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为政以德
- 格式:docx
- 大小:25.38 KB
- 文档页数:9
《为政以德》〔重点版〕一、核心解读: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概念,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
孔子的德治思想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己修身的问题;二是如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治人的问题。
儒家认为,正己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前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了正己功夫,再将此外化扩展开去,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他人,使其如坐春风,日有所进,欣悦而化,这就是为政之道。
孔子的思想经孟子、荀子等后儒的系统发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严密的治国方略和道德修养的阶梯,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政以德”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善、正身等。
二、名句填空:1、子曰:“为政以德,,。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5、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
,必偃。
”6、自古皆有死,。
7、百姓足,?百姓不足,?三、字词注音:众星共.之〔gǒng〕道.之以政〔dǎo〕冉有仆.〔pú〕庶.矣哉〔shù〕千乘.之国〔shèng〕将伐颛臾..〔zhuānyú〕焉用彼相.〔xiàng〕相.夫子〔xiàng〕虎兕.〔sì〕出于柙.〔xiá〕毁于椟.中〔dú〕近于费.〔bì〕盍.彻乎〔hé〕南宫适.〔kuò〕羿.善射〔yì〕奡.荡舟〔ào〕禹稷.躬稼〔jì〕三、实词整理: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拱,环抱〔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导,训导〔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导,治理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并作解释:〔1〕使民敬忠以劝.劝:努力,勤勉〔2〕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不能:能力差的人〔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诸侯的封地。
论语:第二章——为政【原文】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而众星共(3)之。
”【注释】(1)德:道德、德性、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共:同“拱”,围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统治人的人)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必然的方位,而群星都会围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若是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那么。
这也是咱们此刻提出的“以德治国”理念的源头。
究竟什么是“以德治国”呢?包咸曾注释说“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那个地址的“无为”和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是一样的,并非是不做事,而是指为政者不胡作非为、朝令夕改,不穷奢极欲、贪得无厌。
能做到这点的为政者,其言行自然会吸引周围的人围绕在他身旁。
反之,那么会众叛亲离。
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显现如此的时期:每次碰到如此“无为”的统治者,便会显现天下太平的圣治时期。
【原文】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归纳的意思。
(3)思无邪:思,一说为思想;另一说为语气助词,无心义。
觉后者说明更妥。
邪读作xiá。
无邪,原指养马人用心致志不分心,在那个地址比喻“纯正没有邪念”。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能够用一句话来归纳它,确实是‘思想纯正没有什么邪念’。
”【评析】一言以蔽之,用英语说确实是“All in one”或“in a word ”,而“思无邪”这句话既说明了孔子对自己修订的《诗》的编删原那么,也是咱们此刻看到的《诗经》的所能够表现的孔子的真实方式。
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就有:“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一起学《论语》2.1为政篇——为政以德【为政篇导读】钱穆曰:孔门论学,最重人道。
政治,人道中之大者。
人以有群而相生相养相安,故《论语》编者以《为政》次《学而篇》。
《论语注疏》曰:《左传》曰“学而后入政”,故次前篇也。
此篇所论孝敬信勇为政之德也,圣贤君子为政之人也,故以“为政”冠于章首,遂以名篇。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白话】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德行,就像天上的北辰,安坐其处,众星绕向它而旋转。
”【释词】为政:治理国家,实施政治。
以德:治国者要以德行为根本来治理国家。
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而不失,谓之德性。
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
譬如:比如。
北辰:即天枢、天心,天之中,也叫北极,居北方。
北辰是无星处,不当视作“北极星”。
“凡天之无星处曰辰”。
古人认为天体圆,北辰天心此为最高处,名“赤道极”,称“北极者”,对南极言之;成周洛阳之地为地之中,在此处观北极处地36度,南极入地亦36度,中国在赤道北,只见北极。
居其所:安坐其处。
所,处所。
共:即“拱”,环拱围绕。
朱子曰: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
治国者,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修养自己,方可治国平天下,以自己之德行,为其下之表率,为天下之表率,以德服人,以德化人,有如众星之围绕归向于北辰而随之旋转。
之:指北辰天心。
【先贤精义】王夫之曰:辰非星,星非辰也。
北极有其所而无其迹,可以仪测而不可以像观,与南极对立,而为天旋运之纽。
秦蕙田曰:北极,天之至中。
谓之辰者,无星而有其位也。
北极正相对为南极,二极之中纮古今皆谓之赤道。
……“赤道”云者,赤犹“空”也;空设此道,以判南北七政不附丽而行也。
