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道之行也》.ppt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25
24.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比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的“大同"社会。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据《汉书·文艺志》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由汉人戴圣传述,故又称《小戴礼记》,以区别于戴德所传的《大戴礼记》。
2.背景资料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
蜡,读zhà ),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日:“君子何叹?”孔子日:“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2.文章结构3.对话文本(1)课文内容应该如何理解?课文可分三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大道之行也》审美鉴赏
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美
人总是有思想的。
人不仅要安排自己的生活,还要思考人生的意义,确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向往未来美好的生活。
这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想法就是理想。
当一个人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与大多数人的想法统一起来时,就会产生崇高的理想。
孔子就是这样的先驱。
他以“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世”即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为蓝本,经过加工提炼而构想出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没有阶级压迫剥削,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大同”社会。
他为之而东奔西走,游说诸侯,大声疾呼,还勇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两千多年来,他的这一理想与他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一直启迪、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推动社会发展而奉献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