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肺切除术
- 格式:ppt
- 大小:196.00 KB
- 文档页数:52
全肺切除术的护理术后第一天,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室中密切观察,这是因为全肺切除术是一种高危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和血氧饱和度等。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通气管理是全肺切除术护理的关键。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气管导管的通畅性,观察患者的呼吸音和呼吸模式,并调整气管插管的深度。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以确保患者的氧合和通气正常。
疼痛管理也是全肺切除术护理的重点。
手术后患者往往会出现术后疼痛,特别是在胸部区域。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止痛效果。
此外,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呼吸锻炼,以增强肺功能和减轻疼痛。
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也非常重要。
全肺切除术后的患者往往食欲不振,容易出现厌食、恶心和呕吐等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营养支持,如静脉输液、胃肠道喂养或经口给予营养剂。
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重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和水电解质平衡情况。
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也需要得到重视。
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尽早进行活动,如下床活动、坐起和行走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胸部物理治疗,如痰液引流、支气管扩张和胸部按摩等,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胸部X线和肺功能检查,以评估肺功能恢复情况。
心理支持也是全肺切除术护理的重要内容。
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和失眠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不良影响。
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
同时,还需要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疾病的知识和术后护理要点,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全肺切除术的护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通气情况、疼痛程度、营养状况和心理状态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各部位肺切除术右侧全肺切除术1-1 切开纵隔胸膜,切断结扎迷走神经分支,显露右肺动脉上叶及右上肺静脉各支1-2 分别结扎、切断右上肺静脉各支1-3 分别结扎、切断右肺动脉上叶尖前段各分支及主干1-4 钳夹间切断、结扎肺下韧带血1-5 显露、结扎右下肺静脉1-6 切断右下肺静脉,夹支气管钳,缝扎支气管动脉1-7 切断、缝合右支气管1-8 缝合纵隔胸膜,覆盖残端图1 右侧全肺切除术2-1 切开纵隔胸膜,切断、结扎迷走神经分支,显露左肺动脉主干2-2 结扎、切断左肺动脉主干2-3 显露、结扎、切断左上肺静脉2-4 切断、结扎肺下韧带2-5 结扎、切断左下肺静脉2-6 缝扎支气管动脉后切断、缝合左总支气管2-7 缝合纵隔胸膜,覆盖残端图2 左侧全肺切除术3-1 切开纵隔胸膜,显露右肺动脉主干和上叶尖前段分支,结扎、切断尖前段动脉3-2 在上、中、下叶间裂切开胸膜,显露、结扎、切断上叶后段动脉3-3 显露、结扎、切断右上肺静脉上叶支3-4 缝扎支气管动脉后切断、缝合上叶支气管3-5-13-5-2 用奇静脉周围组织覆盖残端图3 右上肺叶切除术4-1 在斜裂和水平裂交界处切开胸膜,显露、结扎、切断右中叶动脉4-2 在肺门前侧显露、结扎、切断右上肺静脉中叶支4-3 切开叶间裂,缝扎支气管动脉后切断、缝合中叶支气管4-4 上、下叶间胸膜覆盖支气管残端及右肺动、静脉图4 右中肺叶切除术5-1 切开中、下叶间胸膜,分别显露、结扎、切断下叶背段和基底段动脉5-2 钳夹、切断、结扎肺下韧带后结扎、切断右下肺静脉5-3 切开后纵隔胸膜,缝扎支气管动脉,分别切断、缝合下叶背段和基底段支气管5-4 缝合纵隔胸膜,覆盖残端图5 右下肺叶切除术6-1 切开肺门上缘纵隔胸膜,显露、结扎、切断迷走神经分支及左肺动脉上叶尖后段分支6-2 在上、下叶间切开胸膜,显露、结扎、切断上叶前段、舌段动脉分支6-3 结扎、切断左上肺静脉6-4 缝扎支气管动脉后切断、缝合左上叶支气管,用下叶肺和心包覆盖残端图6 左上肺叶切除术7-1 切开上、下叶间胸膜,分别显露、结扎、切断下叶背段和基底段动脉7-2 切断、结扎肺下韧带,显露、结扎、切断左下肺静脉主干7-3 缝扎支气管动脉后切断、缝合左下叶支气管7-4 胸膜瓣覆盖残端图7 左下肺叶切除术8-1 在上、下叶间胸膜下结扎、切断舌段动脉8-2 结扎、切断舌段静脉8-3 切断舌段支气管,缝合近侧残端,钳夹远端,切开肺段分界线胸膜8-4 吹胀健肺,显露肺段分界线后挤开段间隙,结扎段面上支气管,摘除病肺,显露段间静脉图8 左上肺叶舌段切除术9-1 楔形钳夹病肺9-2 切除病肺,绕止血钳作第1层连续缝合9-3 撤除止血钳,收紧第1层缝线,返回作第2层连续缝合。
