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40
第二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课标要求]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2.组成3.分类(1)按照分散系组成部分的状态分类以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为标准,共有9种组合:(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1.三种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2.一个本质: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胶粒大小(胶粒的直径在1~100 nm 之间)。
3.一个特性: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
4.三种方法(使胶体聚沉的三种方法):一是加热,二是加入电解质溶液,三是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间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分散系的性质,如是否透明、均一、稳定都由此决定。
[特别提醒] (1)分散系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2)溶液是一种稳定的分散系,浊液是不稳定的分散系,胶体的稳定性介于二者之间。
1.将下列分散系与所属类别连接起来。
分散系 类别(1)食盐水 A .浊液(2)泥水B .溶液(3)豆浆 C .胶体答案:(1)—B (2)—A (3)—C2.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
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 .溶液B .悬浊液C .乳浊液D .胶体解析:选D 雾是由小水珠(直径1~100 nm)分散于空气中形成的,属于胶体。
1.制备[以Fe(OH)3胶体的制备为例]色,停止加热,得红褐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3FeCl 滴6滴~5向沸水中逐滴加入。
3HCl +)胶体(3Fe(OH)=====△O 23H +3FeCl 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OH)系即为到的分散2.性质胶体的制备、性质及应用3.三种分散系的比较[特别提醒] (1)有些胶体粒子带有电荷,但整个胶体呈电中性。
并不是所有胶体粒子都带有电荷,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
高一化学《分散系及其分类》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散系及其分类》是高中化学必修1其次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简洁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部分内容。
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授课,在简洁分类法及其应用的第一课中呈现了常见分类方法和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本节内容是学习了化学试验的方法和物质的分类内容的基础上对二者联合应用学问的学习。
同时本节的内容生活性很强,学习了本节内容可以拉近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关心同学理解和应用学问,并用化学方法和学问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同学。
二、说学情同学在学校化学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溶液和浊液的性质,学会了二者的鉴别方法,但并没用涉及到胶体的相关学问。
同时同学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化学试验的方法和物质的分类,若能将前面的学习方法和学问应用到本节课中,那么对于把握新的学问也轻松许多,同时同学学会了这种学习的方法,为以后的学问的牵引应有供应了学习的方式。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知道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熟悉胶体的性质和应用,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试验、观看、沟通等多种方法猎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对所猎取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学问。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试验探究激发同学学习化学的爱好和情感,培育同学认真观看、仔细思索、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育同学勤于在生活中思索问题,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确实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重点】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fe(oH)3胶体的制备试验。
【难点】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fe(oH)3胶体的制备试验。
【过渡】根基新课标提倡的同学观及老师观,为了敬重同学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老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五、说教学方法依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同学的实际水平,我主要实行试验探究,多媒体帮助,小组商量等多种教学进行教学已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3、胶体:(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二)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2、五个新的化学符号3、各个量之间的关系4、溶液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注意单位统一性,一定要将mL化为L来计算)。
5、溶液中溶质浓度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①质量分数W②物质的量浓度C质量分数W与物质的量浓度C的关系:C=1000ρW/M(其中ρ单位为g/cm3)已知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W,溶液密度为ρ(g/cm3),溶液体积为V,溶质摩尔质量为M,求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推断:根据C=n(溶质)/V(溶液),而n(溶质)=m(溶质)/M(溶质)=ρV(溶液)W/M,考虑密度ρ的单位g/cm3化为g/L,所以有C=1000ρW/M】。
(公式记不清,可设体积1L计算)。
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配制使用的仪器:托盘天平(固体溶质)、量筒(液体溶质)、容量瓶(强调:在具体实验时,应写规格,否则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配制的步骤:①计算溶质的量(若为固体溶质计算所需质量,若为溶液计算所需溶液的体积)②称取(或量取)③溶解(静置冷却)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⑦摇匀。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3讲分散系及其分类【讲】知识点1分散系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常见分散系及其组成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①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本质的区别是粒子直径大小②分散系都是混合物【练】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大的是()A.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B.淀粉溶液C.氢氧化钠溶液D.豆浆答案:A。
解析:A为浊液,B、D为胶体,C为溶液,答案选A。
2、下列关于硫酸铜溶液和泥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都是混合物B.都是分散系C.分散剂相同D.分散质粒子相同答案:D。
解析:硫酸铜溶液和泥水两种分散系都是混合物,它们的分散剂都是水,但分散质粒子不同,硫酸铜溶液的分散质粒子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泥水(悬浊液)的分散质粒子是固体小颗粒。
3、下列物质不属于分散系的是()A.食盐水B.酒精C.盐酸D.泥浆答案:B。
解析:酒精是乙醇的俗名,是纯净物。
知识点2 胶体1.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2.常见胶体: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铝胶体、鸡蛋清、淀粉胶体、血液、墨水、硅酸胶体 、 蛋白质胶体、豆浆、墨水、云、烟、雾、有色玻璃等 3胶体的分类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分类⎩⎨⎧气溶胶:如烟、云、雾液溶胶:如豆浆、稀牛奶固溶胶:如烟水晶、有色玻璃4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①实验操作:在小烧杯中加入40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②反应原理: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 。
Fe(OH)3胶体不能写成“Fe(OH)3↓”。
注意事项:①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氯化铁饱和溶液而不能用氯化铁稀溶液。
若氯化铁溶液浓度过低,则不利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形成②向沸水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而不是直接加热煮沸FeCl 3饱和溶液,否则会因溶液浓度过大直接生成Fe(OH)3沉淀而无法得到Fe(OH)3胶体③实验中必须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
分散系及其分类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了解胶体的一些用途,能用胶体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2.能力目标: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
通过学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探索、归纳、实验探究的能力,严肃、认真、求实的实验态度、善于置疑的学习品质。
3.情感目标:通过胶体性质的知识与我们周围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增强求知欲。
二、教学方式1.实验探究:设计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溶液、胶体、浊液的对比探究实验,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展开知识地学习与研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多媒体辅助:主要是丁达尔现象的FLASH,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丁达尔现象,把抽象的微观世界变成生动形象的动画,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3.资料搜索:知识再现于生活,查找有关胶体运用的资料,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利用所学知识,揭开自然界和周围生活中某些现象神秘的面纱,突出知识的价值。
并学会利用各种资源(网络、书籍)等方法自学。
三、教学构思在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中除了讲述课本的内容之外,也先把分散质的概念提出来。
[老师提出问题]我们尝试了从各种角度去考虑如何把纯净物进行分类,那我们想想用合适的分类方法来认识混合物。
[学生讨论]从状态分类,从用途分类等等,但是不能清晰的说明分散系的含义[老师提示]混合物可以理解为某些物质分散在某种物质当中[学生阅读]了解什么是分散系——化学上把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什么是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什么是分散剂——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
[老师提出问题]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分法有9种,将全班同学分成九组,各组代表一种分散体系,完成三份任务:第一:自己组代表的分散体系,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最少提出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