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假肢的评定和康复训练
- 格式:ppt
- 大小:34.37 MB
- 文档页数:10
成体系的假肢基础知识,假肢装配流程知识精简汇总一、假肢基础知识二、残肢的康复三、假肢装配时间的选择四、病人心理探讨一、假肢基础知识(一)假肢概念,产生原因,功用。
假体:人工制作造的人身体的某部分。
假肢:弥补身体缺陷,补偿身体部分机能的一种机械装置,并能防止人体骨骼变形,可以起到纠正及防止肌肉萎缩的作用。
(二)产生原因:A截肢B截肢后的生活,工作的需要。
截肢原因:末梢血液循环障碍;1动脉硬化闭塞症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动脉瘤,动静脉瘤。
恶性肿瘤。
外伤及后遗症;1复杂的骨折无法整复时。
2由于血管损伤而导致的肢体坏死。
3由于烧伤,冻伤而导致的坏死及形成的疤痕。
炎症;如骨髓炎,骨关节结核,化脓性骨关节炎等导致的关节破坏且无法治疗时。
神经性疾患(麻风)。
先天性畸形。
·明显的双腿不等长。
(三)生活,工作的需要。
自理:饮食,排泄,移位运动,整理仪容等。
例如[职业生活~与地区社会的交往~家庭生活~整理仪容~(饮食,排泄,移位运动)]++沟通。
各种生活行为的意义:1饮食与排泄上自立的意义。
是否具备独立人格的人而存在。
2移位运动(步行)。
A为了使自己能够动手吃饭,能够控制自己排泄的人们可以按照社会惯例来起居活动,确定一个人的文化性存在。
B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
C整理仪容,换衣服最能说明整理仪容的行为。
截肢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创伤:1抑郁:患者一时难以接受截肢的现实,就是慢慢心理上接受了现实,同样会产生抑郁。
轻度的抑郁表现为沉没寡言,不高兴,气馁,对周围环境没有兴趣。
严重的抑郁;为闷闷不乐的紧张,忧虑,沮丧,失望,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有的会产生自卑,自罪,自责现象。
2焦虑,易怒,自伤自卑截肢给患者身体带来的影响:1局部影响;残肢肿胀,残肢某些部位有压痛,残肢关节屈曲畸形关节伸不直。
2全身性的影响;体重快速增加,肌力下降,体力减弱,骨骼变形,肌肉萎缩。
(四)假肢种类—,外骨骼假肢与内骨骼假肢:一,根据结构,分为以下几种;1壳式假肢,这种假肢的结构与甲壳类动物肢体的结构相同。
如何指导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残疾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些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我国残疾人的分类: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人共8类。
其标准是由国务院规定的,是以2006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及相关评定方法为依据来划分的。
今天我具体来讲讲肢体残疾的康复,其他几项由后面的几位同志给大家作更详细的讲解。
一、首先说说:1、什么是肢体残疾。
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而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参与的局限。
肢体残疾包括:上肢或下肢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碍;脊柱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中枢、周围神经因伤、病或发育异常造成躯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碍。
2、什么是康复。
康复工作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使康复对象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减少因残疾而造成的影响,使残疾者达到自立,有较好的生活质量,能实现其抱负,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最大程度地回归社会。
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3、康复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以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为重点。
(2)、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
(3)、实施重点工程与普遍服务相结合。
(4)、因地制宜,开拓创新。
康复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范畴,不仅涉及到医学的许多的方面,而且还需要综合应用多方面的措施,包括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措施,有时还采用工程学的措施来恢复,代偿或重建患者的功能,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四方面使患者达到整体康复。
在医学措施中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又必须注重以功能训练再训练为基础,是一种处理和治疗的过程,是专门针对有身体功能障碍者而设计的,竭力减少残疾的影响程度,使患者尽可能地应用其残余的功能,即要在功能上,也要在心理上,就业能力上得到恢复。
康复护理评定技术与方法实训报告首先,感谢院领导、科室主任、护士长的培养以及各位同事在工作上的支持,让我有幸参加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五届“康复专科护士培训班”。
也非常感谢每位为我们倾囊相授的老师们,你们辛苦了。
在为期两个月的培训中,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在理论学习中,授课老师以渊博的学识、幽默风趣的讲解,不仅使我获得了康复科常见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颅脑损伤、糖尿病、颈肩腰腿痛等)的护理常规,护理要点,而且提升了我对骨科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知识,并且还学习了康复评定的内容及方法、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假肢矫形等方面的知识。
