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物质的分散系 》
- 格式:ppt
- 大小:8.42 MB
- 文档页数:63
主备:上课时间:月日执教: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吸附等重要性质和应用。
2.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区别溶液与胶体的方法。
3.通过导电性实验,感受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进而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4.初步学会判断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方法。
能够正确书写简单的离子方程式。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2.学会比较观察法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教学过程二次备课【自学质疑】1.叫分散系。
它分为、、三种。
在水溶液中是分散质,是分散剂。
具体如,其中是分散质,是分散剂。
【交流展示】(请各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展示,并补充,质疑,矫正)【互动探究】2.将饱和FeCl3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液体将变为色,得到的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丁达尔现象是指: ,实验室中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与。
4.(1)在中或下能的叫电解质。
如:、等。
酸、碱、盐和常见的金属氧化物等都(是,不是)电解质。
(2)在中和下都不能的叫非电解质。
如:、等。
5.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NaCl ==H2SO4==NaOH ==【精讲点拨】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区别与判断。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矫正反馈】1. 浊液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A.外观混浊不清B.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C.不稳定D.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2.当光束通过鸡蛋清水溶液时,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鸡蛋清水溶液是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迁移运用】(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知识点来做学案上的练习,根据反馈自己总结自己的疑问地方)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氯化氢:硫酸钠:硝酸铜:氢氧化钡:氯化镁:明矾:4.将下列物质溶于等体积的水中,自由离子数目最多的是(),导电能力最强的是()。
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第1课时常见分散系胶体课程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图说考点学业基础——自学·思记·尝试[新知预习]1.分散系(1)分散系概念:把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物体系,称为分散系。
(2)按分散质、分散剂状态进行分类,共有__________种组合。
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3)分类{2.胶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时自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直径在10-9~10-7 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 )(2)胶体都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 )(3)胶体一般比较稳定,不易产生沉淀。
( )(4)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 )(5)根据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 )(6)NaCl溶液、水、泥浆、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 )(7)FeCl3溶液呈电中性,Fe(OH)3胶体带电,通电时可以定向移动。
( )(8)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 )2.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白酒B.食盐水C.淀粉溶液 D.碘酒3.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丁达尔效应B.可以透过滤纸C.布朗运动D.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在10-9~10-7 m之间4.2022年春节,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热映,激发了国人的爱国之心。
冰墩墩同学去电影院观看电影,发现放映室射到屏幕上的光形成了明亮的光柱,他立即用学过的化学知识“丁达尔效应”解释了这种现象。
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NaCl溶液 B.蔗糖溶液C.CuSO4溶液 D.AgI胶体核心素养——合作·探究·分享提升点1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例1胶体、浊液与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 )A.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现象B.分散质粒子是否带电荷C.分散系是否稳定D.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提升1] 雾霾天气,就是“气溶胶细小粒子在高湿度条件下引发的低能见度事件”。
《物质的分散系》分散质与分散剂在我们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其中,物质的分散系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存在形式。
要理解分散系,就不得不提到分散质和分散剂这两个关键概念。
什么是分散系呢?简单来说,分散系就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就好比把一勺糖放进一杯水里,糖溶解后形成的糖水就是一个分散系。
在这个例子中,糖就是分散质,而水就是分散剂。
分散质,是被分散的物质。
它在分散系中通常处于较小的颗粒状态,分布在分散剂之中。
分散质的颗粒大小可以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决定了分散系的不同类型。
比如,在上述糖水的例子中,糖分子很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是溶液。
但如果我们把泥沙放进水里搅拌,泥沙颗粒较大,形成的就是悬浊液。
分散剂呢,则是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它在分散系中起到了“承载”和“分散”分散质的作用。
分散剂的选择对于分散系的性质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分散剂可以与相同的分散质形成不同性质的分散系。
分散质和分散剂的性质会显著影响分散系的性质。
首先,分散质的颗粒大小和性质会决定分散系的外观和稳定性。
颗粒较小的分散质,如分子或离子,能够在分散剂中均匀、稳定地分布,形成的溶液通常是透明的、均一的。
而颗粒较大的分散质,如固体小颗粒或液滴,容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分层,形成的悬浊液或乳浊液往往是浑浊的、不稳定的。
其次,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相容性也很重要。
相容性好的分散质和分散剂能够形成稳定的分散系。
例如,酒精和水能够以任意比例互溶,因为它们的分子之间有较好的相容性。
而油和水则不相溶,强行混合后会很快分层。
再来说说分散系的分类。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散系可以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溶液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 纳米,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 纳米到 100 纳米之间,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纳米。
溶液是最常见的分散系之一,其分散质粒子能够通过半透膜。
我们平时喝的各种饮料、医用的生理盐水等都是溶液。
《物质的分散系》溶解与分散现象《物质的分散系:溶解与分散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混合现象。
比如,我们将盐放入水中,盐会逐渐消失不见,水却变得有了咸味;又比如,我们把墨水滴进水里,墨水会在水中扩散开来,形成美丽的图案。
