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2008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财务管理06-3 林凤楼 20062594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外国居民之间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货币记录。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通过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来体现的。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国际收支按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表示出来的报表。
它反映了这些经济交易的规模、结构等状况,对一国某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细致的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以为对外经济分析和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单位:千美元----------------------------------------------------------------------------------------项目行次差额贷方借方一.经常项目 1 426,107,395 1,725,893,261 1,299,785,866A.货物和服务 2 348,870,456 1,581,713,188 1,232,842,732a.货物 3 360,682,094 1,434,601,241 1,073,919,146b.服务 4 -11,811,638 147,111,948 158,923,5861.运输 5 -11,911,179 38,417,556 50,328,7352.旅游 6 4,686,000 40,843,000 36,157,0003.通讯服务 7 59,585 1,569,663 1,510,0794.建筑服务 8 5,965,493 10,328,506 4,363,0135.保险服务 9 -11,360,128 1,382,716 12,742,8446.金融服务 10 -250,884 314,731 565,615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11 3,086,931 6,252,062 3,165,131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 12 -9,748,930 570,536 10,319,4669.咨询 13 4,605,315 18,140,866 13,535,55110.广告、宣传 14 261,668 2,202,324 1,940,65611.电影、音像 15 163,322 417,943 254,62212.其它商业服务 16 2,885,059 26,005,857 23,120,79813. 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 17 -253,890 666,187 920,076B.收益 18 31,437,960 91,614,872 60,176,9121.职工报酬 19 6,400,156 9,136,547 2,736,3912.投资收益 20 25,037,804 82,478,325 57,440,521C.经常转移 21 45,798,979 52,565,201 6,766,2221.各级政府 22 -181,611 49,205 230,8162.其它部门 23 45,980,590 52,515,996 6,535,406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 24 18,964,877 769,876,094 750,911,218A.资本项目 25 3,051,448 3,319,886 268,439B. 金融项目 26 15,913,429 766,556,208 750,642,7791. 直接投资 27 94,320,092 163,053,964 68,733,8721.1 我国在外直接投资 28 -53,470,972 2,175,785 55,646,7571.2 外国在华直接投资 29 147,791,064 160,878,179 13,087,1152. 证券投资 30 42,660,063 67,708,045 25,047,9822.1 资产 31 32,749,936 57,672,404 24,922,4682.1.1 股本证券 32 -1,117,368 3,844,800 4,962,1682.1.2 债务证券 33 33,867,304 53,827,604 19,960,3002.1.2.1 (中)长期债券 34 37,563,103 53,827,604 16,264,5012.1.2.2 货币市场工具 35 -3,695,799 0 3,695,7992.2 负债 36 9,910,127 10,035,641 125,5142.2.1 股本证券 37 8,721,011 8,721,011 02.2.2 债务证券 38 1,189,116 1,314,630 125,5142.2.2.1 (中)长期债券 39 1,189,116 1,314,630 125,5142.2.2.2 货币市场工具 40 0 0 03. 其它投资 41 -121,066,726 535,794,199 656,860,9253.1 资产 42 -106,074,263 32,563,248 138,637,5103.1.1 贸易信贷 43 5,866,953 5,866,953 0 长期 44 410,687 410,687 0 短期 45 5,456,266 5,456,266 03.1.2 贷款 46 -18,501,123 478,305 18,979,428 长期 47 -6,569,000 0 6,569,000 短期 48 -11,932,123 478,305 12,410,4283.1.3 货币和存款 49 -33,528,165 17,715,954 51,244,1203.1.4 其它资产 50 -59,911,928 8,502,035 68,413,963 长期 51 0 0 0 短期 52 -59,911,928 8,502,035 68,413,9633.2 负债 53 -14,992,463 503,230,952 518,223,4153.2.1 贸易信贷 54 -19,049,071 0 19,049,071 长期 55 -1,333,435 01,333,435 短期 56 -17,715,636 0 17,715,6363.2.2 贷款 57 3,620,979 442,835,925 439,214,946 长期 58 6,724,078 20,129,387 13,405,309 短期 59 -3,103,099 422,706,538 425,809,6373.2.3 货币和存款 60 2,702,297 59,226,206 56,523,9093.2.4 其它负债 61 -2,266,668 1,168,821 3,435,489 长期 62 -2,236,180 34,976 2,271,156 短期 63 -30,488 1,133,845 1,164,333 三. 储备资产 64 -418,978,429 0 418,978,4293.1 货币黄金 65 0 0 03.2 特别提款权 66 -7,114 0 7,1143.3 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67 -1,190,315 0 1,190,3153.4 外汇 68 -417,781,000 0 417,781,0003.5 其它债权 69 0 0 0 四.净误差与遗漏 70 -26,093,843 026,093,843以上是我国2008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全表主要由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和净误差与遗漏构成,下面我们将一一对其进行分析。
2008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2008年是中国经济急剧动荡的一年。
上半年,受制于通胀持续走高影响,所以财政政策采取的是稳健的方式,货币政策则是紧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量发行央票,紧缩货币供应。
下半年,尤其9月份以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财政政策开始转向积极,大幅增加支出,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相继出台,货币政策名义稳健,实际宽松了,大幅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央票发行。
2008年,货币政策在存款准备金率上的表现:上半年央行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了3个百分点至17.5%,CPI指数也从年初的7.1%下降到8月份的4.9%,通胀得到大幅抑制,经济回落。
然而进入9月以来,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况下,央行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大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2个百分点至15.5%,中小型金融机构则下调了3个百分点至14.5%。
