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10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交流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及对父母之爱的回报,注意用具体事例表达真情实感。
2.写父母对自己的爱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能选择一件典型的事例,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出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指导习作,真情诉说;第二课时:引导交流,赏析修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起情感1播放课件(当你还小的时候,他们……)2他们指谁,从这组漫画你想到了什么?3生命中,爸爸、妈妈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教会了我什么?请按这样的句式说一说:爸爸、妈妈,您教会我-------(板书:您)4生活中,爸爸妈妈是我们最真的人,看见这字眼,你的脑海中想起了赞美的“爸爸妈妈” 哪首诗,哪曲歌,哪段文字?5生说6母亲的浓浓深情都含在那一针一线中,让我们诵读《游子吟》7母爱就像一条彩色的长河,永远流淌。
部分女声诵读《母爱如水》8父爱是一座大山,坚韧挺拔。
部分男声诵读《父爱如山》9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爱与母爱,面对着爸爸妈妈,你一定有话说。
可是,有些话说不出口,或者不方便说,怎么办呢?可以写下来。
(师板书:心里话)二、心事谁能解1小调查:平时与父母交流的同学有多少?2老师列举生活中事例:深入体会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
三、回忆生活,体验真情1课件出示导语:爸爸妈妈,那天我真的很伤心。
……2学生读导语3选择自己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3选择具体事例说清楚(板书:说事例,要具体)刚刚说了一句话,如果就这句话让爸爸妈妈看到了,爸爸妈妈明白你为什么伤心,为什么感到有趣吗?所以,交流应该要把具体事例说清楚。
爸爸妈妈幼儿园教案一、学科目标通过学习,幼儿能够了解家庭中的爸爸和妈妈的角色和职责,了解家庭中的基本规则,培养幼儿的情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学习内容1.了解家庭中的爸爸和妈妈的角色2.了解家庭中的基本规则3.认识家庭成员关系三、学习重点了解家庭中的爸爸和妈妈的角色和职责,了解家庭中的基本规则。
四、学习难点认识家庭成员关系。
五、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2.游戏教学3.故事学习4.唱歌学习六、教学过程1.开始活动(1)教师问幼儿:“你们知道爸爸和妈妈都有什么职责吗?”(2)教师适时给予指导,鼓励幼儿参与讨论。
2.情境教学(1)教师给出一个情景:妈妈正在做饭,爸爸在带孩子玩。
(2)幼儿看这个情景后,教师问幼儿:“你们感觉怎样?”(3)再问:“你们觉得这个情景中爸爸和妈妈分别在做什么?”(4)最后,教师再次询问:“你们认为如果幼儿做了什么,爸爸和妈妈会有什么感觉?”3.游戏教学(1)教师利用游戏教学的形式,引导幼儿认识家庭中的基本规则。
例如,游戏中要求幼儿依次说出:“我要拍手”,“我要跳舞”,“我要唱歌”,“我要跑步”。
(2)游戏结束后,教师适时发问:“你们做这些动作需要得到爸爸和妈妈的允许吗?为什么?”4.故事学习(1)教师讲述一个爸爸和妈妈在家庭生活中的轶事,例如,爸爸和妈妈有一次因为孩子需要购买的物品不同而出现争执,最终通过商量一致解决这个问题。
(2)讲故事之后,教师适时提问:“你们觉得这个轶事中爸爸和妈妈是如何解决争议的?”5.唱歌学习(1)教师通过唱歌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例如,唱一首《我爱我的家》,让幼儿了解家庭中的关爱和关系。
(2)教师可以通过调整节奏和拍子,让幼儿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
七、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沟通的方式,了解幼儿对于家庭成员角色和职责的理解,以及家庭中基本规则和家庭成员关系的认识情况。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幼儿的参与感和兴趣性,通过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故事学习、唱歌学习的多种教学方法,让幼儿对家庭中爸爸和妈妈的角色和职责、家庭中的基本规则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
《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教学设计之一佚名教学目标:1、会“爸、妈、好、我、爱”5个生字,认识“父字头”和“女字旁”两个偏旁和笔画“”(斜钩),知道“妈、好”是左右结构的字;掌握“爸爸”“妈妈”等词语;初步认识句子和句号。
2、能正确朗读课文,词语连读,句子之间有停顿。
会用“我爱……”说话。
3、懂得要爱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个好孩子。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看图,初读课文。
2、学习课文的第一、二句话,学习3个生字、2个词语及新偏旁。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笔画:2、指名认读熟字:父、女、子、马。
二、看图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叫“课文”。
课文是由一句一句的话组成的。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朗读,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齐读课文,学习课题中的字词。
“爸”教学新偏旁“父”,书空“巴”的笔顺。
“爸爸”也叫“父亲”,所以“爸”要用父字头。
“爸爸”是一个词,后一个“爸”读轻声。
“妈”是由哪两个字合起来的?左边一个“女”,右边一个“马”合成,这叫左右结构的字。
“女”字做偏旁有什么变化?(最后一笔横改提)教学新偏旁。
想一想,“妈”为什么用女字旁?注意:“妈妈”也是一个词,后一个“妈”念轻声。
4、齐读。
四、看图说话,学习课文第一、二句话。
1、看图说说爸爸妈妈在干什么?2、指导读句:爸爸妈妈白天上班,回家忙完了家务还给我们小朋友讲故事,织毛衣,爸爸妈妈多好啊!出示句子领读“爸爸好。
”“妈妈好。
” 你能说说你的爸爸妈妈有多好吗?教学生字“好”。
这字什么结构?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1)认识句子。
“爸爸好。
”这儿写谁呢?怎么样?像这样告诉了我们谁怎么样,我们就叫它句子,一句话写完了,后面还有个小圆圈,叫句号。
同样道理,“妈妈好。
”也是一个句子。
(2)朗读训练。
读句子时要词儿连读,词与词之间要稍做停顿。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父母对他们的爱和付出。
2. 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3. 提高学生表达情感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父母的爱,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表达情感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父母的爱和付出。
