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
- 格式:docx
- 大小:12.75 KB
- 文档页数: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治疗及护理摘要:分析对新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实践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入院治疗的96例患有高胆红血素症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分析两组护理后的黄疸和胆红素指标,以及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
结果: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临床中针对新生儿黄疸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缓解黄疸指数,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几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应该在临床中给予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护理效果一:资料与方法:选自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入院治疗的96例患有高胆红血素症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所有患儿均已经过高胆红素血症确诊,符合蓝光照射条件,体重在2.5kg以上,排除其他生理缺乏,无其他先天性重大疾病,两组患儿家属签属知情同意书。
观察组:男20例,女28例,日龄2-8天,平均5.14±0.84d,体重2.61-4.14kg,平均3.51±0.42kg。
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日龄3-7天,平均4.56±0.77d,体重2.72-4.31kg,平均3.44±0.39kg。
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分析,P>0.05。
二:研究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根据临床症状表现给予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早期干预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药物护理干预。
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药物进行干预,同时科学指导患儿家属对其进行基础护理干预,以此来强化患儿及其家属的治疗依从性。
(2)定期给予患儿抚触护理,在护理过程中需要保证动作轻柔,同时辅以笑容和安慰,给患儿带去安全感。
(3)将保温箱的温度与湿度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中温度保持在30~32℃左右为宜,而光疗室的温度应该保持在20~25℃。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查房ppt课件目 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概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措施•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与控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案例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研究进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概述0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过高,导致皮肤、巩膜和黏膜等黄染的症状。
定义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和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其中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又可分为肝前性、肝细胞性和肝后性。
分类定义与分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溶血性疾病、感染、先天性胆道疾病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典型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等黄染,可能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
诊断标准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其中血清胆红素水平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02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措施0102 03监测黄疸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黄疸的变化,记录黄疸出现和消退的时间、部位和范围。
保持清洁定期给新生儿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保暖措施维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确保新生儿体温稳定。
鼓励母乳喂养,增加喂养次数,促进排便和排尿,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
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补充水分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情况,选择适合新生儿的配方奶,并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
适当给新生儿补充水分,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030201通过抚触和拥抱给予新生儿安全感,缓解焦虑和恐惧。
抚触和拥抱使用柔和的声音和适当的视觉刺激,促进新生儿的感知发展。
声音和视觉刺激鼓励家属多陪伴新生儿,建立亲子关系,提供情感支持。
家属陪伴心理护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与控制03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发症,确保母婴健康。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高胆红素血症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提倡母乳喂养,按需哺乳,避免因饥饿或过度喂养导致黄疸加重。
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避免因寒冷导致溶血加重,诱发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一、概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即新生儿黄疸,由于体内胆红素增高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现象,分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两大类。
【临床表现】生理性黄疸的特点是:大部分足月儿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5~7天最重,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至3~4周,一般情况良好。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是①24h内出现;②黄疸程度重、发展快,血清胆红素>205umol/L(12mg/d1)或每天上升>85/umo1/L(5mg/d1):③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退而复现,并进行性加重: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1.5mg/d1)。