11月26日,对大型、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下调1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的调控力度尤其罕见。
货币政策的180度转向使得2008年的存款准备金率坐上了“过山车”。
2008年,货币政策在贷款利率上的表现:不足百日连降5次。
“降息”,无疑是2008年货币政策中最亮眼的关键词。
从9月中旬至年底,央行密集下调存贷款基本利率:9月15日,央行6年来首次降息0.27个百分点,紧接着10月8日又下调0.27个百分点,10月29日0.27个百分点,11月26日1.08个百分点,12月22日0.27个百分点。
不到百日,连降5次,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累计下调198个基点,从年初的7.47%一路降至12月底的5.31%,活期存款利率也由0.72%降至0.36%,被市场诠释为刺激经济的“猛药”。
其中最大一次调低108个基点的幅度更是历史罕见,足见中央“保增长”的决心。
利率的密集调降,作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涵,是提高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制造宽松的货币环境,确保市场流动性的传统手段,与新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相辅相成,旨在竭力为经济回温铺路。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概述作者:谭卡吉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8年第07期一、引言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金融电子化应用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十分重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支付清算理论方法进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研究与建设,并将其作为行使央行金融服务、监管职能,提高支付系统清算效率,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之一,美国、欧洲主要国家、日本等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现代化支付系统。
作为中国支付体系的组织者、支付服务的管理者和社会资金的最终清算者,人民银行为建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支付体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世纪90年代,人民银行自主设计、自主开发了以卫星通讯技术为主要传输手段的电子联行系统,实现了支付结算由手工和邮路传递向电子化传输的质的变化,为加速社会资金周转,解决银行间的跨行通汇及资金清算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联行系统已难以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银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着手设计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体系结构,2000年10月,人民银行党委决定调整定位、借鉴吸收、完善需求、以我为主,加快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逐步取代电子联行系统,人民银行果断决定,采取“借鉴吸收,自主开发,先大后小,边建边用”的方针,加快了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
我国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前瞻性的支付结算法规体系;形成以人民银行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支付清算组织等为补充的支付服务组织体系;完善以支票、汇票、本票和银行卡为主体,电子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的支付工具体系;建立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各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票据交换系统、卡基支付系统等并存的支付清算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支付工具创新和支付风险防范的支付结算管理体制。
二、现代化支付系统概述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在物理上分为三层架构:国家处理中心(简称NPC)、城市处理中心(简称CCPC)和商业银行前置系统(简称MBFE)。
2008金融危机以来促消费政策回顾及前瞻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08年金融危机是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之一,造成全球范围内经济不景气、生产下滑、消费减少等严重后果。
面对这场危机,各国纷纷出台了促进消费政策,以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促消费政策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政策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经济体制中。
自2010年以来,各国对促进消费的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包括降低消费税率、发放消费券、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措施。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活跃,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当前的促消费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当前促消费政策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环境差等。
未来的促消费政策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积极创新政策手段,以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在促消费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方面,需要全面评估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及时调整政策措施,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未来促消费政策的发展方向应该注重提高消费者购买力,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正文2.1 2008年金融危机对促消费政策的影响一、消费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消费者普遍感到恐慌和不安,导致消费信心急剧下降。
消费者普遍减少消费支出,选择储蓄或更为谨慎的消费方式。
二、消费品市场受到冲击。
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企业面临困难,陷入倒闭或裁员的境地,导致消费品市场供给不足,消费者选择缩减购买或选择更为廉价的消费品。
三、政府采取积极促消费政策。
为了刺激消费市场,许多国家纷纷出台了各种促消费政策,包括减税、发放消费券、增加社会福利支出等措施,以提振消费信心,刺激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四、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金融危机后,消费者更加注重消费品质量和性价比,偏好环保、健康、高品质的产品,消费结构逐渐向着高端、品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企业需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定位以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班级:20054281 学号:2005428141 姓名:赵杰论文摘要: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或达7.5%,至2008年底达6.75元人民币/美元左右,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更加显著,全年波动区间为7.31—6.75元人民币/美元,上半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四季度人民币升值步伐趋缓。
