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潮汕祭祀文化的理解
- 格式:docx
- 大小:18.25 KB
- 文档页数:2
潮汕拜祖先的正确方法
拜祖先,也叫民间礼仪,是指按照社会共同公认的传统仪式,以表达尊敬祖辈的情感,缅怀先辈指引、祝福家庭幸福和祈祷吉祥的一种习俗。
潮汕人民对拜祖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观念。
首先,潮汕人民拜祖节非常重视。
春节的第三天是潮汕的拜祖节,当天的拜祖仪式尤其传统,家人会一起去祖宗的墓地拜祖,礼仪非常严格,下跪三拜,再在墓前堆放祭品,装有米酒之类的食物,以示对祖辈的恭敬。
其次,潮汕人民会穿一些传统服装去拜祖,以表达尊敬。
男士穿着宋服,有大襟和少沓,装饰华丽;女士穿着褙子,衣衫平整,披发晃袖。
这是在表达自己对祖辈精神的尊重。
最后,潮汕人民拜祖时还会有歌舞表演,以歌舞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感恩之情。
歌舞表演有助于加强家庭的凝聚力,让人们更加珍惜家庭的温馨。
拜祖先,是潮汕人久经历历代承传下来的传统习俗,表达出潮汕人民高度尊重先贤和珍惜家庭的情感,这也是潮汕文化传承的有力象征。
对潮汕祭祀文化的理解一说到潮汕地区,相信留给大家的就是三大印象,首先是功夫茶,其次是潮商,再者是潮汕人的祭祀活动,今天单说最后一个方面,潮汕人的祭祀活动在潮汕,祭祀有一个俗称,就是“拜老爷”,是潮汕地区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是一种对神的祭祀活动。
其历史悠久,祭祀对象庞杂,影响非常广泛。
潮汕的媳妇从入家门后,除了相夫教子,头等大事就要继承婆婆的衣钵将这门“传统”给传承下去。
说起这潮汕人“拜老爷”,学问实在太大了,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老爷”要拜,范围之广,涉及的神仙之多,超乎一般人的想象,而且不同地方还有不同的习惯,有时候不同村子之间的祭祀风俗就都不一样。
每月除了初一十五(也有的地方是初二十六)要拜家里的地主爷之外,一年里还有天公(玉皇大帝)、佛祖(如来佛祖)、观音娘娘、土地公公、财神、月娘(月神)、门神、祖宗……相信很多人都了解过了,客家人,潮汕人,和福建人是古代中原民族的后裔,但他们崇敬的神明,却间接地保留了相当多的中国上古的神话,只是潮汕人本身也没发觉,那么,接下来介绍一些有潮汕的神明。
在潮汕人的家里,一般都有天公,司命公。
在潮汕人出远门之前,都会祭祀天公,潮汕人敬的天公其实是三位,用专业点的词汇叫星辰崇拜,天公,原来是天,代表人物自然是紫微垣里的玉皇大帝,而南辰,就是指老人星,北斗,北斗七星,希望出门能够平平安安;而在家里的厨房里,就祭祀着司命公,职责是一年到头长驻炉灶边受烟火,收集一家人善恶,然后过年上天打报告的灶王爷。
而在外面,一般祭祀着伯公伯嫲,龙尾爷,三山国王等。
每个小孩在小时候就会去拜伯公伯嫲,让伯公伯嫲收为义子或义女,保佑他们平平安安的长大,在孩子十五岁的时候,出完“花园”也就是潮汕的成年之后就不用去祭祀伯公伯嫲了:这是在潮阳地区特有的神仙,是潮阳练江的河神,能和三山国王分江而治;原是揭西祀巾、明、独三座山神。
真真正正的潮汕本土自产神明,因为是潮汕地区主要神明,潮汕地区的大神庙都是他们的享祀地盘,相信它们应该是潮汕地区乡村里的老大,潮汕人在政治上始终都无法实现独裁,连精神领袖都必须选择三权分立,神明也不例外。
潮汕文化考(三)之潮汕祭社第四章潮汕祭社祭社,是七弦关注潮汕的起点,因此对此兴意盎然,在很早以前,就基本了解了潮汕的祭社文化,虽对其形成、渊源、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认知尚属懵懂。
潮汕地区祭祀的神灵有很多,按照每个神灵的特点,其缘起和祭祀过程都有所不同,各有其地域特色。
本章节希望通过对潮阳地区以“营双忠圣王“为案例的学习研究,可以使自己对其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传统文化,这也是潮汕人一直引以为荣的地方。
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
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陇尾抢石榴和盐灶拖神,潮普各村的"营老爷"等习俗,这其中,祭社文化,是其中集民俗之大成者。
在潮汕,尤其是农村地区,一般都保留着社祭节日,称之为“社日”,也有些地方称之为“祭社“、“社祭”。
“社日”流露着上古民众对神灵的崇拜意识。
在每年的固定时节,可能除旧迎新的时节,可能是民众的农闲阶段,也可能是某个纪念日,如神灵的生日等等,潮汕民众通过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涤除厄运、风调雨顺,这就形成了潮汕地区的社日活动,并世代相传。
在潮汕农村地区,人们更倾向于称社日为“营老爷”,以社日主要活动的名称指代社祭节日本身,而顺理成章的,“营老爷”的结果也就是祈求“老爷保号”,“保号“是潮汕土音,有人认为写作同音的“保贺”更合适,因“保”是保佑之意,“贺”则是祝贺之义。
“保贺”就是在暗中为你保驾护航,让你虽有风浪,依然最后安全度过。
“营”字在潮汕方言中有“游行、周游”之意。
“老爷”是方言名词,也是旧俗对神灵之称。