【特殊检查】血常规、血生化、B超、ECT等。
【治疗要点】找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治疗原发病;降低血清胆红素;保护肝脏,控制感染:保证营养,及时纠正缺氧和酸中毒。
二、护理诊断1、活动无耐力与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贫血有关。
2、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三、护理措施1、光照疗法护理2、病情观察(1)观察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每天用黄疸测定仪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判断进展程度。
(2)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前囟和肌张力,判断有无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色泽变化,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4)及时纠正酸中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速度,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进入脑组织。
3、营养支持精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4、用药护理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
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速度。
5、健康教育(1)让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
(2)疑诊为母乳性黄疸暂停喂母乳,已确诊母乳性黄疸可改为间隔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3)红细胞G一6一PD缺陷者,忌食蚕豆及制品,保管患儿衣物时勿放樟脑丸,注意治疗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照顾新生儿和新生儿双胞胎贫血就像在做一个让婴儿健康快乐的任务!这都是为了密切监视这些比利鲁宾级别注意任何昆弟丝的痕迹—我们是婴儿的私人侦探队!我们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当然是母乳喂养!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那个小的像一个职业者一样被绑起来,让他们的填充在常规,和他们在尿布部门做生意。
而当医生规定一些"阳光时间" 进行光疗时,我们全都结束了!但我们不只是闲逛——我们正在检查水合物,数那些湿尿布,注意所有的生命迹象。
在我们送新父母上路之前,我们正确保他们准备好一些定期的报到,并配备了所有的知识,发现任何在家中有麻烦的隐秘迹象。
这都是我们新生儿双胞胎贫血超级英雄团队一天的工作!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婴儿的黄油水平持续上升即使灯光和母乳喂养,我们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医疗工作。
这意味着我们将非常密切地观察这个婴儿,看看他们如何进行额外的治疗,我们也会在那里为父母服务。
让父母知道事情的真相,让他们参与照顾孩子,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还会确保他们知道药物或程序的任何不良后果,我们会在他们处理这种意外情况时给予他们很多支持。
与医疗队合作,与父母公开交谈,是最好地照顾患有黄昏症的婴儿的关键。
在婴儿出院之前,必须让父母接受全面的出院教育。
这需要指导父母了解日照恶化的指标、定期后续预约的重要性、促进母乳喂养的技巧,以及光疗期间和之后在家照顾婴儿的适当方法。
为父母提供资源和支援团体至关重要,这些团体可以在他们继续在家照顾婴儿时提供补充援助和指导。
通过提供彻底的出院教育和持续支持,护士在确保患有高血压的新生儿的福利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在他们离开医院后也是如此。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论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也称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
它是由于新生儿肝脏未完全发育、胆汁分泌不成熟、红细胞分解加速等原因导致的黄疸现象。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新生儿核黄疸和脑损伤,对孩子的健康和成长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因此,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非常重要,本文将就此介绍。
一、护理前准备在护理前,首先要排除有无明显的先天性疾病和遗传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或G6PD缺乏等。
同时要了解孩子的母亲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或输血,这些都可能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此外,还需做好相关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型、血凝、血糖等检查,以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
二、护理常规1.加强观察需要观察孩子的黄疸程度和发展趋势,检查孩子的尿液是不是增多颜色是否变浅,粪便是不是增加了;还要观察孩子的哭声、表情和睡眠情况,以及有无发热、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如果发现孩子的黄疸程度持续上升,则需要及时就医。
2.保证充足营养保证新生儿足够的水分和营养十分重要。
母乳是最好的营养来源,让宝宝充分吸吮母乳可以加快胆红素的排泄,缓解黄疸的症状。
如果母亲无法喂养,可以考虑使用配方奶。
3.保持皮肤清洁保持皮肤清洁,可以预防感染和炎症的发生。
每天给宝宝擦洗身体,注意肚脐的卫生,以及时更换尿布。
在夏季,可让宝宝多曝露于阳光下,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三、护理重点1.光照治疗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照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治疗期间,宝宝需要被裸露在特殊的蓝光下,每天照射12小时左右。
家长要保持注意,避免光照时间过长或过短,以免对宝宝有不良影响。
2.药物治疗如果光照治疗无法效果明显,医生可能会考虑给宝宝口服抗黄疸药物。
然而,治疗前应当了解抗黄疸药物的安全性和副作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四、护理技巧1.保证足够睡眠新生儿是需要大量睡眠的,要保证宝宝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同时,制定合理的喂养计划,避免子夜护理和过分打扰宝宝的休息。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用外周动、静脉换血的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外周动、静脉换血护理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复杂多样,血清胆红素值增高,尤其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使患儿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我院于2005年1月开始采用外周动、静脉换血对重度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治疗,收到很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入选对象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妇产科出生符合换血指征,并经家长签字同意,接受换血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共11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足月儿10例,早产儿1例;换血日龄:0~3 d,3例;4~6 d,7例;7 d,1例;出生体重:2 650~4 000g。
