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欢同济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选题报告及工作计划V2.0
- 格式:doc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7
同济大学mba论文开题报告样本参考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同济大学mba论文开题报告样本参考》的详细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这里是一篇同济大学mba论文开题报告样本参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论文标题:PAC方案系统优化一、立论根据课题、选题根据和背景状况、课题研讨目的、实际意义和实践使用价值课题、选题根据和背景状况:1.如今的消费运营已完全成爲基于互联网以及供给链环境下的一种开放形式。
每个企业不但要承当向客户及时交货的义务,也须承当向下游供给商提供精确信息流的责任。
而完成这一关键功用的角色就完全依赖于企业的方案职能部门,它承当着诸如企业的推销方案、推销战略、库存管理、产能评价、消费方案、交货方案等一切与物品活动相关的任务。
关于制造业企业,消费中愈加注重制造技术,制造设备,制造规模等转化进程的管理。
在批发企业中,更注重商业技术,商品规模的管理,关于征询企业,征询技术和效劳内容也是消费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2.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开展和日益成熟,ERP已被古代企业普遍采用,并已成爲企业停止战略转移,获取竞争资源的无力武器。
ERP 能否爲企业真正带来运作上的便当,提供及时与精确的信息流与物资流,效劳好企业管理。
这不只与企业在实行ERP后期的预备任务有很大关系,而关键要素是企业在实行进程中能否依据企业实践状况对ERP停止相应优化。
从更层次下去看,消费管理可以完成将所拥有的资源要素合理地组织起来,使产出完成最大化。
上面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实践的案例来阐明。
3.PAC公司是一家较晚进入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于xx年在宁波北仑成立工厂。
次要业务是消费柴油动力的尾气制动阀,以及引擎制动阀。
其客户次要是北美与欧洲地域著名的重型卡车制造厂。
因汽车客户实行精益消费形式,按时交货是PAC公司不顾一切代价而必需保证的运营目的,它关系着PAC公司的业界的运营名誉,以及企业的存亡。
工科博士研究生研究计划书模板知乎
第一部分:研究题目
标题:某某某领域某某某问题的研究
第二部分: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成果
第三部分: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部分: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五部分:研究计划及时间安排
(一)研究计划
1.任务分解
2.步骤与时间表
(二)可行性分析
(三)组织实施
第六部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书写规范采用国家标准GB7714-2015。
注意事项:
1.封面为纸质版,作者、指导教师等信息应按要求排版。
2.研究计划书的文字须具备一定的学术表达能力,尽量避免使用符号、图表等。
3.内容应严谨、简明易懂,排版应整洁、美观。
工程师论文题目大全(共312条,34页)[1]沈筛英.XT公司研发工程师绩效考核方案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20.[2]张治国.BT公司初级研发工程师胜任力模型的建设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20.[3]翟文辉.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软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东华大学,2020.[4]吴明川.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我国工程师资格认证研究[D].浙江大学,2020.[5]任艳.IT行业工程师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6]杨守斌.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A公司软件工程师绩效评价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20.[7]刘钰.组织公平及工作满意度对建筑业工程师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20.[8]何广兴.F公司领导风格与工程师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9.[11]苗雨晴.论工程师的职业责任[D].沈阳师范大学,2019.[12]闫宁娜.面向造价工程师能力的知识组合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9.[16]王小鹏.克诺尔公司售后服务工程师绩效考核方案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9.[17]姚渊.工程师的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18.[18]谭国清.TF公司新入职工程师培训方案改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9.[19]刘英伟.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20]雷丽芳.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研究(1875-1949)[D].北京科技大学,2018.[21]闫俐.R公司研发工程师晋升管理优化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8.[22]鲍晨.工程硕士培养与注册工程师衔接的探讨[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23]范继方.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英国工程师认证体系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大学,2018.[24]李诗.功能翻译理论下英国工程师认证体系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大学,2018.[25]刘雪齐.目的论下英国工程师认证体系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大学,2018.[26]齐亚同.英国工程师认证体系研究项目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大学,2018.[27]张益鸣.《天津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CTI认证材料》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大学,2018.[28]贾江萍.纪录片《我是女工程师》创作阐述[D].昆明理工大学,2018.[29]唐微.技术支持工程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8.[30]吴赛.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国工程师认证体系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大学,2018.[31]肖丹凤.基于胜任力模型的A公司设备工程师招聘体系优化研究[D].厦门大学,2018.[32]白油锤.SW公司PC软件研发工程师任职资格体系建设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33]颜靓.XC公司维修工程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34]马晶晶.MY公司软件工程师的离职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35]朱正伟,李茂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1):46-53.[36]于赛飞.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模式选择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37]项聪.