全肺切除术围术期应当注意哪些?肺是人体呼吸系统重要的一部分。
全肺切除手术就是把患病的一侧病变肺部完全切割,患者要懂得手术前、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
避免不必要术前准备不充分或者术中伤口感染,造成术后身体康复受到影响。
所以患者了解一下围术期要整个过程要注意的事项,让患者与家属更加了解全肺切除术一周内注意事项。
手术前注意事项1、戒烟戒酒:对于喜爱吸烟或爱喝酒的患者,手术前必须戒烟戒酒,酒中含有大量的酒精与各种物质,对患者身体造成一定不良影响,所以必须手术前两周戒酒。
香烟中含有大量尼古丁对患者的呼吸功能影响很大,为了手术前身体能够达到最佳状态,手术成功率更大,患者必须术前禁止烟酒。
这是对自己生命负责,也是对家属还有医生负责。
2、腹式呼吸训练:手术前为了患者各项技能,可以适当的做一些运动,例如腹式呼吸锻炼,通常患者大口吸气,然后让肚子鼓起来,慢慢的呼气,从而利用腹肌来控制呼吸,达到呼吸锻炼。
3、深度咳嗽:患者可以深吸气,利用腹部肌肉来咳嗽。
利于患者胸腔共振手术后做好进一步准备。
4、合理的饮食;手术前要做到合理饮食,营养丰富、多摄入维生素与纤维素、适当蛋白质和脂肪等。
避免暴饮暴食,禁止摄入高脂肪油炸食品,还有饮食的过程中患者每日饮食量为八分饱即可。
5、按时服药: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历史的,手术前按时服用药物,无需擅自停服,特别情况下听取医生的建议。
手术中注意事项1、手术中风险:全肺切除手术前医生都会和患者与家属谈话,告知患者以及家属手术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需要患者自行考虑承担,例如为什么手术、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出现的:出血、栓塞、心脑血管、支气管胸膜萎缩、肺部漏气、脑部神经系统损伤、皮下水肿等意外风险。
手术过程中如果病情发展过程迅速,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出现患者手术中死亡等问题。
患者必须了解整个手术过程中风险与事项,方能签字。
因此手术前医生让患者与家属一同确认签字,方能开展手术。
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并不是百分百的安全。
全肺切除患者应采取的体位全肺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肺癌、肺结核等疾病。
在手术后,患者需要采取适当的体位来促进康复和预防并发症。
下面将详细介绍全肺切除患者应采取的体位。
一、仰卧位仰卧位是全肺切除患者最常见的体位之一,也是手术后最初几天内最为适宜的体位。
这种体位可以减少呼吸肌群的负担,提高呼吸效率,促进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
此外,在仰卧位下,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呼吸节律和深度,避免过度用力或浅表呼吸。
二、侧卧位侧卧位是另一种常见的体位,在全肺切除手术后第2-3天开始逐渐采用。
这种体位可以减轻胸腔内压力,促进分泌物排出和淤血消退。
对于左侧切除患者,右侧侧卧可使心脏压迫胸腔更少;对于右侧切除患者,左侧侧卧可以减轻胸腔内积液。
三、坐位坐位是全肺切除患者康复期间逐渐采用的体位之一。
在手术后第3-4天,患者可以尝试坐起来,以促进肺部扩张和气体交换。
在坐位下,肺部上下活动更加自由,可以增加气体交换面积和通气量。
此外,在坐位下,患者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呼吸锻炼和肢体活动,有利于恢复身体功能。
四、立位立位是全肺切除患者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在手术后第5-7天开始逐渐采用。
立位可以使肺部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张和通气,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泄。
此外,在立位下,患者还可以进行更多的身体活动和步行训练,有利于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五、其他注意事项除了以上几种体位外,全肺切除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应定时翻身或改变体位,以避免压迫肺部和周围组织。
2.注意呼吸节律和深度,避免过度用力或浅表呼吸。
3.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避免弯腰、扭动等动作。
4.遵医嘱进行呼吸锻炼和肢体活动,有利于恢复身体功能。