这次学习对我来说是理论与技能的提升,是理念、高度和技术的洗礼。
首先,更新理念:如对康复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疗养,不是患者的后期治疗也不是中医+理疗,而是对功能障碍者运用训练、补偿、增强等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等。
其次让我认识到疾病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并掌握了新的技术:如清洁间歇导尿,神经源性膀胱/直肠功能训练,良肢位的摆放等,并对心肺康复的新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临床实践不仅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让我学会了如何管理病人,如何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做好带教工作,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临床实习阶段也是最紧张的阶段,在此我们每个人需完成理论结业考试、操作技能考试,PPT的制作与汇报;并于10月29日到郫县郫筒中心敬老院开展了由四川省康复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负责人、康复医学中心总护士长杜春萍和康复医学中心脊髓损伤病房副护士长蒋红英组织的以“康复护理在身边,老有所护功能健”为主题的社区实践活动。
这次的学习也让我有缘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护理同仁们。
我们在学习中互助,在生活中互相关心,从她们身上使我深切的感受到一个医疗职业者的谦虚、严谨的精神,踏实的工作态度,对病患的用心,对同事的呵护。
工伤假肢安装工伤假肢是指在工作中因意外事故或职业病等原因导致身体残疾的工人,为了使其能够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需要安装假肢或其他辅助器具。
假肢安装是为残疾人提供的一种康复措施,能够帮助他们恢复生活的常态。
接下来,就介绍一下工伤假肢安装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首先,假肢安装的第一步是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残疾情况以及生活和工作需求。
这个过程需要由专业医师或康复师来完成,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就是选取适合的假肢型号以及进行量身定制。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型、残肢部位以及功能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假肢型号。
然后,根据患者的残肢部位进行量身定制,以确保假肢可以完美贴合患者的残肢。
这个过程需要由专业的假肢制作师和康复师来完成,他们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量身定制。
完成以上步骤后,就是进行假肢的试装和调整。
试装时,患者需要穿上假肢并进行步态训练,以试验假肢的稳定性和舒适度。
根据患者的反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确保假肢的贴合度和使用效果。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需要由专业的康复师来指导和操作。
最后,就是进行康复训练和功能恢复。
假肢装上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以逐渐恢复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这个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耐心,同时需要康复师的指导和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在工伤假肢安装的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配合康复师的指导,同时要坚持假肢的使用和康复训练。
此外,患者还要注意保持假肢的清洁和维护,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
总之,工伤假肢安装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需要专业的医务人员和康复师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通过假肢的安装和康复训练,可以帮助工伤患者恢复生活和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从事故截肢到安假肢的流程
从事故截肢到安装假肢的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伤后急救和手术:在发生截肢事故后,首先需要进行伤后急救和手术。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控制出血、处理伤口并清除坏死组织,确保伤口干净和愈合。
2. 术后康复和修复: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和修复训练。
这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等,旨在帮助患者适应新的身体状况,恢复正常生活功能和独立性。
3. 假肢测量和制作:在康复期间,医疗专业人员将进行假肢测量和制作。
这一步骤涉及到测量残肢的尺寸和形状,以及了解患者的特殊需求和活动水平。
根据测量结果,专业人员将制作定制的假肢。
4. 假肢适配和调整:一旦假肢制作完成,患者将进行假肢适配和调整。
这包括将假肢与残肢连接,并调整假肢的角度、长度和紧密度,以确保舒适和稳定。
5. 假肢使用和训练:患者需要接受假肢使用和训练。
这包括学习如何正确穿戴和脱下假肢,如何行走、坐立和进行日常活动等。
专业人员将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患者逐步适应和掌握假肢的使用技巧。
6. 假肢调整和维护:假肢的适应性和舒适度可能会随着时间和使用而发生变化。
因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假肢调整和维护。