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兼论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6):51-56.[38]杨青松.H公司APP开发工程师绩效管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7.[39]杨海天.JK模具公司研发工程师绩效制度优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40]罗宇.A公司工程师绩效管理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7.[41]吴嘉昊.监理工程师职业义务研究[D].东南大学,2017.[42]张莉.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化管理协同机制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43]李亚楠.我国建筑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建立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44]李榕.《工程师伦理培养:教育活动与项目范例》(第3-25页)英译汉实践报告[D].西南石油大学,2017.[45]高德峰.基于Java的企业软件工程师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46]王登科.基于人力资本期权补偿企业参与工程师培养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47]武丽艳.H企业机械工程师工作满意度与激励对策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7.[48]陈鑫.SX公司研发工程师绩效管理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7.[49]张可卿.近代铁路工程师留美归国后的文化再适应(1881-1928)[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50]李彬.中印工程师关于《汽车声音发生器功能规范》交流口译实践报告[D].河北大学,2017.[51]路志远.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富士康集团自动化研发工程师人才测评研究[D].兰州大学,2017.[52]刘莉.监理工程师工作满意度研究:测评、成因及对策[D].重庆大学,2017.[53]刘佳齐.WDJ公司服务工程师员工敬业度研究及提升策略[D].天津大学,2017.[54]任士伟.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目中的工程师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55]闻娜.工程师分类培养模式与能力构成结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56]陈剑.H公司服务外包工程师管理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57]王永.研发印制板互连工程师绩效管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58]鱼峰.我国监理工程师与FIDIC工程师合同地位和职权的比较研究[D].长安大学,2016.[59]鲍刘峰.U公司项目工程师招聘中人—组织匹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60]李兵.S公司研发工程师的晋升管理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6.[61]张荩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大学生英语学习态度现状调查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62]蒋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6.[63]亓晶.卓越矿业工程师胜任素质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6.[64]王梅.中国大学环境下的工程师法语教学:起源、发展和展望[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65]丁昕.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有效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66]田娟.“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D].济南大学,2016.[67]张茜.《汽车工程师》的汉译实践报告[D].湖南师范大学,2016.[68]杨静.造价工程师工作满意度现状及改进研究[D].重庆大学,2016.[69]王德龙.质量工程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70]王娟娟.基于Visio开发虚拟DCS工程师站关键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71]李洪侠.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代工程师培养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72]黄琳玲.中联混凝土机械公司服务工程师培训体系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6.[73]王航航.英国燃气工程师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在中国应用实践[D].北京建筑大学,2017.[74]齐琦.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75]罗宇思.工程创新视野下我国工程师关键素质能力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76]倪晓晴.学情分析视角下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77]赵丽丽.基于激励理论的监理工程师信用治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6.[78]谢婧.A公司外地服务工程师敬业度提升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79]许田田.《记东达集团总工程师尹旭麟答记者问》翻译实践研究报告[D].西北大学,2015.[80]杨恒.关于“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学会J1739-2000标准”的翻译实践报告[D].西南科技大学,2015.[81]李昊.工程师承担伦理责任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82]杨广林.中铁某设计院工程师的全面薪酬体系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83]周利.工程师培训生在制造型企业的培养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84]阴元芬.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伦理责任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85]邢环环.A公司软件工程师的胜任力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86]戴恒三.工程监理企业监理工程师工作绩效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5.[87]朱娅.《美国采暧、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标准手册基本原理》(第十六章)翻译项目报告[D].华中科技大学,2015.[88]曾英.总监理工程师管理者角色理论的实证研究[D].深圳大学,2015.[89]唐文.青岛移动网络优化工程师排障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90]任颖.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高等学校教师胜任力特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91]杨泽慧,丛杨,周国权.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的“四化”考核评价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182-186.[92]卢丽.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93]邵凌云.