关键词:理财服务,经济衰退,次债危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国际政治复杂多变,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风险进一步加大。
一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
去年下半年爆发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已经给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损失,全球股票等金融市场及商品市场剧烈震荡,从目前看危机远未结束。
2008年如果暴露的损失进一步扩大,势必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重创。
二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
三是全球房地产市场动荡。
2008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蔓延以及对市场预期可能形成的负面影响,会进一步造成房地产市场下滑,影响到全球经济增长。
四是全球贸易失衡、贸易保护抬头。
近年来以美国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其他经济体如欧洲、日本、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对美国贸易顺差为特征的全球经济失衡状况日益突出,造成了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
而美元的持续贬值,不仅加剧全球通胀压力,也对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和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2008年美国经济将进一步下滑,成为世界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进一步释放、金融市场波动、房地产市场持续走疲,将降低居民收入预期,打击消费信心,也使美国融资环境进一步趋紧;原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不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消费成本,而且加大美国的通胀压力。
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采取了注入流动性、连续下调联邦基准利率、持续快速贬值美元等措施,抵御次级抵押贷款造成的危机,刺激经济发展,改善美国贸易环境,使“双赤字”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因此,2008年美国经济尽管下行,但陷入停滞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信用经济发展概况一、我国整体信用情况2008年8月,《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以及相关机构对我国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间的信用状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请问您对人际、企业和政府的总体信任程度如何?”这个问题,40.7%的受访者回答不太信任,25.4%的人回答非常不信任,28.2%的人认为一般,仅有5.7%的人回答比较信任或非常信任。
可见,我国整体的信用情况不用乐观。
其中,作为经济信用活动的主体之一的企业,信任度继续下滑。
拖欠、违约与制假成为我国企业信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76.2% 的企业存在“拖欠货款、贷款、税款”现象,63.2%的企业曾经“违约”,42.4%的企业有过“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
其他问题依次是“披露虚假信息”、“质量欺诈”、“商标侵权、专利技术侵权”和“价格欺诈”。
总的来看,我国整体信用状况不容乐观。
二、我国信用交易的发展状况信用交易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宏观上,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微观上,企业可以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等信用方式筹集资金,加快自身的发展;个人可以通过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
信用交易主体主要有个人、企业、政府三类,以下分析主要从个人和企业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个人信用交易个人信用交易是社会信用活动的一种基本形态,主要形式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用交易、个人与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简单来说,个人信用交易也可以理解为各种信贷消费。
以下主要就我国近年个人信贷消费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1.交易规模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从1997 年以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已经从1997 年的172 亿元增长到2009年3月底的3.7万亿元,11年间增长了200多倍,特别是2002年之前,消费信贷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个人消费信贷以平均每年160%的速度增长。
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历程图
支付系统是由于社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对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的市场需求而出现、产生、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支付系统是一个社会系统,在各个经济发展的历史时期都有相对应的用于资金转移和债务清算及结算的支付系统。
支付的系统(Payment System)是由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金融安排,有时也称为清算系统(Clear System)。
根据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可以将社会的支付系统划分为两个层次的系统。
下层系统是商业银行面对广大银行客户,为社会提供支付服务的金融服务系统。
它是银行与客户联系的窗口,是金融服务和管理信息的原点,是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资金往来和结算系统。
上层系统则是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支付清算服务,并通过服务贯彻中央银行宏观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繁荣市场,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系统,它是完成专业银行之间支付和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之间支付活动的最终的资金清算与结算系统,并对联系各个金融和货币市场、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机制的畅通有重要作用。
中国支付体系架构图
中国支付清算系统总体架构图
第一代支付系统应用系统架构图
第二代支付系统应用系统架构图。
对2008年我国4万亿财政支出的影响或作用的调研报告2008年,在全球金融风暴下,我国经济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从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了加速下滑的局面。
为了应对这次危机,我国政府紧急地制订了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措施所需的财政支持大概4万亿,所以又称“四万亿计划”。
了共11800亿元的投资。
这次消息的确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我才学疏浅就不评价了,我从两个方面点评这个方案。
第一个是必要性,第二个是效果和影响。
首先必要性。
2008年10月3日布什政府签署了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这个数字在当时也跟中国政府给出的数字差不多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使加入了WTO,那几年间也是谨慎地与国外展开合作,却还是在财政上受到跟美国一样的损失,可见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重创包括房产在内的各种实体产业,国家拿出四万亿救市我想给出四个字——很有胆识,因为四万亿左右是07年我国的财政收入,那时候的中国跟国际合作还是比较密切的,突然投入这么大笔数目,万一世界经济没有好转,后果简直不要太严重。
