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线与面、面与面的相对位置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15
二年级美术课《点线面》说课稿本文是的网友推荐,并由的二年级美术课《点线面》说课稿范文精选,仅供写作参考。
说教材教材分析:《点、线、面》是苏少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教材第4册第10课内容。
它是整套教材中以双基一条线展开的编写内容之一,相关双基内容还有《七彩生活》、《圆圆的世界》、《方方的物》、《找找三角形》、《点彩游戏》、《原色和间色》、《黑、白、灰》、《近大远小》、《退远的色彩和变化的笔触》等组成。
《点、线、面》旨在使学生了解它是构成画面的最基本元素,同时也是组成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的造型的最基本条件。
对于“点、线、面”的理解与表现既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是生活的,也可以是非生活的。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对学习领域的划分,本课应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通过学习,应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并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同时,学生可以了解艺术形式的美感以及与设计功能的统一。
提高学生对生活用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学习此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动手创造能力。
中的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开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更应加强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愿望。
教学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或材料,表现一幅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的画面。
教学目标:了解点、线、面是构成画面(图案)最基本的要素等知识。
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了解点、线、面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学会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表现画面并合理搭配。
感受现实生活中点、线、面的美。
教学重点:学会用点、线、面表现画面。
(可具象,也可抽象)教学难点:画面中点、线、面的搭配巧妙,布局合理,富有美感。
教学准备:铅画纸、水彩笔、彩色铅笔、油画棒、毛笔、颜料等。
教师:教师找几幅较为典型的“点、线、面”图案作品。
学生:看一遍书上的文字及图片,最好多准备几种不同类型的笔和画纸。
中班美术《点线面》教案〔精选10篇〕中班美术《点线面》教案〔精选10篇〕中班美术《点线面》教案1[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以点、线、面这三种根本造型要素为表现媒介,徒手绘制自由图案。
由于抛开详细形象的束缚,这种相对简单的作业更易于训练学生的形式美感,也更便于学生自由发挥创造。
点:不可过大,否那么就有面的感觉。
点与面的比照关系,是相对的,同时点的形态以单纯为好。
线:包括直线、曲线、折线,可有粗细、方向、组合上的变化。
曲线应画的有弹性、光滑感。
面:可分为独立的面;有线条分割、穿插形成的块面。
[教学目的]训练学生对点、线、面构成的认知和组织才能;培养学生自由创造的才能;启发学生对形式美感的感受力〔色彩问题本节不另作要求〕。
[教学重点]对点线面的认知及其画法。
[教学难点]画面组织的平衡和多样统一。
[教学设想及方法]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老师的讲授启发、感染,使学生能感受到点、线、面的美感和作用,认识到它们是绘画的语言。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教材、范图。
第一课时施教时间:2月23日—2月24日教学过程:活动一: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三个好朋友”,这三个好朋友就是我们经常见面的“点、线、面”。
1、板书点、线、面并用课件进展展示。
点:线:面:2、欣赏书中范画。
课本中左上角“画家的画”,是选用西班牙超现实绘画大师j。
米洛的一幅《倒立的人》。
作者运用点、线、面的自由组合,以略带具象的装饰形象构成一幅有抽象意味的画,造型单纯、自然,色彩干净、亮堂。
欣赏时,指导学生从中体会点线面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
活动二:学生作业,老师巡回辅导独立创作一幅点、线、面构成作业。
主要应注意防止画得琐细、平均。
图色可采用“一色多处分步”的方法—即每用一色,应在画面不同部位分配,形成照应,所绘形面应有大小、间隔、形态差异。
课堂小结:选不同程度和特点的作业做讲评,分析优劣得失,布置学生课后加工整理未完成作业。
第二课时施教时间:2月24日—2月27日教学过程:活动一:在美术的星空里,点、线、面才是真正的主人,让我们遨游其中,同它们共舞。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其符号表示.2.内容解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空间中点线面之间的3条基本事实,和三个推论.学生可借助这些结论和生活实际对空间中的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和概括.这些感性认识为后面章节研究它们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空间中,点、直线、平面这三类对象之间有6类关系,其中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之间的关系学生已经非常清楚.而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关系,学生只有粗浅的认识.而长方体提供了观察它们之间关系的重要模型.先观察然后归纳长方体中的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这是新课程改革中较好体现逻辑推理重要学科素养的内容.空间中的几何对象与其代数表示各有其优缺点,代数表示较为简洁、明确,而几何表达较为形象直观.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一样,能利用代数符号表达几何关系,也能用几何图形表达代数符号,是本节课中数学建模这一学科素养的具体体现.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长方体和生活中实物的观察,归纳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对上述关系进行符号表示,能在几何表示和符号表示之间快速转换.