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 格式:ppt
- 大小:919.00 KB
- 文档页数:30
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导语】:一为政以德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为政以德》是一篇必学的文言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为政以德》课文翻译,供大家参考!《为政以德》课文翻译【原文】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61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
《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翻译】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第一课 为政以德引人入胜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向世界呼唤:“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
”可见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以孔子“儒家伦理”为轴心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
《为政以德》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其中有的观点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有的观点则有其时代局限性,我们须以批评的眼光审视之。
……[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论.(lún)语 譬.(p ì)如 庶.(sh ù)矣哉 千乘.(sh âng ) 颛.(zhu ān)臾 社稷.(jì) 彼相.(xi àng ) 虎兕.(sì) 出于柙.(xi á) 椟.(d ú)中 相.(xi àng )夫子 聚敛.(li ǎn ) 盍.(h ã)彻乎 必偃.(y ǎn ) 躬稼.(ji à) (二)通假字1.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读g ǒng ,环抱,环绕。
) 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 ǎo ,训导。
) 3.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通“导”,读d ǎo ,治理。
) 4. 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 (三)一词多义①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是.社稷之臣也(代词,“这”的意思。
) ③问今是.何世(表示判断。
)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扶着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 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助,动词。
) ③老死不相.往来(互相,副词。
) ④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观察,动词。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为人父母者,不可不知《孝经》。
”子曰:“教民以孝,则民兴;教民以悌,则民弟;教民以忠,则民忠。
孝之至也,莫大于尊亲;悌之至也,莫大于敬长;忠之至也,莫大于敬上。
故教民以孝,则民毋二;教民以悌,则民无怨;教民以忠,则民无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全文言文翻译: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道德来教化人民,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停留在自己的位置上,而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孔子说:“如果自己品行端正,不用命令,人民也会自动遵守;如果自己品行不正,即使发出命令,人民也不会遵守。
”孔子说:“如果能够端正自己的品行,那么治理国家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的品行,怎么去端正别人呢?”孔子说:“那些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很少会去触犯上级;不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孔子说:“做父母的,不能不知道《孝经》。
”孔子说:“用孝道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会兴起;用尊敬兄长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会团结;用忠诚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会忠诚。
孝道到了极点,没有比尊敬父母更大的;尊敬兄长到了极点,没有比尊敬长辈更大的;忠诚到了极点,没有比尊敬上级更大的。
所以用孝道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不会有二心;用尊敬兄长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不会有怨言;用忠诚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不会有怨言。
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精选5篇)论语为政以德读后感精选篇1我想,像佛教一样,每一部经典,每一种思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种弱点,从长远来看,人是很没有记性的一种动物。
论语讲的主要是两部分,做人和治学,但是做人和治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承积淀,但是对于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有关于做人的知识,他也要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与进步。
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学知识那么客观和理性,或者说,要想干点实事儿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点,自私,贪婪,欲望,懒惰。
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克服弱点,终有所成。
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永恒的,所以论语二十篇,虽经千年岁月,却仍历久弥新。
要克服这些本性,走向克己复礼,走向仁义礼智则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
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交友,关于养身……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希望大家多关注国学。
对一些着作多一些见解,让我们共同提高自身的修养。
今天,我们学完了《论语》十二章和《论语》十章,经过几节课的学习,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触。
孔子虽然已经去世了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话语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是耳熟能详,这些话仍然在影响这我们,指导着我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君子,要爱学习,乐交友,做有修养的人。
现在人们依然保持这种追求,要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高尚的人。
为政以德全篇原文《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相关内容,其全篇原文如下:>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论语》2为政第二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这一篇章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应用问题,孔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他的思想深入了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因此,这一篇可以说是学而篇的进一步理解。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众星就会四面环绕着它。
”【说明】孔子的思想反复强调“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这里说的意思就是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领导威信,以威信治理国家,就会实现无为而治的局面。
反映的是孔子的典型的德治天下的思想。
【原文】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说明】孔子晚年删订《诗经》,是因为他看到了诗歌的兴观群怨的功能,他的思想中认为人的成长和生命发展要“兴于诗”,足见孔子对诗歌的重视。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删订《诗经》时把握的一个原则。
所以,有人译成:删订《诗经》三百篇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思想纯正。
【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规范民众,老百姓就可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羞耻;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但会懂得羞耻,还会自觉的遵守法律走在正途上。
”【说明】孔子注重人的心灵修养,所以治世他也看中以礼服人、道德化人的作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凡事一旦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事情就好办了。
内心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效果是不会好的。
【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向学,三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人生立场,四十岁的时候不再困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六十岁的时候,就没有我不中听的事情了,到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法度了。
1.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汇集,对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都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
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
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3.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