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29.86 KB
- 文档页数:6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学案教学博苑07-29 1131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综合运用文章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国画的传统技法的具体情况;2、结合上述三种情况来学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鉴赏古典诗歌中所用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古典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明确: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古典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排除“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二、古典诗词中表达方式例析。
1.记叙记叙笔法中的“抑扬”“卒章显志”等手法常被应用到诗歌中。
试举例言之。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就是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方式先叙被拒的扫兴,后写意外的惊喜,游园看似不值,实际很值。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祠堂的典型景物,五、六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最后两句写出了此次寻找的目的,是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惋惜,更是抒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卒章显志。
2.描写描写运用到诗歌中,主要有环境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但这些描写有时是互相交叉的。
试举几例。
点绛唇(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整首词对荡秋千的少女进行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但最后三句尤其精妙,再写少女外貌、行动的同时,也写出了少女既害羞又想见来人的复杂心理,同时“嗅青梅”这个动作又是一个细节描写。
细微的情节往往有更大的作用,在诗歌中尤其不能忽视。
少年行(唐)李白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一个仪表潇洒的贵公子游春归来,豪饮买醉的场面跃然纸上如在目前。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二、考点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切用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阐述观点所采用的各种手法。
“表达技巧”是广义综合概念,它有时与“艺术特色”“表达特色”“艺术技巧(手法)”等概念是同义词。
一般来说“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艺术构思)。
三、自主学习1、表达技巧分类:2、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以小见大,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如:烽火连三月的“烽火”代指战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帆”代船。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辞》;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长恨歌》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互文:诗句精炼,意蕴仍在。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主人下马客在船。
《琵琶行》3、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
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四、提问方式1、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3、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6、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7、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匠心文档,专属精品。
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2016-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案(002)高年级班学生姓名: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课题:表达技巧讲解课型:复习课单元课时:第1课时学案评价等级:【学习目标】了解各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学习任务】一、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当然,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
至于杂文、游记、随笔等更细的分类文体,表达方式则更加灵活。
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
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二、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简单地说,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从而促进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的某种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从多年来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看,常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修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自问自答)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三、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它不同于修辞手法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而是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一、明确运用表达技巧的目的:1、为形象服务。
写出形象的特点,使诗中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
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能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
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辨别表达技巧(一)赏析修辞方法: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题】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题】(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例3(2012·江西卷)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问题】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例4(2012·浙江卷)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分)(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答案】(二)赏析表达方式:与“描写”相关的知识点①动静(1)定义: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2)作用:两者相互映衬,渲染气氛,情趣盎然。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白酒) 2.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汽车)3.给电脑一颗奔腾的心。
(处理器)4.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
(电讯)5.裁剪春夏秋冬,风行东西南北。
(服装)6.诱人的貌,迷人的音,醉人的心,喜人的价。
(收音机)7.药材好,药才好。
(药品)8.赤橙黄绿青蓝紫,天上长虹落人间。
(彩电)上面是一些精彩的广告词,你知道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知识·梳理]课程内容知识精要一、“同工”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和特色的2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 3人教版高中语文4方,借代的两事物之间不能打比方。
2.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是打比方,比拟是“变脸模拟”。
比喻句是判断形式句,比拟句是描述句。
3.借代、借喻和象征的区别:象征是指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
借代所代的事物是确定的,象征所指向的事理相对来说是隐晦的、含蓄的。
借代的本体和喻体间只有表面联系,象征的本体和征体之间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联系。