总之,全肺切除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适当的体位,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合理的体位不仅可以促进康复和预防并发症,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各部位肺切除术右侧全肺切除术1-1 切开纵隔胸膜,切断结扎迷走神经分支,显露右肺动脉上叶及右上肺静脉各支1-2 分别结扎、切断右上肺静脉各支1-3 分别结扎、切断右肺动脉上叶尖前段各分支及主干1-4 钳夹间切断、结扎肺下韧带血1-5 显露、结扎右下肺静脉1-6 切断右下肺静脉,夹支气管钳,缝扎支气管动脉1-7 切断、缝合右支气管1-8 缝合纵隔胸膜,覆盖残端图1 右侧全肺切除术2-1 切开纵隔胸膜,切断、结扎迷走神经分支,显露左肺动脉主干2-2 结扎、切断左肺动脉主干2-3 显露、结扎、切断左上肺静脉2-4 切断、结扎肺下韧带2-5 结扎、切断左下肺静脉2-6 缝扎支气管动脉后切断、缝合左总支气管2-7 缝合纵隔胸膜,覆盖残端图2 左侧全肺切除术3-1 切开纵隔胸膜,显露右肺动脉主干和上叶尖前段分支,结扎、切断尖前段动脉3-2 在上、中、下叶间裂切开胸膜,显露、结扎、切断上叶后段动脉3-3 显露、结扎、切断右上肺静脉上叶支3-4 缝扎支气管动脉后切断、缝合上叶支气管3-5-13-5-2 用奇静脉周围组织覆盖残端图3 右上肺叶切除术4-1 在斜裂和水平裂交界处切开胸膜,显露、结扎、切断右中叶动脉4-2 在肺门前侧显露、结扎、切断右上肺静脉中叶支4-3 切开叶间裂,缝扎支气管动脉后切断、缝合中叶支气管4-4 上、下叶间胸膜覆盖支气管残端及右肺动、静脉图4 右中肺叶切除术5-1 切开中、下叶间胸膜,分别显露、结扎、切断下叶背段和基底段动脉5-2 钳夹、切断、结扎肺下韧带后结扎、切断右下肺静脉5-3 切开后纵隔胸膜,缝扎支气管动脉,分别切断、缝合下叶背段和基底段支气管5-4 缝合纵隔胸膜,覆盖残端图5 右下肺叶切除术6-1 切开肺门上缘纵隔胸膜,显露、结扎、切断迷走神经分支及左肺动脉上叶尖后段分支6-2 在上、下叶间切开胸膜,显露、结扎、切断上叶前段、舌段动脉分支6-3 结扎、切断左上肺静脉6-4 缝扎支气管动脉后切断、缝合左上叶支气管,用下叶肺和心包覆盖残端图6 左上肺叶切除术7-1 切开上、下叶间胸膜,分别显露、结扎、切断下叶背段和基底段动脉7-2 切断、结扎肺下韧带,显露、结扎、切断左下肺静脉主干7-3 缝扎支气管动脉后切断、缝合左下叶支气管7-4 胸膜瓣覆盖残端图7 左下肺叶切除术8-1 在上、下叶间胸膜下结扎、切断舌段动脉8-2 结扎、切断舌段静脉8-3 切断舌段支气管,缝合近侧残端,钳夹远端,切开肺段分界线胸膜8-4 吹胀健肺,显露肺段分界线后挤开段间隙,结扎段面上支气管,摘除病肺,显露段间静脉图8 左上肺叶舌段切除术9-1 楔形钳夹病肺9-2 切除病肺,绕止血钳作第1层连续缝合9-3 撤除止血钳,收紧第1层缝线,返回作第2层连续缝合图9 肺楔形切除术。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摘要】全肺切除术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对病人的恢复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术后第一时间,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监护和护理,确保他们的身体状况稳定。
在接下来的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监测病人的呼吸功能,同时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和有效的疼痛管理。
预防术后并发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需要全面而细致的护理,护理人员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科学的护理手段,患者的康复将更加顺利和快速。
【关键词】全肺切除术后护理、重要性、术后第一时间的护理、术后病人监护、呼吸功能恢复、营养支持、疼痛管理、并发症预防、总结、护理人员。
1. 引言1.1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的重要性全肺切除术是一种重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肺癌、肺气肿等疾病。
术后护理对于手术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恢复和生存质量。
通过科学的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包括术后病人监护、呼吸功能的恢复、营养支持、疼痛管理等方面。
在术后病人监护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呼吸功能的恢复是术后护理中的重点,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训练,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营养支持在全肺切除术后护理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患者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来帮助身体恢复。