这些现象都属于物质的分散。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物质的分散系。
简单来说,物质的分散系就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体系。
其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而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则称为分散剂。
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物质的分散系可以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溶液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分散系,当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 纳米时,就形成了溶液。
在溶液中,分散质粒子能够均匀地分散在分散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将盐溶解在水中形成的盐水就是溶液。
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会影响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某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量。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温度、压强、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
一般来说,大多数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少数例外,比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对于气体溶质来说,溶解度通常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溶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当我们把溶质放入溶剂中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会在溶剂中不断地运动,并与溶剂分子发生碰撞和相互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会逐渐脱离溶质的表面,进入溶剂中,同时也会有溶质分子或离子从溶剂中回到溶质的表面。
当溶质进入溶剂的速率和溶质从溶剂中回到溶质表面的速率相等时,溶解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与溶液不同,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 100 纳米之间。
胶体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比如丁达尔效应。
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就是丁达尔效应。
我们在清晨的树林中,常常能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下来,形成一道道光柱,这其实就是空气中的微小液滴形成的胶体产生的丁达尔效应。
《物质的分散系》讲义一、什么是物质的分散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物质常常以不同的状态和形式存在。
其中,物质的分散系是一种非常常见且重要的存在形式。
简单来说,物质的分散系就是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而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比如,我们把食盐溶解在水中,食盐就是分散质,水就是分散剂,形成的盐水就是一种分散系。
再比如,空气中的灰尘颗粒分散在空气中,灰尘是分散质,空气就是分散剂。
二、分散系的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我们可以将分散系分为三类:溶液、胶体和浊液。
1、溶液溶液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 1nm。
由于粒子非常小,所以溶液是均匀、透明的,而且稳定,不会发生沉降或分层现象。
例如,糖水、盐水、酒精溶液等都是溶液。
2、胶体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 100nm 之间。
胶体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比如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会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造成的。
常见的胶体有豆浆、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等。
3、浊液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 100nm。
浊液分为悬浊液和乳浊液。
悬浊液中的分散质是固体小颗粒,乳浊液中的分散质是小液滴。
浊液不均匀、不透明,而且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发生沉降或分层。
比如泥水是悬浊液,牛奶是乳浊液。
三、溶液1、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大多数情况下,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但也有其他溶剂,比如酒精、汽油等。
2、溶液的浓度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
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比如,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表示每 100g 溶液中含有 10g 氯化钠。
物质的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单位是 mol/L。
3、溶液的配制在实验室中,我们经常需要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高二化学物质分散系说课稿说课稿[编辑推荐]下面是__()为各位老师准备的物质的分散系说课稿__相信只有在课前充分的准备,课上才能传授更多更完善的只是给学生,欢迎老师们参考__的说课稿!物质的分散系说课稿各位评委晚上好:我是__班的__。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散系》。
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一第一单元。
教材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入了分散系的概念。
在回顾初中知识浊液、溶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并由溶液的导电性过渡到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知识,以此引入了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本节内容被安排在《化学1》的第一个专题,是对学生初中科学中已经接触过的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的相关知识的一个延续和拓展。
同时,也将为后续的强、弱电解质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因此,本课程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初中科学并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并且胶体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分散系的区分以及掌握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思维活跃但不够严谨,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他们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丁达尔效应可能还停留在观察阶段,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对于胶体性质的理解仍具有一定困难。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从结构特点上理解胶体的性质。
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说出分散系的含义和常见类型,能用物质的分散系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2.掌握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3.区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1.通过观察、实验、交流,掌握多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问题情境的讨论,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
通过了解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感受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