2. 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自然状态下产生对父母的尊敬和孝敬之情。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的。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关于父母爱的图片、视频等。
2. 道具:与父母相关的物品,如孩子的玩具、父母的照片等。
3. 活动材料:如卡片、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父母的歌曲,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父母的爱,让学生了解父母对他们的付出和关爱。
3. 情境体验: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父母的爱。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分享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5. 表达情感:让学生用卡片、彩纸等材料写下想对父母说的话,表达自己的感激和爱意。
6. 分享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感受亲情的美好。
7. 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实践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行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父母爱的理解和体会,以及对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认识和实践。
2. 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分享和家长的反馈来进行评价。
3. 评价指标:情感态度、表达能力、行为表现等。
七、教学拓展1. 开展“孝心行动”:鼓励学生在家中孝敬父母,如帮父母做家务、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等。
2. 组织“父母座谈会”:邀请家长来校,与学生一起分享彼此的教育心得,增进家校沟通。
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4课爸爸妈妈》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爸爸妈妈》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父母的形象,感受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重要性。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案例,让学生在欣赏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创作。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培养对家庭和亲情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家庭的亲情有深刻的体会,能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父母的形象过于熟悉而忽视了细节的描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分析父母的外貌特征和形象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和技巧,描绘出自己父母的形象,表达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观察和描绘父母的外貌特征和形象特点,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创作。
2.难点:如何通过细节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表达出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父母的照片或实物,了解他们的外貌特征和形象特点。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绘画父母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绘画技巧和方法。
3.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父母的照片或实物,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投影仪和幻灯片,用于展示教材中的案例和学生的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家庭照片或画作,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外貌特征和形象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父母的形象,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开始绘画自己的父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改进作品。
《爸爸妈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堂“造型•表现”课。
孩子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各方面都浸润在爸爸妈妈的无私关爱之中,因而,孩子通常与父母之间十分亲近,感情也特别深厚。
孩子对父母的悉心照料有着十分亲近的记忆,对爸爸妈妈的长相、性格、行为习惯、衣着打扮有着最为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凝聚全部情感为自己的爸爸妈妈画像,学生不仅会十分投入,也会很感兴趣,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对父母的尊敬和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对爸爸妈妈的观察回忆,学习人物肖像画的画法。
2、操作目标:画画爸爸妈妈的肖像或画画爸爸妈妈的个性爱好、关心我们的情景。
3、情感目标:谈谈爸爸妈妈的个性爱好、关心我们的事例,增加对爸爸妈妈的热爱和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人物外貌特征,用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对人物进行表现是本课的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画爸爸妈妈的个性爱好或关爱我们的场景是本课的难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设宽松和谐的美术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富有情感与情趣的教学活动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和技术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人物画的表现方法:上课一开始,我先以一段生动有趣的flash动画《好爸爸坏爸爸》导入,精彩的画面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我顺势出示相应的线描范画欣赏。
接着出示一段描写妈妈外貌的文字与学生分享,并也出示相应的有色彩的范画欣赏,通过两次欣赏,学生初步感知了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二、认识外貌特征,学习肖像画画法这里我安排了两个环节。
首先说说爸爸妈妈的外貌特征。
