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肺切除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379.32 KB
- 文档页数:15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一、概述胸腔闭式引流是指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或液体引流到体外,且引流系统与大气压不相通。
它主要是利用半卧位达到顺位引流,当肺组织本身扩张及病人有效咳嗽时,利用呼吸时的压力差,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或液体引流到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
二、目的1、将胸膜腔的气体或液体排出;2、重建胸膜腔内负压,促使肺复张;3、平衡胸腔两侧的压力,预防纵隔移位及肺萎陷;4、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
三、适应症1、中、大量气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补充说明:根据胸膜腔积气量及肺萎陷程度可分为小量、中量和大量气胸。
小量气胸指肺萎陷在30%以下,病人可无明显呼吸与循环功能紊乱。
中量气胸肺萎陷在30%~50%,而大量气胸肺萎陷在50%以上);2、需要使用机械通气或人工通气的气胸或血胸复发者;3、拔除胸腔引流管后气胸或血胸复发者。
4、胸腔穿刺术治疗下肺无效复张者;5、剖胸手术;四、置管通常在手术室置管,紧急情况下可在急诊室或病人床旁进行。
可根据体征和胸部X线检查结果决定置管位置。
1、置管部位:1)排出气体---患侧锁骨中线外侧第2肋骨。
2)引流液体---患侧7,8肋骨,腋中线或腋后线。
3)引流脓液---脓腔最低点。
4)上肺叶切除---2根,上---排气,下---排液。
5)全肺切除---胸管夹闭.2、胸管种类1)用于排气:引流管应选择质地较软、既能引流、又可减少局部刺激和疼痛的、管径为1cm的塑胶管2)用于排液:引流管应选择质地较硬、不易折叠和堵塞、且利于通畅引流的、管径为1.5~2cm的橡皮管。
3、引流装置:1)单瓶水封闭式引流:集液瓶(水封瓶)的橡胶瓶塞上有两个孔,分别插入长、短玻璃管。
瓶中盛有无菌生理盐水约500ml,长玻璃管的下口插至液面下3~4cm,短玻璃管下口则远离液面,使瓶内空气与外界大气相通。
2)双瓶水封闭式引流:包括上述集液瓶和一个水封瓶(即吸引瓶)。
3)3瓶水封闭式引流:在双瓶式基础上增加一个施加抽吸力的控制瓶。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一、操作前准备1.预防性消毒:洗手后需进行预防性消毒,佩戴手套,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卫生。
2.手术中的引流通道准备:需要准备好合适长度的引流管、引流瓶、软塑料瓶、穿刺器、注射器、碘酒、抗菌纱布、敷料等。
二、操作步骤1.患者准备:在操作前要充分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其配合。
2.引流管的插入:选择合适长度和规格的引流管,经皮肤切口穿刺进入胸腔,插入后将其与引流瓶连接。
3.引流瓶的设置:将引流管与引流瓶连接后,确保连接处密封无漏气,将引流瓶放置在地面上,保持引流瓶低于患者胸部,以利于引流液体的顺利引流。
4.引流量的观察:定期观察引流液量的变化,记录每天的引流量。
如果引流液量明显减少或停止,应及时更换引流管,以保持引流通畅。
5.引流管的固定:引流管插入后应进行固定,以减少移动带来的不适,同时避免引流管受力拔出或滑出。
一般可使用无菌胶布或固定带进行固定。
6.引流液的处理:引流液一般为少量的浆液、淡红色或血性溶液。
护理人员需要确保引流液处理的无菌操作,将引流液倒入软塑料瓶中,并加盖妥善处理。
7.伤口护理:每天对伤口进行处理和更换敷料。
护理人员需进行规范的手消毒后,先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再用碘酒消毒,最后采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
根据医嘱,可使用一些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效果的药物。
8.伤口观察:每天观察伤口的情况,如伤口有渗液、发红、肿胀、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9.患者体位要求:手术后的患者应保持卧位休息,尽量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和引流效果。
三、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1.引流管的固定:引流管需要进行固定,以减少移动带来的不适,但又不能固定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2.引流液的观察:需要定期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与医生进行沟通。
3.引流液和引流瓶的处理:护理人员需要进行规范的处理,确保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4.引流通道的通畅:每天检查引流通道是否通畅,如果有堵塞现象,应及时拔除引流管尝试重新插入,或者更换引流管。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常规一目的:维持胸腔负压、引流胸腔内积气、积液,促进肺扩张的重要措施。
二方法:引流气体一般选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或腋中线第三肋间。
引流液体选腋中线或腋后线,六七肋间或七八肋间。
选用质地较硬,管径为1.5—2cm的胶或橡皮管。
不易折叠堵塞,利于通畅引流。
胶管置于胸膜腔内4—5cm。
三护理:1.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a.术后患者若血压平稳,指导患者取半坐卧位,无特殊要求病人可抬高床头30-45℃。
b.肺段切除术后可左右翻身,无特殊要求。
c.全肺切除患者可选1/4患侧卧位和平卧位。
并定时监测气管是否居中,有无纵膈移位。
d.撤除气管插管后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以便胸腔内气体或液体的排出,促进肺扩张。
全侧肺切除患者避免剧烈咳嗽。
e.患者咳嗽时用双手按压患侧胸壁,以减轻咳嗽时的疼痛。
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吸氧或雾化吸入。
2. 观察引流是否通畅a.翻身活动时注意避免引流管折叠、扭曲、脱出,每小时挤压胸腔闭式引流管,以保证引流管通畅。