病因:ABO溶血4例,感染4例,围产因素3例,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1例、头颅血肿1例、硬膜外血肿1例。
1.2 换血指征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组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1],给予换血治疗。
1.3 换血方法经桡动脉(或股动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接三通管为排血管道,三通管分别接含肝素溶液(浓度为6.25 U/mL)的注射器,抽血用20 mL的注射器及废血瓶;外周静脉穿刺后接输血管,经恒速输液泵接上血袋作为输血通道。
先经外周静脉输血10 mL后,根据心率、血压波动,经桡动脉(或股动脉)开始抽血,每次抽血10~20 mL (约3~5 mL/min)注入废血瓶,随后注0.5 mL稀释肝素,保持管路通畅。
输血通过输液泵经外周静脉持续输入,速度90~150 mL/h,在2~4 h内完成。
在换血量达2倍循环血量(约160 mL/kg)时,停止抽血,并多输入血液5~10 mL/kg。
2 结果本组11例接受换血的新生儿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47.73 %、46.75 %,与文献报道相符[2]。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新生儿时期血中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症状。
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不需治疗,数日内可自然消退,预后较好。
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可引起病理性黄疸,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一.主要护理诊断1.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2.知识缺乏(家长)缺乏黄疸护理的有关知识。
二.观察要点1.观察皮肤黏膜、巩膜的色泽。
2.观察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
3.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胎粪及胆红素排除。
三.护理措施1.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2.一般护理①.耐心喂养提早喂哺可刺激胃肠蠕动,促使胎粪排出,又可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有助于减轻黄疸。
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食欲缺乏,应给予少量多次喂哺、间歇喂养、鼻饲、滴管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必要时实施静脉营养。
②.加强保暖置患儿于中性温度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稳定。
体温过高应予散包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
③.病情监测观察体温、心率、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观察患儿哭声、精神反应、肌张力、前囟张力,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观察黄疸的进展情况,如皮肤、巩膜的色泽变化,大小便次数、量、性质及色泽的变化;观察贫血的进展情况,监测患儿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观察有否水肿、肝脾大等情况,判断有无心力衰竭。
④.心理护理鼓励父母尽早与婴儿接触,让他们探视、喂哺、拥抱婴儿,增强父母与婴儿的情感联结,有利于婴儿早日康复。
3.症状护理①.预防胆红素脑病,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病因治疗。
②.按医嘱进行蓝光疗法,采用波长420~470nm的蓝光照射皮肤,使未结合胆红素在光和氧的作用下变成水溶性的异构体,从胆汁、尿液中排除,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
③.按医嘱输入血浆和清蛋白,以增加胆红素与清蛋白的结合,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给予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或尼可刹米),诱导肝细胞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加速结合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使血清胆红素下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概述】1.疾病介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 of newborn)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肿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粘膜、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重者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2.临床表现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如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患儿可表现为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神经症状。
3.治疗原则1)找出病理性黄疸的相关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基础疾病。
2)降低血清胆红素,给予蓝光疗法,早期喂养,诱导正常菌群建立,减少肠肝循环;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再吸收。
3)保护肝脏,不用对肝脏有损害及可能引起溶血、黄疸的药物。
4)控制感染,注意保暖、供给营养、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
5)适当用酶诱导剂,输血浆和白蛋白,降低游离胆红素。
【护理措施】1.用药护理:酶诱导剂常用者有苯巴比妥,应将药完全溶化于适量糖水中再喂给患儿,并使每次的药量全部吞入胃内。
白蛋白主要用于早期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或重症黄疸者,可增加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特别是在换血前1~2 小时输注1次白蛋白,可以增加换血换出的胆红素。
丙种球蛋白是一种经过纯化(纯度为98%)的冻干人血免疫球蛋白,有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双重作用,重症溶血早期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 1 次,可抑制溶血过程,使用时注意观察有无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2.光疗时护理:2.1注意黄染消退情况,光疗的作用部位在皮肤的浅层组织,故目测时皮肤黄染消退有时并不能代表胆红素下降的程度,如用经皮测胆红素仪来检测光疗患儿的胆红素时,不能在光疗结束就立即进行检测,因为这时组织中的胆红素相对较低,而血中胆红素相对较高,应在光疗停止4~6 小时后再进行经皮胆红素检测,这时相对来说比较准确。