疼痛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及时合理地控制患者的疼痛可以减轻其不适感,促进康复。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护理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需要细心呵护患者,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康复。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护理,患者才能更快地康复,重返美好的生活。
1.2 术后第一时间的护理术后第一时间的护理非常重要,可以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恢复情况和手术效果。
在患者醒来后,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体温等。
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并与医生沟通,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术后第一时间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众多护理工作,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排出,防止感染等。
肺的各种切除术肺是人体最重要的呼吸器官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在人体内部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需要进行肺部切除手术。
肺的切除手术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肺顶切除术肺顶切除术是一种外科手术,用于去除肺的顶部部分。
这种手术通常会在患有肺癌或其他肺部疾病时进行。
通常情况下,肺顶切除术仅涉及肺的顶部部分,而不会涉及到其他肺部组织。
在肺顶切除术中,医生会通过开放式手术或微创手术来去除顶部肺组织。
术后,患者需要接受生命体征监测和康复治疗,以确保身体能够适应肺的缺失。
2. 肺叶切除术肺叶切除术是一种外科手术,用于去除肺的一个叶片。
这种手术通常会在患有肺癌或其他肺部疾病时进行。
与肺顶切除术不同的是,肺叶切除术涉及到去除肺的一部分。
在肺叶切除术中,医生会通过开放式手术或微创手术去除整个肺叶。
由于这种手术仅涉及到肺的一部分,因此恢复时间相对较短。
但是,术后仍然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监护。
3. 肺叶楔形切除术肺叶楔形切除术是一种外科手术,用于去除肺叶的一部分。
这种手术通常会在患有肺癌或其他肺部疾病时进行。
相比于肺叶切除术,肺叶楔形切除术涉及到去除肺叶的一部分,从而仅对患处造成较小影响。
在肺叶楔形切除术中,医生会通过开放式手术或微创手术去除肺叶的一部分。
由于这种手术只是去除了肺叶部分组织,因此患处的恢复较快。
但同样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监测。
4. 肺全切除术肺全切除术是一种外科手术,用于完全去除肺。
这种手术通常会在患有肺癌或其他严重肺部疾病时进行。
肺全切除术是所有肺切除手术中最复杂的手术,由于涉及到去除肺的全部组织,因此手术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肺全切除术中,医生会通过开放式手术或微创手术去除整个肺部组织。
术后,患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监测和康复治疗,以确保身体能够适应肺的缺失。
,肺切除手术通常会针对患有肺癌等严重肺部疾病的患者进行。
肺切除手术种类多样,包括肺顶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肺叶楔形切除术和肺全切除术。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查房全肺切除术后护理查房是指对接受全肺切除手术的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观察和评价,以及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全肺切除术是一种严重的手术,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术后的护理查房工作尤为重要。
以下是全肺切除术后护理查房的一般内容。
一、术后观察1.生命体征:每日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项目,并比较术前与术后的差异。
2.排尿:注意观察患者排尿的情况,记录尿量。
3.伤口:仔细观察术后伤口的情况,注意是否存在渗出、红肿、出血等异常情况。
4.引流管:注意观察胸腔引流管的引流情况,记录引流液量和性质,及时处理异常现象。
5.呼吸:观察呼吸方式和频率,检测氧饱和度,及时发现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6.疼痛:询问患者疼痛感受及程度,及时给予止痛药物。
7.神经系统: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注意是否出现丧失知觉、运动功能异常等症状。
二、术后护理1.姿势调整:根据患者手术部位和呼吸状况,对其进行合适的姿势调整,有利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呼吸训练: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包括咳嗽训练、深呼吸、呼吸道清洁等,预防呼吸道感染和肺部合并症。