这包括检
查假肢的稳定性和功能,修复磨损或损坏的部件,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整个从事故截肢到安装假肢的流程可能需要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具体时间取决于个人情况和康复进展。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需要得到医疗专业人员的支持和指导,以帮助他们逐步恢复功能和重返正常生活。
假肢装配前后康复训练对患者使用好假肢,尽可能发挥好假肢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假肢装配前后的康复训练方法:一、假肢装配前的康复训练:1、保持残肢良肢位,大腿截肢后由于大腿原有的肌肉平衡被打破及疼痛,残肢在短时间内容易出现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等挛缩畸形;(1)训练方法:小腿截肢后,膝关节则常有屈曲挛缩的趋势。
因此,术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关节挛缩非常重要。
大腿截肢者戴着石膏或弹性绷带,坚持大腿加沙袋俯卧位训练,每天数次不等,至少两次,20min/次;小腿截肢者在轮椅上使用木板,禁止膝下垫放东西(如枕头等),或从床边将小腿垂下。
(2)要求:以不感疼痛和主观感觉很轻松为度。
并于训练之外的其它时间内,使髋、膝关节尽量处于伸直位和略内收位, 绝对避免各种不良姿势。
(3)作用:能有效克服大腿截肢后的屈髋、外展趋势和小腿截肢后的屈膝挛缩趋势,防止残肢关节产生对装配假肢极为不利的挛缩。
2、肌力增强训练:残肢肌力的强弱对于日后熟练控制假肢尤为重要。
增强残肢肌力的训练于术后第'天即可在床上开始。
(1)训练方法:在石膏固定或弹性绷带固定下,取正确肢位进行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
大腿截肢者与小腿截肢者,分别作臀大肌和股四头肌的最大收缩,保持5-10s,然后放松5S为一个动作单位,连续作10-20个动作单位为一组,每天2-4组。
数日后能够下地可进行肌肉强化训练,用双手按压残肢,令患者抬腿做肌肉抗阻训练。
(2)要求:训练以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为主。
练习时,以患者主观感觉很轻松、无疼痛为宜。
若中途伤口疼痛或感觉疲劳可暂停训练,以后运动强度适当减小。
(3)作用:臀大肌为髋关节伸展肌,该肌肉在穿戴假肢时使髋后伸,其肌力的大小影响着假肢膝关节的稳定;股四头肌为伸膝肌,足够的肌力将有益于今后穿戴假肢迈步有力。
3、关节活动度训练:截肢术后应尽早开始残存关节的各方向运动。
(1)训练方法:手术当日,实施被动伸展训练保持肢位正确;大腿截肢者同时主动收紧臀部肌肉,作臀大肌主动收缩锻炼和髋后伸运动。
工伤后安装假肢的标准工伤后需要安装假肢的患者,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标准来进行评估和安装的。
在安装假肢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况、活动能力以及对假肢的需求,以便能够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假肢。
下面将从安装假肢的标准、程序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安装假肢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在安装假肢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残肢的情况、残肢的长度和形状等。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适合患者的假肢类型和材料,以及假肢的功能和外观要求。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习惯,以便为其选择合适的假肢。
其次,安装假肢的程序也是需要遵循的。
在进行假肢安装前,需要进行残肢的康复训练,以增强患者的残肢肌肉力量和活动能力。
在进行假肢安装时,需要由专业的假肢医生进行测量和设计,确保假肢的尺寸和形状与残肢匹配,并且符合患者的需求。
安装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假肢的调试和调整,以确保其舒适度和稳定性。
除此之外,安装假肢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是假肢的质量和安全性,假肢需要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以确保其使用安全可靠。
其次是假肢的舒适度和适配性,假肢需要能够与患者的残肢完全适配,并且能够提供舒适的使用体验。
最后是假肢的功能性和耐用性,假肢需要能够满足患者的日常活动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耐用性和稳定性。
总之,安装假肢是一个需要经过严格评估和程序的过程,需要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况、活动能力和需求,以便为其提供最合适的假肢。
在安装假肢时,需要遵循相关的标准和程序,并且需要注意假肢的质量、舒适度和功能性。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能够对工伤后安装假肢的标准有更深入的了解。
假肢的康复训练方法
假肢康复训练方法是一种物理康复技术,旨在帮助截肢者适应和
恢复使用假肢。
以下是常见的假肢康复训练方法:
1. 假肢使用教育:这是假肢康复训练的第一步,包括向截肢者
提供有关假肢的详细信息,包括使用方式、保养和维护等。
2. 平衡训练:截肢者可能需要重新学习保持平衡和控制身体姿
势的技巧。
这个训练阶段通常与平衡板、稳定器和其他平衡器材一起
进行。
3. 步态训练:步态训练帮助截肢者学会使用假肢行走。
这包括
学习踏步的正确方式、踝关节和膝关节的弯曲与伸展等。
4. 力量训练:截肢导致肌肉弱化,力量训练可以帮助恢复肌肉
功能。
从简单的肌肉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使用假肢进行更具挑战性
的力量训练。
5. 灵敏度训练:截肢者可能会失去一些感觉,尤其是对假肢的
感觉。
灵敏度训练可以通过触觉和体感训练帮助截肢者恢复感觉。
6. 日常生活训练:这是一个实际的训练阶段,旨在帮助截肢者
适应使用假肢进行日常活动,如坐立、爬楼梯、开车、跑步等。