借代是名词性的,只限于句子中;象征可扩大到整个句子,甚至全段、全篇;借喻一般可以补出省略的本体和连接词,象征则很难补出被象征物[考点·聚焦]本节内容对应的考点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 5本节着重学习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本节内容涉及的考点较多,近年一般与扩写、仿写、图文转换、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等结合考查。
[典例·探究]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借代。
A项,出自《鸿门宴》,将他人比作“刀俎”,自己比作“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B项,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
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课标要求 1.认识、理解修辞的特点和类别。
2.学会正确使用修辞格。
知识整合解引子思考:引子引用钱钟书的婉言拒绝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析活动阅读“广告修辞大擂台”,思考:1.修辞在广告中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广告中运用修辞应注意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要点1.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和特色的修辞格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类型、特点和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偏重于语句形式变化和特色的修辞格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类型、特点和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喻”和“借代”应如何区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喻”和“比拟”应如何区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借代”“借喻”和“象征”如何区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基础1.对下列各广告词运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说地地道道中国话,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动静结合【学习目标】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系统地掌握动静结合的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一、课前导入《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多种手法来写景,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写的是近处的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的是远处的动景。
这几句诗采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幽静淳朴的田园风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动静结合就是在写景时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
如《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景,写出了天空的空阔、辽远,原野的碧绿、无垠。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景。
诗人由静而动,变单调为多彩,使得草原的勃勃生机呼之欲出。
2.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
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本诗主要写春山夜晚之静。
但“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景,诗人以动衬静,收到了精妙的艺术效果。
3.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群山万壑赴荆门”,一个“赴”字将静止的写成了动态的,突出了景物特点和诗人的心境。
4.化动为静,化有声为无声。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将流动的水比作挂在山间的巨大白练,突出了瀑布的色泽和气势特点,生动形象。
二、典题例析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参考译文】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睁开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
落日西垂,鸟儿在晩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
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修辞手法一、手法概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试大纲中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每年必考。
二、常见命题方式:(1)试简析这首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这首诗(诗的第×联)。
三、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解释修辞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阐述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问题。
橘柚垂华实汉无名氏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闻君好我甘,窃自独雕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1.“窃自独雕饰”一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作品,回答各题。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词中描写的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
B.一个“又”字,将词人的万端愁情与春花秋月联系起来,国破家亡的苦痛使作者历尽折磨。
C.“虞美人”是本词的题目,作者把思国之情与悲情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词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词汇运用诗词修辞手法运用教学案词汇运用,是诗词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通过准确、美观的词汇选择和运用,可以使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感受上的冲击力。
而诗词修辞手法,则是诗词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手段,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让作品更加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
本教学案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词汇运用和诗词修辞手法,并提供相关的实例和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巧。
一、词汇运用1. 同义词运用:通过使用同义词,可以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增加诗意和艺术性。
例如,在描写秋天的诗句中,可以使用“秋高气爽”、“金风送爽”等词汇来形容秋天的景象,使作品更加生动。
2. 比喻运用: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联系,可以使作品更加形象、有趣。
例如,在描写雨后天空的诗句中,可以使用“霁如明镜”、“云敛雾收”等词汇来比喻天空重新恢复明朗和云雾散去的景象。
3. 排比运用:排比是一种运用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进行并列的修辞手法,通过排比,可以使作品的语言更加鲜明、节奏感更强。
例如,在述说春天的诗句中,可以使用“鲜花烂漫、繁草葱茏、树木苍翠”等词汇进行排比,使春天的景象更加丰满。
二、诗词修辞手法运用1. 比喻修辞: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诗词创作中可以通过比喻来表达出深刻的意义和感情。
比如,“明月几时有”中的“明月”就是对美好事物的一个比喻。
2. 拟人修辞: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例如,“行尽天涯若比邻”中的“天涯”被赋予了“行尽”的动作,使得词句更富有生动感。
3. 夸张修辞: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效果来渲染情感、增强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一行白鹭”就是通过夸张来表达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4. 对仗修辞:对仗是指诗句中的音、韵、律等方面的对应。
对仗通过押韵或句式重复等方式,使作品的节奏与韵律更加和谐,表达更加流畅。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学案10鉴赏古诗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修辞类)课前预习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此外还有双关、对比、互文、通感、顶针等。
【技法解密】1.明辨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正确鉴赏和评价,其前提是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要区分一些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对比与衬托,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
