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一)为政以德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48.02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课 为政以德引人入胜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向世界呼唤:“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
”可见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以孔子“儒家伦理”为轴心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
《为政以德》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其中有的观点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有的观点则有其时代局限性,我们须以批评的眼光审视之。
……[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论.(lún)语 譬.(p ì)如 庶.(sh ù)矣哉 千乘.(sh âng ) 颛.(zhu ān)臾 社稷.(jì) 彼相.(xi àng ) 虎兕.(sì) 出于柙.(xi á) 椟.(d ú)中 相.(xi àng )夫子 聚敛.(li ǎn ) 盍.(h ã)彻乎 必偃.(y ǎn ) 躬稼.(ji à) (二)通假字1.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读g ǒng ,环抱,环绕。
) 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 ǎo ,训导。
) 3.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通“导”,读d ǎo ,治理。
) 4. 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 (三)一词多义①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是.社稷之臣也(代词,“这”的意思。
) ③问今是.何世(表示判断。
)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扶着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 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助,动词。
) ③老死不相.往来(互相,副词。
) ④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观察,动词。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Maokesheng1、为政以德节用爱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陈力就列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16.1)翻译: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就担任一定的职务,如果不能,就该辞职。
成语义:依据自己的才能担当一定的职务,各就其职位尽力。
持危扶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16.1)翻译:遇到危险却不扶持,摔倒了却不搀扶起来,那么用你辅佐什么呢?成语义:扶助将要倾倒的。
比喻扶持大局。
分崩离析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6.1)翻译:现在仲由和冉有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远处的人不归服,而不能使他们来归服;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全;反而计划在国内使用武力。
成语义: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既来之,则安之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16.1)翻译: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礼乐道德来教化他们,使他们来。
既然来了,就应该使他安定下来。
成语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开柙出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6.1)翻译:老虎一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祭祀玉器在木盒中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成语义:原指看管虎的人未尽责任。
后也用来比喻放纵坏人。
祸起萧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翻译:我担心季孙所应该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自家内部。
成语义:祸害从内部发生。
足食足兵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翻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有充足的粮食,有充足的军备,人民信任政府啊。
第一课为政以德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沦为平民。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很出色。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
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他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开始收徒讲学。
相传,他的弟子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在诸侯面前游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结果是处处碰壁,终不被重用。
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73岁时,孔子因病逝世,葬于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北边泗水河畔。
2.周公旦汉族(华夏),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
西周政治家。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文”,又称为周文公。
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
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
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
周公主张“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
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
周公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德为政,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
选修语文《为政以德》教案选修语文《为政以德》教案充分预习自读三遍。
集体朗读,正音正字。
告知本课重点字词、句式,让学生自己琢磨。
参照注释和译文翻译各章,找出翻译不顺或你认为有误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论语选读》1-4课是政治专题,本课中心论题为“为政以德”(板书)。
是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做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德为政”。
请同学指出本句翻译错误处。
生:“以”翻译成“运用”不正确,词性不对。
“运用”是动词,“以”应翻译为介词性的“用”或“凭”。
本课明确提出“为政以德”的主旨及意义的是哪些章节?“为政以德”的意义是什么?生:一、二章统领全文,鲜明提出本课的中心主旨“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并揭示了意义: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首章用一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用当代政治术语来说,就是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示例: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
(《孟子·离娄上》)2.有耻且格。
(翻译此章)二章用鲜明的对比道出了“为政以德”的意义。
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号召全社会人民要有羞耻心。
但夫子说“为政以德”,百姓自有羞耻心了,世道人心、社会风气自正。
(驳:一些教案把“为政以德”的意义归结为“无为而治”。
窃以为欠妥。
单言“无为而治”,在当代人眼中,恐怕都以为是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吧。
儒讲无为而治与此有别。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5.5)李泽厚辨之甚明。
《集释》: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新序·杂事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高中语文选修1背诵古文大全,够详细的01.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定《选读》背诵部分《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指定背诵部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指定背诵部分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背诵部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子路曰:“不仕无义。