如《金石萃编·金大安砖刻》记录道:“大安二年四月三十日未时,老爷感化赵门白氏,舍地建庙”。
此中的“老爷”便是神灵的称谓。
“营老爷”即民众抬着神灵使其围绕着村社巡游。
一、祭祀活动的起源潮汕居民民间信仰传统由来已久。
潮汕地区古属百越,自古险象迭生,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载:“楚人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潮汕祭祖的规矩和仪式
潮汕祭祖是潮汕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七月初八这一天举行,也是潮汕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潮汕祭祖仪式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祭祖祭祀
祭祖祭祀是潮汕祭祖活动的核心内容,是潮汕人民对祖先的尊重和敬仰的体现。
人们会在祭祖日当天前往祖先的墓地,给祖先敬酒,焚香,烧纸钱,献花,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深深敬意。
二、祭祖歌舞
潮汕祭祖活动中,祭祖歌舞是一项重要的仪式,人们会在祭祖日当天表演一些传统的歌舞,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敬仰。
歌舞有潮汕大戏、潮汕小戏、潮汕梆子、潮汕古筝等,每种歌舞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三、祭祖美食
祭祖美食也是潮汕祭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会在祭祖日当天准备一些潮汕特色的美食,如潮汕粥、潮汕饼、潮汕面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深深敬意。
四、祭祖祈福
祭祖祈福也是潮汕祭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会在祭祖日
当天洒米祭天,祈求祖先安息,祈求家庭和睦,祈求丰收平安,祈求一切顺利。
浅谈潮汕地区文化民俗浅谈潮汕地区文化习俗来自潮汕地区的我对潮汕文化习俗有一定了解,通过询问长辈、上网查资料等途径简单总结了潮汕地区的“拜神”文化以及结婚时的流程习俗。
潮汕人民的“拜神”文化潮汕人民热衷于“拜神”想必人尽皆知,人们或有求于神明或保佑家人平安,于是“拜神”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更多也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寄托。
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潮汕人民就会在家中拜神明以保佑家人健康,事事顺心。
每个月的初二十六,人们就会拜拜家中的“地主老爷”,以求家宅平安和谐。
八月十五,家家都会在家中桌子上摆好月饼、柚子、大桔、茶叶、糖塔、汤圆等福品赏月,希望月娘保佑一家老小平平安安。
农历七月十四是人们祭拜孤魂野鬼的时候,这一天,人们总会准备一大锅米饭、水果、许多纸钱,为可怜的孤魂野鬼超度,保佑其早日超生,重新投胎。
腊月二十四那一天称作“老爷上天”,即家中各神位的老爷神婆都上天面见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来家中的情况,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晚上就要用泡有十二种花的清水清洗干净各个神位牌,并准备好大米、糖、一碗水、一套纸质的官袍、一个大大的纸钵,意喻去天上领取财富。
这一天家中的水缸一定要储满水,表示财源不断。
到了大年初四是神明汇报归来的日子,人们清晨便要早早准备好大米、水、糖,烧香迎接归来的神。
大年三十那天人们准备“好三牲”:鸡鸭鱼猪等,祭拜神明,意喻一年中的事物到最后一天仍然还有很多,正月初一那天也要准备同样的食物祭拜神明,意喻新的一年里温饱富足,有一个好的开端。
结婚流程习俗每个地方的结婚习俗都各具特色,代表了当地的地方文化,为求方便,如今结婚习俗日益简化,通过询问长辈我总结了潮汕地区结婚的大概流程习俗。
“下聘”,就要给家里的亲戚朋友发饼。
这一天,男方带着“十二板贴”(一种传统纸质喜帖)、红包、喜饼、糖条、烟、服饰钱、聘金等到女方家里,女方不能全部收下,只收一部分,并给男方一个“腰肚”(装有铜钱、稻谷、结发草、毛巾、大桔)带回家。
亲戚会送来鸡蛋猪肉和红包,但一般猪肉和鸡蛋不会全部收下,只收一部分。
潮汕春节传统祭祀仪式庄严隆重在潮汕地区,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而在这个节日中,潮汕人民举行着一系列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这些传统祭祀仪式象征着尊重和传承,承载着过去与现在、世代相传的历史与文化,成为了潮汕人欢庆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潮汕春节传统祭祀仪式中最为重要的是祭拜祖先。
在潮汕文化中,尊敬祖先是一种传统美德。
每到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家中的祖先牌位前燃香祭拜。