拿出带来的照片小组交流说说爸爸妈妈的照片,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外貌的不同,主要是脸型、发型、五官、身材、穿着的不同。
接着认识各种脸型、发型、五官、身材、穿着。
通过欣赏范作,有机结合学生谈谈爸爸妈妈的外貌特点,使学生既轻松又扎实地掌握了人物肖像画的画法。
《爸爸妈妈》教案(五)份《爸爸妈妈》教案 1【活动目标】1、学*清楚连贯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专心倾听同伴的讲话。
2、在迁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说出喜欢爸爸妈妈的理由。
3、主动关心自己的父母,逐步养成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5、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幼儿全家合影一张,实物展示仪。
【活动过程】一、幼儿人手一张全家福照片,介绍家庭成员。
用实物展示仪放大幼儿的照片,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引导幼儿讲述父母的.主要特征。
你喜欢你的爸爸妈妈吗?为什么?二、与同伴自由交谈。
向朋友介绍一下你的爸爸妈妈。
你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子的?你喜欢爸爸、妈妈哪里?你为什么喜欢他们?鼓励幼儿清楚连贯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专心倾听同伴的谈话。
三、启发幼儿在集体中进行交谈。
教师引导幼儿讲述“我喜欢的爸爸妈妈”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谈论“我喜欢的爸爸妈妈”鼓励幼儿按照教师提出的思路,大胆地讲述自己的爸爸妈妈四、引导幼儿想象如何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师:爸爸妈妈很爱你们,那你们爱他们吗?你们有没有告诉爸爸妈妈很爱他们?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除了用语言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你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爱?引导幼儿说一说想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什么事?你想怎么关心爸爸妈妈?五、师生演唱歌曲《画妈妈》。
引导幼儿替换歌词仿编歌曲唱一唱歌曲《画爸爸》。
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大胆地将自己的甜蜜与他人分享。
【活动反思】亲子之间有一种朴素又美好的情感,然而在活动中表达这种情感往往显得表层和单薄,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凡的东西同样耐人寻味。
因此在活动中,我以幼儿身边的爸爸妈妈为切口,试图通过欣赏照片、制作和讲述记录卡等方式,一定程度地量化“情感”,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实在,使潜在的亲情自然流露,从而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等能力。
《爸爸妈妈》教案 2[活动目标]1.让幼儿在了解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付出了许多辛苦,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2.通过为父母过生日活动,加深幼儿对父母的热爱,引导幼儿学会关心父母.[活动准备]1.<生日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录音带,录音机,电视机,VCD,"云云成长过程光盘.2.事先联系好,请云云的妈妈来参加活动.3.生日蛋糕,小碟,小叉,生日快乐四个大字,彩色气球若干.[活动过程]1.教师放<生日歌>录音,引出生日话题.提问:1,经常在什么时候听到这首歌?2,你的生日是哪一天?爸爸妈妈是怎样给你过生日的?3,那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教师对知道父母生日的小朋友给予表扬,对不知道的表示遗憾,引导幼儿要注意关心父母,记住父母的生日。
A组:能正确使用“这是。
”介绍家人。
B组:能看图跟说句子“这是。
”C组:能在协助下在照片中找出自己的爸爸。
5.学习评价设计1.课前评价课前评价是把握学情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本课的课前评价主要设计了以下内容:(1)出示教材中的“贝贝的一家”图片(如下图),词语“爸爸”以及他们自己全家福的照片,对学生进行了前测,请学生看图说说图上有谁?出示词卡:爸爸,请学生认读。
出示图片:用这是,介绍自己的家人?评价内容及标准学生姓名“贝贝的一家”图片自己全家福的照片词语“爸爸”能听指令指出贝贝的爸妈和贝贝。
能看图说出贝贝的爸妈和贝贝。
能听指令指出爸妈和自己。
能听指令说出爸妈和我。
能听指令指出词语爸爸。
能正确说出词语“爸爸”。
程炳翰√√√于洪安√√√杨伊√√√周栩安√√√黄新怡√√评测结果注: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在相应栏目下填“达标”、“基本达标”或“不达标”。
3.课后评价课后评价主要是掌握学生课堂内容的学习情况,为课后辅导及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的课后评价主要设计了以下内容:A、B组:(1)在多个词语卡片中找出“爸爸”的词卡并读一读。
(2)看图说句:这是。
(爸爸、妈妈、我)。
C组:(1)在照片中找到“爸爸”。
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1 学生活动2环节一:导入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视频是9张全家福)。
听完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爸爸妈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爸爸妈妈。
全班一起说一说。
活动意图说明:多媒体支持:我爱爸爸妈妈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家的氛围。
环节二:新授教师活动21.观察图片。
(1)老师这儿有一张照片。
(如下图)小朋友仔细看这是谁?这是程炳翰,这是程炳翰的一家。
请小朋友看看,图片上有几个人?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图片上一共有3个人。
这是谁?(指妈妈)妈妈是男的还是女的?这是谁?(指爸爸)爸爸是男的还是女的?小结:这是程炳翰的妈妈,长着长长的头发,妈妈是女的;这是程炳翰的爸爸,头发短短的,还留着胡子,爸爸是男的。
小班社会公开课教案《我的爸爸妈妈》教学目标:1. 认识家庭成员的名字,并学会用正确的称谓称呼他们;2. 学会用简单的形容词描述自己的爸爸妈妈;3. 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并能说出对爸爸妈妈的感受。
教学重点:1. 学会用正确的称呼称呼家庭成员;2. 学习形容词的基本用法;3. 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和日常生活。
教学准备:1. 大纸张和彩色笔;2. 家庭成员的照片(可以是老师提供的或者学生自己带来的);3. 爸爸妈妈的工作照片(可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今天的主题《我的爸爸妈妈》。
2. 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内容,问一下学生能不能回忆起家庭成员的名字。
二、呈现家庭成员的称呼(10分钟)1. 准备大纸张和彩色笔,让学生帮助老师写下家庭成员的名字。
2. 让学生观察照片,并告诉他们这些人是他们的爸爸妈妈。