1.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汇集,对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都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
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
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3.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课时跟踪检测(一) 为政以德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格调B.子适卫,冉有仆.仆:倒在地上C.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D.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攻:攻打解析:选C A项,格: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B项,仆:驾驭车马,赶车。
D项,攻:批判,指责。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含义。
(1)曰:“富.之。
”富: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斯三者何先.先:____________________(3)既来.之,则安之来:____________________(4)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善: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使动用法,使……富裕(2)名词作动词,把……放在前面,先做(3)使动用法,使……来(4)形容词作名词,守道义的人,优秀的人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于”的用法和意义。
(1)于.斯三者何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虎兕出于.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季氏富于.周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介词,在(2)介词,引出动词的对象,可不译(3)介词,对(4)介词,从(5)介词,比(6)介词,向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则修文德以来之.②临之.以庄B.①有耻且.格②且.尔言过矣C.①固而.近于费②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D.①既富矣,又何加焉.②子为政,焉.用杀解析:选A A项,均为代词,指人;B项,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并列,并且;C项,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疑问语气词,呢/疑问代词,哪里。
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以伐为A .君子哉若人B .无乃尔是过与C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D .君孰与足 解析:选D A 项,主谓倒装句;B 项,宾语前置句;C 项,状语后置句;D 项,介词的宾语前置,与例句相同。
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皆有死,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力就列,__________________。
(3)其身正,_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
答案:(1)民无信不立 (2)不能者止 (3)不令而行虽令不从二、《论语》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论语·述而》)7.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孔子的为政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为政要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8.怎样才能获得百姓的信任?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统治者要做好榜样。
统治者守信用,人民才会相信。
②统治者应该将获得百姓的信任置于极高的地位。
因为没有百姓的支持,国家根本站不住脚,失去民心最终会失去天下。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0题。
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不能自行。
得其人则存,②法不能独立,类……,无治法。
①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②矣;④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③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万事之变,足以乱矣。
(《荀子·君道》)[注] ①治人:使国家安定的人。
②类:指法令、制度。
③端:根本,本源。
④遍:通“辩”,治理。
9.对于如何治理国家这件事情,孔子认为应依赖于________,荀子认为最终依赖于________。
解析:从材料①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用“德”和“礼”治理国家更有效果;从材料②中“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可知,在荀子看来“君子”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答案:德、礼(或仁政) 君子10.荀子认为“法者,治之端也”。
这与孔子的看法是否矛盾?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分析“法者,治之端也”的含义,意思是强调法令的重要性,但是荀子接着说“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万事之变,足以乱矣”,强调君子是实施法令的关键,而君子就是有品德和才能的人,这个观点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治理国家要靠道德和礼教的观点是一样的,所以说不矛盾。
答案:不矛盾。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依靠道德、礼教,只靠政令和刑罚会使百姓没有羞耻心。
荀子认为法令制度固然重要,最终也要依靠贤能的君子;法令如何实施,实施的效果如何,都要依赖君子的品德和才能。
所以,两人的看法并不矛盾。
参考译文:②有搞乱国家的君主,没有自行混乱的国家;有治理国家的人才,没有自行治理国家的法令。
……所以法令不可能单独有所建树,制度不可能自动被实行。
得到了那种善于治国的人才,那么法令就存在,失去了那种人才,那么法令也就灭亡了。
法令,是政治的根本;君子,是法令的本原。
所以,有了君子,法令即使简略,也足够治理了;没有君子,法令即使完备,也会失去先后的实施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各种变化,足够形成混乱了。
三、文言文阅读(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 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幸甚,幸甚。
,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②为不缪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可惜也。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辈为注解之罪。
③旨不传,乃郑玄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游、夏之位。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参.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对曰:④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
自古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注] 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
②缪:通“谬”。
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
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 .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 .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 .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解析:选B 根据文中语境,作者是感佩赞叹对方的才华和时机,所以认为“像您这样的才华、这样的时机,真是值得珍惜”。
因此,这个“可惜”的意思不是“令人惋惜”,而应该是“值得珍惜”。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饰以温慎举以予人A. ⎩⎪⎨⎪⎧ 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儿之成,则可待乎B.⎩⎪⎨⎪⎧ 其有国者成败废兴其远而无所至极邪C. ⎩⎪⎨⎪⎧ 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吾尝终日而思矣D.解析:选B 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文言语境正确理解有关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A项中的两个“以”,第一个是介词,“用、拿”;第二个是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
B项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中的两个“其”,第一个是指示代词,表示“那些”;第二个是连词,表选择。
D项中的两个“而”,第一个是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第二个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