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参考模型和TCPIP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817.50 KB
- 文档页数:36
TCPIP与ISOOSI的比较通过前面的讨论,大家已经看到TCP/IP 模型和ISO/OSI模型有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两种模型中都包含能提供可靠的进程之间端到端传输服务的传输层,而在传输层之上是面向用户应用的传输服务。
尽管ISO/OSI模型和TCP/IP模型基本类似,但是它们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两种模型的不同之处。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我们是比较两种参考模型的差异,并不对两个模型中所使用的协议进行比较。
在ISO/OSI参考模型中,有3个基本概念:服务、接口和协议。
也许ISO/OSI模型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将这3个概念区分清楚了。
每一层都为其上层提供服务,服务的概念描述了该层所做的工作,并不涉及服务的实现以及上层实体如何访问的问题。
层间接口描述了高层实体如何访问低层实体提供的服务。
接口定义了服务访问所需的参数和期望的结果。
接口仍然不涉及到某层实体的内部机制,而只有不同机器同层实体使用的对等进程才涉及层实体的实现问题。
只要能够完成它必须提供的功能,对等层之间可以采用任何协议。
如果愿意,对等层实体可以任意更换协议而不影响高层软件。
上述思想也非常符合现代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
一个对象(如模型中的某一层),有一组它的外部进程可以使用的操作。
这些操作的语义定义了对象所能提供的服务的集合。
对象的内部编码和协议对外是不可见的,也与对象的外部世界无关。
TCP/IP模型并不十分清晰地区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些概念。
相比TCP/IP模型,ISO/OSI 模型中的协议具有更好的隐蔽性并更容易被替换。
ISO/OS I参考模型是在其协议被开发之前设计出来的。
这意味着ISO/OSI模型并不是基于某个特定的协议集而设计的,因而它更具有通用性。
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ISO/OSI模型在协议实现方面存在某些不足。
而TCP/IP模型正好相反。
先有协议,模型只是现有协议的描述,因而协议与模型非常吻合。
问题在于TCP/IP模型不适合其他协议栈。
OSI参考模型与TCPIP五层⽹络架构详解OSI七层模型OSI的来源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络互连模型。
ISO为了更好的使⽹络应⽤更为普及,推出了OSI参考模型。
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这个规范来控制⽹络。
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OSI七层模型的划分OSI定义了⽹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即ISO开放互连系统参考模型。
见下表OSI参考模型各层的解释应⽤层为应⽤程序提供服务表⽰层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加密会话层建⽴,管理和维护会话传输层建⽴,管理和维护端到端的链接⽹络层IP选址及路由选择数据链路层提供介质访问和链路管理物理层以⼆进制数据的形式在物理媒体上传输数据每⼀层实现各⾃的功能和协议,并完成相邻层的接⼝通信。
OSI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某⼀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下各层的⼀种能⼒,它通过接⼝提供给更⾼⼀层。
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么实现的⽆关。
各层功能定义详解应⽤层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户的⼀层,是为计算机⽤户提供应⽤接⼝,也为⽤户直接提供各种⽹络服务。
我们常见应⽤层的⽹络服务协议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
表⽰层表⽰层提供各种⽤于应⽤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个系统的应⽤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个系统的应⽤层识别。
如果必要,该层可提供⼀种标准表⽰形式,⽤于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数据格式转换成通信中采⽤的标准表⽰形式。
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
会话层会话层就是负责建⽴、管理和终⽌表⽰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
该层的通信由不同设备中的应⽤程序之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组成。
传输层传输层建⽴了主机端到端的链接,传输层的作⽤是为上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包括处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问题。
osi和tcpip层次模型的区别OSI和TCP/IP层次模型的区别在计算机网络中,层次模型是一种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网络功能的方法。
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和TCP/IP(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是两种不同的层次模型,它们都为网络通信提供了标准化的框架。
然而,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些区别。
一、OSI层次模型OSI层次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它将网络通信划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一种特定的功能。
以下是每个层次的简要介绍: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负责传输原始的比特流,例如通过光缆或电缆发送数字信号。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在直接相连的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帧,并检测和纠正传输中的错误。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负责在多个网络之间进行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以实现数据的传递。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负责确保端到端的可靠传输,提供数据的分段和重组等功能。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网络会话,以便在通信设备之间进行通信。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负责将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以便不同设备之间可以正确地解释和处理数据。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负责提供特定应用程序(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所需的服务和协议。