3.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称呼称呼这些家庭成员,例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三、形容爸爸妈妈(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形容词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形容词的用法。
2. 让学生用简单的形容词描述自己的爸爸妈妈,例如:高、瘦、聪明、漂亮等。
3. 鼓励学生用形容词给家人起外号,例如:高高、瘦瘦等。
四、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和日常生活(15分钟)1. 如果有爸爸妈妈的工作照片,可以选择展示给学生看,并告诉他们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
2.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感受,例如:觉得爸爸妈妈辛苦、爱他们、喜欢和他们在一起等。
五、小结(5分钟)1. 请学生把今天学习到的家庭成员的称呼和形容爸爸妈妈的简单形容词整理在笔记本上。
2. 向学生询问他们对今天课程的感受,并进行简单的总结。
六、教学延伸(选择性)如果还有时间,可以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并描述他们的爸爸妈妈。
学生可以带上家人的照片来辅助自己的介绍。
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4课爸爸妈妈》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爸爸妈妈》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父母的形象,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图片素材,以及绘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在描绘父母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绘画的基本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于父母的形象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通过绘画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父母的付出,以及如何通过绘画表达出对这些付出的感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父母的形象,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生动地表现父母的形象和特点。
3.培养学生对父母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增强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父母的形象,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难点:如何通过绘画技巧,生动地表现父母的形象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引导法、合作学习法等,结合多媒体教学和实地绘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父母的图片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
2.准备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投影仪,用于展示教材和学生的绘画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父母的印象是什么?父母有哪些特点?父母为你们付出了哪些?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初步思考父母的形象和付出,为后续的绘画活动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父母的图片素材,让学生观察父母的形象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外貌、动作、表情等,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场景。
通过观察,让学生对父母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父母形象,进行绘画练习。
在绘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运用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生动地表现父母的形象和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爸爸妈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作者:沈娟教学目标:1、会“爸、妈、好、我、爱”5个生字,认识“父字头”和“女字旁”两个偏旁和笔画“”(斜钩),知道“妈、好”是左右结构的字;掌握“爸爸”“妈妈”等词语;初步认识句子和句号。
2、能正确朗读课文,词语连读,句子之间有停顿。
会用“我爱……”说话。
3、懂得要爱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个好孩子。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看图,初读课文。
2、学习课文的第一、二句话,学习3个生字、2个词语及新偏旁。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笔画:2、指名认读熟字:父、女、子、马。
二、看图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叫“课文”。
课文是由一句一句的话组成的。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朗读,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齐读课文,学习课题中的字词。
“爸”教学新偏旁“父”,书空“巴”的笔顺。
“爸爸”也叫“父亲”,所以“爸”要用父字头。
“爸爸”是一个词,后一个“爸”读轻声。
“妈”是由哪两个字合起来的?左边一个“女”,右边一个“马”合成,这叫左右结构的字。
“女”字做偏旁有什么变化?(最后一笔横改提)教学新偏旁。
想一想,“妈”为什么用女字旁?注意:“妈妈”也是一个词,后一个“妈”念轻声。
4、齐读。
四、看图说话,学习课文第一、二句话。
1、看图说说爸爸妈妈在干什么?2、指导读句:爸爸妈妈白天上班,回家忙完了家务还给我们小朋友讲故事,织毛衣,爸爸妈妈多好啊!出示句子领读“爸爸好。
”“妈妈好。
”你能说说你的爸爸妈妈有多好吗?教学生字“好”。
这字什么结构?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1)认识句子。
“爸爸好。
”这儿写谁呢?怎么样?像这样告诉了我们谁怎么样,我们就叫它句子,一句话写完 了,后面还有个小圆圈,叫句号。
同样道理,“妈妈好。
”也是一个句子。
(2)朗读训练。
读句子时要词儿连读,词与词之间要稍做停顿。
初中作文爸爸妈妈教案反思教案名称:《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课程类型:情感教育课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学会感恩父母。
2. 培养学生与父母沟通的能力,增进亲子关系。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家庭矛盾,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教学内容:1. 父母的爱及其表现形式。