3.积极治疗:及时识别和处理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如呼吸衰竭、感染、肺栓塞等。
4.环境调控:保持手术室和病房的良好通风和卫生状况,避免病房交叉感染的发生。
5.心理疏导: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三、营养与饮食1.营养评估: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方案,保证患者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摄入。
2.膳食指导:根据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膳食指导,避免进食过多或过少,控制盐分摄入,适度添加蛋白质和维生素。
3.观察排便: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如有便秘或腹泻等情况,及时处理。
四、康复护理1.活动训练:根据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包括早期起床、肢体活动、呼吸肌锻炼等。
2.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疼痛管理,包括合适的止痛药物和非药物疼痛缓解措施。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特别是呼吸系统并发症,如肺炎、肺不张等,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给予氧疗、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措施。
2、术后早期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训练,促进肺部通气和痰液排出,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患者的体位,避免压迫肺部,促进呼吸功能恢复。
3、术后恢复期间要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促进伤口愈合和机体恢复。
对于需要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要注意输液的速度和配方,避免发生营养不良或其他并发症。
4、术后要给予患者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术后恢复和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素质。
5、术后要及时拔除各种管道,如导尿管、胃管等,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拔管前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如逐步减少导尿管的引流量、进行胃肠减压等。
总之,全肺切除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术前术后的护理工作都非常重要。
护士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指导,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术后恢复和康复。
在全肺切除术后,监护工作至关重要。
护士需要立即接好各种监护和治疗仪器,并保护好各种管道。
在术后的前48小时,需要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并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
每15分钟至30分钟测量一次,至少连续测量8次,待生命体征平稳后逐渐改为每1小时、2小时或4小时测量一次。
此外,护士还需要注意听患者的呼吸音,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末梢循环状况和尿量。
如果发现烦躁不安、呼吸增快、发绀、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脉速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记录。
在全肺切除后,患者缺氧的症状比较明显。
因此,需要给予氧气治疗。
一般在术后前2天持续吸氧,吸氧量为2~4L/min。
待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后,可以间断吸氧。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考虑停止吸氧。
术后体位护理也非常重要。
所有病人术后回病房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当患者完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观察30分钟,可以帮助患者取斜坡卧位(抬高病人上半身15°~30°)。
各部位肺切除术右侧全肺切除术在完全分离胸膜粘连后,将肺门前、后及上缘的纵隔胸膜全部剪开,将肺向下后方牵引,在肺门上方可以见到迷走神经分向肺门的神经丛及伴随的小血管,应予全部切断、结扎。