这个仪式由家族长辈主持,代表着家庭的凝聚力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在祭拜祖先的同时,人们还会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健康和幸福。
其次,潮汕春节传统祭祀仪式中,还有庙会活动。
庙会是潮汕春节期间最具传统特色和人气的活动之一,无论老少都会踏着喜庆的氛围前往庙会。
在庙会中,人们可以尽情领略到潮汕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表演,如歌舞、杂耍、舞狮、舞龙等,同时还有各种小吃摊位,吸引着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味蕾。
庙会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娱乐享受,更重要的是传承与弘扬潮汕的传统文化。
除了祭祀祖先和庙会活动,潮汕春节还有其他多样化的祭祀仪式。
例如,人们会在春节期间为家门口的贤良光幕作祭拜,祈求来年平安、顺利和丰收。
同时,也会设立年神祀位,供奉的是代表新年的神祇,以祈求一年好运、吉祥如意。
在这些祭祀仪式中,人们通常会做一些独特的供品,如糕点、水果、鲜花等,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与虔诚。
此外,潮汕春节祭祀仪式还包括向海神祭祀。
潮汕地处沿海地区,人们对海洋的依赖和敬意深入人心。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前往海边,向海神祭拜,以祈求来年渔民的平安出海和丰收。
这一传统祭祀仪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体现了潮汕人民与海洋之间深刻的情感纽带。
总结来说,潮汕春节传统祭祀仪式庄严隆重,体现了潮汕人民对祖先的崇敬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展示了潮汕地区独特的风土民情。
这些庄严的祭祀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与传统,更是一种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的精神纽带。
它们使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传递着潮汕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让春节成为了一段庄重而隆重的文化盛宴。
潮汕的祭祀祖先习俗
潮汕地区的祭祀祖先习俗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通常是为了纪念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以下是一些潮汕祭祀祖先的习俗:
1.祠堂祭祀:潮汕地区有许多宗祠和祠堂,这些地方是祭祀祖先的
重要场所。
在祠堂内,族人们会摆放祖先的牌位或遗像,并准备各种祭品,如全猪、全羊、五牲等。
族人们会按照辈分和年龄的顺序,依次进行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顺利。
2.扫墓习俗:每年清明节期间,潮汕地区的人们会进行大规模的扫
墓活动。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纸钱、果品等物品,并修整坟墓,清理杂草,叩拜祖先。
3.家中祭祀:在潮汕的家庭中,也有祭祀祖先的传统。
家中的主祭
通常会在家中设置一个祭台,供奉祖先的牌位或遗像,并定期进行祭祀活动。
4.祭祀仪式:潮汕地区的祭祀仪式通常比较庄重和繁琐。
在仪式中,
需要准备各种祭品,如全猪、全羊、五牲等,以及粿品、茶、酒等。
在祭拜时,需要按照辈分和年龄的顺序,依次进行叩拜,上香、献酒、烧纸钱等仪式。
总的来说,潮汕地区的祭祀祖先习俗是一种非常独特和重要的民间传统活动,它不仅能够表达人们对先人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也
能够加强族人们的团结和凝聚力。
第1篇自古以来,祭祖仪式在我国各地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潮汕地区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独特地域,其祭祖文化更是独具特色,源远流长。
近年来,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潮汕祭祖活动,亲身感受到了这一传统习俗的魅力,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潮汕祭祖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祭祖文化的传承潮汕祭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潮汕人民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和对家族荣誉的珍视。