2. 亲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3. 处理家庭矛盾与冲突的建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歌曲《爸爸妈妈》,引导学生思考父母的爱。
2. 新课导入:讲解父母的爱及其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父母对他们的付出。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亲子沟通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学习沟通技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沟通,增进亲子关系。
5. 情景模拟:设置一些家庭矛盾场景,让学生扮演角色,尝试化解冲突。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家庭矛盾,学会感恩父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父母的爱,认识到父母对他们的付出,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如何处理家庭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通过播放歌曲、分享案例、设置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性格原因或者缺乏自信,不愿意主动发言,导致讨论效果不佳。
在情景模拟环节,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紧张或者缺乏实际经验,无法很好地扮演角色,化解冲突。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首先,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也可以邀请一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以提高讨论效果。
其次,在情景模拟环节,我可以提前让学生做好准备,也可以邀请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示范,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化解冲突的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不仅理解了父母的爱,学会了感恩,还提高了与父母沟通的能力,掌握了处理家庭矛盾的技巧。
《爸爸妈妈》第一课时_模板《爸爸妈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作者:沈娟教学目标:1、会“爸、妈、好、我、爱”5个生字,认识“父字头”和“女字旁”两个偏旁和笔画“”(斜钩),知道“妈、好”是左右结构的字;掌握“爸爸”“妈妈”等词语;初步认识句子和句号。
2、能正确朗读课文,词语连读,句子之间有停顿。
会用“我爱……”说话。
3、懂得要爱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个好孩子。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看图,初读课文。
2、学习课文的第一、二句话,学习3个生字、2个词语及新偏旁。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笔画:2、指名认读熟字:父、女、子、马。
二、看图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叫“课文”。
课文是由一句一句的话组成的。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朗读,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齐读课文,学习课题中的字词。
“爸”教学新偏旁“父”,书空“巴”的笔顺。
“爸爸”也叫“父亲”,所以“爸”要用父字头。
“爸爸”是一个词,后一个“爸”读轻声。
“妈”是由哪两个字合起来的?左边一个“女”,右边一个“马”合成,这叫左右结构的字。
“女”字做偏旁有什么变化?(最后一笔横改提)教学新偏旁。
想一想,“妈”为什么用女字旁?注意:“妈妈”也是一个词,后一个“妈”念轻声。
4、齐读。
四、看图说话,学习课文第一、二句话。
1、看图说说爸爸妈妈在干什么?2、指导读句:爸爸妈妈白天上班,回家忙完了家务还给我们小朋友讲故事,织毛衣,爸爸妈妈多好啊!出示句子领读“爸爸好。
”“妈妈好。
”你能说说你的爸爸妈妈有多好吗?教学生字“好”。
这字什么结构?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1)认识句子。
“爸爸好。
”这儿写谁呢?怎么样?像这样告诉了我们谁怎么样,我们就叫它句子,一句话写完了,后面还有个小圆圈,叫句号。
同样道理,“妈妈好。
”也是一个句子。
(2)朗读训练。
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4课爸爸妈妈》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爸爸妈妈》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父母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案例,让学生能够参考和借鉴,同时也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表现自己的独特视角。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于父母的形象也有着自己的认知和感受。
然而,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可能在表现父母形象时缺乏深度和细腻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父母的特征,帮助他们更好地表现父母形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表现出父母的形象特征。
2.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情和感恩之心。
3.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绘,表现出父母的形象特征。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绘画技巧,细腻地表现父母的形象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形象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讲解绘画技巧,帮助学生提高绘画能力。
3.情感教育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父母的付出和关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爸爸妈妈》相关图片和案例。
2.画材:画纸、画笔、水彩等。
3.课件:父母形象的图片、绘画技巧的讲解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父母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父母的特征。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参考和借鉴,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现父母的形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开始绘画,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一起欣赏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父母的付出和关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的形象特征和绘画技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为父母画一幅肖像画,并写一段关于父母的心里话。
