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必修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分散系及其分类-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精品讲义第一节分散系的概念与分类一、分散系的定义分散系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系统,其中一种物质被称为分散相,另一种或几种物质被称为分散介质。
分散相是以小团粒或小粒子形态分布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
二、分散系的分类根据分散相的颗粒大小及溶解度的不同,可以将分散系分为九种类型。
分别是气体分散系、溶液分散系、泡沫分散系、凝胶分散系、粉末分散系、乳浊液分散系、胶体分散系、溶胶分散系和混合分散系。
三、气体分散系气体分散系是指气体作为分散相分布在其他物质中形成的分散系。
常见的气体分散系有烟雾、雾、气溶胶等。
气体分散系统在大气污染和空气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溶液分散系溶液分散系是指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均匀、透明的分散系统。
其中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按一定比例溶解形成的,其中溶质是溶解度较小的物质。
五、泡沫分散系泡沫分散系是指由气体在液体中形成的多孔的固体结构。
泡沫分散系具有多种形态,如泡沫塑料、洗涤剂中的泡沫等。
六、凝胶分散系凝胶分散系是指在液体中形成的弹性固体网络结构。
凝胶分散系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常用于制备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七、粉末分散系粉末分散系是指由固体颗粒分散在其他物质中形成的分散系统。
粉末分散系具有重要的应用领域,如陶瓷、金属粉末冶金等。
八、乳浊液分散系乳浊液分散系是指由液体颗粒分散在其他物质中形成的乳白色分散系统。
常见的乳浊液分散系有牛乳、酸奶等。
九、胶体分散系胶体分散系是指由颗粒大小大于分子大小但小于可见光波长的微观粒子分散在其他物质中形成的分散系统。
胶体分散系具有特殊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质。
十、溶胶分散系溶胶分散系是指由颗粒大小大于分子大小但小于可见光波长的微观粒子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分散系统。
溶胶分散系具有重要的应用领域,如纳米技术。
十一、混合分散系混合分散系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散系统混合而成,形成的分散系统。
混合分散系具有多种特殊的性质和应用,在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粒子直径<1nm1~100nm>100nm 外观均一,透明,稳定均一,透明,介稳体系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实例食盐水Fe(OH)3胶体泥浆水3、胶体:(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节离子反应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固态电解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分散系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如溶质、胶粒、固体悬浮物、油状小液滴)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空气、水、酒精、汽油等有机溶剂、泥土、玻璃等)
(2)常见的三种分散系
溶液胶体浊液
二.胶体特征、分类、制备:
1.胶体本质特征和定义: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胶体中的分散质叫胶粒。
1nm=
2. 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的直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是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
3.根据分散质的状态分类,胶体可以分成三类:
(1)液溶胶:
Fe(OH)3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Al(OH)3胶体、豆浆、牛奶、血液、墨汁、碳素墨水、胶水、肥皂水、氯化钠溶于乙醇、等。
(2)固溶胶:有色玻璃、玛瑙、水晶、泥土、灰尘、
(3)气溶胶:烟、云、雾
注意:1、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是习惯叫法,实际为胶体。
2、胶体的感性认识:液态胶体具有粘性;难溶于水的固体分散在水中,形成透明体系,就是胶体了。
4. 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过程:
饱和的FeCl3溶液的颜色是黄褐色,Fe(OH)3胶体的颜色是红
褐色。
反应方程式:
【注意】(1)不能长时间加热是防止生成Fe(OH)3沉淀。
(2)用FeCl3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沉淀,不会产生胶体,是因为反应产生的氢氧化铁太多,聚集成沉淀。
(3)制取氢氧化铁的胶体的水中不能含有其它电解质,因为胶体遇到电解质聚沉,形成沉淀。
5.胶体、溶液、浊液的比较
6.胶体的分离:
A.胶体和溶液的分离方法:
B.胶体和浊液的分离方法:
C.胶体、溶液、浊液
三、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用光束照射胶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可用于胶体和溶液、浊液的区分或检验。
2.布朗运动:胶粒在胶体中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3.胶体的电泳现象:胶体中的胶粒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向阴极或阳极移动的现象。
胶粒带电的情况:
A.金属氢氧化物和金属氧化物形成的胶体,胶粒带正电。
如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铝胶体、氧化铁胶体。
B.金属硫化物、硅酸、泥土、灰尘形成的胶体,胶粒带负电。
【注意】淀粉胶体,胶粒不带电,不能进行电泳实验。
4.胶体的聚沉:在外界条件作用下,胶粒聚集在一起形成沉淀的过程,叫聚沉。
胶体聚沉的方法:1、加热法。
2、加入电解质,电解质中的相反电荷会抵消胶粒所带电荷,
胶粒间排斥作用消失,聚集形成沉淀。
3、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
例如: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现象是先产生沉淀,当硫酸
过量时,产生沉淀。
四、随堂练习
1.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A.淀粉溶液B.食盐水C.牛奶D.碘酒
2.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最简单的方法是:()A.观察外观B.丁达尔效应C.布朗运动D.加热3.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是:()A.丁达尔效应B.可以通过滤纸
C.布朗运动D.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4.用饱和氯化铁溶液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正确的操作是()A.将FeCl3溶液滴入蒸馏水中即可
B.将FeCl3溶液滴入热水中,生成棕黄色液体即可
C.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液体即可D.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即可5.用下列方法制备胶体:①0.5mol/L的BaCl2溶液和等体积2 mol/L 的硫酸混合振荡;②把1 mL饱和的FeCl3溶液逐滴加入20 mL 沸水中,边加边振荡;③1 mol/L NaOH溶液滴到1 mol/L FeCl3溶液中。
可行的是()A.①②B.①③C.②D.①②③6.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黄色。
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⑴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以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属于反应。
⑵在小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2mL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⑶另取一小烧杯也加入25mL蒸馏水后,向烧杯中也加入2mL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线的角度,可以看到烧杯中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用这个实验可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