在潮汕地区,祭祖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道德教育和社会凝聚力的体现。
在祭祖活动中,我看到了潮汕人民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无论是年轻一代还是老年人,都积极参与到祭祖活动中,共同缅怀先辈的丰功伟绩。
这种传承使得潮汕祭祖文化得以延续,成为潮汕人民的精神支柱。
二、祭祖仪式的庄严潮汕祭祖仪式庄严肃穆,充满了神秘色彩。
在祭祖现场,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繁琐的仪式和程序,如烧香、祭酒、献花、祭拜等。
这些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尊敬,更是对祖先精神的一种传承。
在祭祖仪式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潮汕人民对祖先的虔诚之心。
他们用心准备每一项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
这种虔诚不仅体现在仪式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潮汕人民对祖先的敬仰之情,使得他们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都受到祖先精神的熏陶。
三、家族凝聚力的体现潮汕祭祖活动是家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在祭祖过程中,家族成员齐聚一堂,共同缅怀先辈。
这种亲情关系使得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在祭祖活动中,我看到了潮汕人民对家族的热爱。
他们关心家族的发展,致力于传承家族文化。
这种家族观念使得潮汕人民在团结协作、互助共进的过程中,不断创造辉煌。
四、道德教育的意义潮汕祭祖活动具有道德教育的意义。
通过祭祖仪式,潮汕人民传承了祖先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这种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如尊老爱幼、勤劳节俭、诚实守信等。
在祭祖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潮汕人民对道德的重视。
他们以祖先为榜样,努力践行道德规范。
这种道德观念在潮汕地区得以传承,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潮州祭神文
潮州祭神文,是指潮州地区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用于向神灵祈福、感恩和祈求保佑。
潮州地区的祭神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潮州人会举行盛大的祭神活动。
这个时候,潮州的庙宇会张灯结彩,香火缭绕,人们穿着盛装,高举祭品,呈现出一派喜庆的氛围。
祭神文一般由特定的祭神团体组织,他们会沿着特定的道路,穿行于潮州的街巷之间。
在队伍的前方,会有一位祭神文的领头人,手持红色的祭神旗帜,带领着祭神团队向神灵进发。
队伍中的每个人,不论男女老少,都会佩戴红色的头巾,彰显自己的身份。
祭神文的队伍里,常常有一些人扮演舞狮和舞龙的角色。
他们身穿五彩斑斓的狮龙服饰,手持鲜艳的绸带,伴随着鼓乐和锣声,表演各种灵活多样的动作,给整个队伍增添了喜庆和活力。
在祭神的过程中,人们会向神灵献上各种祭品,如鲜花、水果、糕点等。
此外,还会进行烧香、燃放烟花等传统仪式。
人们虔诚地祈祷神灵能够保佑他们家庭平安、事业顺利、身体健康等。
潮州祭神文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潮州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祭神文的举行,人们能够感受到潮州地区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增强彼此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此外,潮州祭神文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他们可以在这个节日里,亲身感受到潮州地区的独特魅力。
这也为潮州的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推动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总之,潮州祭神文是潮州人民举行的一种重要祭祀活动,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求,也展现了潮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通过这个传统仪式,人们能够深入了解潮州的风土人情,增强了地方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祭祖拜年潮汕春节传统的重要仪式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和仪式。
