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
- 格式:ppt
- 大小:6.37 MB
- 文档页数:45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6、草原》课文全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6、草原》课文全文16 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草原》教学反思15篇《草原》教学反思1《草原》是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__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__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美好意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
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
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
我设计了以下活动:A 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C 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
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草原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
2.学会描述草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3.识记并理解文章中的核心词汇和句型。
4.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5.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2.教学重点掌握草原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
3.教学难点识记文章中的核心词汇和句型。
4.教学内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阅读理解,完成相关的练习。
3.集体讨论,了解草原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
4.课内小组活动,写作自己对草原的想象和感受。
5.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
2.合作学习法。
6.教学资源1.课本《草原》。
2.PPT课件。
3.集体讨论中所需的图片、电子书籍。
4.书法教辅材料。
7.教学步骤7.1自我介绍为了营造一个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在熟悉老师之后,更加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7.2词汇练习教师在课前布置阅读练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生词的含义并进行拓展。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口头问答,拓展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加深对这些词汇的记忆。
7.3阅读课文教师进行课前讲解,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然后进行朗读教学,促进学生特别是口语练习。
7.4细节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新阅读文章,找出文中描述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并进行针对性的加强训练。
7.5集体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重点阐述草原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分享观点和发表个人意见。
7.6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在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中,通过书写诗歌和书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草原文化。
7.7课堂反思讲解学生学习到的新知识,并总结整个课堂的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以期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本次小学语文六年级《草原》课程教学,主要解决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文化意识的启发。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步骤,有效地引领学生在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加强口语表达和书写技能。
2023年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通用5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篇1《草原》是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闻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验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漂亮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忱欢迎的情景。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相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情深意重,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动身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
作为其次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情深意重;绽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际碧草话斜阳。
”的美妙意境。
依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情深意重。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
思索:假如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忱好客)草原人民的热忱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忱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
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实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
我设计了以下活动:A、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子,你又会说些什么?C、假如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漂亮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款待我?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恒久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
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实力没有得到充分的熬炼。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篇课文名为《草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
主要讲述了草原的自然景观、动植物、人文风情等方面的内容。
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写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草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美好情感。
教材难点本篇课文主要涉及草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难点在于对一些生物和文化的解读和理解。
例如,生物方面需要学生了解草原上的动、植物名称、特征、习性等;文化方面需要学生了解哈萨克族的生活习俗、信仰等。
二、教学目标1.学习出版物《草原》内容;2.掌握一些在草原上生长的植物和常见的动物名称和性状;3.了解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草原》的自然景观、动植物和人文风情;2.掌握一些在草原上生长的植物和常见的动物名称和性状;3.了解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
教学难点1.对一些生物和文化的解读和理解;2.能够灵活运用语言描述草原的美景、人文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分发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来认识“草原”、“马”、“羊”等素材,让学生自己谈谈自己对草原的印象和想象,为下面的课程展开铺垫。
2.学习《草原》(10分钟)首先教师对《草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重点突出文中所涉及到的生态文化。
3.生物的认识(20分钟)针对学习到的生态知识,教师可以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进行呈现,让同学们了解有关于草原上主要的羊、马等动物的特征,以及不同种类的草和树木等的特点和生态位。
4.文化的认识(20分钟)介绍草原的人文景观,让学生们感受哈萨克族的民族文化,包括哈萨克族的民歌、舞蹈、习俗等方面。
5.课堂练习(15分钟)在课堂上,教师会设计相应的课堂练习,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分类填空、选择题或是对文本的简述等。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下课后的作业,可让同学们对文章的讲解立即性思考和反思。
五、教学总结通过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的教学,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草原的自然环境,而且认识到草原上的民族文化资源。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情境导入】内蒙古大草原土壤肥沃,牧草茂盛,野花芳香,空气新颖,湖泊晶莹。
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
草原风景美,蒙古族牧民更美……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内蒙古,走进《草原》,来一次草原之旅。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及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
2.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明确:地点转换顺序。
3.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
明确:我们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草原的美丽风光,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欢送。
4.试着划分本文的层次,并归纳每局部大意。
明确:本文共5段,可分为两个局部:第一局部(第1段): 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给人带来的乐趣。
第二局部(第2~5段): 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受到蒙古族主人的热情欢送和款待。
二、梳理思路——探究文意1.研读第1段。
(1)从“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明确:点题,第一次来到草原。
(2)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风光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明确: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风光,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等景物来写的。
(3)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草原的?明确:天空,天底下。
2.研读第2~5段。
(1)给第二局部(第2~5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第2段):主人迎客。
第二层(第3、4段):主人待客。
第三层(第5段):主人和我们惜别。
(2)假如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明确:热情好客。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草原进展详细描写的呢?明确:风光和人情。
三、研讨释疑——重点探究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明确:草原非常辽阔。
小学六年级语文《草原》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都很喜欢音乐那么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后说说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播放《草原之歌》乐曲)师:大家说说歌中写的是什么地方?生:(齐)草-----原!师:大家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正确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十三课。
(师板书课题《草原》)。
二、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自由朗读全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的词语要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
同时思考一下: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把它画下来一会儿我请同学来给大家分享。
师:同学们读完了哪个字音比较难读给大家纠正一下你画出了哪个词?生:第二自然段的“迂回”师:对他提醒大家注意“迂回”这个词语还有吗?生:没有了。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子仔细听看他读对了没有?(出示生字词学生读。
)生:新鲜、明朗、渲染。
师:读的真准。
看来字词已经掌握了。
三、深入研读解析段落师:刚刚同学们已经读完了第一遍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谁来给大家分享?这位同学你来说。
生:我画的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太阳已经偏西老舍先生还想在这里多留片刻这是为什么呢?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生:因为草原上的草和景色还有一些大牛、羊都特别美所以老舍先生想多留一会儿。
师:是呀是因为草原上的景色特别美老舍先生才忍不住多留片刻。
(板书:景色美)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生:老舍不想离开这里是因为这里人的热情招待让他感动(板书:人情美)所以想多留一会儿。
师:确实草原不但景色美而且人民也是特别的热情好客。
这节课我们就先去领略草原的风景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一看在这一段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生:天空、小丘……生:羊群、骏马和大牛……师: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语文教案一、基本信息1.教学年级:六年级2.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掌握《草原》的主要内容,了解草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方面。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美好的自然风光。
(3)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初步的“探究能力”。
3.教学内容:《草原》二、教学过程1.导入1)讲解教师先利用图片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了解草原的自然风景。
2)提问方式问学生:你们了解草原吗?草原有哪些特色?你们喜欢草原吗?为什么?2.阅读理解1)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草原》,在阅读之后,让学生完成以下问题:A)阅读后,请给《草原》一个概括性的主旨大意。
B)阅读中,您认为最有意义的是哪些句子和段落?请解释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C)阅读后,你对草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内容,教师可以将草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知识展开,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自由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草原等地实地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草原的魅力。
2)为了更好的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文献资料,以及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工具加深认识。
3)学生对自己探究的成果进行小结,让他们把发现和探究的收获展示出来。
4.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思考、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草原相关的知识。
2)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自己学习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老师的教学方法、效果等方面。
5.作业参照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撰写一篇草原的读后感,表达对这座神奇的大自然的赞叹之情。
三、教学反思本课以《草原》为主题展开,重点在于让学生对草原这一主体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自由探究环节,应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探究途径,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探究问题,并将其它知识与之相结合。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态、历史、文化、人文角度去认识草原,在综合判断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涵盖,从而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策略性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