b.全肺切除患者,胸腔引流管不打开,以防发生纵膈移位,造成患者循环障碍。
c.术后第二天,在医生监控下开放胸腔引流管,缓慢引流液体,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引流液的量及速度,保证患者安全。
d.其余患者可坐起,拍背咳嗽后,观察引流情况,以便引流胸腔内残余渗血渗液,准确记录出入量。
e.引流瓶应位于胸部以下50-60cm,维持引流系统密闭,接头牢固固定(接口处用胶布固定,防止滑脱)。
引流管内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正常水柱上下波动约2-6cm。
水柱波动表示胸腔压力的高低和引流是否通畅,应经常注意观察并记录。
f.如水柱波动过大,提示可能存在肺不张;若无水柱波动,提示引流管不通畅或肺已经完全扩张;若病人出现气促、胸闷、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症状,则提示血块阻塞了引流管,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紧急措施。
h. 术后患者极易并发大出血,应密切观察记录引流液性质、量、颜色。
一、脑室引流的护理1.引流管安置:无菌操作,妥善固定,使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2.控制引流速度和量:术后早期应抬高引流袋缓慢引流,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使颅内压平稳降低,避免放液过快,导致脑室内出血、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诱发小脑幕上疝等。
但在抢救脑疝等危急情况下,可先加快引流脑脊液,再接引流袋缓慢引流。
3.观察记录引流液情况: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定。
本后1~2日为血性后逐渐转清。
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颜色逐渐加深,提示脑室持续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若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有颅内感染,应及时引流脑脊液并送检。
4.严格无菌,防止感染: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穿刺点和引流袋每日更换,如有污染则随时更换;更换引流袋时夹闭引流管,防止逆行感染。
5.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折叠或阻塞,尤其在搬运病人或翻身时,防止引流管牵拉、滑脱。
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可能的原因有:①颅内压低于120~150mH.0(1.18~1.47女「2)可降低引流袋高度,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②引流管在脑室内盘曲成角,可请医师对照X线片,将过长的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再重新固定;③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室壁;④引流管被小凝血块或破碎的脑组织阻塞,可在严格消毒管口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切不可注入生理盐水冲洗,以免将管内阻塞物冲至脑室系统,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
经上述处理后若仍无脑脊液流出,按需更换引流管。
6.及时拔管:持续引流时间通常不超过1周,时间过长易发生颅内感染。
拔管前行头颅CT检查,并先试行夹闭引流管24小时,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症状。
如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开放引流;如未出现上述症状,病人脑脊液循环通畅,即可拨管。
开胸术后闭式引流管的护理现将2005年1月~2006年1月我院开胸术后对病人引流管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2005年1月~2006年1月我院共收治开胸病人67例,男43例,女24例,年龄20~78岁。
病人行手术种类有食管癌根治术,肺叶切除术。
病人术后72小时内拔管率达90%。
2护理体会2.1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胸腔闭式管的排气排液情况,如病人在咳嗽、深呼吸后.有气体自引流管溢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均可自行好转。
经常检查管腔是否有堵塞,每30~60分钟挤压1次。
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最有效的方法是观察引流管是否继续排气排液。
以及长玻璃管中的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
当胸腔闭式引流管内有血凝块出现时或病人出现活动性大出血,护士应在床旁守护,不停的挤压引流管,防止血凝块堵塞管腔。
2.2体位引流:本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全麻术后完全清醒者。
应给予抬高床头15~30度。
以便胸腔内积液下流至膈肌,因排液管伏在膈肌上,故抬高床头有利于引流,闭式引流管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胸腔出口平面60 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能高于病人胸腔。
以免引流液逆流人胸腔造成感染。
术后第一日晨为病人摇高床头,给予半坐卧位,背后垫一薄枕,使病人舒适。
由于坐起活动引起疼痛,有时病人不愿意合作,我们要耐心向其讲清楚术后早期活动有利机体康复,有利于引流,有利于早期拔管及减轻痛苦;并且术后早期活动可减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2.3咳嗽有利于引流:鼓励病人咳嗽,以尽早排除肺内痰液和陈旧性血块,使肺复张,肺复张有利于胸腔内气体、积液的排出。
对无力咳嗽的病人,护士一手按压切口,另一手的中指按压在胸骨上窝处,刺激总气管,引起咳嗽反射有利于咳痰。
我们在术后第一日晨起给病人做超声雾化吸入,并协助拍背咳痰。
本组病人经护士协助全部排痰成功,肺复张良好,胸腔引流通畅,为早期拔管起了很大的作用。