2.2光疗中要用不透光护眼罩以免损伤视网膜。
2.3光疗时由于光线的照射,患儿不显性失水增加,应勤喂奶或水分,注意观察体温及箱内温湿度,按医嘱注意补液,根据医嘱补充水分20ml/(kg·d)。
一.病史特点:1.患儿,女,13天。
2.主诉:黄疸10天。
3.患儿出生3天家人发现皮肤黄染,未给以诊治,因黄疸加重明显而入我院,门诊检查血TBIL276umoI/l,收住院治疗。
病程中无发热、无咳嗽、无腹泻、无白色陶土样便,生后母乳喂养。
患儿系G1P1,足月顺产,否认有产伤及窒息史。
查体:神清,呼吸平稳,反应好,皮肤黏膜重度黄染,巩膜黄染,前囟2.0×2.0cm2,两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无杂音,脐部少量渗出,拥抱反射存。
4.辅助检查:血TBIL276umoI/l、IBIL265umoI/l、DBIL11umoI/l(2012-7-31本院)二.初步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三.诊断依据:1、患儿,女,13天,因“黄疸10天”入院,2、查体:神清,呼吸平稳,反应好,皮肤黏膜重度黄染,巩膜黄染,前囟2.0×2.0cm2,两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无杂音,脐部少量渗出,拥抱反射存。
.3.辅助检查:血TBIL276umoI/l、IBIL265umoI/l、DBIL11umoI/l (2012-7-31本院)四.鉴别诊断:1.溶血性黄疸:黄疸多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常见于ABO溶血,该患儿黄疸出现在2-3天,其母血型为“B”型,故可排除。
2.新生儿败血症:表现为不吃、不哭、发热或体温不升、黄疸、反应差,外周血象明显增高或降低,该患儿除黄疸外无上述症状,故可排除。
3.宫内TORCH感染:该患儿需进一步做此项检查以排除。
4.遗传代谢性疾病:多有家族病史,有特殊的体貌特征、该患儿暂不考虑。
5.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内B-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所致,该患儿生后母乳喂养,需考虑。
五.诊疗计划:1、儿科护理常规,-级护理,暂停母乳喂养;2、完善相关入院检查;3、予光疗及药物退黄;4.注意观察光疗反应及黄疸情况。
ⅣⅤ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查房查房前准备:1.携带必要的查房工具,如体温计、血压计、体重计、肤色观察卡等。
2.准备好婴儿床、床单、尿不湿等。
3.熟悉患儿病历、化验结果和医嘱,了解患儿的病情和治疗计划。
查房内容:1.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包括呼吸、心率、体温和皮肤颜色等。
注意是否有黄疸现象,黄疸的程度和部位,尤其是颅底和胸腹面。
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升高者通常表现为提醒、焦虑或烦躁。
严重者可有哭闹、啼哭、呕吐、抽搐等表现。
2.评估患儿的饮食和排泄情况。
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包括吸吮、吞咽和排气等。
记录每次喂奶的数量和时间,了解患儿的喂养量。
此外,观察患儿的大小便情况,包括排尿次数、尿量和大便性状等。
3.对患儿进行皮肤护理。
由于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导致黄疸,需要特别关注患儿的皮肤情况。
保持患儿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摩擦或刺激。
必要时可以使用润肤露或草本粉末来保护患儿的皮肤。
4.监测患儿的体重。
每天测量患儿的体重,用来评估患儿的生长情况和饮食摄入量。
如果患儿出现体重下降或生长不良,需要及时调整患儿的喂养计划。
5.监测患儿的关键指标。
血胆红素是评估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程度的重要指标,需要定期监测患儿的血胆红素水平。
根据医嘱,进行必要的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和交叉等。
6.关注家庭教育和心理支持。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在患儿出院后,需要家长对患儿进行正确的护理和喂养。
护士应向家长详细解释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重要注意事项,并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和支持。
总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查房主要包括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饮食和排泄情况、皮肤护理,监测患儿的体重和关键指标,以及提供家庭教育和心理支持。
通过及时发现和有效管理高胆红素血症,可以预防并减少患儿的并发症和不良后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评估1、评估患儿黄疸发生的原因,黄疸的程度及范围。
2、评估生命体征及胆红素检查结果。
3、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处理,观察患儿有无出血倾向。
如患儿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 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2、每日经皮测胆红素,评估患儿的皮肤情况,必要时监测血清胆红素变化。
3、光照疗法护理:1)患儿入箱前清洁皮肤;修剪指甲,以防抓破皮肤;双眼佩戴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除会阴部用尿布遮盖外,其余皮肤均裸露。
2)注意体温变化, Q4h 监测并记录体温及箱温,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防止过热。
3)光疗时注意使患儿皮肤受照均匀,单面光疗时应每2h 更换体位一次。
4)光疗过程中,保证营养及水分的供给。
5)勤巡视,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患儿精神、反应、体温、呼吸、心率并观察大小便颜色、性状及黄疸程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光疗不良反应,如发热、烦躁、皮疹、呕吐、腹泻、青铜症等。
6)光疗结束后,记录照射时间,清洁患儿皮肤,清洁消毒光疗箱。
4、保持室内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5、遵医嘱早期喂养,观察纳奶情况及液体摄入量,每天测体重,若体重减轻过多、发热、排稀便、尿液浓缩,则遵医嘱口服或静脉补充液体。
6、遵医嘱给予白蛋白和肝酶诱导剂。
控制输液速度和量,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 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血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进入脑组织引起胆红素脑病。
7、遵医嘱准备换血疗法,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确认血液出入量平衡。
健康指导1、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配合,并及时纠正错误的观念。
2、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有无后遗症表现,及时给予相应康复治疗和护理;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若为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
若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4、若为红细胞G6PD 缺乏者,嘱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择,以免诱发溶血。
5、定期复查,按时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