初中作文爸爸妈妈教案大班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学会发现父母的辛勤付出。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爱,发现生活中的点滴。
2. 如何帮助学生将内心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抓住重点,围绕主题进行写作。
2. 学生如何运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2. 提问:你们觉得父母的爱在哪里?他们为我们的生活付出了什么?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作文的要求和评分标准。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发现父母的爱。
3. 教授如何将内心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运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描绘。
三、写作实践(15分钟)1. 让学生动手写作,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围绕主题进行写作。
四、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关注到父母的辛勤付出,表达出自己的感激之情。
但在运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描绘方面,还需要加强指导和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学会发现父母的爱,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小班手语爸爸妈妈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孩子们了解手语的基本知识,学会基本的手语表达。
2. 帮助孩子们培养对手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手语表达能力。
3. 帮助家长了解手语教育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学习手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手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表达。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孩子们学习手语,如何让家长参与到手语教育中来。
三、教学准备。
1. 手语教材,准备一些简单的手语教材,如手语图片、手语视频等。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小板擦、玩具等。
3. 教学环境,保持教室整洁,让孩子们感到舒适和安心。
4. 家长沟通,提前与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手语教育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学习手语。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导学习。
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和活动,引导孩子们对手语产生兴趣。
可以利用玩具或图片,让孩子们模仿一些简单的手语动作,如动物的手语表达等。
2. 手语基础知识的教学。
介绍手语的基本知识,如手指的运动、手掌的方向等。
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掌握一些基本的手语表达,如打招呼、问候等。
3. 手语教材的运用。
利用手语图片、手语视频等教材,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手语的表达方式。
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模仿图片等方式,让孩子们更快地掌握手语的基本表达。
4. 家长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家长参与到手语教育中来。
可以邀请家长到教室观摩孩子们的手语表达,也可以通过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手语,增强家长对手语教育的重视。
5. 温故知新。
每节课结束时,可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孩子们巩固所学的手语知识。
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和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手语。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手语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手语表达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乐于模仿和学习。
而家长们也对手语教育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支持,他们表示愿意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学习手语,希望能够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今后的手语教学中,我将继续鼓励孩子们参与到手语教育中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手语。
《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1、会爸、妈、好、我、爱5个生字,认识父字头和女字旁两个偏旁和笔画(斜钩),知道妈、好是左右结构的字;掌握爸爸妈妈等词语;初步认识句子和句号。
2、能正确朗读课文,词语连读,句子之间有停顿。
会用我爱说话。
3、懂得要爱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个好孩子。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初读课文。
2、学习课文的第一、二句话,学习3个生字、2个词语及新偏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笔画:
2、指名认读熟字:父、女、子、马。
二、看图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叫课文。
课文是由一句一句的话组成的。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朗读,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3、齐读课文,学习课题中的字词。
爸教学新偏旁父,书空巴的笔顺。
爸爸也叫父亲,所以爸要用父字头。
爸爸是一个词,后一个爸读轻声。
妈是由哪两个字合起来的?左边一个女,右边一个马合成,这叫左右结构的字。
女字做偏旁有什么变化?(最后一笔横改提)教学新偏旁。
想一想,妈为什么用女字旁?注意:妈妈也是一个词,后一个妈念轻声。
4、齐读。
四、看图说话,学习课文第一、二句话。
1、看图说说爸爸妈妈在干什么?