2.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如通感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从而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常见辞格表达效果: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1、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唐朝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例1]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高中散文表达技巧学案一、常用术语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
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其中一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其中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一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
2.知道诗歌鉴赏中关于考查表达技巧的常见题型。
3.能够熟练作答表达技巧的题型。
学习重点目标2、3课时安排6课时一、考点阐释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主要考查三个方面: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二、考点透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表达技巧的种类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2)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3)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4)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5)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
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1)烘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郎赤壁。
鉴赏表达特色(一)——九种修辞方法展示课(时段:正课时间: 60分钟)学习主题(1分钟):阅读文章,品读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特点及表达效果,并运用到散文阅读鉴赏读悟当中。
【训练课导学】巩固提升三级达标反馈题书写等级达成等级月是故乡明季羡林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⑵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呀。
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⑶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
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
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⑷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睛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⑸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
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
诗歌赏析800字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案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从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到各种因素的配合变化都是广义的技巧问题。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8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5种: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诗歌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一、描写:就是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
常见的描写方式或描写角度有:①正面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直接面对人物、景物进行描述。
侧面描写,就是不从正面,间接地去描写人物、景物。
侧面描写又叫侧面烘托。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看罗敷。
②虚实结合实写,是写眼前的实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如: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
“万木冻欲折”与“孤根暖独回”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2) 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3) 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学习目标:1、熟悉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 、了解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3、学习解答修辞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
考点解析:古典诗词讲究语言凝练、语意含蓄,所以常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运用修辞,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考纲要求有九种: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常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反复、对比、比兴、互文、通感、顶针等一、手法及作用(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作用:1.形象具体可感。
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示例: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分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表达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
2、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苏轼《江上看山》)【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析】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3、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1.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形象。
表达技巧4类型(教师版)分清类别:表达技巧4类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表达技巧解题3步骤:步骤一:明技巧(若题干中已明确所赏析的技巧,此步骤可省略)步骤二:释运用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步骤三:析作用主要从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分析答题模板:①这首诗(词)中运用了……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②(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此手法的具体运用,③运用此手法所产生的效果(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分析)。
题型一表达技巧修辞题手法(一)比喻春近王铚①zhì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漠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①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
②索莫:孤寂沮丧的样子。
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歌赏析】诗歌前四句描写山色、溪梅、东风等景物,表现了春天将近时生机蓬勃的景色。
后四句抒发了诗人贫穷落拓(1,豪放,放荡不羁。
2,穷困潦倒,寂寞冷落。
)而又老之将至的抑郁和想隐退避世却找不着出路的苦闷;诗歌以乐景衬哀情,借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反衬诗人贫穷落拓与进退无着,突出了精神的极度抑郁。
首联:“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天亮了,积雪覆盖的山峦,起伏绵延,像那银白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溪边的寒梅,已经迎寒张开笑脸,对水弄姿,报告着春天的消息。
此联写“雪”和“溪”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绘了山峦绵延和溪水清澈的情状,把读者视野引向了苍凉的山野,仿佛看到了诗人的身影。
“晓”字不仅表现了银装素裹的山脉在晨曦中发出的晶莹光芒,而且写出了山色由暗转亮的过程;还是春天,梅花的开放却让诗人错以为春天已至,着一“春”字突出了溪边怒放的寒梅花满枝头的景象,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