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归纳并理解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能对上述关系进行符号表达,能在图形表示与符号表达之间相互转换.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长方体中具体的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抽象、归纳出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能在具体的空间图形中回答指定对象较为明显的位置关系.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类比集合中属于和含于等符号,表达直线与直线间的相交、平行;直线与平面间的在面内、相交、平行;平面与平面的平行、相交等的所有可能的位置关系.对于文字叙述或者符号表达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学生能通过平行四边形、直线、点等图形表示出来,特别是异面直线.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对于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如何通过抽象,剥离出本质特征,用几何图形表示不是很明白.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关系是后面章节中重点介绍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初步感知这些对象之间关系,并用基本图形表达这些关系.异面直线是用否定性的定义来表达的,即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在用图形表达的时候,只能借助一条直线在面内,一条直线与平面相交,且交点不在前一直线上来展现,或者借助两个相交平面,其各自面内有一直线,它们没有交点来衬托展现.无论是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中的哪种关系,在用图形表达时,均需借助一个或多个平面展现其相对位置关系.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图形表达.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探究、归纳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1 空间中的基本要素有点、直线、平面,它们之间有些位置关系非常简单,比如点与直线之间有点在直线上、点不在直线上;点与平面之间有点在面内、点不在面内等等.我们也知道在同一平面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平行与相交两种位置关系.那么,在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呢?我们可以借助长方体模型或者教室中的物体首先研究一下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师生活动:教师展示三维的长方体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中具体的直线与直线间不同的位置关系,梳理归纳出直线之间的相交、平行、异面三种位置关系.设计意图:从现有的平面知识出发,引发空间中对象间的关系,然后具体到难度相对较低的直线与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方法主要是观察、归纳.问题2平面中直线与直线的平行关系与空间中直线间的平行关系意义一样吗?那么,相交关系呢?何用图形表示空间中直线之间的平行和相交呢?追问1:两直线异面,即两条直线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又应该怎么用图形表示呢?师生活动:学生应该都能利用平行四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内部的线段来准确地画出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相交、平行关系,但是对于追问可能会有些难度.但至少可以想到用下图来表示.基本想法是两条直线中一条在面内,另一条一定不在面内,也就是说不能画在平行四边形内部.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已知到未知,从空间图到直观图的过程.可促进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体会正难则反的数学探究方法.追问2:既然异面直线是不在同一平面内的直线,能否通过绘制两个不同的平面,再在各自平面中绘制不相交的直线来展现异面直线呢?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知常见的展现异面直线的情形.通过讨论后,教师展示下图.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展示,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异面直线,其本质为两直线不相交、不平行.(二)探究、归纳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关系问题3 观察下图,直线AB与长方体的六个平面分别有几个交点,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又一样吗?再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思考,空间中直线与平面有哪些位置关系?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类比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借助长方体模型或者生活中的实例,探究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从而归纳出直线与平面间的位置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直线与平面相交和直线与平面平行均称直线在平面外.追问1:当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个数为无数个,一个,零个的时候,我们分别称它们的位置关系为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用直观图怎么表示这些位置关系呢?师生活动:直线在平面内时,可以通过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内画一条线段展现,上一环节中的探究和讨论已经基本可以绘制直线与平面相交的直观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给人的直观感受来绘制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直观图,也就是通过直线与平行四边形中的一条边平行来展现.设计意图:教材直接给出了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略作说明地给出了三种位置关系的直观图.此环节可让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这样绘制图形的合理性.