二、TCP/IP层次模型TCP/IP层次模型是因特网的基本通信协议,它将网络通信划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有不同的功能。
以下是每个层次的简要介绍:1. 网络接口层(Network Interface Layer):与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相对应,负责提供网络接口以进行数据传输。
2. 网络层(Internet Layer):与OSI的网络层相对应,负责在不同网络之间进行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
3.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与OSI的传输层相对应,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并为应用层提供端口和流控制等功能。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族
1、OSI参考模型是由于多种协议并存,于1984年提出的OSI-RM参考模型系统,OSI成为各⼤⼚商⽹络设备可兼容可信赖的设备。
2、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分为七层,由低到⾼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
3、OSI划分的原则:
1.⽹络中各节点有相同的层次。
2.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有相同的节点。
3.同⼀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通信。
4.每⼀层使⽤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上层提供服务。
4、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较:
与OSI参考模型⼀样,TCP/IP协议也分为不同的层次开发,但TCP/IP有分为4层,分别为应⽤层,传输层,⽹络层,⽹络接⼝层。
两种协议都有相同点,都是分层结构,并且⼯作模式⼀样,都要层与层之间很密切的协作关系。
5、TCP建⽴三次握⼿才可以建⽴连接:
由A向B发出SYN=1,并选择序号seq=x,表明传送第⼀个数据字节是x,
B的TCP收到链接请求⽂段后,同意,则发回确认,ACK=1,确认号为ack=x+1,向A发起请求,应使SYN=1,⾃⼰选择的序号seq=y. A收到此报⽂后向B给出确认,其ACK=1,确认号ack=y+1.A的TCP通知上层应⽤进程,建⽴连接。
OSI参考模型与TCP参考模型的异同点:相同点:
(1)这两种模型都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强调网络技术独立性和端对端确认。
(2)都采用分层的方法,每层建立在下层提供的服务基础上,并为上层提供服务,且层的功能大体相同,两个模型能够在相应的层找到相应的对应功能。
不同点:
(1)分层模型不同。
TCP/IP模型没有会话层和表示层,并且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而为一。
(2)OSI模型有3个主要明确概念:服务、接口、协议。
而TCP/IP参考模型在三者的区别上不是很清楚。
(3)TCP/IP模型对异构网络互连的处理比OSI模型更加合理。
(4)TCP/IP模型比OSI参考模型更注重面向无连接的服务。
在传输层OSI 模式仅有面向有连接的通信,而TCP/IP模型支持两种通信方式;在网络层OSI 模型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方式,而TCP/IP模型只支持无连接通信模式。
1/ 1。
比较OSI参考模型与TCP IP参考模型的异同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都是网络通信的标准,它们定义了网络协议的层次结构和各层的功能。
这两个模型在结构、层次和功能上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将详细比较这两个模型的异同。
一、相似之处1.分层结构: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都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将网络协议分为多个层次,以便于理解和实现。
2.面向传输:两个模型都是面向传输的,即在网络通信中,它们都关注于数据的传输,包括数据的封装、传输和解封装。
3.协议规范:两个模型都定义了各层的协议规范,包括数据格式、通信规则和交互流程等。
4.独立性:两个模型都强调各层之间的独立性,以便于升级和替换各层的协议而不影响其他层。
二、差异之处1.层次数量:OSI参考模型有7个层次,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而TCP/IP参考模型只有4个层次,包括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2.层次命名: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命名更加规范和统一,各层次的命名具有明确的含义和目的。
而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命名相对较为简单,如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和传输层等。
3.传输协议:OSI参考模型在传输层上只使用一种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TCP)。
而TCP/IP参考模型在传输层上使用两种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4.应用协议:OSI参考模型的应用层协议较为丰富,包括文件传输协议(FTP)、电子邮件传输协议(SMTP和POP3)、远程登录协议(Telnet)等。
而TCP/IP参考模型的应用层协议相对较少,主要包括HTTP、FTP和SMTP等。
5.安全性:OSI参考模型强调安全性,在多个层次上都提供了安全机制。
而TCP/IP参考模型在安全性方面相对较弱,主要依赖于应用层的协议实现安全性。
6.灵活性:TCP/IP参考模型比OSI参考模型更加灵活,易于实现和使用。
ISO/OSI、TCP/IP、IEEE802局域网参考模型的比较ISO/OSI 是一种逻辑结构;网络的一个标准框架,标准的把网络分为7层;在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在传输层仅有面向连接的通信。
优点:产生在协议以前,没有偏向于任何特定的协议,非常通用;缺点:不知该把哪些功能放在哪一层最好。
TCP/IP 在网络层仅有一种无连接通信模式,但在传输层支持两种模式,给了用户选择的机会。
这种选择对简单的请求-应答协议是非常重要的。
优点:产生在协议之后,不会出现协议不匹配模型的情况;缺点:对于描述其他的非TCP/IP网络并不特别有用。