颔联:“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尽管白雪皑皑,但东风里依然透露出春之将至的讯息,万物正在萌动、抖擞精神以迎接春天的到来。
诗人以若有若无春之讯息,唤醒了寒冬里世人盼春望春的情绪。
看似对春饱含憧憬,实则为下文抒情作反衬,匠心独运,意味隽永。
颈联:“索莫贫游世,龙钟老迫身”:带着孤独沮丧心情,贫穷落拓地徘徊在在世上,更有龙钟老态人之晚景就要降临。
触景生情,由物及人,感慨自身遭遇,诗人深感郁闷沉重。
让人不禁联想其受邪恶势力迫害之遭遇,凝思其感慨人生晚景将至的原因。
尾联:“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我想从险象环生的宦海中引退避世,可风高浪险,哪里能找到安全的渡口?此联抒发了作者想从宦海中引退避世,但找不到出路的矛盾苦闷之情。
(二)比拟减字木兰花①•竞渡黄裳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②。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③。
金碧楼西④,衔得⑤锦标⑥第一归。
【注】①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简称《减兰》。
《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
双调四十四字,即就《木兰花》的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远远回:形容龙舟的速度之快。
③惊退万人争战气:龙舟竞争之激烈气势,就像打仗一样,把观众都惊呆了。
④金碧楼西:领奖处装饰得金碧辉煌。
⑤衔得:夺得。
⑥锦标:古时的锦标,也就是一面彩缎的奖旗,一般都悬挂在终点岸边的一根竹竿上,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
这首词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译文】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
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
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
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
【作品鉴赏】上阕首句“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以“高举”、“飞出”两个动态的词语,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这一句,写各条龙舟上的人擂鼓欢呼,声抵云霄,如同轰响的“春雷”,震人心魄。
这些鼓声使划船人士气高涨,他们将小舟划得飞快,使它“直破烟波”,像离弦的箭一般前进。
“远远回”是指龙舟到达远处再折回来。
上阕两句,犹如一个紧追龙舟的特写镜头,将龙舟从出发到加速,再到折回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其问数艘船争渡的激烈气氛,以及船上人高涨的气势,无不清晰呈现。
下阕转而写周围的人群:“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震”字准确重现了万人雷动的场景,可见此时已有龙舟胜利抵达终点,因此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
“惊退”的主语并非围观者,而是参加比赛的人,他们争相竞渡的豪气,能“惊退”万人,以豪语写豪情,相得益彰。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衔”字的运用,将龙舟夺胜的姿态写活了。
“金碧楼”与前面的“红旗”、“杨柳”、“烟波”一起,在视觉上丰富了整个场面。
“第一归”呼应了“竞渡”的主题,对首句的“飞出深深杨柳渚”进行了完美的收结。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竟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
同时,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
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
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
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
如此一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三)夸张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所作,,诗人被贬之前至宰相。
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感情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
步骤三【译文】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遥望帝京,这是鸟儿也要飞上半年的路程。
连绵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百转千回层层围住这崖州郡城。
【鉴赏】作为身系安危的重臣元老李德裕,即使处于沿海穷边之地,他那眷怀故国之情,仍然锲而不舍。
他登临北睇,主要不是为了怀念乡土,而是出于政治的向往与感伤。
“独上高楼望帝京”,诗一开头,这种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诗所抒之情,和柳诗之“望故乡”是有所区别的。
“鸟飞犹是半年程”,极言去京遥远。
这种艺术上的夸张,其中含有浓厚的抒情因素。
这里,深深透露了依恋君国之情,和屈原在《哀郢》里说的“哀故都之日远”,同一用意。
再说,虽然同在迁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
柳宗元之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只不过因为他曾经是王叔文的党羽,弃置边陲,不加重用而已。
他思归不得,但北归的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了。
而李德裕之在崖州,则是白敏中、令狐绹等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采取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
在残酷无情的派系斗争中,他是失败一方的首领。
那时,他已落入政敌所布置的弥天罗网之中。
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遭遇,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必然会贬死在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
沉重的阴影压在他的心头,于是在登临看山时,着眼点便在于山的重叠阻深。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百匝千遭”的绕郡群山,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
人到极端困难、极端危险的时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经断绝,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准备,心情往往反而会平静下来。
不诅咒这可恶的穷山僻岭,不说人被山所阻隔,却说“山欲留人”,正是“事到艰难意转平”的变态心理的反映。
诗中只说“望帝京”,只说这“望帝京”的“高楼”远在群山环绕的天涯海角,通篇到底,并没有抒写政治的愤慨,迁谪的哀愁,语气是优游不迫,舒缓而宁静的。
然而正是在这优游不迫、舒缓宁静的语气之中,包孕着无限的忧郁与感伤。
它的情调是深沉而悲凉的。
(四)借代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考的是修辞手法。
回答时,结合诗句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洁点明效果。
【赏析】《秋斋独宿》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
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
这些气氛的渲染,让人倍感孤独无依,最后,结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志。
金代赵秉文的《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作为唱和之作,除第三句外,其余三句的韵脚都和韦应物的诗作相同。
开篇仍然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字,道出了冷月残烛的凄凉止境。
而“雨声深竹”的点染,更加浓了凄清的氛围。
那在雨夜惊飞的山鸟,“寒枝不成宿”的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此诗和韦应物的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及手法同中有异。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情感表达,一明白如话,一含蓄蕴藉。
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五)双关竹枝词①二首(其一)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②。
【注】①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
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人爱好并仿制。
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②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赏析】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
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
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
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
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
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
“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