2.4疼痛与引流:本组病人全部采用止痛药物塞肛,临床实践证明此种方法优于肌肉注射镇痛,因方便快捷而受到欢迎。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特别是呼吸系统并发症,如肺炎、肺不张等,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给予氧疗、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措施。
2、术后早期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训练,促进肺部通气和痰液排出,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患者的体位,避免压迫肺部,促进呼吸功能恢复。
3、术后恢复期间要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促进伤口愈合和机体恢复。
对于需要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要注意输液的速度和配方,避免发生营养不良或其他并发症。
4、术后要给予患者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术后恢复和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素质。
5、术后要及时拔除各种管道,如导尿管、胃管等,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拔管前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如逐步减少导尿管的引流量、进行胃肠减压等。
总之,全肺切除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术前术后的护理工作都非常重要。
护士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指导,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术后恢复和康复。
在全肺切除术后,监护工作至关重要。
护士需要立即接好各种监护和治疗仪器,并保护好各种管道。
在术后的前48小时,需要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并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
每15分钟至30分钟测量一次,至少连续测量8次,待生命体征平稳后逐渐改为每1小时、2小时或4小时测量一次。
此外,护士还需要注意听患者的呼吸音,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末梢循环状况和尿量。
如果发现烦躁不安、呼吸增快、发绀、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脉速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记录。
在全肺切除后,患者缺氧的症状比较明显。
因此,需要给予氧气治疗。
一般在术后前2天持续吸氧,吸氧量为2~4L/min。
待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后,可以间断吸氧。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考虑停止吸氧。
术后体位护理也非常重要。
所有病人术后回病房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当患者完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观察30分钟,可以帮助患者取斜坡卧位(抬高病人上半身15°~30°)。
关于肺结核患者肺切除手术后护理【关键词】肺结核肺切除手术护理肺结核是结核菌在肺内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采用外科治疗肺结核的首要条件足病变通过内科治疗病情已经稳定,不再处于活动进展播散期。
同时,外科治疗是肺结核综合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术前术后必须应用有效抗结核药物配合治疗,增强病人的抵抗力,防止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1 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1~3小时内,每15~30分钟测量脉搏、呼吸、血压1次,病情平稳后24小时之内每1~2小时测量1次,同时注意观察肢端温度、甲床、口唇及皮肤色泽、周围静脉充盈情况及末梢循环情况等。
疼痛、缺氧、烦躁或输液(血)过快、过多可引起血压升高;血容量不足、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可导致血压下降。
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及幅度,术后发热、缺氧、疼痛或呼吸道引流不畅,可出现呼吸浅而快。
感染、坏死组织吸收、手术创伤、机体应激反应等均可导致术后发热。
需每日测体温4~6次。
体温38℃以上,可增加耗氧量,加重心肺负担,应予物理降温处理。
术后7~10日出现高热、寒战,应疑为胸内或胸壁有继发感染,需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 呼吸道的护理病人术后带气管插管返回病房,应严密观察气管插管的位置,防止滑出或移向一侧支气管,造成通气量不足或胃胀气。
密切观察呼吸动度、听诊双肺呼吸音和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
随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每次吸痰前后要充分吸氧,持续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造成机体缺氧。
全麻使病人胃肠黏膜受到刺激或手术过度牵拉,术后常出现恶心、呕吐。
呕吐时使病人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防止误吸。
拔除气管插管前,需吸净气管内分泌物,拔管后即翻身拍背,辅助排痰。
肺切除术后24~36小时内,由于肺通气量和弥散面积减少、麻醉剂抑制、伤口疼痛以及肺膨胀不全等,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缺氧。
术后需常规给予鼻导管吸氧,流量为2~4L/min,大多数病人于手术后第2天就能适应被减少的肺容量。
待缺氧症状改善后可改为间断吸氧或按需给氧,以确保最大氧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