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淡妆浓抹总相宜——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1)【知识梳理】表达技巧分为四个层面: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特点一、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比反衬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通感用典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好处是,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总之,就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能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
再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有两种,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好处是,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
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好处是,使语言简练、含蓄,富于变化,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②“终岁不闻丝竹声”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通感、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一、比喻比喻:借助想象,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两种事物本质不同,但二者有相似点。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答题模式: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2、把……比作……,突出了事物的某一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想象,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突出了洞庭山之青翠和小巧之特点;将洞庭水比做白银盘,突出了洞庭水之清澈宁静的特点。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并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总结大全在写作过程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是提高文章质量和吸引读者的关键要素。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夸张等,而表达技巧涵盖了句式多样性、词汇运用等方面。
下面将总结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帮助您提升写作的魅力和效果。
一、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突出或强调某个特点。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生动、形象。
3. 排比:通过列举相同结构的词、短语、句子等,强调并突出其中的信息,增加语言的节奏感。
4.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点或表现,加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者思考。
5. 对比: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者情况之间的差异,突出某个特点或者强调一种观点。
6. 反问:提问的形式陈述一种观点或者事实,加深读者对于问题的思考或者认识。
7. 呼应:前后文之间有所呼应,加深文章的内在逻辑联系,使整篇文章更加一致和连贯。
8. 借代:以某个具体的代表性事物来代指一类事物或者是整件事情,使得文中的描述更加简洁而且形象。
二、表达技巧1. 句式多样性:使用不同句型和句子长度,增加语言的变化和流畅度。
2. 修辞手法运用:结合上述的修辞手法,适当地运用于文章中,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 合理的过渡:在文章不同段落之间使用过渡句或者词语,使文章结构更加合理且流畅。
4. 用词准确:选择合适的词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使文章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5. 具体而生动的描写:通过细腻、形象的描写,使读者更容易形成真实感受。
6. 清晰的逻辑关系:通过使用逻辑词语和句子连接词,使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更加清晰。
7. 引用名言或者引用他人观点: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者他人观点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8. 杂糅法: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或者语言技巧交叉使用,使文章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总结: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能够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通过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可以使文意更加深刻,并增加读者的共鸣。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修辞语言来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
在写作中,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并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运用的效果。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来表达观点或形象描写的修辞手法。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增加读者的感受,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例如,我们常常用“爱情如红玫瑰般美丽”来形容爱情的美好。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使其具有人的思维、情感和动作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风婆婆吹起寒风”中的“风婆婆”就是对风进行拟人描写。
三、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过分描述,使其显得更加突出、引人注意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夸大事物的好坏、大小、数量等,使作品更富有张力和艺术感。
例如,“他天才般的演技让全场观众都惊叹不已”中的“天才般”的夸张描述使演技显得更加出色。
四、排比排比是将一系列相同结构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使句子的节奏感和声韵感更强烈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可以使作品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加其艺术感。
例如,“千军万马,锦旗飘扬,战旗猎猎,英勇喊声震天”中的排比句子增强了作品的气势。
五、反问反问是提出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进行陈述的修辞手法。
通过反问可以使作品更具说服力,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自由和平等吗?”中的反问句增强了对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呼吁。
六、意象意象是通过使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描绘事物或情感的修辞手法。
通过意象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使读者身临其境。
例如,“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犹如一张金红色的缎子覆盖在大地上”中的意象描写使夕阳的美景清晰可见。
七、反复反复是通过对同一词语、句子或段落进行多次使用,加强表达的修辞手法。
通过反复,可以使作品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对内容有更深的印象。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2)学会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其表达效果;(3)能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古代诗歌,感知修辞手法的运用;(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3)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3)引导学生感受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美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与理解;(2)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2)创作中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课堂讲解:(1)讲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2)举例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例子;(2)每组选取一个例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3)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情况和表达效果;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古代诗歌文本;2. 相关修辞手法的参考资料;3. 写作纸张和文具;4.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诗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修辞手法的运用;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创作实践法:学生通过诗歌创作,将所学修辞手法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写作中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是写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够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举例说明其运用方式和效果。
一、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点或形象的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某种意义或形象。
比如,“她的眼睛如炯炯明星,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这里用明星比喻眼睛的明亮,以突出其聪明的特征。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以增强描写的效果。
比如,“时间如梭,它带走了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
”这里将时间赋予了带走东西的能力,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感。
3. 排比:通过连续使用一系列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来增加句子的力度和节奏感。
比如,“他有远见,有魄力,有智慧,有毅力。
”通过排比的方式,突出了他的多方面能力。
4. 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或说法,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产生强烈的印象。
比如,“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人。
”这里的夸张说法强调了他的善良品质。
5. 对比:通过将对立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对比,以突出其中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比如,“黑夜中,星星点点犹如钻石般闪耀;白天中,阳光明媚,照亮了整个世界。
”通过对比黑夜和白天的特点,突出了它们的鲜明对比。
二、表达技巧1. 多样的词汇选择:在写作过程中,选择准确、丰富的词汇能够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鲜活感。
可以通过使用形象、具体的词汇来增加读者对事物的感知,同时避免使用重复或过于普通的词汇。
2. 合理的句子结构:在表达观点、描述事物时,应注意句子的结构。
使用简单、复杂和并列句等不同类型的句子,使文章的句法结构多样化,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3. 适当的修辞语言:通过运用各种修辞语言,如修饰语、插入语、倒装等,在表达观点和描述事物时增加修辞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修辞语言的使用应符合语境,不会造成困扰或模糊文章的意思。
4. 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感:通过改变句子的长度、使用韵律等方式,使文章具有流畅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通感)、比拟、夸张、排比、对比、反问、设问、反复、叠词、双关、借代、对偶、互文、顶针等。
2、答题步骤:①指出修辞手法。
②结合诗句具体阐释手法(内容、效果)。
③诗人情感。
形象类1比喻诗词中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耐人寻味。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把抽象的愁绪比作具体可感的江水,生动形象地写出愁绪如滔滔春水,透露愁情之绵长深重。
4.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尘网”比喻庸俗污浊的官场,以“羁鸟”、“池鱼”自比,“旧林”、“故渊”比喻清新的农村、和谐的自然。
多个比喻连用,形象地强化了厌倦官场生活,向往归耕田园的隐居之意。
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练一练:指出下列句子的本体与喻体。
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3、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刘攽《雨后池上》)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烟草”连天,说明“闲愁”之多,“风絮”满城飞舞,表示“闲愁”的纷烦杂乱,“梅雨”连绵,说明闲愁的连绵不绝、永无尽期。
这三个比喻,立意新奇,形象生动,令人觉得愁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遮天漫地,茫茫无边,拂不去,躲不了。
诗人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烟草,风絮,梅雨”,不仅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同时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赏析鉴赏修辞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
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⑴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⑵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一)拟人
作用:1、描绘形象
2、色彩鲜艳
3、表意丰富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问: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2、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
闼,小门。
问:“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
(二)比喻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问:第一、二联是怎样表现夜色之美?
答案:“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问: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答案: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3、阅读孟郊的《游子吟》回答问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寸草心”、“三春晖”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
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问: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现在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答:“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三)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问:“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解析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
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
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这个人啊,倒是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让人捉摸不定了。
答案: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答:双关,眀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1、阅读下面这首诗词。
回答下面问题。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妙处?
答:本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词作通过对海棠的叶和花的特点的突出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
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