构建计量、质量、标准化工程师胜任素质模型对素质教育的启示[D].中国计量学院,2015.[94]王雪楠.A企业工程师岗位胜任力模型设计[D].东北大学,2014.[95]马世军.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广西大学,2015.[96]周玉华.卓越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4.[97]徐湜清.基于CDIO的T大学汽车电子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项目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98]丁为航.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集成工程师能力提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99]邹乐华.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100]李天强.YFVE电子工程师核心能力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101]徐洁.新疆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4.[102]张珣.Y公司汽车保险杠初级制造工艺工程师胜任力模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103]薛骏.R公司制造工程师团队建设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104]张立志.一汽大众公司质保工程师培训方案设计[D].吉林大学,2014.[105]赵黎明.克诺尔公司售后工程师KPI考评方案研究[D].吉林大学,2014.[106]林健.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35-45.[107]文亮.一体化钻井液工程师助理软件系统研究与开发[D].西安石油大学,2014.[108]史璐霞.中国工程师学会的体制化建设研究(1912-1950)[D].山西大学,2014.[109]贯爽.校企合作工程师培养中的企业角色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110]刘晓娟.青藏高原北缘高山寒漠带垫状植物生态系统工程师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4.[111]NGUYENMINHQUAN(阮明军).中越卓越工程师教育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112]侯永峰,武美萍,宫文飞,吴爱华.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3):1-6+22.[113]徐新成,朱建军,赵春锋,唐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训练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5):223-226.[114]郭益维.食品安全事件中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分析[D].重庆大学,2014.[115]王碧.S公司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116]孙与泽.我国工程师职业伦理演变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4.[117]袁奕峰.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118]苗丽软件工程师评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119]张盼.先进装备制造业现场工程师成长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20]张海龙.基于IEC61131-3和PLCopen标准的虚拟DCS工程师站研究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2014.[121]郝金凤.IT企业实施工程师岗胜任力模型设计[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12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12-23.[123]毕萍,刘毓.面向“卓越工程师”目标进行“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1):190-193.[124]陈蒙.通信企业技术工程师能力评估与认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125]叶青.卓越工程师培养视角下的高等工程伦理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4.[126]张蓓蓓.卓越软件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4.[127]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6):49-61.[128]朱泓,李志义,刘志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6):68-71.[129]钟旭.我国工程师伦理素质培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130]韩立生.培养软件工程师的实训教育平台开发[D].山东大学,2013.[13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13-24+35.[132]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1-12.[133]袁彬峰.YB公司项目工程师绩效考核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134]李元亨.L公司S产品软件工程师胜任力与人格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135]马智芳.论教育工程师[D].山西大学,2013.[136]徐悦.道路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137]赵军辉.中国制造业可靠性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3.[138]孔建益,邹光明,侯宇,王兴东,蒋国璋,高全杰.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3):18-21.[139]张君.S公司工程师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140]周淦峰.博耶学术思想视域下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D].吉林大学,2013.[141]张静姝.地质一线人才培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142]任娟娟.工程师群体的地位获得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3.[143]汤莺.生态哲学观视域下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工作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144]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2):24-40.[145]王晔.IT工程师组织承诺与自我效能感、组织支持感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146]李德勇.LT咨询公司造价工程师执业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147]张彬.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结构面试法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148]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1):23-39.[149]杨志洪.IT工程师工作生活质量调查研究及其对离职意愿的影响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50]刘兆青.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学生评价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151]苏妮.