学反思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也让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
在观看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人物形象上。
故事情节学生已经了解,怎样让学生从文字中体会人物呢?因为故事背景的远久,其实孩子们初读课文时是不理解什么是从军的,所以我觉得课题中的"从军"是个切入口!于是读了课题后,我要求他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时,结果出现了争议。
在引导中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个初步印象。
接着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孩子们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木兰怎么能从得了军的呢?"于是就这样的问题孩子们积极自主的学习了文本,在扣住"紧急""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理应""赫赫战功""心爱"等词一次又一次深入体会后,在痛快的读中表达了对木兰的忠心赞叹。
最后孩子们都发自内心的称木兰为女英雄!12《木兰从军》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
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
在讲解“从军”这个词时,我首先让学生们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结果出现了争议。
在引导他们第一次读了木兰在从军中飒爽的英姿,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向学生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
学生们自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于是就扣住“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等词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
让学生对木兰产生由衷的敬佩。
书后安排了一项想象作业“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所以在教学课文第二段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应征,弟弟年龄又小,够不上当兵,这是家庭的忧。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本文是关于木兰从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我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抓住木兰的话“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找出木兰忧的原因:北方发生战争,朝廷紧急征兵,这是国家的忧;征兵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没到当兵的年龄,这是家的忧。
教学中,我及时运用“模仿表演”,请学生们演演父亲、母亲、弟弟,他们会说些什么?而木兰听了他们的话后,又是怎么回答他们的话的,让孩子深入地揣摩木兰的心理活动,请大家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木兰为什么要“理应分忧”:本来应征入伍是男的事情,但处在特定的情况下,女子也该承担责任,为国为家当仁不让。
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
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学生说的头头是道,也更加钦佩这位女英雄。
这时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这样通过在一系列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
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
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们年级组织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这对后面的教学起了很大的帮助。
课伊始,我问孩子,什么叫“从军”,学生们支支吾吾,显然多这个新名词不能很好的理解,就算有的学生会讲,也是浮于表面,所以,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从军”一词,学生们比第一次的理解渗透了多了。
接着,引导他们读读木兰在从军中的飒爽英姿,这对认识木兰这个人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再向学生介绍了当时女子不能从军的背景。
当然,有学生们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木兰要从军?于是就扣住了“为国为家”“分忧”“焦急万分”等词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
《木兰从军》教后反思
一、此次执教的《木兰从军》使我受益匪浅:
1、压力也是动力。
一次难忘的经历。
上这样的课,压力格外大。
原因:这是我上生字教学。
第一不能上出模式模块,第二学生对拼音掌握不牢。
他们不能自主自学。
2、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学设计我简洁明了,提纲思路虽然也能清晰记下来,但总是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接近现在的公开课甚至作秀课堂。
山穷水尽之时同事的导航引路使我做到心里有数。
两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别定位于:第一课时: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识记本课17个生字。
第二课时: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从目标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主要活动就是朗读课文了,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直至熟读成诵。
这样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但是在第一教学生字教学中模式的形式环节不完整。
二、反思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
1、认读生字期间,由于自己不慎,开火车读后,又开火车给17个生字组了一遍词,浪费学生的时间,真正叫学生练字的时间几乎没有,这一点恰是低年级教学的一处硬伤。
2、课堂上的对小组的评价耗时过多,怎样进行有效甚至高效评价是下来研究的方向。
《木兰从军》教学案例与反思《木兰从军》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案例背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地贯彻着这一理念。
在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木兰从军》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木兰从军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观看《木兰从军》的动画片等,让学生对花木兰有个大概的了解后,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教学设计,组织学生阅读感悟,让语文课堂因此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木兰从军》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
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心驰神往了。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生1:我想知道花木兰为什么要从军呢?生2:我想知道花木兰从军的经历如何呢?生3:我想知道花木兰从军的结果怎样?师:(满怀激情、好奇地)那大家通过预习《木兰从军》,都了解到了些什么呢?(生争先恐后发言,众说纷纭)生1: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