而在我国广东潮汕地区,祭祖拜年是春节期间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
这一传统习俗在潮汕地区历史悠久,代代相传,成为潮人血脉中最珍贵的记忆。
一、祭祖仪式的庄重与意义祭祖拜年是潮汕地区春节期间的一项庄重的仪式。
它代表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也是对先祖的感恩之情的表达。
在这一仪式中,子孙们会整齐穿着新衣,以最恭敬的态度来向先祖行礼,并在祖先墓前献上鲜花和食品等供品。
这个仪式不仅寄托了子孙对先祖的思念之情,也象征着对祖先智慧与力量的传承。
潮汕地区的祭祖仪式通常在正月初一或初二举行,父系血缘关系的族人会齐聚一堂,准备并整理祭祖所需物品。
在拜祭仪式中,先是全家人敬献香烛,表示对祖先的敬重,接着进行祭拜祖宗牌位的仪式,祭拜过程中会用红纸黏贴血缘姓氏和名字,并燃放鞭炮以示热闹喜庆。
祭拜完毕后,全家人还会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二、潮汕春节的独特风情除了祭祖拜年仪式,潮汕地区的春节还有着独特的风情和习俗。
在这个传统节日到来之际,每个家庭都会彻底打扫干净家居,贴上寓意吉祥的对联和年画,同时还会准备一些传统的年货,如糕点、糖果和水果等。
潮汕地区的春节期间,人们还会参加龙船比赛和舞狮表演等传统活动。
龙船比赛是每个村庄的重要的项目之一,人们手持长竹竿,齐心协力划动着龙船,以象征着对丰收和好运的祈愿。
而舞狮表演则是为了迎神驱邪,狮子在霓虹灯的照耀下腾空翻滚,舞动着威猛有力的前爪,给人们带来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三、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尽管传统的祭祖拜年仪式仍然是潮汕春节的核心活动,但如今更多的年轻人对这一传统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然而,这并没有阻碍潮人对拜年传统的热爱。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祭祖与旅游结合,回乡探亲的同时,也会参观当地的古迹和名胜。
在祭祖仪式上,他们也会摆放一些现代化的供品,如酒水和烟花爆竹,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和怀念。
对潮汕祭祀文化的理解
一说到潮汕地区,相信留给大家的就是三大印象,首先是功夫茶,其次是潮商,再者是潮汕人的祭祀活动,今天单说最后一个方面,潮汕人的祭祀活动
在潮汕,祭祀有一个俗称,就是“拜老爷”,是潮汕地区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是一种对神的祭祀活动。
其历史悠久,祭祀对象庞杂,影响非常广泛。
潮汕的媳妇从入家门后,除了相夫教子,头等大事就要继承婆婆的衣钵将这门“传统”给传承下去。
说起这潮汕人“拜老爷”,学问实在太大了,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老爷”要拜,范围之广,涉及的神仙之多,超乎一般人的想象,而且不同地方还有不同的习惯,有时候不同村子之间的祭祀风俗就都不一样。
每月除了初一十五(也有的地方是初二十六)要拜家里的地主爷之外,一年里还有天公(玉皇大帝)、佛祖(如来佛祖)、观音娘娘、土地公公、财神、月娘(月神)、门神、祖宗……
相信很多人都了解过了,客家人,潮汕人,和福建人是古代中原民族的后裔,但他们崇敬的神明,却间接地保留了相当多的中国上古的神话,只是潮汕人本身也没发觉,那么,接下来介绍一些有潮汕的神明。
在潮汕人的家里,一般都有天公,司命公。
在潮汕人出远门之前,都会祭祀天公,潮汕人敬的天公其实是三位,用专业点的词汇叫星辰崇拜,天公,原来是天,代表人物自然是紫微垣里的玉皇大帝,而南辰,就是指老人星,北斗,北斗七星,希望出门能够平平安安;
而在家里的厨房里,就祭祀着司命公,职责是一年到头长驻炉灶边受烟火,收集一家人善恶,然后过年上天打报告的灶王爷。
而在外面,一般祭祀着伯公伯嫲,龙尾爷,三山国王等。
每个小孩在小时候就会去拜伯公伯嫲,让伯公伯嫲收为义子或义女,保佑他们平平安安的长大,在孩子十五岁的时候,出完“花园”也就是潮汕的成年之后就不用去祭祀伯公伯嫲了:这是在潮阳地区特有的神仙,是潮阳练江的河神,能和三山国王分江而治;原是揭西祀巾、明、独三座山神。
真真正正的潮汕本土自产神明,因为是潮汕地区主要神明,潮汕地区的大神庙都是他们的享祀地盘,相信它们应该是潮汕地区乡村里的老大,潮汕人在政治上始终都无法实现独裁,连精神领袖都必须选择三权分立,神明也不例外。
在潮汕,“拜老爷”除了烧香烧冥纸外,也有“问杯”形式。
拿两片由竹头或木头制成的杯,祈祷后摔到地上。
如果两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两面都成正面,则是“稳杯”,都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则为“圣杯”,是吉兆,预示着祈告内容可以实现。
这种形式也用于跟神的对话,圣杯则表示神灵同意你的请求,反之,则不同意你的请求。
为何潮汕人会信奉如此众多的神明呢?