软件外包服务行业中软件工程师的胜任特征结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152]张星.“卓越工程师”人才可雇佣性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12.[153]林健.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6):7-21+30.[154]蔡晨.汽车企业质量工程师胜任力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155]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5):1-17.[156]孙振忠,陈盛贵,钟守炎.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工程实践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08):285-288+303.[157]林健.构建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15-17+30.[158]李妍.基于CDIO的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D].中南大学,2012.[159]乔小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想[J].山东外语教学,2012,33(03):69-74.[160]芮宏斌,周春国,高峰.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促进“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液压与气动,2012(06):92-96.[161]周楚.“卓越工程师”培养中高校思想教育的创新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162]窦广星.我国结构工程师注册准入制度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163]张君芳.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导向改革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164]阚晓庆.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政策执行的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12.[165]郭维.论社会工程师[D].沈阳师范大学,2012.[166]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7-23.[167]宋晓洁.基于SSI架构的软件工程师培训办公自动化系统[D].河北工程大学,2012.[168]汪衡珍.《2020年的工程师》中的未来工程师应然素质及其课程实现[D].中南大学,2012.[169]高睿.N公司工程师绩效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2.[170]李延斌,高有华,田方,姜彤.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04):231-233.[171]卢均治,刘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95-96.[172]李荷君.高校卓越工程师的伦理教育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173]李娟.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174]毛颖.监理工程师在建设项目中的权利及任务研究[D].吉林大学,2012.[175]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2):1-15.[176]葛治彬.IM公司网络工程师管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177]孙国华.建筑行业工程师伦理责任实证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2.[178]周建民.M公司的工程师离职率研究[D].苏州大学,2012.[179]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1-14.[180]焦明连,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01):102-104.[181]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01):4-6.[182]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01):77-80.[183]张林香,王忠德,王俊文,郝晓刚,刘世斌.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深化改革实验教学体系[J].教育学术月刊,2012(01):107-108.[184]潘艳平,包秋燕,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14(06):213-215+220.[185]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6(01):15-19.[186]覃凌云.欧美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及认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187]刘晓宇.面向多种DCS工程师站的通用组态环境设计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2012.[188]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6):5-15.[189]扶慧娟,辛勇.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55-158.[190]刘国繁,曾永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25-26.[191]张建锋,黄廷林.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05):93-96.[192]邹喜权.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发展前景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11.[19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5):1-9.[194]王家臣,钱鸣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科学采矿人才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05):1-4.[195]樊立萍.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3-4.[196]杨琪.通信工程师在线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2011.[197]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08):11-13.[198]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4):10-17+57.[199]吴文辉.论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7):127-128.[200]缪晓英.软件测试工程师高频率离职现象的分析与解决建议[D].北京邮电大学,2011.[201]宋佩维.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工程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6):4-8.[202]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3):53-57.[203]肖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02):205-209.[204]王浩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现代工程实训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1(06):83-85.[205]焦迪楠.基于卓越工程师能力模型的动态知识网络学习系统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206]李书伟,刘绍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实践教育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138-140.