但是钱是一定要投的,但投入如此大的数目,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接着是影响,这笔钱的最终投入也表明经济全球化的不可逆影响,但这并没有阻挡对国内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和资本主义市场化的讨论,也就是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否被西方国家的资本势力牵着鼻子走?我国增长方式是否具备抗风险性?四万亿的救市方案能否拉动进出口增长甚至保住当前的增长值?诸如此类的套路,都对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四万亿的救市方案大部分是用在了基建,这在短时间内难以促进消费增长,对我国的原本以促进消费增长为目标的经济结构造成一定的扭曲。
二、对经济市场的改革理念造成一定的冲击。
当时的社会,互联网金融告诉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品冲击市场,但是过度的泡沫最终酿成惨剧。
三、国内经济核心增长力不足。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0年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和讯银行消息2011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2010年我国支付体系继续保持平稳、高效运行,非现金支付业务量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全年共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277.04亿笔,金额905.18万亿元;其中银行卡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全年银行卡消费交易额48.49亿笔,金额10.43万亿元,银行卡消费额(剔除房地产、汽车销售及批发类交易)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35.1%。
《报告》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发布的、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支付体系发展状况的年度报告,详细披露了2010年中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数据,并提出支付体系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取向。
《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2010年我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成就,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2010年我国支付体系的运行状况,第三部分对我国支付体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第四部分就支付结算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第五部分为附录。
《报告》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支付体系运行情况的数据、图表、统计资料,尤其是结合年度特点开设专题,充分总结和回顾了“十一五”时期中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成果,有助于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国支付体系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也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支付体系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法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是我国支付体系发展的重要一年,支付结算法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夯实了支付体系的法律基础。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制度发布实施。
为促进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管职责,并从准入资质、审批程序、客户备付金管理、监督管理以及过渡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
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中国支付体系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从最初的现金支付到电子支付、移动支付,再到如今的数字货币,中国支付体系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支付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和展望。
首先,中国支付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银行卡支付。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人民币银行卡,开启了中国支付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随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为中国支付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支付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其次,中国支付体系的现状是多元化和创新化。
除了传统的银行卡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也逐渐成为了支付体系的一部分。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和试点应用,标志着中国支付体系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新技术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的应用也为支付体系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推动了支付体系的创新和升级。
最后,中国支付体系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支付需求将会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同时,支付安全、风险防范、监管合规等问题也将成为未来支付体系发展的重要议题。
因此,未来中国支付体系需要在创新技术、服务体验、风险管控等方面不断完善和提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支付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支付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展望,都展现出了中国支付体系的活力和潜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监管下,中国支付体系将会迎来更加繁荣和发展的未来。
希望未来中国支付体系能够更加便捷、安全、高效,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一、2008—2015年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梳理(一)2008年1、经济背景1)2007年,在持续的宏观调控下,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积极变化,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GDP年均增长11.9%.2)20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3)2007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形成了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4)2008年期间,世界经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进而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
5)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从过快偏热迅速下滑,GDP增速由第一季度的10.6%迅速回落到第三季度的9.0%,为2003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增幅。