2、指导读句:爸爸妈妈白天上班,回家忙完了家务还给我们小朋友讲故事,织毛衣,爸爸妈妈多好啊!出示句子领读爸爸好。
妈妈好。
你能说说你的爸爸妈妈有多好吗?
教学生字好。
这字什么结构?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认识句子。
爸爸好。
这儿写谁呢?怎么样?像这样告诉了我们谁怎么样,我们就叫它句子,一句话写完了,后面还有个小圆圈,叫句号。
同样道理,妈妈好。
也是一个句子。
(2)朗读训练。
读句子时要词儿连读,词与词之间要稍做停顿。
爸爸/好。
妈妈/好。
五、指导书写。
爸:父字头略为扁宽些。
妈:女的一横改做提,比马写的窄些。
好:子比女写得略低一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第三、四句话,学习2个生字及新的笔画。
2、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生字词和偏旁。
2、指名板书爸、妈、好(边板书边说笔画和笔顺)
3、指名朗读第一、二句话。
二、看图说话,学习课文的三、四句话。
1、看图说话。
爸爸妈妈白天要工作,回家要做家务,还给我们讲故事,织毛衣。
爸爸妈妈多辛苦啊!看图说说,图上小朋友是怎样做的?
2、学习生字。
出示句子领读我爱爸爸。
我爱妈妈。
认读生字我、爱。
我:教学新笔画斜钩。
然后,让学生看书上我的笔顺,边书空边说笔画。
(教师放大范写。
)
爱:教学新笔画横钩。
学生书空,教师范写。
3、指导读句。
这是几句话?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出句子中的停顿和重音:我/爱/爸爸。
我/爱/妈妈。
4、练习说话:平常你还用什么方式爱你的父母?
提出行为要求:每个小朋友回家帮爸爸妈妈做一件自己能做的事,请爸爸妈妈在作业本上写上意见,并准备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
三、朗读课文。
齐读,注意句与句之间停顿应略长一些。
四、指导书写。
我:斜钩要略为伸长一些,最后一点别忘。
爱:冖要写得宽一些,友的一横写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上。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总结,巩固练习,进行爱爸爸、妈妈的行为指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生字、词和新偏旁与笔画。
2、听写:我、爱、爸爸、妈妈、好。
二、朗读与背诵课文。
1、课文有几句话?谁来读1、2句?3、4句?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同桌对读。
指导背诵。
先自由准备,然后指名试背,同桌互背,最后齐背。
三、句式训练。
书上写爸爸好。
妈妈好。
你还可以说说谁好?(句式:好。
)
我爱爸爸。
我爱妈妈。
你还爱什么?(句式:我爱。
)
四、行为指导。
1、指导看课堂作业本上的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在干什么?
2、你怎样爱爸爸、妈妈,回家帮爸爸妈妈做了件什么事?请你用一句话(句式:我帮。
)向大家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朋友,可选几位爸爸妈妈的话读一读,使孩子感到我做的虽然是小事,可也体现了我爱父母,父母会很高兴的。
)
五、抄写句子。
注意:
句子一定要有标点符号,抄写时别忘了加句号。
要看一个字写一个字,不要看一笔写一笔。
(能力较强的可看一句写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