[207]孙江丽.仪器仪表仿真系统在过程自动化工程师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208]于兆福.民国时期的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D].东北大学,2011.[209]宋晓宇.建设咨询类工程师职业责任保险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210]郭红霞.教学工程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211]刘元奎.论当前我国工程项目工程师的社会责任[D].湖北大学,2011.[212]陈国华,梁峻.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02):45-49+76.[21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02):47-55.[214]房正.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D].复旦大学,2011.[215]杨晶晶.监理工程师基于RIOI-IT模式下的结算纠纷控制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1.[216]李培根.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1(06):13-14.[217]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1):77-79+92.[218]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3):140-142.[219]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07):25-27+29.[220]王少怀,刘羽,黄培明,彭向东,刘述忠,楼晓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04):63-65.[221]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74.[222]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223]刘娜.基于Anysimu平台的DCS工程师站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2011.[224]张荣沂,须莹,付彦虹,陈树海.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12(06):126-128.[225]蔡婷.企业工程师与决策者的工程伦理思考[D].昆明理工大学,2010.[226]巫鹏伟,卢鹄,于勇,周秋忠,范玉青.工程师的新语言——基于模型的定义[J].航空制造技术,2010(21):68-71.[227]刘文清,赵俊岚,乔晓华.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我校工程教学改革构想[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05):1-4.[228]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05):387-391.[229]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5):30-36+43.[230]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12.[231]王祝宁.关于山东省注册质量工程师知识能力与价值体现的调查统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0.[23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233]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张波.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04):49-52.[234]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08):4-5.[235]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08):9-10.[236]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21-29.[237]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56-59.[238]韩廷斌.校企联合能力为重踏上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新征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会简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Z2):74.[239].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07):4-5.[240]张韦韦.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教育与职业,2010(19):20.[241]汪木兰,周明虎,李建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订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15-19.[242]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06):50-52.[243]吴倩倩.沈阳地区软件工程师的组织支持感与其工作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大学,2010.[244]范志清.基于治理的监理工程师信用改善研究[D].天津大学,2010.[245]孙福萍.通信行业服务工程师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246]李君.我国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0.[247]董金辉.基于ArcGISEngine的石油工程师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248]王贵成,张明雷.“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03):91-93.[249]于淼.美国与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250]李曼丽.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欧林工学院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0,2(02):91-96.[25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01):51-60.[252]蒋石梅.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253]刘羽.我国软件工程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大学,2009.[254]赵瑞娟.电气工程师PDA检测与存储系统设计[D].安徽理工大学,2009.[255]许家昌.电气工程师PDA公式处理与资料查询设计与实现[D].安徽理工大学,2009.[256]常鸿飞.论工程师的伦理责任[D].长安大学,2009.[257]赵鸿雁.工程师知识结构模型建构研究[D].东北大学,2009.[258]陈超.从工程规划选址和工程师价值观的视角看工程伦理学在我国的本土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9.[259]李宁.我国土木工程师职业道德探析[D].东北大学,2009.[260]杨爱玲.论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下工程师的法律地位[D].兰州大学,2009.[261]付旭.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制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262]臧秋军.QM公司软件工程师职业生涯管理诊断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9.[263]傅王英.中国造价工程师专业能力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