生2:因为北方经常发生战争,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又小,所以花木兰替父从军。
生3:花木兰是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
生4:花木兰征战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
生5:当花木兰换上心爱的`女装后,她的战友都惊讶了!……师:(关切地)那大家在预习中是否遇到过什么问题吗?生1:“北方经常发生战争”,“北方”是哪里啊?我们和谁打仗啊?生2:古时候,“北方”就是指长城的北面。
那里是匈奴,匈奴一直进攻我们中原地区,我们就是和匈奴打仗。
生3:花木兰为什么要女扮男装去从军呢?生4:因为古时候女人是不可以从军的,被发现了要杀头的。
生5:“赫赫战功”是什么意思?生6:“赫赫战功”是指功劳很多!生7:还指功劳很大!师:(兴奋地)说得真好,功劳又大又多,才能说“赫赫战功”。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反思一:木兰从军教学反思《木兰从军》这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
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故事感悟花木兰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第二自然段为一部分,引领学生感受木兰为国为家的英雄形象,第三自然段为一部分,引领学生感受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第四自然段为一部分,引领学生感受木兰文静俊美的英雄形象,从而让学生通过多方面感知花木兰是一位不同平常的女英雄。
课文语言精练,同时也留下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
教学时利用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既能更深入地理解木兰的品质,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的。
进行这个拓展性训练我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文本深入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
这时再让学生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家人的。
这个拓展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第三自然段的一连串动词短语浓缩了木兰南征北战、奋勇杀敌的艰辛,然后继续出填空题让学生做一做:木兰告别了亲人,敌情,敌计,敌将。
让学生填一填,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填合适的动词,从而也能更好理解木兰的英勇善战。
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学生说的头头是道,也更加钦佩这位女英雄。
这时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这样通过在一系列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
最后,通过回顾朗读让学生在整体回顾中对木兰的英雄形象和情感得到升华。
反思二:木兰从军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
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
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们年级组织学生观看了动画片《花木兰》,这对后面的教学起了很大的帮助。
课伊始,我问孩子,什么叫“从军”,学生们支支吾吾,显然多这个新名词不能很好的理解,就算有的学生会讲,也是浮于表面,所以,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木兰从军的句子,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从军”一词,学生们比第一次的理解渗透了多了。
《木兰从军》教案——青年教师精品课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
2、学会12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焦急万分、愁眉不展、无可奈何、依依不舍”生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和机智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文中的“空白”发挥想象,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导入】:1.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通过学课文认识了很多有名的人物,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还记不记得?(著名京剧大师是(梅兰芳);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大禹);回故乡探望母亲的大元帅是(陈毅))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
2.出示图一、二。
一个文静的姑娘怎么变成一个威武的大将军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12课《木兰从军》,了解花木兰的传奇故事。
板书课题3.解题:木兰从军的从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说木兰从军的意思。
4.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呢?【字词】:过渡: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的课文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
看课文动画。
1.自己读课文.2.生字词:要读好课文首先要读好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课文中的生字娃娃已经来到大屏幕上了,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自己读一读。
3.这些词里藏了两个多音字,谁能来做小老师,教一教大家。
老师也想提醒:将士。
燕山:山的名字,在河北省北部,燕读第四声比较常见。
读第一声时用法比较少,一般指地方的名字,国家的名字,还指人的姓。
4.开火车读。
读准字音能让我们把普通话说得更标准。
(去拼音读)生字娃娃还想考考你们,他们摘下了拼音帽子,重新排起了队伍,还认识吗?5.词语:读准了生字,还有一些词语和句子呢,有信心读好吗?“赫赫战功”不是一般的功劳啊,那是很大很大的功劳,读好这个词语。
“女扮男装”是指的男的还是女的?焦急万分:紧急征兵的文书上有老父亲的名字,木兰见了,多么焦急呀!谁来读这个词。
年老多病:再读读这个词语,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读好。
《木兰从军》的教学反思
《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在备课时,考虑到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现在较远,所以我采用了动画片《花木兰》片断导入,意图拉近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读书时,请他们轻轻拿起语文书,摆上正确的读书姿势;回答问题时,提醒他们应当说一句完整的话,并做到声音响亮。
我觉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
在教学第二段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并请他们演一演。
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这么做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情感投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乐,寓教于玩。
教学“渡黄河,过燕山。
”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木兰淡泊名利,学生不理解,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并努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