2、经济目标2008年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是: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上,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
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控制物价上涨的难度加大。
3)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4)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5)年中,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3、经济政策1)政策名称与方向年初规划:稳健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政策工具稳健的财政政策:A.变动政府支出:财政支出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减少国家建设型支出,缓解投资的快速增长势头。
B.加大保障措施,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C.建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再就业政策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D.采取措施,抑制物价持续上涨。
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四个文件,概括起来有10个方面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论2008年金融危机及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引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自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
该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
本文将对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1. 贸易受挫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大量国际订单取消或减少,中国的出口受到重创。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金融危机造成世界各地需求下降,国际贸易额大幅度下滑,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压力。
2. 投资减少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波大规模的金融市场动荡,投资者信心受到重创。
外国投资者纷纷撤出中国市场,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发展。
此外,国内企业也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投资意愿减弱,导致国内投资规模减少。
3. 就业压力增加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企业普遍面临生存压力,裁员现象频发。
在中国,大量的企业关闭或裁员,就业形势严峻。
失业率上升,就业压力增加,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4. 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了巨大冲击。
以前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开始放缓。
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增长速度低于预期。
这一减速对于一个大规模生产型国家来说是不容忽视的,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难以预料的挑战。
二、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1. 积极的财政政策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稳定就业。
政府还推出了减税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
这些措施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2. 稳定金融体系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体系的弱点和风险,中国政府加强了金融监管,努力稳定金融体系。
2008年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全面反映了2008年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展望了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支付体系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
《报告》凸显了“大支付”的理念,即《报告》在内容上不仅涵盖传统银行业支付结算服务,也包括债券、股票、外汇等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清算与结算服务,以及银行卡等专业化清算服务,同时介绍了服务于中小金融机构的专业化支付清算机构的情况,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了2008年度中国整个支付结算领域的最新进展。
《报告》指出,2008年,面对国内特大自然灾害和国外金融危机爆发等不利因素,我国支付体系依然运行平稳、安全与高效,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支付体系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维护金融稳定,改善金融服务,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各类支付系统高效平稳运行,业务量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全年各类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93.82亿笔,金额1131.04万亿元;是当年GDP的37.62倍,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的较快发展。
特别是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作为我国支付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全年共处理支付业务2.14亿笔,金额640.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42%和20.14%;日均处理支付业务80万笔,金额2.4万亿元,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全年共处理支付业务28.82亿笔,金额408.54万亿元,满足了广大客户的多样化支付结算需求,在我国支付服务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是中国证券结算系统运行稳定,有力地支持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系统分别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证券市场提供了安全高效的登记、托管、清算和结算服务。
全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结算量达到104.6万亿元,同比增长66.03%;交易所证券交易虽然受市场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业务量有所减少,但交易过户总笔数和金额仍然达到了39.17亿笔和64.45万亿元;结算总金额和结算净额分别达到了184.52万亿元和 6.26万亿元。
三是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更加广泛。
2008年,我国使用票据、银行卡、汇兑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183.27亿笔,全年人均发起非现金支付13.8笔,同比增长18.1%;流通中现金(M0)与GDP之比继续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为11.31%,较2007年下降了0.79个百分点。
2001年至2008年流通中现金与GDP之比年均下降0.77个百分点,表明非现金支付对现金支付的替代作用日益显现。
其中,虽然受新兴的电子支付业务快速增长的影响,传统的票据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支票仍是最受欢迎和使用最广泛的票据种类,2008年支票占全部票据业务笔数和金额的97.5%和93.0%;而银行卡成为社会公众消费最