研究工作计划模板6篇研究工作计划模板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时间:2023年3月——2023年4月(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预期成果。
(2)组成情报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3)完成开题报告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时间:2023年5月——2023年10月(1) 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方案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分析语言活动游戏化的现状及成因。
(2)通过教育典型案例研究,梳理总结语言活动游戏化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3)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每个幼儿年龄段的教学展示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时间:2023年11月——2023年12月(1)整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验证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对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语言教学组织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2)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资料、信息、音像等进行综合、归纳、概括、总结,撰写论文、结题报告,并对研究成果进行包装、整理,完成成果申报。
研究工作计划模板2一、指导思想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创“双高办学目标”、“双一流管理质量”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推进教学规范活动内涵发展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质量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为“小学阶段倡导快乐学习、初中阶段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学有潜力的学生、高中阶段狠抓高考质量”和创建特色学校、个性教学服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为我区率先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
二、主要工作(一)新课程改革推进行动进一步加强新课程研究和培训,指导广大教师深刻认识新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深入理解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不断提升学校、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
认真开展新课程观摩活动,深入开展新课程调研活动,及时发现亮点,加以提炼总结。
回顾总结小学高中首轮、初中第二轮课程改革典型教师、典型学校和区域推进成功经验,特别是轻负担高质量课改实践经验。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院2010-08前言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拟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达成培养工作各个环节和权衡培养质量的重要依照。
跟着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材培养都进入了新的阶段。
为使我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发展局势的需要,为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进一步明确立位、保证质量, 2009 年我们组织各硕士学位受权点对我校硕士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订正,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09 年全校 15 个一级学科展开了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分别拟订了学术研究型和应用研究型培养方案,到 2010 年全校又增设了 5 个一级学科展开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拥有一级学科受权的学科,是依照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学位课平台 +方向模块”拟订的;对于当前没有一级学科授与权的单位,是将二级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后,在所属一级学科范围内拟订的。
新的培养方案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基根源则,从培养创新性人材的需要出发,科学、系统地设计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论文工作和学术交流等培养环节。
在课程设置上既侧重基础性,又表现宽广性和适用性,保存了反应今世学科发展趋向和前沿性最新成就的专题课程,为拓宽研究生的视线,增强研究生综合业务素质的培养创建了条件,为了培养国际一流课程系统,在部分一级学科还特别增设了一批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合作共建的课程。
培养方案共设置课程 1489 门,此中学位课 565 门,选修及自选课 689 门,专题课 166 门,补修课 69 门。
新订正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凝集了我校各院(系)、各学科专家和研究生导师以及各方面有关人员的智慧和经验。
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行将更加有效地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
本方案从 2010 年秋天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开始推行。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2010年 8 月目录1010101 1 010108 2 020101 3 020105 4 0202 5 0202 7 020206 9 030109 10 030204 11 030301 12 0305 13 04030 14 050202 15 050202 16 050211 17 050211 18 050401 19 050404 20 050407 22 060107 23 070101 070102 070103 070104 07010524 0702 26 070301 070304 28 071010 071007 29 0801 30 0801 32 080104 080102 34 0802 36 0802 38 0803 40 0803 I 41 0803 II 42 0804 43 0804 45 0805 470805 49 0807 52 0807 560808 58 0808 60 0809 62 0809 64 430110 66 080904 68 0810 69 0810 71 0811 73 0811 75 0812 77 0812 79 0813 81 0813 84 560100() 87 0814 89 0814 91 0830 081403 081420 07100593 0830 08140395 081404 97 081404 98 081406 100 081406 102 081502 080103 104 0817 105 0817 108 070305 111 081703 112 082301 082302 082303 082304113 430123 115 082503 117 082503 118 0825 119 0825 121 0831 123 083201 124 1201 1251201 127 1202 129 1202 131 120401 133 120403 134 120405 135 080204 136 080204 