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巴林银行破产案例分析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1、巴林银行倒闭的最根本原因?其他主要原因?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巴林银行内部控制的缺失。
(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新加坡分行,里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
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
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里森的作为,却置之不理,充分说明巴林银行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
除根本原因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导致巴林银行破产。
主要由以下几点:(1)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
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
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2)管理层不执行银行期货交易的内部规定。
对海外银行投入其本金超过25%的限额规定。
无视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提示,续继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的注入。
(3)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
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定的佣金或交易费。
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一样,公司一般根据客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
但是如果混淆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则不便于管理,对风险无法进行辨识,最终导致控制的失败。
(4)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
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
2、里森曾说:“有一群人本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
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
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
巴林银行事件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巴林银行事件分析因素分析①巴林集团管理层的失职。
早在1994年末和1995年初,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曾发现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交易中存在若干异常,并向巴林集团提出了一些关于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征询。
这些原本是可能促成较早发现里森活动的。
根据官委清盘人的观点,如果巴林集团的管理层适当检讨并理解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致该集团的信中所表述的忧虑,那么倒闭是可能挽回的。
官委清盘人认为巴林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第二封信的态度尤其应该受到严厉指责,该回信向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作出许多毫无根据的错误保证。
同样,琼斯对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两封信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问题掉以轻心到了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
我们无法理解,琼斯作为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财务董事,何以未经独立地详细了解整个事件,就在里森草拟的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征询里森交易活动的复函上签字。
②松散的内部控制。
从巴林破产的整个过程看,无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或国际金融组织都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而巴林的内部控制却是非常松散的。
据报载,在2月26日悲剧发生之前,巴林银行的证券投资已暴露出极大的风险性,但竟未引起该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警惕。
1月份第一周,里森持有合约3024张,20天后,即持有合约16852张(短短20天内,合约持有额增长4倍)。
到2月中旬,里森持有的合约突破2万张,比在同一市场操作的第二大交易商持有的头寸多出8倍。
这个信号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而没有被巴林银行的最高管理当局注意到从而作出应有的反映。
总之,巴林银行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失灵了,预警系统失败,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巴林破产前不久,该银行直到尼克·里森去职的那天,即2月23日星期四,公司的风险报告仍出现交易平衡。
但是,据新加坡有关当局说,巴林在1995年2月头18天里给新加坡期货有限公司汇去1.28亿美元作垫付维持金之用。
案例十一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一、案例内容1995年2月17日,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都以最夺目的标题报到了同一事件:巴林银行破产了。
巴林银行集团有着232年历史的老牌英国银行,在全球拥有员工1 300多人,总资产逾94亿美元,所管理的资产高达460亿美元,在世界1 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许多的英国王室显贵都是他的顾客,曾被称为英国的皇家银行。
巴林银行经历了1986年伦敦金融市场解除管制的“大爆炸”,仍然屹立不倒,已成为英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然而,巴林银行长达两个世纪的辉煌业绩,却于1995年2月毁于一旦。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其新加坡分行的一名交易员——尼克•李森的违规交易。
李森,事发时刚满28岁。
1992年,李森由摩根斯坦利的衍生工具部转投巴林,被派往新加坡分行。
由于工作勤奋、机敏过人,李森得到重用,升任交易员,负责巴林新加坡分行的衍生品交易。
期货交易的成功使李森深受上司的赏识,地位节节上升,以至被允许加入由18人组成的巴林银行集团的全球衍生品交易管理委员会。
李森的工作是在日本的大阪及新加坡进行日经指数期货套利活动。
然而,李森并没有严格地按规则去做,当他认为日经指数期货将要上涨时,不惜伪造文件筹集资金,通过私设帐户大量买进日经股指期货头寸,从事自营投机活动。
然而,日本关西大地震打破了李森的美梦,日经指数不涨反跌,李森持有的头寸损失巨大。
若此时他能当机立断,损失还是能得到控制,但过于自负的李森在1995年1月26日以后,又大幅增仓,导致损失进一步加大。
1995年2月23日,李森突然失踪,其所在的巴林新加坡分行持有的日经225股指期货合约超过6万张,占市场总仓量的30%以上,预计损失逾10亿美元之巨,这损失已完全超过巴林银行约5.41亿美元的全部净资产值,英格兰银行于2月26日宣告巴林银行破产。
3月6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决,巴林银行集团由荷兰商业银行收购。
二、案例分析通过上述案例,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金融市场主体面临着越来越广泛的风险:1)近20年来,金融市场主体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风险;2)金融风险并不是下金融机构的专利,大的金融机构也存在风险;3)金融风险的成因日趋复杂。
巴林银行倒闭成因分析—内部控制角度(一 ) 控制环境存在问题首先 . 管理层对企业经营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这一特点决定了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企业,经营中需要拥有比其他行业更高的风险意识.原因是货币资金极易被挪用、盗窃.而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业务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买卖,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是以小博大,一旦成功可以获取巨额收益,而一旦失败则要遭受巨额损失.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双刃剑”效应,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管理.在巴林银行例闭案中显然管理层没有对待衍生金融工具应有的风险意识,只看到衍生金融工具的正面效应而忽视了负面效应,从而也没有对负面效应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其次,管理层不重视历史经验的指示作用,突出表现是不重视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尽管资产负债表具有静态性,但它确实反映了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及承担的风险,而巴林银行主管却对资产负债表置之不理.这从彼得·巴林的话语中可以明显看出“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
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再次,管理层没有应有的风险等觉意识。
在巴林银行倒闭案中。
当交易员里森由于违规操作使亏损不断加大并且不能通过自身周转来掩盖亏损时.开始要求伦敦总部汇入资金.由干亏损不断加大,里森开始超常规的向总部索要资金,这种情况下巴林银行总部不但没有警觉到风险的存在而且违反英格兰银行的规定向里森输送资金.这些均说明巴林银行总部不但对里森非常规要求汇人资金毫无风险警觉意识而且一味的满足,暴露了总部在风险评估中的失误.最后。
不理智的人力资源政策.尽管里森曾经为巴林银行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而巴林银行‘。