7. 康复工具使用训练:截肢者可能需要学习使用特定的康复工具,如推杆、倒立杆和前臂支撑杆等,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稳定性。
以上方法综合使用可以提高截肢者的假肢适应性、平衡和步态功能,最终实现独立生活和工作的目标。
重要的是个性化定制康复计划,并由专业的康复团队来指导和监督训练的过程。
简述假肢配置的基本步骤假肢是一种用来代替缺失或残缺肢体的装置,通过模拟肢体功能,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假肢配置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假肢类型、尺寸和材料,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定制,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假肢配置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评估和测量假肢配置的第一步是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测量。
医生或假肢专家会与患者进行详细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需求。
同时还会进行肢体的测量,包括长度、周长和关节活动度等。
通过评估和测量,可以确定患者需要的假肢类型和尺寸。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假肢类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医生或假肢专家会选择合适的假肢类型。
常见的假肢类型包括下肢假肢、上肢假肢和整肢假肢等。
下肢假肢主要用于代替膝关节以下的肢体,上肢假肢主要用于代替肘关节以下的肢体,整肢假肢则用于代替整个肢体。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假肢的部分或全部。
第三步:选择合适的假肢材料假肢的材料也是配置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假肢材料包括碳纤维、钛合金和塑料等。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医生或假肢专家会根据患者的需求和预算,选择合适的假肢材料。
第四步:定制和调整在选择了合适的假肢类型和材料后,接下来是进行定制和调整。
医生或假肢专家会根据患者的测量数据和需求,对假肢进行定制。
这包括调整假肢的尺寸、角度和紧固方式等,以确保假肢与患者的肢体完美贴合,并且能够提供舒适的使用体验。
第五步:试戴和调整完成定制后,患者需要进行试戴和调整。
试戴的目的是检查假肢的适应性和功能性,确保假肢的质量和性能符合预期。
如果发现任何问题,医生或假肢专家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正,直到达到最佳效果。
第六步:康复训练和适应假肢配置完成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适应。
康复训练包括肌肉锻炼、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等,旨在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假肢,并恢复正常的运动能力。
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医生或假肢专家会给予患者相应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逐步适应假肢。
康复治疗与训练效果与评定标准与程序一、基本概念(一)定义康复评定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并藉此制定出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功能等。
康复评定学是研究障碍和潜能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一门医学学科。
(二)康复评定的作用与目的1.用各种量表使评定方法标准化,也使某些检测方法简化,并使内容规范、目标明确、易于掌握。
临床康复决策过程:评估确定目标制定治疗措施实施--------------------- 评估疗效——修改治疗方案。
1.1.掌握障碍情况:如检查障碍的部位、性质及其严重程度,以及障碍对患者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所造成的影响。
2.2设定康复目标:为此需寻找和分析阻碍患者重返社会和重返家庭的具体因素。
例如关节活动度受限、肌力低下或平衡和运动协调功能障碍;心理状态、社会影响也可能为其原因。
3.制订治疗和训练方案:如选择适当训练手段以促进功能恢复,或考虑如何进行自身功能代偿和研究应用轮椅、支具或其他辅助器具进行补救以增进功能和能力的具体方法。
4.判断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了比较它们的疗效差别,必须用客观、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5.帮助判断预后:对预后的判断可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准备,可使制定的治疗计划更合理。
如BartheI指数低于20的中风患者治疗意义不大,因其多将死亡;而高于80者多将自愈,不必特殊治疗。
(三)康复评定的内容康复评定的方法必须标准化、定量化,具有可重复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次康复评定的结果具有科学性、正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康复评定一般分为初期评定、中期评定和末期评定三种。
1.I初期评定:初期评定是在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建立康复目标和开始康复治疗前的第一次评定,主要是掌握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1.2中期评定:中期评定是在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所进行的评定,主要是了解治疗后功能的改变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为修改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假肢康复训练规章制度范本一、总则为推进假肢康复训练工作,规范训练过程,提高康复效果,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假肢康复训练机构假肢康复训练机构是指专业从事假肢康复训练工作的医疗机构或机构部门。