137138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一、培养目标1、建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根源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同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示例校学位办公室2019年9月硕/博士学位论文中文论文题目(xx (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编号:********) 姓 名:学 号:所在院系:学科门类: 学科专业:(按研究生系统中“专业”填写)指导教师:副指导教师:(如有副导师或校外导师,可在此填写)二〇一九年九月黑体,二号,加粗居中,单倍行距 隶书,二号,加粗居中,单倍行距,段前0.5行 选填:硕士或者博士 校标尺寸(cm):2.6×10.0,居中宋体,三号,单倍行距,居中 仿宋,三号,单倍行距,缩进4.5字符,距左边界6cm硕/博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中文论文题目(xx (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编号:********)姓 名:学 号:所在院系:专业学位名称:专业领域:指导教师: 副指导教师:(如有副导师或校外导师,可在此填写)二〇一九年九月黑体,二号,加粗居中,单倍行距 隶书,二号,加粗居中,单倍行距,段前0.5行 选填:硕士或者博士 校标尺寸(cm):2.6×10.0,居中宋体,三号,单倍行距,居中仿宋,三号,单倍行距,缩进4.5字符,距左边界6cm 隶书,四号,加粗居中,单倍行距硕/博士学位论文(同等学力)中文论文题目(xx (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编号:********)姓 名:学 号:所在院系:学科门类:学科专业:指导教师: 副指导教师:(如有副导师或校外导师,可在此填写)二〇一九年九月黑体,二号,加粗居中,单倍行距 隶书,二号,加粗居中,单倍行距,段前0.5行 选填:硕士或者博士 校标尺寸(cm):2.6×10.0,居中宋体,三号,单倍行距,居中 仿宋,三号,单倍行距,缩进4.5字符,距左边界6cm 隶书,四号,加粗居中,单倍行距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Tongji University in conformity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the degree of Doctor of (Discipline, 例如: Natural Science )Candidate: Student Number: School/Department: Discipline: Natural Science Major: Supervisor: Times New Roman 体,三号,居中 Times New Roman 体,三号,单倍行距,缩进4.5字符,距左边界6cmTitleArial 体,小二,加粗居中,单倍行距 校标尺寸(cm):2.6×10.0,居中Times New Roman 体,四号,居中,单倍行距,段前0磅,段后0磅,Discipline 按照学科专业目录填写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同济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攻博期间的科学研究计划书考生姓名:袁子捷报考专业:中国哲学研究方向:古代思想研究报考导师:曾亦一 .研究课题苗族“灵魂不死”与儒家“天人合一”自然观契合点研究二 .研究课题的目的湖南湘西苗族祭祀活动中的“灵魂不死”一说被归属于“封建迷信”的范畴,这在学术界已基本形成共识,笔者对此观念却不敢苟同。
虽然苗族关于“灵魂不死” 的鬼神崇拜带有群体主观意识,但是苗族民间口传文学、神话故事以及家中供奉的神坛正契合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仁爱待人、自强不息、至善至上”等儒家思想核心理念之中。
以《苗族“灵魂不死” 与儒家“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契合点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其揭示生命哲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并有助于以尊重万物平等的概念为线索,以儒家思想为科学研究体系,从而从整体上将此科学体系贯穿于研究思路中,进一步肯定苗族“灵魂不死”与儒家“万物平等、精神永存、生命价值”等儒家思想精华有其天然的契合点,并依据“天人合一”中所含辩证思想来理解和澄清苗族“灵魂不死”并不完全属于“封建迷信”的范畴,科学地认识苗族的生存之道,帮助我们从儒家思想中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且有助于深入理解苗族文化精神内核。
对于提升民族精神而言,研究苗族“灵魂不死”与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契合点也可以使得我们再次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是要在客观世界中去经验自身,在民族认同感中找到民族自信心,同时给予相对完整的价值观。
三、研究课题的大概内容1.“灵魂不死”在中国宗教哲学体系中具有复杂的演化过程和历史事实。
不同时代背景虽然用不同语言对其进行陈述和概括,但是大部分是站在批评意识和阶级立场的去分析和判断,简而言之划分为“封建迷信”的范畴。
因此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澄清“灵魂不死”在湘西苗族祭祀活动过程中蕴含着生命价值观的特殊意义,也就是去理解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精神永存等概念在民间口传形式和神话故事叙述的同一与差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及论文工作计划
课 题名 称 现代软件工程技术与ISO的融合 学 号 0296170033 姓 名 曾丽欢 专 业领 域 软件工程 所在院、系 软件学院 校 内导 师 杜庆峰 校 外导 师 选 题时 间 2004 年 2 月 16 日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 2004 年 2月 16 日 一、立论依据 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工程应用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的基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对世界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软件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关专家预测,软件产业将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软件产业的发展将深刻地影响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软件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因此,世界各发达国际与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软件产业作为其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软件产业已成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印度、韩国及台湾)也都把发展软件产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软件开发的过程决定软件的质量,但长期以来,软件项目开发中遇到的严重的、顽固的危机与风险,它告诉人们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软件开发中出现的一系列成本、进度、质量等问题,仅仅依靠技术是不可能提供完整的解决规避风险的方案的。研制一种能较好的驾御软件研制开发过程的新方法已迫在眉睫。在这种背景下,探讨软件开发实践的全新方法的思考“融合技术”油然而生,即借鉴质量体系认证的思想,结合国内软件工程长期开发的实践的技术。
目前,国内大多数软件企业首先选择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作为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提高生产率的过程改进框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ISO9001国际标准也是当前最为普及、对企业的实施要求最少、最易操作和见效最快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