频繁使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截至2008年年末,银行卡发卡总量18亿张,人均持卡1.36张,城镇人口人均持卡2.97张,同比分别增长19.3%和17.4%;银行卡持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24.2%,比2007年提高2.3个百分点,社会公众用卡意识明显增强,已初步形成持卡消费的习惯。
银联卡已在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ATM网络、30个国家和地区的POS网络实现受理,便利了境内居民出境公务和旅游消费需要。
四是支付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2008年4月,人民银行组织建设并成功运行了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相继开通了港币、日元、欧元、美元等八个币种的支付业务,为境内金融机构提供了安全、高效和低成本的外币清算平台,进一步夯实了我国的金融基础设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城市处理中心集中应急灾难备份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应急备份系统成功建成,进一步完善了系统应急管理机制,确保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业务的连续性;启动人民银行第二代支付系统建设,确定了系统建设的基本目标、原则、主要功能及工程实施计划等,以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对中央银行支付系统的新需求;证券结算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在结算成员间全面实现实时DVP结算,积极推进交易所证券交易全面实施DVP结算机制,进一步加强结算风险控制;同时发布和完善了有关支付系统和支付工具方面的规章制度,银行账户实名制制度进一步健全;建立了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支付服务与政策协商会议制度,强化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支付结算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五是奥运支付环境和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奥运期间,我国金融业成功地为境内外机构和个人提供了优质便利、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务,北京、天津、上海、沈阳、青岛、秦皇岛六个奥运赛事城市账户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银行卡受理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外币兑换服务更加便利,金融服务软环境明显改善,中国金融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支付体系建设的成就和支付服务水平;奥运支付环境建设也带动了全国支付环境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明显改善。
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深入推进,特别是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利用其遍布乡村的网点优势,全面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
截至2008年年末,全国已有20个省份6.4万个农村信用联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经营性网点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基本满足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异地存、取款等基本支付需求。
此外,人民银行积极督促和指导农村信用社加强自身网络和系统建设,积极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改善支付结算渠道,促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六是支付体系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
2008年,人民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建立健全支付结算相关规章制度,加强日常监督,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强化对支付系统参与者的管理,及时发现并防范风险隐患。
此外,继续加大了对支付结算领域违规行为的监督管理。
联合公安部开展银行卡犯罪专项治理行动,有效打击、震慑了银行卡犯罪,增强社会公众安全用卡意识和技能,维护了社会公众对支付工具的信心。
同时,人民银行依法对签发空头支票行为实施处罚13.66万笔,抑制签发空头支票行为,维护了支票的信誉,引导社会信用环境进
一步优化。
七是支付结算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2008年,我国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设运行了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并遵循国际标准进行跨境监管合作,初步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建立了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跨境合作监管机制;人民银行与俄罗斯、越南、蒙古等周边八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订边贸本币结算协定,边贸本币结算合作进展顺利。
同时,人民银行积极参与亚太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EMEAP)支付结算体系工作组会议以及支付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国际通行标准,积极推动境内机构支付结算业务的海外发展,促进了支付结算跨境合作机制的建立。
在对未来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展望中,《报告》指出,2009年我国支付体系建设要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特别是依据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制定全国支付体系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全国支付体系建设”的新职能,2009年人民银行将加强组织协调,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研究制定国家支付体系发展规划,为今后一定时期我国支付体系的科学发展提供指导。
其次,要继续大力改善农村支付环境。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筹城乡支付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将作为我国支付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人民银行将充分发挥支付体系建设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充分调动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支付体系新格局。
同时,进一步完善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稳步推进人民银行第二代支付系统建设,按期建成运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深化支付领域的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完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支付清算机制,研究建立符合国家对外开放需要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继续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普及和创新,依法加强支付体系监督管理,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和我国证券登记结算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支付结算服务,推动中国支付体系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继续发挥其在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