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参考模型与TCPIP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483.00 KB
- 文档页数:33
OSI参考模型与TCPIP五层⽹络架构详解OSI七层模型OSI的来源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络互连模型。
ISO为了更好的使⽹络应⽤更为普及,推出了OSI参考模型。
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这个规范来控制⽹络。
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OSI七层模型的划分OSI定义了⽹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即ISO开放互连系统参考模型。
见下表OSI参考模型各层的解释应⽤层为应⽤程序提供服务表⽰层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加密会话层建⽴,管理和维护会话传输层建⽴,管理和维护端到端的链接⽹络层IP选址及路由选择数据链路层提供介质访问和链路管理物理层以⼆进制数据的形式在物理媒体上传输数据每⼀层实现各⾃的功能和协议,并完成相邻层的接⼝通信。
OSI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某⼀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下各层的⼀种能⼒,它通过接⼝提供给更⾼⼀层。
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么实现的⽆关。
各层功能定义详解应⽤层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户的⼀层,是为计算机⽤户提供应⽤接⼝,也为⽤户直接提供各种⽹络服务。
我们常见应⽤层的⽹络服务协议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
表⽰层表⽰层提供各种⽤于应⽤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个系统的应⽤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个系统的应⽤层识别。
如果必要,该层可提供⼀种标准表⽰形式,⽤于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数据格式转换成通信中采⽤的标准表⽰形式。
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
会话层会话层就是负责建⽴、管理和终⽌表⽰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
该层的通信由不同设备中的应⽤程序之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组成。
传输层传输层建⽴了主机端到端的链接,传输层的作⽤是为上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包括处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问题。
osi和tcpip层次模型的区别OSI和TCP/IP层次模型的区别在计算机网络中,层次模型是一种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网络功能的方法。
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和TCP/IP(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是两种不同的层次模型,它们都为网络通信提供了标准化的框架。
然而,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些区别。
一、OSI层次模型OSI层次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它将网络通信划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一种特定的功能。
以下是每个层次的简要介绍: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负责传输原始的比特流,例如通过光缆或电缆发送数字信号。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在直接相连的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帧,并检测和纠正传输中的错误。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负责在多个网络之间进行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以实现数据的传递。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负责确保端到端的可靠传输,提供数据的分段和重组等功能。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网络会话,以便在通信设备之间进行通信。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负责将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以便不同设备之间可以正确地解释和处理数据。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负责提供特定应用程序(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所需的服务和协议。
二、TCP/IP层次模型TCP/IP层次模型是因特网的基本通信协议,它将网络通信划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有不同的功能。
以下是每个层次的简要介绍:1. 网络接口层(Network Interface Layer):与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相对应,负责提供网络接口以进行数据传输。
2. 网络层(Internet Layer):与OSI的网络层相对应,负责在不同网络之间进行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
3.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与OSI的传输层相对应,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并为应用层提供端口和流控制等功能。
osi模型和tcpip模型区别osi模型和tcp/ip模型是计算机网络中两个重要的参考模型,它们都是为了规范和标准化网络通信而设计的。
虽然这两个模型都有类似的目标,但它们在细节上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osi模型和tcp/ip模型的区别。
1. 结构层次osi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共分为7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任务,它们通过接口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通信协议栈。
相比之下,tcp/ip模型是一个更简洁的四层模型,包括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tcp/ip模型将osi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合并为网络接口层,第三层到第五层合并为应用层,从而减少了层次的复杂性。
2. 协议不同osi模型是一个参考框架,没有规定具体的协议,只是提供了一种分层思想和标准。
不同的网络协议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实现,只要满足相应层次的功能即可。
相比之下,tcp/ip模型具有更明确的协议定义。
它定义了一系列的协议,如IP协议、TCP协议、UDP协议等,每个协议在tcp/ip模型的特定层次上工作。
3. 发展历史osi模型是从理论上提出的第一个完整的网络参考模型。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osi模型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采用,主要是因为其层次过于复杂,实现和维护比较困难。
相比之下,tcp/ip模型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它基于早期的arpnet 和darpanet网络协议,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现代互联网的基础。
4. 应用范围osi模型的设计初衷是为所有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网络环境。
相比之下,tcp/ip模型主要用于互联网通信。
由于tcp/ip协议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应用,tcp/ip模型也成为当前网络通信的事实标准。
5. 接口设计osi模型的每个层次都有接口定义,不同层次之间通过这些接口进行通信。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族
1、OSI参考模型是由于多种协议并存,于1984年提出的OSI-RM参考模型系统,OSI成为各⼤⼚商⽹络设备可兼容可信赖的设备。
2、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分为七层,由低到⾼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
3、OSI划分的原则:
1.⽹络中各节点有相同的层次。
2.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有相同的节点。
3.同⼀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通信。
4.每⼀层使⽤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上层提供服务。
4、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较:
与OSI参考模型⼀样,TCP/IP协议也分为不同的层次开发,但TCP/IP有分为4层,分别为应⽤层,传输层,⽹络层,⽹络接⼝层。
两种协议都有相同点,都是分层结构,并且⼯作模式⼀样,都要层与层之间很密切的协作关系。
5、TCP建⽴三次握⼿才可以建⽴连接:
由A向B发出SYN=1,并选择序号seq=x,表明传送第⼀个数据字节是x,
B的TCP收到链接请求⽂段后,同意,则发回确认,ACK=1,确认号为ack=x+1,向A发起请求,应使SYN=1,⾃⼰选择的序号seq=y. A收到此报⽂后向B给出确认,其ACK=1,确认号ack=y+1.A的TCP通知上层应⽤进程,建⽴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