潮汕人爱烧香信佛,但能让潮汕人真正膜拜的是祖先,崇尚的是心中的神明。
据史书记载,自古以来黄炎子孙就有祭祀的习俗,潮汕人只是把它保留而且改进了而已,祭祀祖先是一种感恩的表现,而拜神明也是如此,在潮汕,所谓的神明就是对人类做出大贡献的人物,所祀之神都是在当地曾做出贡献的有功之士。
一提起潮汕人就知道他们喜欢拜神,认为潮汕人非常迷信,其实,这是不了解潮汕的人文习俗。
西方人信的是耶稣,潮汕人信的是神明;西方人要做礼拜,潮汕人要过节,西方人要忏悔,潮汕人要祈福,目的都是在心中追求一种信仰,树立人的自我信心。
一到游神吉日,各乡村举乡一齐出动,操办祭品和游神节目,有的村庄会先贴告示,告明游神路线,然后求签择吉辰抬神出庙到乡村街巷巡行,称为游神,俗称“营老爷”。
游神方式各乡各有特色,最普遍的是以带梢叶的青竹竿挂灯笼为前导,灯笼上书写有“合乡平安”、“五谷丰登”等字样。
马头锣开路,后面依次是虎头牌、高灯彩旗、彩标、花灯、涂戏、潮州大锣鼓乐队,最后是安有诸神塑像的老爷轿。
一路上边游行、边表演、边放鞭炮,每过一重“栅门”,便燃放企脚铳。
每次游神,还举行演戏、烧烟花朵等游乐活动。
几乎所有亲戚朋友都一齐来看“老热”,整个乡村洋溢着喜庆欢乐的氛围。
在澄海各乡镇,正月初九当地村民时兴游神(潮汕话营老爷)。
抬着老爷环绕村里走三圈,所到之处村民的燃放鞭炮,摆贡品迎接老爷到来。
最后,游神高潮为“老爷走安”,即由几名壮丁抬着老爷迅猛异常冲进寺庙,越快越好,图的是兴旺发达,百姓平安,事事顺意。
农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老百姓想当然各路神仙上天庭述职,正月初四“神落天”,是述职完毕又回来就职。
乡民们让神出来巡行,目的是提醒他们尽职护乡保平安!这样,从正月初五到二月十四日樟林营“火神爷”,是潮汕大地热热闹闹的“游神正月”时段。
为何潮汕人会信奉如此众多的神明呢?
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历史原因,自秦汉中原人迁入潮汕地区,自应有祭神习俗的存在,经过漫长岁月的传承和变异,与中原多神民俗融合到一处,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潮汕风情;立偶像建庙宇供人祭祀,促进了潮汕地区多神崇拜。
第二是自然原因,潮汕地少人多,台风频发,怒时横扫一切的大海,民众自然蕴生恐惧心理,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渔民要出海捕鱼,农民要种地丰收,势必会企求神灵保佑。
神明在周围存在着一种超越自然的神秘力量,它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的仪式,才能使神存在于冥冥之中的神力为他们消灾降福。
以前潮汕的祭祀活动比较繁琐复杂,但是,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汕头的祭祀活动也开始变得简单起来,一些祭祀活动的步骤减少了,而有些祭祀活动的时间变成了,比如我家乡的“迎老爷”活动,已经从每年的一年一次变成了三年一次,当然,次数的减少使每次的祭祀活动变得更隆重。
虽然祭祀活动变得相对简单了,但是,祭祀活动是为了祈求神明的保护,或者表达对先祖的思念,而不仅仅是仪式上的活动,所以潮汕人对祭祀活动还是比较保守的,一些比较前卫的祭祀活动不能被潮汕人所接受,比如这几年出现在网络上的代客扫墓,很少有潮汕人会选择花钱来替自己扫墓,因为在潮汕人心中扫墓不仅仅是打扫坟墓那么简单,还表达着对逝世亲人的思念。
其实,对于有人认为祭祀活动是一种迷信,但是在我看来,这跟是一种信仰,就像西方人对基督教的信仰一样,祭祀神明,表达我们对平安生活的向往,祭祀祖先,表达我们对祖先的思念。
这种信仰伴随着我们潮汕人,做一个真正的、孝顺的潮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