Summary: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正好相反!IEEE802局域网是协议集;最多有三层,即应用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不需选择地址,无路由问题。
对应于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又划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
规定的都是数据链路层的一些具体协议。
定义了OSI 第二层的一种具体实现方法。
特点:不需要考虑路由问题,不存在网络层等高层;但根据IEEE802局域网参考模型,其数据链路层中的LLC子层需要对高层提供服务,即提供属于3层的功能。
ISO/OSI、TCP/IP 、IEEE802参考模型的比较IEEE802局域网标准IEEE802.1—局域网概述、体系结构、网络管理和网络互联IEEE802.2—逻辑链路控制 LLCIEEE802.3—CSMA/CD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标准:IEEE802.3—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标准和物理层规范:定义了四种不同介质10Mbps以太网规范:10BASE2、10BASE5、10BASET、10BASEFIEEE802.3u — 100Mbps快速以太网标准,现已合并到802.3中IEEE802.3z —光纤介质千兆以太网标准规范IEEE802.3ab —传输距离为100米的5类无屏蔽双绞线介质千兆以太网标准规范IEEE802.4—Token Passing BUS(令牌总线)IEEE802.5—Token Ring(令牌环)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6—城域网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7—宽带技术咨询和物理层课题与建议实施IEEE802.8—光纤技术咨询和物理层课题IEEE802.9—综合声音/数据服务的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10 —安全与加密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EEE802.11 —无线局域网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包括:IEEE802.11a、IEEE802.11b、 IEEE802.11c 和IEEE802.11q标准。
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引入l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跃发展,各大厂商根据自己的协议生产出了不同的硬件和软件l为了实现网络设备间的互相通讯,ISO和IEEE相继提出了OSI参考模型及其TCP/IP模型。
l 了解OSI 参考模型和TCP/IP 模型的产生背景l 理解OSI 参考模型和TCP/IP 模型的层次结构及相关概念l 理解OSI 参考模型和TCP/IP 模型各的功能课程目标学习完本课程,您应该能够:目录l OSI参考模型l TCP/IP模型网的体系构算机网的各以及其的合,称网的体系构。
言之,算机网的体系构即是算机网及其部件所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
即算机网置哪几,每提供哪些功能的精确定,至于功能如何,不属于网体系构的范。
句,网体系构只是从功能上描述算机网的构,不涉及每硬件和件的成,也不涉及些硬件或件的。
OSI参考模型标准的建立7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主要计算机生产厂家先后推出了各自的网络体系结构,但都属于专用的。
为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的计算机能够互相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有必要建立一个国际范围的网络体系结构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于1981年正式推荐了一个网络系统结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 )OSI/RM,简称OSI。
由于这个标准模型的建立,使得各种计算机网络向它靠拢,大大推动了网络通信的发展。
“开放”这个词表示: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OSI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连接。
算机 1 向算机 2 送数据传输层数据段再传送到网络层加上网络层首部,成为 IP 数据包(或分组)AP 2计算机 2543612754361AP 127计算机 1物理传输媒体算机 1 向算机 2 送数据计算机 1IP 数据包再传送到数据链路层加上链路层首部和尾部,成为数据链路层帧AP 2计算机 2543612754361AP 127物理传输媒体算机 1 向算机 2 送数据计算机 1 数据链路层帧再传送到物理层最下面的物理层把比特流传送到物理媒体AP 2计算机 2543612754361AP 127物理传输媒体算机 1 向算机 2 送数据物理传输媒体计算机 1 电信号(或光信号)在物理媒体中传播从发送端物理层传送到接收端物理层AP 2计算机 2543612754361AP 127算机 1 向算机 2 送数据计算机 1物理层接收到比特流,上交给数据链路层54361AP 127AP 2计算机 25436127物理传输媒体算机 1 向算机 2 送数据数据链路层剥去帧首部和帧尾部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网络层计算机 154361AP 127AP 2计算机 25436127物理传输媒体算机 1 向算机 2 送数据网络层剥去首部,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传输层计算机 154361AP 127AP 2计算机 25436127物理传输媒体算机 1 向算机 2 送数据传输层剥去首部,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会话层计算机 154361AP 127AP 2计算机 25436127物理传输媒体会话层剥去首部,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表示层计算机 154361AP 127AP 2计算机 25436127算机 1 向算机 2 送数据物理传输媒体表示层剥去首部,取出数据部分上交给会话层计算机 154361AP 127AP 2计算机 25436127算机 1 向算机 2 送数据物理传输媒体应用层剥去首部,取出应用程序数据上交给应用进程计算机 154361AP 127AP 2计算机 25436127算机 1 向算机 2 送数据物理传输媒体计算机 154361AP 127AP 2计算机 25436127算机 1 向算机 2 送数据AP 2收到了 AP 1 发来的应用程序数据!物理传输媒体物理层•物理层:定义电压、接口、线缆标准、传输距离等•物理层介质:•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细缆和粗缆•双绞线(twisted pair):UTP、STP •光纤(fiber):单模、多模•无线(wireless):红外线、蓝牙Blue Tooth、WLAN技术用表示会网数据路物理物理是OSI 参考模型的最低,与媒体直接相,主要作用是建立、保持和断开物理接,以确保二制比特流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