北辰,今谓之“赤极”,言其为赤道之极耳。
俗言“赤手、赤贫”,皆取“空”义也。
李惇曰:天行至健,其南北两端不动处,如门之枢。
雷学淇曰:北极亦非不运动,但居其所而不移耳。
犹之圣人治天下,但见其垂衣裳而天下治,不知“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其劳心者无已时也。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为政以德》是一篇必学的文言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供大家参考!《为政以德》课文翻译【原文】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61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翻译】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翻译】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Maokesheng1、为政以德节用爱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陈力就列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16.1)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就担任一定的职务,如果不能,就该辞职。
成语义:依据自己的才能担当一定的职务,各就其职位尽力。
持危扶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16.1)翻译:遇到危险却不扶持,摔倒了却不搀扶起来,那么用你辅佐什么呢?成语义:扶助将要倾倒的。
比喻扶持大局。
分崩离析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6.1)翻译:现在仲由和冉有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远处的人不归服,而不能使他们来归服;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全;反而计划在国内使用武力。
成语义: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既来之,则安之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16.1)翻译: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礼乐道德来教化他们,使他们来。
既然来了,就应该使他安定下来。
成语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开柙出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6.1)翻译:老虎一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祭祀玉器在木盒中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成语义:原指看管虎的人未尽责任。
后也用来比喻放纵坏人。
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翻译:我担心季孙所应该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自家内部。
成语义:祸害从内部发生。
足食足兵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翻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有充足的粮食,有充足的军备,人民信任政府啊。
《论语》为政篇1.子z ǐ 曰yu ē :“为w éi 政zh èng 以y ǐ 德d é (1),譬p ì 如r ú 北b ěi 辰ch én(2),居j ū 其q í 所su ǒ (3)而ér 众zh òng 星x īng 共g òng (4)之zh ī。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 子z ǐ 曰yu ē :“诗sh ī 三s ān 百b ǎi(1),一y ī 言y án 以y ǐ 蔽b ì (2)之zh ī,曰yu ē:“思s ī 无w ú 邪xi é (3)。
”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 3. 子z ǐ 曰yu ē :“道d ào (1)之zh ī 以y ǐ 政zh èng ,齐q í (2)之zh ī 以y ǐ 刑x íng,民m ín 免mi ǎn (3)而ér 无w ú 耻ch ǐ (4),道d ào 之zh ī 以y ǐ德d é ,齐q í 之zh ī 以y ǐ 礼l ǐ ,有y ǒu 耻ch ǐ 且qi ě 格g é(5)。
”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为政以德全篇原文《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相关内容,其全篇原文如下:>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三、课后练习训练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为政以德(1) ,譬如北辰(2) ,居其所(3) 而众星共(4) 之。
”【注释】(1) 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实行统治,即“德治”。
(2) 北辰:北极星。
(3) 所:处所,位置。
(4) 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解释翻译】孔子说:“ (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这个共实际上念拱,共有向的意思,围绕、相向这个意思。
朱子在《集注》里面解释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这个为政的政,我们讲这是把持政治,这叫为政。
谁是为政的?这个国的领导人,这是为政者。
为政的意思,朱子说这个政就跟正邪那个正,就是准确那个正是一个字。
它的意思,「政者,正也」。
「正人之不正」, 人有不正的地方,你把他正过来了,这叫为政。
这里面也有出处的,《论语》里面就有一章讲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之一,三大家他是的一家大夫。
他把持朝政,治理得不好,所以他要向孔子问政。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夫子就讲,「政者,正也」。
政治是什么意思?就是公正无私这个正。
你守住公正,你给大家做个好榜样,「子帅以正」,子是对季康子的尊称。
说您老人家「帅以正」,帅是表率,你给大家表演出正的样子,以身作则,谁敢不正?整个国家也就正。
你把持朝政,你正了,大家都正。
「己身正,不令而从」,你不用下命令,大家都跟着你学了,都会做得正。
如何得正?要『为政以德』,用道德。
所以正的标准是德,符合道德的就叫正,不符合道德的就不正。
朱子解释,「德之为言得也」。
德这个字能够当那个得到的「得」那个字来讲。
什么意思?「得于心而不失也」。
这个道德,你真正按照道德而行,你就能够得民心,不失民心,你就不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