再分离奇静脉与上腔静脉汇合处下方的纵隔结缔组织,即能显露右肺动脉主干及及其上叶尖前段动脉分支。
右肺动脉下段的前面被右上肺静脉覆盖。
1-1 切开纵隔胸膜,切断结扎迷走神经分支,显露右肺动脉上叶及右上肺静脉各支在膈神经后侧显露上肺静脉,在其主干作鞘膜内分离。
如主干很短,分离长度不够时,可在远侧将分向上叶尖、前、后3段的分支主干和中叶内、外段的分支主干分别分离。
在分离后侧壁时应特别小心,以免分破静脉或紧贴在其后方的右肺动脉下段[图1-1]。
1-2 分别结扎、切断右上肺静脉各支在上肺静脉主干结扎加缝扎后切断;或在主干结扎加缝扎,在上、中叶分支远端切断[图1-2]。
1-3 分别结扎、切断右肺动脉上叶尖前段各分支及主干右肺动脉主干较短,须分别将右上叶尖前段动脉和右肺动脉主干(包括主干下段)作鞘膜分离、结扎加缝扎后切断,使肺动脉有一较长的残端,结扎线不易滑脱[图1-3]。
1-4 钳夹间切断、结扎肺下韧带血然后,将肺向上方牵引,用两把止血钳夹住肺下韧带,在钳间切断后分别结扎[图1-4]。
1-5 显露、结扎右下肺静脉在肺门淋巴结附近找出下肺静脉[图1-5]。
1-6 切断右下肺静脉,夹支气管钳,缝扎支气管动脉这条静脉是右肺3条动、静脉中最粗而短的一条,处理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分破。
如淋巴结影响下肺静脉的显露,可先予摘除。
将下肺静脉分离干净后作结扎、缝扎和切断[图1-6]。
如残端太短,可加作连续缝合,以免滑脱引起大出血。
1-7 切断、缝合右支气管最后,剩下动脉后面的右总支气管与病肺相连,可用纱布球和弯止血钳将支气管周围组织分离干净;如有淋巴结影响分离,可先摘除。
分别缝扎支气管动脉。
在支气管远端夹上支气管钳后向外牵引病肺。
在贴近隆凸处的支气管上、下缘各用细丝线作一贯穿间断缝线,由助手拉紧后切断总支气管,摘除病肺。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要点1. 术后护理概述全肺切除术(Total Pneumonectomy)是一种对严重肺部疾病(如肺癌、肺部感染等)患者进行的外科手术。
全肺切除术后患者需要特殊的护理,以确保手术创口恢复良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全肺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包括手术后护理观察、疼痛管理、呼吸道护理、心理支持等方面。
2. 手术后护理观察2.1 创口护理全肺切除术后的创口需要定期清洁和更换敷料。
护理人员应确保创口干净、干燥,避免感染和创口裂开。
同时,观察创口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2.2 体温观察术后患者应每隔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感染情况。
发热或低体温都可能是并发症的征兆,需要重视并及时处理。
2.3 呼吸状态观察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和呼吸困难程度。
及时发现呼吸道狭窄、呼吸机械性阻力增加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4 血氧饱和度观察通过非侵入性方式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保持其在正常范围内。
如发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应及时进行吸氧治疗,并报告医生。
3. 疼痛管理3.1 疼痛评估术后患者的疼痛评估应及时、准确地进行,以便合理使用镇痛药物。
3.2 镇痛药物应用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3.3 镇痛效果观察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4. 呼吸道护理4.1 气道通畅术后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期进行气道引流,避免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和阻塞。
4.2 口腔护理定期进行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避免口腔感染的发生。
4.3 咳嗽与排痰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咳嗽和排痰。
辅助患者正确使用咳痰器等辅助设备,促进痰液的排出。
4.4 呼吸功能锻炼帮助患者进行呼吸肌锻炼和深呼吸训练,促进术后肺功能恢复。
5. 心理支持5.1 术后情绪管理全肺切除术带给患者身心的巨大压力,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
1,全肺切除术后综合征;
A,为全肺切除后纵隔过度移位而致气管梗阻产生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全肺切除后呼吸困难。
B,胸部CT扫描可见健侧肺疝进入患侧胸腔,心脏极度向患侧移位及受压的支气管。
C,支气管镜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2,肺水肿:临床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呼吸窘迫、紫绀、心动过速及烦躁不安等,听诊肺内满布湿性啰音,咳粉红色泡沫痰。
一,气管重建术后常见并发症
