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腹周围癌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19
壶腹周围癌(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壶腹周围癌(VPC)是生长在乏特壶腹、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下端、胰管开口处、十二指肠内侧壁癌的总称。
其共同特点是:在癌肿较小时即可引起胆总管和主胰管的梗阻,因此患者黄疸出现早。
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男性居多。
主要表现为黄疸、上腹痛、发热、体重减轻、肝肿大、胆囊肿大等。
二病因壶腹周围癌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饮食、饮酒、环境、胆道结石或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也可由良性肿瘤恶变。
三临床表现1.黄疸壶腹周围癌黄疸出现较早,进行性加重,亦可呈波动性黄疸。
黄疸属阻塞性,皮肤黏膜黄染较明显,多伴有皮肤瘙痒。
长期胆汁淤积可致胆汁性肝硬化,胆囊肿大。
合并胆道感染者可有高热,寒战,甚至中毒性休克。
2.腹痛中上腹痛常为首发症状。
早期部分病人可产生剑突下钝痛,腹痛可放射至背部,常于进食后、傍晚、夜间或脂餐后加重。
3.间歇性寒战、发热常因肿瘤破溃、胆汁淤积和胆道感染引起。
特点为短暂性高热伴畏寒、白细胞总数升高,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
4.消化道症状由于肠道缺乏胆汁、胰液引起消化吸收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饱胀、消化不良、乏力、腹泻或脂肪痢、灰白大便和体重下降等。
晚期出现黑便,并继发性贫血。
癌肿腹膜转移或门静脉转移可出现腹水。
5.肝、胆囊增大常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和胆囊,肝质地硬、光滑。
少数病人由于长期黄疸而致胆汁性肝硬化、脾肿大等。
四检查1.粪便和尿液检查大多数患者粪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多有轻度贫血,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阴性。
2.血液检查血清胆红素增高多在256.5~342μmol/L,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增高,转氨酶轻至中度增高,癌胚抗原CA19-9和CA125均可升高。
3.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十二指肠可引流出血性或暗褐色液体,其潜血试验阳性,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脱落细胞学检查可发现癌细胞。
4.胃肠钡餐及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十二指肠外上方可见胆囊压迹,其第一、二段交界处有增粗的胆总管压迹,十二指肠乳头增大,黏膜呈不规则紊乱或充盈缺损。
壶腹周围癌护理常规(壶腹周围癌替换壶腹部癌)一.定义壶腹部癌(Peri ampullary adenocarc inoma)是指发生于距十二指肠乳头 2cm 以内的肿瘤,主要包括壶腹癌、胆总管下段癌和十二指肠腺癌。
二.症状体征(一)腹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二)黄疸:可呈波动性。
(三)消瘦及乏力、体重下降。
(四)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上腹饱胀、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部分病人可有恶心、呕吐。
三.护理问题(一)焦虑诊断为癌症、对手术治疗缺乏信心及担心预后有关。
(二)急性疼痛胆管梗阻、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及手术创伤有关。
(三)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食欲下降、呕吐及癌肿消耗有关。
(四)有感染的危险手术创伤有关。
(五)电解质失衡术后胰瘘、胆瘘等有关。
(六)有出血的危险手术创伤、肝功能障碍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根据病人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指导,使病人能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的康复。
2.疼痛护理:合理使用镇痛药,保证病人良好睡眠和休息。
3.营养支持:监测相关营养指标,指导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
营养不良者,可经肠内和(或)肠外营养途径改善病人营养状况。
4.改善肝功能:遵医嘴给予保肝药、复合维生素 B 等;静脉输注高渗葡葡糖加胰岛素和钾盐,增加肝糖原储备。
有黄疽者,肌肉注射维生素 K1,改善凝血功能。
5.皮肤护理:黄疽伴皮肤痛痒者,指导病人修剪指甲,勿搔抓皮肤,防止破损;穿宽松棉质衣裤;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擦浴,勿使用碱性清洁剂。
6.肠道准备:术前 3 日开始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预防术后感染;术前 2 日进食流质;术前晚行全肠道灌洗或清洁灌肠,减少术后腹胀及并发症的发生。
7.其他措施:血糖异常者,通过调节饮食和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
有胆道梗阻并继发感染者,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二)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刀口及引流情况,准确记录 24h 出入量,必要时监测 CVP 及每小时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