体会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常用直观图表示.追问2:点、直线、平面均有对应的符号表示,那么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应该怎么用符号表示呢?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集合的角度理解直线与平面,自然引出直线与平面相交的基本符号表示为a∩α=A;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符号为a//α.设计意图:几何与代数是数学对象的两个方面,数形结合认识事物会更全面,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素养.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直观图表示更形象、更直观,但是符号表达会更简洁、更准确.(三)探究归纳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问题4 观察下图,平面ABCD与长方体的其他平面公共点的个数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又有什么不一样?再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思考,空间中平面与平面有哪些位置关系?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个观察平面ABCD与其他五个平面的交点情况,也可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教室内地面与四周墙面、天花板的交点情况.引导学生类比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得到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平行、相交两种情况.设计意图:与直线与平面之间位置关系的探究类似,通过实例观察抽象出平面与平面的交点情况,再通过类比这一推理方式,得到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里体现是的对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这些数学素养的提升.追问:如何用符号表达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类比直线与直线的平行,还有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符号表示,来得到平面与平面相交、平行时的符号表示.设计意图:此处的设计与直线与平面之间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意图一致,均为加强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的培养和数学直观素养的提升.(四)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应用问题5 观察下图长方体中直线与平面,尽可能多地分类举出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例子,并用符号表示这些关系.师生活动:教师可让学生在白板上分类写出尽可能多的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及其符号表示.设计意图:虽然学生通过观察,逐项探究得到不同对象间的位置关系,但是学生并未形成系统全面的认知,且不熟练.此环节的设置,一方面检测学生对空间中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借助长方体中的直线与平面关系的感知,增强学生的空间感.例1如下图,用符号表示下列图形中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例2 如图,直线与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师生活动:对于例题1,教师可以请一名学生上台板书,其余同学在台下书写,教师巡视查看学生书写的规范性与全面性.对于例题2,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异面直线的定义是对共面的全面否定,对它的证明,最好的方式是进行反正.假定两直线不是异面关系,则它们一定共面,利用已知的基本事实和正确的推理得到矛盾的结论,从而得到之前假设的错误.设计意图:继续强化直线、平面之间位置关系的判定与符号表示.引导学生体会证明两条直线异面时常用的一种逻辑——反证法,提升学生逻辑推理的数学素养.(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又是用怎样的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有哪些位置关系?(3)怎么用符号表示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4)证明两直线异面时用了什么证明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一步体会立体几何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2.布置作业教科书第131页第1,2,3,4题,第132页第4题,第9题.五、目标检测设计1.如图所示,用符号语言可表达为( ).A.α∩β=m,n?α,m∩n=AB.α∩β=m,n∈α,m∩n=AC.α∩β=m,n?α,A?m,A?nD.α∩β=m,n∈α,A∈m,A∈n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题目,检测学生对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判断及其符号表示的掌握情况.2.如图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在这个正方体中,①BM与ED平行;②CN与BE是异面直线;③DM与BN是异面直线.以上几个结论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A.①②③B.②C.③D.②③设计意图:这个正方体还原后的图形如下图.检测学生在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提高其空间感,加强学生对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判断,特别是异面直线的判断.3.已知:α∥β,a?α.求证:a∥β.证明:法一:∵α∥β,∴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把平面和直线都看成点的集合,则有α∩β=?,a?α,∴a∩β=?,即直线a与平面β无公共点,依据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定义可得a∥β.法二:假设a不平行于β,则①a∩β=A,这时α与β有一个公共点A;②a?β,这时α与β有无数个公共点.①和②都与已知α∥β没有公共点矛盾,∴a∥β.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定理、公理等已知正确的结论,按照正确的推理格式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特别是反证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