用人不疑,’的政策明显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用人政策走向了极端,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按照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本思想.我们认为巴林银行在控制环境上至少存在以上四个方面的不足,最终导致巴林银行的破产(二 ) 信息和沟通存在问题首先,总部要求里森更改进行错误交易处理账户时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尽管错误记录处理账户已经由"99905"转为“88888",但是这个信启、只有开设账户的员工一个人知道,其他员工包括最高管理者均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开立用于处理错误记录的账户,如此重要的业务信息竟然未让管理者知道,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传递效率可见一斑;其次,在总部恢复使用泊"99905"账户处理错误记录时,临时“88888"账户不但没有及时消除而且该信息也没有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备案,从而使"88888"账户成为内部控制的“盲区”,成为各种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触及的地方,直到最终巴林银行例闭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可以说正是“888891,账户这个关键控制点的失控导致了巴林银行悲剧的发生。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巴林银行事件是中国银行业历史上一起重大的金融风险事件,对于大规模投资者和资本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是对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是中国首家上市的商业银行,成立于1995年。
在成立的初期,巴林银行经营正常,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
然而,在2002年,巴林银行因为一系列不当操作引发了金融风险。
首先,巴林银行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该行管理层不具备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违规操作,未按照规定进行交易核对和审计,导致资金流失和风险暴露。
其次,巴林银行对外部环境的监测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和应对金融风险。
银行在处理风险事件时缺乏应急应对措施,导致风险扩大和损失加剧。
再次,巴林银行的信息披露不透明。
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巴林银行隐瞒了真实情况,无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信任,对巴林银行的品牌形象造成了重大伤害。
最后,巴林银行对风险的估计和处理不准确。
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巴林银行未能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加大了损失,并让金融风险进一步蔓延。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揭示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银行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并建立明确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其次,银行需要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应对金融风险。
再次,银行必须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银行应准确估计和处理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
巴林银行事件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暴露出银行业管理的问题,也揭示了金融风险对于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性。
该事件促使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管加强,并引起了投资者对于金融风险的关注。
同时,银行业也认识到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建设。
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金融工程0902 陀惋茗2009110656一、事件发生1995年2月,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一千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
前台首席交易员(而且是后台结算主管)里森即开立了“88888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不用于冲销错帐,而用来进行交易,通过做假账把亏损掩盖在“88888”账户,最终导致了无法弥补的亏损。
二、涉案品种分析1.日经225指数期货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认为日经指数将上涨,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不料1995年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的投资损失惨重。
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继续买入日经225期货,其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
据估计其9503合约多头平均买入价为18130点,经过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9503合约收盘价跌至17473点以下,导致无法弥补损失,累计亏损达到了480亿日元。
2.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里森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24日大规模建立日经225指数期货多头仓位,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政府债券期货。
里森在“88888”账户中未套期保值合约数从1月16日2050手多头合约转为1月24日的26079手空头合约,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同时,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升,使里森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间就亏损1.9亿英镑。
3.股指期权里森在进行以上期货交易时,还同时进行日经225期货期权交易,大量卖出鞍马式选择权。
鞍马式期权获利的机会是建立在日经225指数小幅波动上,因此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里森作为鞍马式选择权的卖方出现了严重亏损,到2月27日,期权头寸的累计账面亏损已经达到184亿日元。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
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
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
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
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
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
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一,公司内部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根本原因、如何被蚕食、管理制度是否让里森钻了空子、里森话的意义。
吸取什么教训。
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道德风险,以及当从事国际银行业务的银行把业务由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银行于分支机构间,银行于管理当局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总部对分支机构,政府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不力,制度落后。
在里森任职期间,由于里森本人分管交易与结算,这种做法给了里森很多自己做决定并执行的权利。
随后,巴林银行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查,但由于其对资产负债表不重视,因而没有查出里森的问题。
内部控制的松懈及工作的疏忽,进一步纵容了里森……巴林银行的命运就此终结。
总之,巴林银行的管理制度是让里森钻了空子,里森的话也证实了这点。
巴林银行集团的管理层的失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内部制度的松散,交易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职责不明,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划分不清等正是我们该从这个案例中吸取的教训。
巴林银行倒闭案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1、从宏观角度而言,我国政府及监管当局必须加强对金融机
构,特别是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商业银行的监管体
系,金融系统的行业监管体系。
例如,完善相关法律主体,
制定金融法规细则;构建科学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增强
信息的透明度和准则性;建立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
2、监管部门和银行内部必须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金融衍
生产品发展相匹配,更好起到内控作用,避免风险。
例如,
完善稽核制度,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以保证
内部控制机制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
德和专业素质等。
3、银行对分支机构,特别是跨国分支机构的外部监管制度尽
量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漏洞,规定子公司、分支机
构资金和业务的比例限制,建立关于内部业务和对外交易
的强制信息披露,必须信息公开。
4、正确对待金融衍生产品投资。
金融衍生产品日益成为银行、
金融机构及证券公司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当商业银行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时,应对其风险控制在一
定的可承受范围内;奖金制度要和风险参数匹配,减少、
避免交易员因贪图投机,以获得高额奖金,而忽略公司利
益的风险。
5、混业经营风险较大,分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现阶段的最好
选择;而有限制地允许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将有
利于银行扩大收入来源,提高盈利能力,分散经营风险。