软件企业实施ISO9001:2000版标准,工程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能够规范企业现有的项目实施流程 ISO9001:2000标准要求企业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实施流程,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理解现有的流程,针对这些流程建立各个过程,并明确各过程之间的接口,以确保各项工作的完美衔接。
● 提高软件产品的服务和质量、生产率 通过规范流程和建立过程,使项目经理组织项目实施时有法可依,要依照规定的过程开展工作,每个阶段都必须进行确认或评审,确保软件过程的质量;减少错误率和实施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 有助于过程的持续改进 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已经定义的过程进行了实施,那么就有可能发现已经定义的过程与实际实施过程存在的差距,这样才能及时采取改进和纠正措施,达到持续改进过程的目的。这也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
● 提高企业的信誉度、知名度 企业的信誉是生存的根本。具有很好口碑的企业,对于留住可户,提高企业的效益是非常重要的,这要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实现。企业通过ISO9001:2000认证,本身就证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是可以信赖的。
● 提供信任,消除贸易壁垒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认可,如果企业通过了认证,则在国际贸易中会提高有关软件产品质量的认可程度。对于增大软件产品的出口量,提供相互的信任提供了前提。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ISO9000标准的发展历程如下: 1986年06月15日 87系列标准 1988年我国等效采用,1992年我国等同采用 1994年07月01日 94标准族 1994年我国等同采用 2000年12月15日 2000版9000族标准 我国等同采用 我国于1998年1月首批签署了IAF(国际认可论坛)多边互认协议,实现了与签约国的认证证书互认;1998年8月首批签署了IATCA互认协议,实现了与签约国注册人员的资格互认。 ISO9001:2000标准是在1994版的基础上,强化了质量管理的概念,融入了以质量经营为目标的主动出击的管理思想,充分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改进的先进质量管理要求。 ISO9001:2000标准的内容构成关系: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ISO9001、ISO9004标准 ①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以客户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互利的供方关系,就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内容,这些原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了国际质量界一些质量管理专家的意见,并获得了大多数成员国的同意后最终形成的。这些原则是ISO9001:2000标准建立的基础,ISO9001的标准条款充分体现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内容,标准更加强调了分析以客户为中心的持续改进的要求,这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②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应当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一个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受各种需求、具体目标、所提供的产品、所采用的过程以及组织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组织应按ISO9001:2000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组织应: a) 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 b)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 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d) 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 e) 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f) 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 ③ ISO9001、ISO9004标准 术语和定义,规定了ISO9000族标准中质量管理体系的术语,共计十类80个词条。 附录,提供了在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特定概念领域中术语之间的关系图。
三、研究内容 1.主要研究内容及拟关键技术 软件过程决定软件的质量。ISO9001:2000标准的目的不是统一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或文件,但鼓励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图1所反映的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展示了过程联系。这种展示反映了在规
定输入要求时,顾客起着重要作用。对顾客满意的监视要求对顾客有关组织是否已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信息进行评价。该模式虽覆盖了ISO9001标准的所有要求,但却未详细地反映各过程。 注:此外,称之为“PDCA”的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过程。PDCA模式可简述如下: P——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 D——实施:实施过程; 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
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由于ISO9001标准并不深入探讨各行业质量保证技术与执行细节,因此在建置与推动ISO9001质量体系时,必须依据产业及组织本身的需要,建立或引进适当的做法。不同产业间的观念或者有相互参考学习的价值,但并不适合直接引用或要求,即使同一产业间不同的企业,其作业程序亦可能有相当程度的差异,不能直接套用。例如以可接受品质为目标的商用软件,与追求最高质量的航空软件,其开发与验证作业流程便有迥然不同的思考与做法。 软件行业在导入ISO9001质量体系时,一个较为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在ISO9001的质量体系架构下,参照软件工程方法与观念,依据组织的需求与能力建立初期系统,如下图: 立项/接受顾客委托 项目策划 需求分析 概要设计 详细设计 设计评审 编码实现集成 测试验收 复制、交付 运行维护 并结合庇护措施,以持续改善的精神,不断的检验质量体系运作状况,逐步改善质量体系的质量与运作成本,如下图所示:
3.预期目标 对于不同组织的需求、能力以及项目规模,会有相应的适应于项目具体情况的庇护措施,所以对于某个具体的项目都有相对唯一的最适合的ISO9001质量体系。 质量目标: 先进技术培训率>=90% 不具合数目(即不合格数目) <=6个/人月 顾客综合满意度>=70%
四、研究基础 理论基础: 系统学习了软件工程知识,包括软件开发流程:需求管理、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并学习了相关庇护技术:项目管理、技术评审、质量保证、配置管理、可复用管理、软件度量、风险管理等;
实践基础: 曾参与Jamazon网站的开发,并参与一个公司真正项目的整个流程,该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五、工作计划 序号 阶段及内容 工作量估计 (时数) 起讫日期 阶段成果形式 1 2. 3. 4. 5. 6. 确定论文题目,撰写开题报告,复习有关理论知识。 完成需求分析及概要设计,开始编写论文。 完成详细设计 完成系统基本框架构造 完成系统核心程序编写,其余模块编写。 项目功能测试 50 50 50 100 100 100 2004.1.16- 2004.1.31 2004.2.1- 2004.2.16 2004.2.16- 2004.3.1 2004.3.1- 2004.4.1 2004.4.1- 2004.5.1 2004.5.1- 2004.6.1 书写开题报告
概要设计书
详细设计书 可运行基本框架 完整系统 完成项目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