三、康复训练人员康复训练机构应配备专业的康复训练人员,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护士、康复理疗师等。
康复训练人员必须具有相关专业资格和经验,保证训练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四、康复训练设备康复训练机构应配备专业的康复训练设备,包括假肢制作设备、理疗设备、康复器械等。
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确保训练效果。
五、康复训练流程1. 评估:康复训练前,康复医师应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运动功能、康复需求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2. 康复训练计划:康复医师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计划包括训练内容、训练频率、训练时长等。
3. 训练实施:康复训练人员按照康复训练计划,对患者进行实施训练。
训练应规范、细致,保证训练效果。
4. 跟踪评估:康复训练过程中,康复医师应定期对患者进行跟踪评估,评估训练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训练计划。
5. 结束评估:康复训练结束时,康复医师应对患者进行最终评估,评估康复效果。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后续康复计划。
六、康复训练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逐步推进:康复训练应逐步推进,不可急功近利,要保证训练效果。
3. 专业指导:康复训练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专业指导。
4. 鼓励支持:康复训练过程中,要给予患者充分的鼓励和支持,激发其康复信心。
5. 合理休息: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身体恢复。
七、康复训练记录康复训练机构应妥善保存患者的康复训练记录,记录包括评估结果、训练计划、训练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结果等。
记录要真实准确,便于追踪康复效果。
八、违规处理如康复训练机构或人员存在违规行为,应及时处理,包括警告、责令整改、暂停训练资格等措施。
吉林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吉林省残疾军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实施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民政厅•【公布日期】2017.01.03•【字号】吉民发〔2017〕2号•【施行日期】2017.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革命烈士与抚恤优待正文吉林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吉林省残疾军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实施细则》的通知吉民发〔2017〕2号各市(州)民政局、长白山管委会社会管理办公室,各县(市、区)民政局,省假肢康复中心:现将《吉林省残疾军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实施细则》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吉林省民政厅2017年1月3日吉林省残疾军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实施细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吉林省残疾军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工作,保障残疾军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民政部关于印发〈残疾军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暂行办法〉的通知》(民发〔2013〕15号),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对象为户籍在吉林省行政区域内,并由户籍地民政部门负责抚恤的退出现役残疾军人。
第三条残疾军人配置康复辅助器具,应当根据其评定残疾的部位、等级对照《吉林省残疾军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目录》(见附件)指引的类别、名称、主要技术要求、适用范围、最高价格和使用年限等进行。
第四条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残疾军人配置康复辅助器具所需资金,可通过省级一般公共预算、福利彩票公益金、开展社会捐赠、配置机构社会创收等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
残疾军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维护、康复训练的资金使用,应当坚持公开透明、规范管理和专款专用原则。
省财政安排的假肢材料费补助资金当年结余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不得挤占挪用。
第五条吉林省残疾军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指定机构为吉林省假肢康复中心。
配置机构要建立完整的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信息库,每年年底将配置情况报省民政厅备案。
配置机构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制定出台详细的残疾军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条件、配置标准、配置流程及费用报销结算规定并进行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