1,喉部功能异常:喉头水肿,吞咽误吸,声带麻痹及痰不能咳出等,喉头水肿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声带麻痹可出现声音嘶哑等。
2,吻合口裂开:表现为颈部皮下气肿及呼吸困难,对术后出现广泛性皮下气肿及呼吸困难时应怀疑气管吻合口裂开,病情允许时可行气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3,大出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手术48-72小时气管内有少量新鲜出血至再次大出血有一短暂出血停止的间歇期;对术后48小时后再次有鲜红色血咳出或吸出时,应警惕有无名动脉出血的可能。
二,胸壁手术后监护:主要包括术后早期循环功能支持,呼吸功能及胸廓稳定性的维护,保持引流通畅及防治感染。
1,循环功能支持:包括血容量的补充及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应监测血红蛋白及HCT,血压、心率及尿量,中心静脉压,动脉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等,术后心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心肌梗死等。
2,呼吸功能及胸廓稳定性的维护:常见的并发症有肺不张、肺炎,肺水肿、呼吸功能不全等,临床表现与监测项目同前。
胸外科肺切除术技术操作规范肺切除术是治疗肺部疾患的一个重要手段。
肺切除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肺血管的处理。
因为:①肺血管壁较体循环血管壁脆弱,容易撕破,尤以肺动脉为著;②近心脏的大的肺静脉损伤时,由于负压的吸引,可产生严重的空气栓塞;③肺血管与心脏直接相通,一旦大出血,迅速降低心排血量,易导致心脏骤停。
因此,要求肺切除术的操作一定要轻柔、谨慎、细致和准确。
肺切除的范围,要根据肺部病变的性质、部位和累及肺组织的范围而定。
一般可分为全肺切除、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楔形或局部切除。
在特殊情况下可做扩大性切除,如胸壁、胸膜、心包、膈肌、左心房及上腔静脉的一部分或全部一并切除。
总的原则要求:①病变要彻底切除。
②要尽可能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组织。
这不但有利于病人术后的呼吸功能,也为再次肺切除手术留有余地。
【适应证】1.肺先天性畸形,如肺隔离症、肺动静脉屡。
2.肺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
3.肺结核,如空洞型肺结核、结核性支气管扩张、结核球、损毁肺。
4.肺真菌病,如肺隐球菌病。
5.肺寄生虫病,如肺包虫囊肿。
6.巨大或多发性肺大疱压迫正常肺,严重影响肺功能。
7.肺良性肿瘤,如错构瘤、炎性假瘤。
8.肺恶性肿瘤,特别是支气管肺癌。
【禁忌证】1.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特别是心功能不全难以耐受开胸肺切除者。
9.恶性肿瘤晚期,难以切除或切除后效果也不理想者。
10伴发其他不适应外科大手术疾病,如出血性疾病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1.肺切除术的基本操作(1)体位及切口:侧卧位及仰卧位是肺切除术最常应用的体位。
肺切除术常用的切口介绍如下。
①后外侧切口:后外侧切口对术野显露最好,对肺下叶或全肺切除,以及估计胸内粘连较多的病人最为适宜。
此切口的缺点为,切断胸壁肌层较多,创伤较大,出血较多,费时。
另外,由于侧卧位,健侧肺在下方受压挤,对呼吸功能差的老年病人不利。
②前外侧切口:此切口虽然术野显露较后外侧切口差,但可顺利完成肺上叶或中叶的切除,并有损伤胸部肌肉少、失血少、进胸快的优点。
全肺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包括呼吸道护理、气管护理、饮食护理等方面。
1.呼吸道护理:全肺切除术后,患者血管壁渗透性增强,使代偿期肺泡内分泌物增多,会导致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需及时了解患者的呼吸道是否有痰等异物阻塞,如果痰液过多,可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雾化吸入治疗,及时进行排痰、平喘、消炎等处理,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
2.气管护理:要注意观察患者气管的情况,患者是否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等情况。
术后1周内,患者可采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以缓解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而引起的不适。
需避免健侧卧位,以免肺受压,使肺部通气功能受限。
3.饮食护理:可以适当给予患者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主的营养供给,适量摄入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鱼肉等,食物要清淡、细软、易消化,少吃豆制品类产气食物,防止胃部出现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